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便是畲族。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传统风俗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月三”节。
这个节日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畲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便是舞龙舞狮和划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畲族人民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团结精神。
除了“三月三”节,畲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比如说,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畲族人民会举行“祭祖节”。
这个节日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纪念。
在这个节日里,畲族人民会在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除了节日和习俗,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
比如说,畲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就非常独特。
畲族人民的服装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为特点,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此外,畲族人民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
畲族人民的音乐和舞蹈以欢快、热情、富有节奏感为特点,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畲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畲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观看畲族博物馆观后感

观看畲族博物馆观后感
畲族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园五十六个民族博物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价值,博物馆的室内外陈列均按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还原,馆中展览内容及物品皆真实详尽地展现了畲族的历史文化。
我们一踏入馆内便被馆内畲族人民的风情习俗所吸引,参观之后对畲族的民族特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畲族人民不仅拥有山歌、舞蹈、婚嫁、祭祀等风俗,还拥有“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传统节日。
其中,畲乡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等项目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不仅代表着畲族人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还为畲乡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振兴方向。
通过学习博物馆内的风俗视频和文字介绍,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畲族人民的生活之中,见到了他们在日常中辛劳勤恳、在节日里欢歌载舞的模样,被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所深深打动。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中国民族民俗 第八章 畲族

畲族服饰
男左女右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 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 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 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 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 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 或红色绒线。
狗头冠
是畲族妇女的一种独特装束,其形式因地域或姓氏的不同而略 有差异,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因像狗形,故有狗头、狗身、 狗尾三部分,传说“狗头冠”是对其祖先的纪念。
畲族婚俗
迎亲路上赤娘要为难赤郎
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 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 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 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始葬者 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 而改葬焉。”
畲族概况
人口与分布 人口70.96万,散 居在我国东南部 福建、浙江、广 西、广东、安徽 五省,94%分布 在前两省。她们 自称“山哈”, 即居住在山里的 客户。
畲意为刀耕火种。
族称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 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 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 “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 “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饮食
· 以番薯丝为主食,极少吃米饭。景宁畲村有这样一种习惯: 白米饭以招待客人,半米半番薯丝供老人小孩吃,绝大部分的 番薯丝饭给年轻人吃。 · 畲民嗜酒,酒分为米酒和麦酒两类。盛产茶叶,凤凰茶中的乌 龙茶产于畲族居住的石古平村,是全国名茶之一。素有“中国 奇茶”之称。
畲族节日:畲族节庆(中国传统节日)

畲族节日:畲族节庆(中国传统节日)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节日里家家贴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门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畲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
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的活动乃告结束。
招兵节招兵节,是广东凤凰山区畲族传统的节日。
一般在农历大雪后至冬至前择吉日举行,节期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
节日里在公厅搭一高木台,设神坛,摆香火炉,上饰有各种兵马的令旗,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备办供品,要请宾客。
村里神坛前悬挂祖图,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由本民族师公敲打道具,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祠,吹牛角,一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常。
举行“招兵节”旨在恭请三奶娘娘驱邪除恶,扶正压邪,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使畲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会亲节二月二日会亲节,是福建鼎县畲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
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
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双华乡,访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
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灰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
入夜,山谷里家家灯火辉煌,处处歌声嘹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震谷山鸣。
当发出提灯游村的信炮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
畲山,“二月二”之夜在沸腾中。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
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
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
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
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
畲族布依族仫佬族各族习俗

畲族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
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
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布依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封龙节(也称「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当天畲族人视之为「集福建醮保禾丰收」的最好的祭祀日。
因此,在过去的传统习俗中,每到这个时候,各聚居地的畲族群众都要采取各种形式祷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随著时代的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都被摒弃,但盘歌活动却依然延续不断。
不仅如此,过去那种纯祭祀的盘歌内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
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有意识的通过「封龙节」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传递致富信息,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1986年6月27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踊跃参加,这是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6月30日,福安市在林洋畲族村举办了“封龙节”畲族民歌赛会,来自市内和邻县许多畲族村的男女,踊跃前来“斗”歌,独唱、对歌和合唱贯穿始终,《小郎难等得到娘》《有心总会结姻缘》《和你有缘慢慢求》等情歌表达了畲家男女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共产党是英明,民族政策得人心,大族小族都平等,祖国合土大家庭。
祖国合土大家庭,白莲开花满洋兴,山哈(畲民)拥护共产党,千古万年不变心。
树木连根根连藤,山哈与党心连心,树木靠山山养树,山哈靠党正翻身……”《十送红军》《山哈不离共产党》等新创曲目表达了畲家人对党的感激和拥戴之情。
歌会结束后,畲族群众和歌手迟迟不愿离去,他们三五成群,或切磋歌艺,或以歌会友,约定来年再来把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