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指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出现严重低血压和组织器官衰竭的一种疾病状态。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的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动物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生理指标测量,探究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实验方法1.1 实验动物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

1.2 实验设备和试剂心电图机、血流量测定仪、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动脉粘滞度测定仪、无菌手术器械、路易斯溶液、大鼠丙泊酚、肌肉松弛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复合物、氯化钠、生理盐水等。

1.3.1 麻醉和手术操作首先对大鼠进行预处理,让大鼠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3天。

在实验当天,将大鼠移至操作台上,静脉内注射丙泊酚10mg/kg和肌肉松弛剂2mg/kg,用无菌手术器械对大鼠进行一定长度的剖腹手术,将管腔暴露。

随后使用针头伏特法将大鼠肝门中央静脉插入隆突下动脉,连接血流量测定仪。

1.3.2 失血处理分别抽取50ml的血液(Wistar大鼠血容量占体重的7-8%),使大鼠处于失血状态。

失血量控制在10ml左右,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和心率下降的情况即停止失血。

1.3.3 观察和测量动物失血后,可以通过血流量的变化观察血管收缩和扩张的情况,心电图的变化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

同时,用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等仪器测量相应生理指标。

1、预处理:让大鼠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3天。

2、麻醉和手术:将大鼠移至操作台上,静脉内注射丙泊酚10mg/kg和肌肉松弛剂2mg/kg。

对大鼠进行剖腹手术,将管腔暴露。

4、观察和测量:用血流量测定仪等仪器观察和测量相应生理指标。

二、实验结果2.1 生理指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失血后,心率呈下降趋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心排血量下降明显。

氧化还原酶计、血红蛋白测定仪等指标也均表现出异常变化。

最新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最新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最新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的血压
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失血性休
克的生理变化,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实验方法:
1. 选择了健康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或小鼠),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
组和实验组。

2. 实验组动物通过外科手术模拟失血,失血量控制在一定比例(如总
血容量的30%)。

3. 监测实验动物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并记录失血前
后的变化。

4. 对实验组动物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如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5.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恢复生理参数的效果,并评估其对休克状态的
改善程度。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动物在失血后出现了显著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与对照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 输血治疗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压,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

3.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压,但对于改善组织灌
注效果有限。

4. 某些新型药物或治疗方法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论:
本实验成功模拟了失血性休克的生理状态,并通过比较不同的治疗方
法,为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提供了实验依据。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同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类型的休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第三组 (1)_2

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第三组 (1)_2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5年10月8日带教教师:小组成员:专业班级: 临床二大班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一、实验目的1、观察家兔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的机能变化及微循环改变;2、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失血性休克的作用及其机制。

二、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 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 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 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 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 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 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 将休克分为三期: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 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 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 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善微循环状态。

三、实验仪器设备BL-420F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微循环分析系统, 手术器械, 婴儿秤, 输血输液装置、呼吸血压描记装置, 测中心静脉压装置, 微循环观察装置, 气管插管, 动脉套管, 5ml、10ml、50ml注射器, 生理盐水, 肝素钠注射液溶液(5mg/ml), 多巴胺(0.2mlkg)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称重: 给麻醉好的家兔称重(2.6kg)2.气管插管:用粗剪刀减去颈部部分兔毛, 颈部正中切口, 剥离周围组织, 暴露气管, 于气管下穿线备用, 在甲状软骨下约l cm处剪一倒“T”型切口, 插入气管插管, 并用线扎紧, 再将余线绕气管插管的分又处再行结扎, 以防滑脱, 然后颈部气管插管接呼吸管能器。

3.颈总动脉插管 : 将上述切口边缘的皮肤及其下方的肌肉组织向外侧拉开, 即可见在气管两侧纵行的左、右颈总动脉鞘, 在鞘内, 颈总动脉与颈静脉、颈迷走神经、降压神经伴行在一起。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一、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失血性休克这种常见危重病情,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熟悉休克时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变化,掌握休克的监测、抢救措施和护理技巧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造成心脏无法维持血液循环所形成的一种危重急症,是失血后机体对风险因素的一种自保反应。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压和组织缺氧等。

机体对失血休克的反应即是消化道道、皮肤脉管收缩、淋巴系统流速下降、交感神经系统生物反应降低,以利用有限的血容量为机体的重要器官供应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当出现失血休克时,必须尽快进行抢救,以保证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得以维持,及时防止危及生命的情况的发生。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1. 实验仪器及设备:生命体征监护仪、氧气瓶及氧气面罩、Ⅲ 型汇流管等。

2. 实验药品及溶液:生理盐水、血液置换液及血液净化液等。

四、实验过程1. 了解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药品及溶液的配制方法。

2. 请实验被试躺在床上,坚持卧床休息。

3. 用生命体征监护仪记录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重等指标,并设置报警上下限。

4. 为患者取血检查,模拟患者失血量,测量本次失血量,并记录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5. 开始进行失血性休克模拟实验。

通过静脉输液吊盐水和生理盐水来控制患者的血容量,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血容量,使失血量达到实验设置的程度。

6. 在休克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当患者发生失去反应时,应立即进行紧急抢救。

7. 进行抢救措施,包括输液、打氧气等,及时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

8. 护理措施,如保温、检查压疮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患者逐渐进入失血休克状态,生命体征逐渐变差,如心率增快并出现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

3. 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失血性休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如输液、打氧气,及时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

失血性休克的实训报告

失血性休克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理解失血性休克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培养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3月25日三、实训地点某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四、实训对象20名护理专业学生五、实训内容1. 失血性休克的概念及病因2.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3.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治疗4. 实操演练:模拟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过程六、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失血性休克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PPT展示,使学生了解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各种治疗措施的原理。

2. 临床案例分析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案例,详细解析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学生掌握临床应用技巧。

3. 实操演练(1)模拟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过程① 患者模拟:由一名同学扮演失血性休克患者,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

② 抢救过程:其他同学根据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氧疗、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等。

③ 案例讨论:抢救结束后,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总结抢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操作① 静脉穿刺:学生在模拟人体上练习静脉穿刺技术,提高操作熟练度。

② 输液操作:学生在模拟人体上练习输液技术,确保输液速度和剂量准确。

4. 总结与反思实训结束后,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针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七、实训收获1. 提高了学生对失血性休克的认知水平,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八、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应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一、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2.掌握对失血性休克的处理方法;3.建立对实验动物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休克发生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组织缺血、代谢紊乱等。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输血及补充液体。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2. 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器材:手术刀、医用剪刀、无菌棉签、灭菌贴、100 ml注射器、1 ml注射器、生理盐水;3.计量仪器:注射器、电子天平;4.进行实验的环境:温度适宜的实验室。

四、实验步骤1.处理实验动物:按照实验伦理规定,将实验动物进行饲养,并训练适应环境;2.模型制备:使用手术刀和医用剪刀,在小鼠的背部对称剪切部分,大约剪除小鼠总血量的20%;3.观察指标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动物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后,我们对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剪切失血后,实验动物的心率明显加快,血压迅速下降,呼吸急促。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与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对应,证明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

六、实验讨论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对其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剪切法制备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并记录了相关的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剪切失血后,实验动物出现了典型的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变化,验证了所制备的休克模型的可靠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剪切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并不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我们会选择钢针法或切割法来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这些方法更加可控、准确,且操作简便。

因此,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们将尝试其他更先进的制备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情况。

它通常是由于出血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体内血容量降低引起的,会使血压下降,血流量降低,导致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失血性休克情况,观察猪肠的微循环变化,以探究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治疗手段。

实验操作步骤:1. 杀猪,取出猪肠,清洗干净。

将猪肠放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显微镜,观察猪肠微循环情况,记录基础状态下的血压和心率。

2. 将空气吸入注射器中,插入針头,注入猪肠中。

同时,监测猪肠微循环情况、血压和心率。

3. 在注射逐渐递增过程中,一旦猪肠微循环开始出现异常,即认定休克状态出现。

记录此时的血压和心率。

4. 将逐渐注入的空气清空,继续观察猪肠微循环情况,直到其恢复到基础状态。

实验结果分析:在注射空气逐渐递增过程中,随着空气的注入,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且猪肠微循环出现明显的缺血情况。

出现休克状态后,血压和心率进一步下降,猪肠微循环更加严重缺氧,直到缺氧达到顶峰后,逐渐恢复到基础状态。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针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猪肠微循环的变化,从而了解失血性休克对器官组织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治疗手段来缓解休克状态,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例如,给予输液来恢复体液水平、输血来增加血容量、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来升高血压等等。

总结: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应对。

机能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模拟失血性休克情况,通过观察器官微循环的变化,以探究失血性休克对生理状态的影响,为寻找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理学知识,深入了解机体的运作机制。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主要)。

2、观察休克早期大鼠机体的机能变化,探讨休克的发病机制。

3、了解休克早期的治疗原则。

二、实验动物:300g左右SD大鼠,雌雄不限三、实验器械:略四、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固定:大鼠称重后腹腔注射40mg/kg 2%戊巴比妥钠溶液进行全麻,数分钟后观察,疼痛,翻正反射均消失后,用8%硫化钠脱去一侧耳廓被毛,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恒温实验台上,减去股部手术野被毛。

2.动静脉插管:碘伏消毒手术野,切开股动脉搏动处皮肤组织,止血钳分离股血管神经鞘,暴露神经血管后,利多卡因擦拭。

用玻璃分针分离股动静脉与股神经,股静脉插管,结扎远心端,近心端插入静脉留置针,打结固定,2.5ml/kg经股静脉推注50U/ml肝素。

股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

腹部手术完成后,以湿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3.尿道插管:选取硬膜外导管前端约七厘米与尿液计滴器相连,碘伏会阴处消毒,将导管沿尿道插入约4cm。

4.肛温测量:用液体石蜡涂抹动物肛温仪前端,插入大鼠肛门约二厘米,但数值稳定后读取肛温。

5.观察记录正常指标。

6.抢救:经股静脉回输自身血液加出血量二倍的生理盐水。

观察记录指标变化。

五、实验结果:平均压/脉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率血细胞比容皮肤黏膜颜色肛温耳廓微循环正常113.45/38.03 正常正常212 正常红润37.6 正常放血后代偿后下降/增加54.74/48.22变浅变慢加深加快下降增加减慢294不变降低苍白苍白下降35.2微循环收缩微血管收缩治疗后99.25/45.84 加深加快进一步回升272 增加红润36.3 恢复正常六、讨论1、各观察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血压:放血后,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代偿后,通过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增加,自身输液等机制,血压有所回升。

治疗后,血容量得到扩充,血压进一步回升。

脉压:放血后血容量下降,心率减慢,舒张期偏长,心舒期末外周残留血液较少,舒张压显著减少,脉压增加,代偿后,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大多残留在外周,舒张压增加,脉压减小,治疗后心率高于正常,血容量恢复,微循环恢复,舒张压应增高,脉压相较正常应该减小,实验数据有一定问题,呼吸:放血后,脑组织缺氧,抑制呼吸中枢,而且呼吸肌缺氧,呼吸频率变浅变慢,代偿后,呼吸中枢恢复,血氧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治疗后进一步缓解呼吸肌缺氧,呼吸加深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失血性休克
实验目的: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动物机能代谢变化。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方法:称重、固定、麻醉——左颈总动脉分离——肝素化(1.5ml/kg)——插管——观察记录正常指标——放血至比积管1——颈总动脉快速放血、BP降至1/2~2/3—
—观察记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10分钟放血至比积管2(刚开始放掉第一管残血)
实验结果:
1.
血压(mmHg)心率
(次/分)
呼吸
(次/分)
角膜反射
(+/-)
血球比积
(%)
球结膜充盈度
放血前52.64 115 62 + 44 充盈放血后25.01 57 49 + 32 充盈2.
3.放血中止时,血压有回升,再次放血,血压又下降,反复多次,家兔最终死亡。

放血过程中,家兔嘴唇逐渐变为紫兰色。

实验注意:1.动脉插管前应注入足够量的肝素,插管应固定牢固,防止滑脱,插管应保持与血管平行,以免刺破血管。

2.血球比积管离心后血细胞部分为一斜面,读取比容数时可取斜面中间刻度数
为比容数。

实验讨论:
1.失血性休克时,血压刚开始如何变化,为什么?
血压降低。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心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大失血刚开始时,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经代偿后,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才会发生变化,而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失血时补充循环血量作用甚微,因此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失血开始时血压急剧下降。

2.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心率应该如何变化?
在代偿期心率应该加快。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引起心血管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刺激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M受体兴奋作用降低,负变时作用减弱,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激活β1受体,产生正变时作用,因此在代偿期心率提高。

3.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该如何变化?
如讨论2所言,迷走神经抑制,心率加快。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于血管α1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收缩,恢复循环血量,一是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的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引起“自身输血”作用;二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促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起“自身输液”
作用。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循环血量恢复,促进血压回升。

因此在实验中,中途停止放血后,由于家兔处于代偿期,动脉血压有所恢复。

4.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呼吸频率该如何变化?
(1)休克早期,由于失血,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肺部微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比微静脉强度更大,使肺毛细血管处于“少灌多流”状态,使得血液与肺泡氧交换不充分,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2)由于大量失血,造成组织缺氧,从而组织无氧酵解增加,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血液H+浓度上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

但是由于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细胞,因此H+对呼吸频率的影响较小。

戴威认为:(1)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外周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内气体交换加强,血氧分压降低,使颈动脉体缺氧性兴奋,呼吸频率加快。

(2)大量失血后,肺动脉压降低,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肺泡无效腔增大,使肺代偿性通气减弱。

综合考虑:大失血刚开始时,神经—体液调节较为敏感,主要是交感神经起作用,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

5.失血性休克代偿期,血球比积该如何变化?
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该神经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受体,血管收缩,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强度大于微静脉,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组织液会流入血管增多,“自身输液”作用导致红细胞的浓度降低,所以血球比积降低。

6.失血性休克代偿期角膜反射呈阳性,为什么?
角膜反射,反射弧在脑干。

呈阳性,说明代偿期大脑功能正常。

原因是失血导致大脑供
血不足,从而缺氧,在代偿期,大脑组织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腺苷等扩血管物质,扩张血管,从而增强脑的供血量;缺氧同时也引起了脑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Ca离子激活型钾通道和A 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钾外向电流增加,细胞膜超极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容量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但脑血管上α1受体密度低,因此脑血管收缩较皮肤、骨骼肌等α受体密度高的血管弱,因此增加供血量。

综上所述三个理由,在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减少,脑功能正常。

固角膜反射呈阳性。

7.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球结膜充盈度是否有变化?
球结膜充盈度变化不明显。

球结膜的充盈度主要反映血供是否充足。

由于眼球血供主要来自眼动脉,眼动脉是由颈内动脉在穿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

由于脑血供正常(原因如讨论6所述),所以在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球结膜充盈度正常。

8.失血性休克,家兔嘴唇可见紫绀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循环血液流速缓慢,淤滞,使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气体交换增多,血液含氧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造成紫绀。

9.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家兔是否会出现尿失禁?
不会。

当血容量减少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兴奋肾小球球旁细胞,使肾素分泌增多,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加钾排泄和钠、水的重吸收。

其次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下丘脑的信号减弱,对ADH释放的抑制减弱,ADH释放增加,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减少,故不会引起尿失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