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
糖尿病知识宣教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糖尿病知识宣教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乏力;◆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很多人体检时偶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之初,都有或长或短的无症状期,偶然也会有乏力、倦怠、易怒等容易被忽略的症状出现。
有时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也是严重问题的先兆:饭量增加了体重却下降,视力下降,手脚麻木或有针刺感,便秘,伤口愈合缓慢,易发感染,阳痿,外阴瘙痒;◆慢性高血糖可致各种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发病过程。
二、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OGTT试验中,2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注:a.“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内,无论上次进餐的时间b.“空腹”: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的摄入c.“OGTT”:以75g脱水葡萄糖为负荷,溶于水后口服d.在无急性代谢紊乱情况下有异常者应择日按三个标准之一重复检测三、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四、防治▼预防糖尿病的四个要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教育及心理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药物疗法、糖尿病监测1、基本治疗(1)自我护理计划;(2)糖尿病人应该知道;▼糖尿病的性质;▼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足部护理的重要性;▼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治疗中有规律的锻炼的重要性;▼进食、体育活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包括使用方法和如何调整用量)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血糖和尿糖的自我监测,结果的意义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何应付患病、低血糖、紧张及外科手术等应急状态;▼患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期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糖尿病知识宣教内容

糖尿病知识宣教内容1. 引言1.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被称为高血糖病。
它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效果不佳而引起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的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有助于细胞吸收血液中的糖分,将其转化为能量。
当胰岛素的产生或作用出现问题时,血液中的糖分无法被有效利用,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时发病,患者的胰岛素产生受到破坏,必须依靠外部注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生活。
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类型,通常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
患糖尿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许多危害,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及早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引起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字数:282】1.2 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糖尿病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肾脏、神经等组织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明、肾衰竭、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变得硬化、狭窄,增加患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糖尿病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感染皮肤、泌尿道等部位,且愈合速度缓慢,甚至可能演变为坏疽。
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及早认识疾病、有效管理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方式改变、饮食控制等手段,从源头上减少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2. 正文2.1 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的分类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主要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
患者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慢性疾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尤其是在中年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预防
1、饮食习惯
(1)多食高纤维食物和深色蛋白质,少食动物油和碳水化合物。
(2)勤食少量且营养均衡的饮食,均匀分布营养,养成规律饮食习惯,增加体内能量,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
(3)把餐量分割,少食多餐,尽量吃清淡的食物,减少盐分、热量的摄入。
2、运动习惯
(1)设定每天运动的目标,不低于30分钟,每天坚持,运动强度要适当,有氧运动最佳。
(2)给自己定个正确的运动计划,可分散运动,使身体不受太大压力,也可在每日运动时增加一段2-3分钟的热身运动,避免受伤。
3、情绪管理
(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态的积极性,增加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
(2)保持对疾病的良好心态,开发对生活的兴趣,实施正确的自我管理,减少压力。
二、糖尿病的治疗
1、降低血糖
(1)改变饮食习惯,减少摄入糖分、脂类、盐分的摄入,少量
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控制在250g左右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
(2)减少体力活动,但不能完全停止运动,运动有利于改善血糖胰岛素特性,改善身体的体质和体重。
(3)多食蔬菜水果,减少摄入肉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可以减缓血糖增高的速度。
2、补充药物
(1)补充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例如降糖药、胰岛素、降胆固醇药等。
(2)坚持服药,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臆断停药,避免引起血糖升高。
(3)服用药物时,应经医生指导,以免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引起其它疾病。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全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一、何谓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
如果存在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同时,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mg/dl),或者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1 mmol/L(200mg/dl)也可确诊为糖尿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一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原则: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2、运动种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与运动习惯等,可建议其采取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爬楼梯、骑自行车及游泳等使全身肌肉都能得到锻炼的有氧运动。
对于活动能力低下的高龄患者,可采用肢体按摩、伸展运动。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结合个体的体能状况和运动水平,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目标心率为个人最大心率的50%~75%,自觉运动强度分级为12~13级。
糖尿病人开始参加运动时,运动中感觉有点累或稍累即表示中等强度运动。
1型糖尿病应避免高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
2型糖尿病人还可进行强度低、频度大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
运动频度: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运动作为每天治疗相对固定的形式之一,它与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常规治疗形式。
而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至少每周运动5天,以较高的热卡消耗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四、运动时间:1、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每日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
糖尿病人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待训练半个月到1个月时,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到40~60分钟。
糖尿病的防治知识(2024)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 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2024/1/28
11
03 治疗方法及手段
2024/1/28
12
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胰 岛素的敏感性。
双胍类药物
抑制肝糖原异生,促进组织对葡萄糖 的摄取和利用。
2024/1/2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 餐后高血糖。
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也可能出现视 力模糊、皮肤瘙痒、感染易发等非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8
6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DPP-4抑制剂
通过抑制DPP-4酶,增加内源性 GLP-1水平,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 岛素。
13
注射胰岛素治疗
速效胰岛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2024/1/28
中效胰岛素
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 长,用于控制基础血糖
水平。
长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起效缓慢,作用时间长 ,提供稳定的基础胰岛
参与患者教育
家属可以积极参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指导。同时,家属自身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健康素养和预防意识。
24
06 社会关注与支持体系建设
2024/1/28
25
政府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
2024/1/28
制定和完善糖尿病防治政策
糖尿病预防知识宣传

糖尿病预防知识宣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和超重,因为这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饮食,食物成分应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
增加体力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应尽量避免或少用。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平衡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
定期检查: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
预防糖尿病宣教内容

预防糖尿病宣教内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不断增长。
预防糖尿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下是一些预防糖尿病宣教的内容:
1. 了解糖尿病:学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类型、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
了解糖尿病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2.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等食物的摄入。
同时,要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度饱腹。
3.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身体代谢率,降低血糖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影响血糖水平,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5. 控制体重:体重控制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果体重超标,应该积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6. 定期检测血糖:定期检测血糖可以及早发现血糖水平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7. 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
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可以更好地预防这些疾病。
预防糖尿病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和检测,及早发现血糖水平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糖尿病核心知识宣传内容

糖尿病核心知识宣传内容
1. 你知道吗,糖尿病可不是小事情哟!就像一辆汽车,没了合适的燃料就跑不动了。
比如说老张,他以前可喜欢吃甜食了,还不爱运动,结果就得了糖尿病。
所以呀,咱可得注意饮食,别让血糖悄悄升高啦!
2. 哎呀呀,糖尿病这玩意儿咱得重视起来!就跟盖房子一样,基础不牢可不行。
你看隔壁的李大妈,得了糖尿病还不注意,血糖经常忽高忽低,多吓人呀!咱可不能学她,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血糖呀!
3. 喂,你听说过糖尿病的厉害不?那简直就是身体里的一颗“隐形炸弹”!我认识的一个叔叔,就因为不注意控制血糖,后来各种并发症都来了。
咱可得时刻警惕,不能让它爆发呀!
4. 嘿,糖尿病可别小瞧它!好比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随时捣乱。
就像我朋友的爸爸,以为没啥事,结果血糖高了引发了眼病,悔得不行。
咱可别掉以轻心啊!
5. 哎呀,糖尿病真不是闹着玩的!就好像身体里藏了个“小恶魔”。
我亲戚中就有得糖尿病的,现在整天都得小心翼翼的。
咱可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把这个“小恶魔”赶跑!
6. 喂喂喂,知道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不?那可是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呀!我知道的一个阿姨,因为糖尿病脚都烂了,多遭罪呀!咱可得提前做好防范呀!
7. 嘿呀,糖尿病这事儿可得上心呐!好比是走钢丝,稍不注意就危险了。
我听说有人就是不在乎,最后住进了医院。
咱可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啊!
8. 哎呀妈呀,糖尿病真的得好好防着!就像一个隐藏的陷阱。
我身边不少人都有血糖问题,咱一定要早早重视起来,别让自己掉进这个陷阱里呀!总之,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和它和谐相处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一、何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
如果存在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同时,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mg/dl),或者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1 mmol/L(200mg/dl)也可确诊为糖尿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一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原则: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2、运动种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与运动习惯等,可建议其采取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爬楼梯、骑自行车及游泳等使全身肌肉都能得到锻炼的有氧运动。
对于活动能力低下的高龄患者,可采用肢体按摩、伸展运动。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结合个体的体能状况和运动水平,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目标心率为个人最大心率的50%~75%,
自觉运动强度分级为12~13级。
糖尿病人开始参加运动时,运动中感觉有点累或稍累即表示中等强度运动。
1型糖尿病应避免高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
2型糖尿病人还可进行强度低、频度大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
运动频度: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运动作为每天治疗相对固定的形式之一,它与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常规治疗形式。
而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至少每周运动5天,以较高的热卡消耗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四、运动时间:
1、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每日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
糖尿病人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待训练半个月到1个月时,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到40~60分钟。
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人可以间歇进行运动,即运动与休息时间的比为1∶1,如步行2分钟、休息2分钟,运动时间加起来为10~20分钟。
2、哪些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运动
(1)、糖尿病合并酮症、低血糖(<4.4mmol/L)或显著高血糖症(>14mmol/L)者;
(2)、糖尿病合并肾病、视网膜出血或感染者、糖尿病足;
(3)、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未被控制或不稳定、心绞痛者或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
(4)、急性感染。
五、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注意什么
1体育锻炼须与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结合。
2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锻炼。
3运动锻炼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的变化、气候、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4运动前应有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也应有5~10分钟的放松和伸展活动。
5如果发生晕眩、盗汗、无力甚至意识不清等血糖过低的现象,则要即刻停止运动,并且补充糖分。
6不应有头晕、眼花或胸痛的症状。
运动中的呼吸不应感觉到气短,以至于影响说话。
7如果进行持续时间较长、大运动量的运动,如郊游、爬山,应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当加餐。
8运动中体位不宜变化太快,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9动作柔和、缓慢、活动范围适度,避免剧烈动作和体位变换过快。
10疾病状态下服用某些药物,如倍他乐克和氨酰心安等,不能用心率来测定运动强度,可采用自觉运动强度9~11级(感觉稍累)控制中等强度。
11运动过程中足部或其他部位受到小伤要及时就诊。
12患糖尿病多年的病人,因微血管和神经病变,出现足部循环障碍和感觉降低。
为避免发生足部皮肤破溃、溃疡和感染,参加运动前应做足部检查,选择合适的鞋子和柔软棉织袜子,每天洗脚时检
查足部。
13避免发生运动低血糖:
(1)糖尿病患者在开始参加运动时,应经常监测血糖;
(2)运动前减少胰岛素用量(由医生决定),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运动时间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餐后1~2小时运动;
(4)糖尿病患者开始参加运动时,应有同伴陪同,并携带糖果备用。
九类人易得糖尿病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而被确诊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关键是定期(最好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六、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9类人群: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 年龄≥45岁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七、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须知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
它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
人们也称此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膳食调理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通过膳食治疗,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减轻体重,减少并发症。
而均衡的合理膳食,既能保证正常生理及活动的需要,又能促进糖尿病的康复。
糖尿病病人的调理要点:
1、称重饮食,根据医嘱,营养师规定的数量进餐,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加减。
2、饥饿时,可调整膳食结构,主食以粗粮为佳,适当多吃含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高的低热能蔬菜充饥。
3、钙、铬、锌供给要充足。
含钙高的食物:牛奶、豆类及其制品、海产品含铬高的食物:酵母、菌菇类、牛肉、肝类含锌高的食物:粗粮、豆类及其制品、海产品、红色瘦肉、肝类、菌菇类。
八、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应注意哪些糖尿病病人在自我护理方面注意如下方面:
1、掌握有关糖尿病治疗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学会尿糖定性实验,家庭常用试纸测量尿糖。
3、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按规定热量进食,定时进食,避免偏食,采用清淡饮食,使菜谱多样化,多食蔬菜。
4、应用降糖药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注意皮肤清洁,尤其是足部、口腔、阴部的清洁,预防感染,有炎症、痈和创伤时要及时治疗。
6、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
7、出现疲乏、饥饿感、心慌、出汗时,表明为低血糖反应,可口服糖水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