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亚非(中古亚非文学)

第2章中古亚非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古亚非文学概论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1.产生发展的原因(1)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①中古前期,约公元1~9世纪,东方文化处于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是东方文化的黄金时代。
②中古中期,约10~14世纪,东方文化进入繁荣和鼎盛阶段,涌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学术中心,产生了大量经典著作,出现了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③中古后期,约15~18世纪,东方文化发生不同的演变,分为以下几种:a.东方文化出现模式化和定型化,标志着文化的成熟和发达,但容易形成定势。
b.文化遭到其他民族的破坏,出现衰落和停滞。
c.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开始出现文化转型,这是东方文化的自然演进现象。
d.西方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交流给东方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欧洲列强对东方的殖民入侵,使东方文化也逐渐殖民化。
(2)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亚非封建社会初期,经过地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三大文化圈。
如表2-1:表2-1 三大文化圈(3)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①中古亚非文学的文化交流东方三大文化圈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古亚非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地区间文化交流:a.佛教的东传贯通了南亚和东亚两大文化圈。
b.阿拉伯文化圈的形成融会了巴比伦、希伯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诸种文明。
c.伊斯兰教的南传和东传,使西亚和南亚两大文化圈相贯通。
②中古亚非文化的统一性a.在人的外部社会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紧密结合,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伦理面纱,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融为一体。
b.在世界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宇宙与本体大宇宙的统一观。
在东亚文化中表现为“天人合一”,这是宗教修行和人生实践的最高目标。
c.在人生目的方面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在生活方式上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倡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要求克己节欲以顺乎天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中编-导论)

郑克鲁《外国⽂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学中编-导论)导论0.1 复习笔记⼀、19世纪欧洲⽂学(⼀)19世纪欧洲⽂学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产⽣与发展是⼈类历史上的⼀场变⾰,它改变了⼈的⽣存处境,促进了西⽅⽂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精神⼼理的变化,从⽽也带来了⽂学思潮的新旧交替与更迭。
(⼆)具体表现19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学思潮和流派,从⽽给近代欧洲⽂学带来了繁荣景象,也标志着欧洲⽂学的成熟。
(三)基本特征1.⼀⽅⾯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特别是⽂艺复兴以降欧洲⽂化与⽂学的传统,⽽且也悄悄地发⽣着由近代向现代的历史性过渡;2.另⼀⽅⾯使欧洲近代的⼈⽂观念和艺术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弘扬,另⼀⽅⾯也酝酿了对传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预演了近代⽂学在成熟之后向现代形态的历史嬗变。
⼆、19世纪欧美⽂学⼈⽂观念的变化(⼀)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欧洲社会中⼈的⽣存处境发⽣了重⼤变化,⼈对⾃⾝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与⼈之间的关系。
1.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类⽂明的向前发展,它给⼈带来了⼀定程度的⾃由、解放和物质的富裕,2.使⼈与⼈、⼈与社会、⼈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明给⼈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的束缚,使⼈的⾃由得⽽复失。
(⼆)浪漫主义⽂学思潮1.浪漫主义⽂学思潮浪漫主义⽂学思潮流⾏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这⼀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
浪漫主义⽂学以艺术的⽅式描摹了这⼀特定时代⼈的激荡、亢奋⽽敏感、纤弱的⼼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我”。
2.浪漫主义⽂学思潮的发展概况(1)德国浪漫主义⽂学被勃兰兑斯称之为“精神病院”的德国浪漫派,是⼀些内⼼敏感善于体悟⼈的情绪与⼼理状态、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彩事物的作家。
他们对⼈的感性⾃我的关注远远胜过对理性⾃我的张扬;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怪诞、梦幻、疯狂、神秘、恐怖,等等,恰恰是⼈的理性的触⾓所难以指涉的感性内容。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第 2 章 20 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 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 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 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 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等。
(三)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的文学 1.“解冻时期”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文学开始突破日丹诺夫主义的 钳制,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开始回归。 (2)代表作品 爱伦堡《解冻》、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杜金采夫《不是单靠面包》、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战壕真实派”)《人的命运》、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 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焦尔金游地府》等。 2.“停滞时代”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进入“停滞时代”,但是文学的发展并未停滞。 (2)主要文学形式 道德题材作品大量涌现,包括“城市小说”和“农村散文”。 ①“城市小说” 特里丰诺夫《交换》《长别离》《另一种生活》《滨海街公寓》(统称“莫斯科小说”)、 利帕托夫的《伊戈尔·萨沃维奇》(描写现代“多余的人”)等。 ②“农村散文”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流行时期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2.产生背景(1)社会动因:法国大革命①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②《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促使一种社会心理产生,即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
(2)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①德国古典哲学a.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b.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
②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解决社会矛盾。
(3)自身动因:人的心理的转变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资产者、小资产者不免失望、苦闷和彷徨。
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发展过程(1)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
(2)哥尔斯密在1776年的《瓦克郡的牧人》中运用了“浪漫的”一词。
(3)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4)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
(3)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4)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5)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5.艺术特点(1)主题上,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7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第4章17世纪文学4.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流行时期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2.产生动因(1)外部环境①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②路易十四对文艺的喜爱以及推行的文艺政策促进古典主义文学繁荣。
(2)哲学基础勒内·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他的理论直接指导了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
3.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
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4.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且进行创新,使其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①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②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3)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古典主义诗剧基本有两千行,诗句优美,风格庄重典雅,以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为代表。
(4)人物塑造类型化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5.古典主义文学在各国发展的具体表现(1)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悲剧成就突出。
①弗朗索瓦·德·马莱布——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劝慰杜佩里埃先生》。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欧美文学上编导论0.1 复习笔记一、古希腊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个体自由、个体本位意识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象征着作为群体的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行动意识和自由意志,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
2.个体生命意志、欲望的放纵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这体现了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爱欲的描写突出体现了这种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
二、古罗马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对集权国家、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人崇尚文治武功、崇拜人的力量的文化个性表现为对政治军事之辉煌业绩的追求,在文学上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2.富有理性意识、责任观念古罗马文学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
三、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一)文学地位欧洲文学的源头。
(二)创作特征1.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2.宗教人本意识,即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
四、文艺复兴运动(一)形成原因中世纪晚期,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相互冲撞,促成西方文化的大转型和文学中“人”的观念的重大变化。
(二)创作特征——人文主义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智取代神智,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
这实质上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对立。
2.“人”的觉醒与解放文艺复兴调整了极端化的人与神、原欲与理性、个体与客体的关系,推动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3.“人”的观念的创作在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人”的观念呈“原欲+人智+上帝”的形态。
代表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
(三)产生影响1.积极影响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2.消极影响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亚非文学-导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特质(一)“东方”的多方面意义1.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2.历史概念的东方(1)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2)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3.有关东方文学的早期探索(1)英国学者威廉·琼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789年把《沙恭达罗》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2)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3)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4.我国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1)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2)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5.世界文化的四大体系(1)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2)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17世纪文学)

第4章17世纪文学4.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2.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2)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
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
虽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
3.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勒内·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观点。
(1)“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笛卡儿的《方法论》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科学著作,也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笛卡儿提出要运用“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
他将人的思维分为4个阶段:通过直觉和推理揭示真理;运用分析,透过复杂的事物找到普遍的真理;从孤立的因素出发,重新构造出复杂的事物;运用验证以弥补可能遗忘的东西。
(2)“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认为“我思故我在”,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判明是非。
(3)万物之美全在于真他还认为万物之美全在于真,真存在于条理、秩序、统一、均匀、平衡、对称、明晰、简洁中,人凭理性才能认识这种真。
此外,他的《心灵情感论》(1649)主张意志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情感。
4.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4.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征
1.产生背景
(1)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促使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2)非理性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
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2.产生时间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3.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
(2)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表现为后现代作家想要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4.基本特征
(1)“反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
后现代主义将孤独感、焦灼感等深沉意识进行消解或平面化。
作家要进行“零度写作”,即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写作转向它自身。
(3)“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
(4)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倾向
①一种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文学实验,向大众文学的靠拢,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②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常见的创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等。
(二)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
1.存在主义文学
(1)流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2)基本特征
①思想上,作家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②主题上,作家着力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加缪《局外人》《鼠疫》、德·波伏瓦的《女客》《他人的血》、诺曼·梅勒的《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2.荒诞派戏剧
(1)流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
(2)基本特征
①主题上,揭示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②形式上,丢弃传统戏剧的情节和结构,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荒诞的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让·热奈的《女仆》、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等。
3.新小说
(1)产生时期
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法国。
(2)创作特征——对传统小说的反叛
①取消人物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
②情节往往含混不清,甚至互相矛盾,难以确定。
③完全打乱传统小说中井然有序的结构。
④把绘画的原则应用到小说创作中去,把小说由“时间的艺术”变为“空间的艺术”。
⑤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作细致的描绘,注意运用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词汇进行写作,有“物本主义”的倾向。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娜塔丽·萨洛特《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的宣言书)、《无名氏肖像画》。
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布托尔的《变》、西蒙的《弗兰德公路》。
4.“垮掉的一代”
(1)产生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美国。
(2)基本特征
①思想倾向上,他们关心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但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他们的“脱俗”。
②艺术上,他们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3)代表作家及作品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此外,威廉·巴罗斯和格雷戈里·柯尔索也是有影响的“垮掉的一代”作家。
5.黑色幽默
(1)产生时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
(2)基本特征
①内容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
②形式上,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
③人物塑造上,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
④情节结构上,具有非逻辑性。
(3)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顶呱呱的早餐》、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
6.魔幻现实主义
(1)流行时期
形成于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世界。
(2)基本特征
①题材上,小说基本源于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②情节上,作家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
虽然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但并不失其真。
③主题上,小说具有深刻寓意,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做到高雅与大众化的奇妙融合。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阿莱霍·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等。
二、萨特
(一)生平和创作
1.作家简介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2.重要作品
(1)《厌恶》,体现他早期人学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萨特人学的“绝对自由论”在文学上的结晶。
(2)《存在与虚无》,为人学的演变和理论的矫正奠定了哲学基础,标志他哲学体系建立。
(3)《苍蝇》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表现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人学的积极内容,表达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独裁者的现实意义。
(4)《禁闭》,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3.思想主张及评价
(1)思想主张:存在主义人学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是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自由选择是萨特人学的精髓。
其观点可概括为一个总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①总论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
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选择自己超越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每个人都处在动态的行为选择中。
②三个分论点
a.客体观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这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
b.主体观是“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
这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
c.责任观是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这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