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设计
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环节(一)
引入课题。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提供有关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提出有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煤气中毒由什么气体引起?
2、CO来源?
3、人为什么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而发生煤气中毒?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有关问题。
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分析]解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讲述]利用CO的还原性,可用一氧化碳来还原冶炼生铁。
[学生讨论]
学生在C还原氧化铜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
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加深对物质还原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已知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
学生认真观察,设计检验产物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煤气在生活中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体会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四)
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的毒性
[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感受化学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应用。
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co中毒实验报告

co中毒实验报告CO中毒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一氧化碳(CO)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并探讨其中毒机制,为预防和治疗CO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健康成年人志愿者10名。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人。
3. 实验条件:在密闭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温度保持在25℃,湿度保持在50%。
4. 实验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暴露于一定浓度的CO气体和纯净空气中,每次暴露时间为2小时,共进行5次。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表现:实验组成员在CO气体暴露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
其中3名实验组成员在第3次暴露后出现意识模糊,丧失行动能力。
在第5次暴露后,实验组成员有2人出现昏迷状况。
2. 对照组表现:对照组成员在纯净空气中暴露后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四、实验分析1. CO中毒机制: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其中毒机制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CO血红蛋白,阻碍了氧气的运输和释放,导致组织缺氧。
此外,CO还会干扰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损害。
2. CO中毒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有关: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O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增加,实验组成员的中毒症状逐渐加重。
这表明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3. 个体差异:实验组中有部分成员在较短暴露时间后就出现了严重中毒症状,而其他成员则相对耐受。
这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差异、代谢能力以及暴露前的健康状况有关。
五、实验结论1. CO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CO中毒可导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轻度症状,严重时还可引起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应高度重视CO中毒的预防和治疗。
2. 暴露浓度和时间是影响中毒程度的关键因素:暴露浓度和时间越高,中毒症状越严重。
3. 个体差异需要考虑:不同个体对CO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CO中毒时应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有害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家庭中毒气体。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对于我们及时发现和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初三化学中,一氧化碳是重点探究的对象之一,本文将分享初三化学实验中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实验目的1.探究一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度。
2.检测一氧化碳的燃烧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有毒性质。
二、实验原理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氧化碳和空气在容器内留下的高度差,求得一氧化碳的密度。
同时,一氧化碳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观察水的溶解度变化来了解其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它在空气中易于燃烧,可以作为还原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1)确定实验器材:气泵、量筒、烧瓶、加热器、餐刀等。
(2)确定实验物质:一氧化碳、空气、水。
(3)将一氧化碳加热至沸腾状态(70℃左右),放置10分钟,排出其中所残的空气。
2.实验操作(1)将加热器上方的瓶盖取下,将一氧化碳注入到量筒中。
(2)将量筒上方的气泵接口与瓶盖的孔相连。
(3)打开气泵,将一氧化碳通入到烧瓶内。
(4)将烧瓶充满水,并将餐刀压缩在烧瓶口的下方。
(5)将烧瓶加热,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气泡产生。
(6)关闭气泵,等待一段时间,对烧瓶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燃烧实验。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一氧化碳泄漏造成伤害。
(2)离开实验室后,要及时清洗所有器材,以避免一氧化碳残留。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轻,溶解度较小。
2.烧瓶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燃烧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
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长时间吸入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一氧化碳教案(一)。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
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
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
(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
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演示: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化学教案《一氧化碳教案(一)》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
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实验改进

图14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改进的优点 第一,让一氧化碳先与石灰水接触,可以使学生明 白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用铜丝转换成氧化铜,操作简单,实验现 象对比性强,能够循环使用无数次,药品使用量少,节 约环保。 第三,直接使用纯净的一氧化碳做实验,一氧化碳 使用量又少,可以省略尾气的处理,简化了实验操作过 程,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第四,让铜丝缠绕在封口粗导管上,由于玻璃传热 性差,储存热量多,即使在室温比较低的时候,也能够 使实验做成功,实验的成功率高。 第五,让一氧化碳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实验,没有 逸撒出来污染教学环境,确保了师生的健康。 第六,使用封口粗导管,可以避免玻璃棒加热容 易断裂的缺点,使实验装置组成后,可以长期使用。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实验改进*
潘国荣 白显圣 黄 诚
摘 要:介绍了与自制仪器改进有关的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实验;改进
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因此现行初中化 学教科书[1-6]中基本上只是保留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 实验。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条件是高温,需要 用到酒精喷灯,酒精喷灯使用不方便,成功率低,这个 实验往往就成了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恢 复原来人教版教科书[7]中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实 验,并作适当的改进,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 从直观上加深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2019 年 6 月 总第 316 期
47
实验设计与改进
烧实验改进中已经作了说明[8]。 还原性实验设计中,仪器装置大而笨重,需要一
氧化碳比较多,因而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的数量也比 较多,操作比较麻烦,不适宜学生作探究实验使用。
co中毒实验报告

CO中毒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CO中毒情况,研究CO中毒对人体的影响,并探讨应急处理和预防CO中毒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CO中毒会导致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在遭遇CO中毒事故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并进行安全撤离。
此外,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提高室内通风条件,以预防CO中毒的发生。
1. 引言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但具有强烈的毒性。
在封闭环境中,一氧化碳的积聚会导致中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CO中毒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设备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和方法:•CO气体生成器: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模拟CO中毒情况。
•实验室动物:选择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用于观察CO中毒对其的影响。
•试管、量筒、温度计等实验器材:用于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如下:1.设置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2.放置小白鼠于实验室封闭容器中,容器内注入一定浓度的CO气体。
3.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和症状:记录小白鼠在CO气体环境中的反应和表现。
4.测量环境参数:测量实验环境中CO气体的浓度、温度等参数。
5.实验结束后,将小白鼠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观察其恢复情况。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CO气体环境中,小白鼠很快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
首先,它们表现出头晕、乏力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接着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和疲劳等症状。
在高浓度CO气体下,小白鼠甚至出现了昏迷和死亡。
此外,测量到的环境参数显示CO气体浓度随时间增加,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CO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小白鼠的症状迅速加重。
4. 讨论CO中毒的症状和实验结果与人体中毒症状相似,因此可以推测,CO中毒对人体的影响也是类似的。
CO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中毒症状和器官功能衰竭。
CO防中毒报告

CO防中毒报告概述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
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的CO气体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CO防中毒报告旨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CO中毒事件的发生。
了解CO的来源CO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如燃烧煤炭、天然气、柴油、木材等。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CO来源包括家庭暖气系统、车辆尾气、燃气灶、燃气热水器等。
因此,了解CO的来源是预防中毒的第一步。
安装CO报警器CO报警器是预防CO中毒的重要设备。
它能够监测室内CO浓度,并在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发出警报。
在家庭和办公场所中,每个房间都应该安装CO报警器,尤其是睡眠区域和燃气设备附近。
确保定期检查CO报警器的电池,并定期测试其功能是否正常。
检查燃气设备和通风系统燃气设备是CO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
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锅炉、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等设备的状况非常重要。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如煤气泄漏、烟道堵塞等,应立即采取措施修理或更换设备。
同时,保持通风系统的畅通,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排除CO气体。
使用燃气设备的注意事项使用燃气设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在室内使用燃烧炉或烧烤设备。
- 不要在关闭门窗的情况下使用燃气设备。
- 不要将燃气设备用于不适当的用途,如取暖或干燥衣物。
- 使用燃气设备时保持警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内。
处理CO中毒的紧急措施如果怀疑中毒或CO报警器发出警报,请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 立即撤离室内,前往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2. 拨打急救电话(例如120)并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
3. 尽量不要返回室内,等待专业人员的指示。
结论CO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生中毒的风险。
了解CO的来源、安装CO报警器、定期检查燃气设备和通风系统以及正确使用燃气设备都是预防CO中毒的重要步骤。
同时,对于紧急情况,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处理CO中毒事件,并及时寻求专业救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设计
一、改进实验的目的
初中化学介绍了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还介绍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由于在加热氧化铜时变色慢、耗时长,不便于演示,教师基本上都不做。
另外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由于没有直观实验,学生只能在头脑中打一个问号—-是真的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设计了一套即可检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又可检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装置。
整个反应只需一套装置,易于操作,耗时少,并且实验效果很好。
由于对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使学生感受深刻,提高了学社的安全意识,在冬季取暖时能自觉地预防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大试管一个,双孔塞3个,单孔塞2个,锥形瓶1个,玻璃导管若干,酒精灯、铁架台、硬质玻璃管、小烧杯、试剂瓶各一个。
氧化铜、新鲜鸡血、小动物。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1)、制取氧化铜膜:用纸槽将氧化铜粉末送到玻璃管的中央,然后用胶头滴管伸入到管中给氧化铜滴水,等氧化铜成糊状后,转动玻璃管,使管内壁中央处形成一薄层氧化铜膜。
多余的氧化铜用力甩去,然后平持玻璃管,在酒精灯上将氧化铜烘干,备用。
(2)、在A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新鲜的鸡血,B装置锥形瓶中装入小动物,D装置的试剂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将尾气导管伸到酒精灯火焰处,如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四、实验操作部分
(1)、毒性试验:打开K1,关闭K2,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 装置中新鲜鸡血由鲜红色变为暗紫色并凝结成块状,B装置中的小动物死亡,说明一氧化碳有剧毒。
(2)、可燃性实验:关闭K2,打开K1,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后,在E处点燃,并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能燃烧并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关闭K1,打开K2,用酒精灯在氧化铜膜的下方加热,观察到涂有氧化铜膜的玻璃管形成光亮的铜镜。
并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并且生成二氧化碳。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1)、这套装置把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三个实验综合到一起,节约了实验时间。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耗时多,现象不明显,学生不容易观察,有时候氧化铜的量过多,实验时一不小心未还原的氧化铜与已还原的铜混合,致使现象不明显,说明不了问题。
而将氧化铜制成铜膜后,加热极短的时间,就可以看到被加热处变红,加热到一分钟以上就可以看到光亮的铜镜。
(3)、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如果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环境,这里将尾气通入到氧化铜膜的下方点燃,既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来加热氧化铜膜,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4)、将一氧化碳有剧毒这一摸不着,看不见的性质通过该装置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具说服力。
(5)、将该装置稍作改动,给玻璃管和T形管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就可以做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实验。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反应生成的水后变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