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彩云追月》(Colorful+Clouds+Chasing+The+Moon)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余亮【摘要】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根据任光、聂耳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改编而来的一首钢琴曲,这首改编钢琴曲在改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植入了西方乐器的色彩。
本文从《彩云追月》的作者简介、作品特点、创作背景、弹奏技巧等方面来分析它的音乐特征以及感情处理,以更好地展现中国民族乐曲以及中国钢琴曲的特有魅力,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1页(P118-118)【关键词】彩云追月;音乐特征;感情处理【作者】余亮【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彩云追月》是1932年由我国作曲家任光、聂耳创作的优秀的一首民族管弦乐。
《彩云追月》是最早起源于清代广东民乐,是运用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写成,作品整体的感觉是质朴、简单、抒情优美、以及流畅的线条,通过各种乐器的编配,轻快的节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而迷人的景色,曲调优美抒情,风格清新淡雅。
1975年钢琴作曲家王建中运用民族管弦乐曲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段融为一体,将这首轻快独特的管弦乐曲改变为同名钢琴曲,这首钢琴曲描绘了云月追逐、云月相映以及云月嬉戏的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作者巧妙的运用西方乐器钢琴表现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赋予了这首钢琴曲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
这首钢琴曲既有中国民族的色彩与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情。
据香港中文大学古籍民志研究资料《彩云追月》预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
“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
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一)曲式结构《彩云追月》的旋律是采用中国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题贯穿整首乐曲的,同时这个曲子还加入了拉丁美洲音乐的探戈节奏型,吸取了江南丝竹音调和配器特点创作而成的。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分析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分析作者:何玉明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1975年,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艺术院校钢琴学生必弹的曲目。
本文主要从演奏的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演奏分析;乐曲解读;民族乐曲一、引言全段由2+2+3构成,第1句(前2小节)犹如在静谧的夜晚,明月行走于淡淡的云层中:旋律音色偏暗,力量的运用要缓慢,保持内力的连续性。
第一个音用贴键送,跳音处用大臂,要有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效果。
15连音要弹得连贯,一气呵成,音色亮度要少于后面的颤音,并有渐强的推动性:时值为2拍,相当于3个5连音:指法用两只手弹,每个5连音用一个手,刚好一个手指对应一个琴键,用连奏法,左右手交替时不能有痕迹。
颤音犹如明月跳出云层,音色要明亮,触键多用手指,指尖集中、下键果断直接。
第2句(第3、4小节)弹法跟第一句大致相同,只是第2句更为清淡、高远,犹如国画的泼墨更稀,下键更轻更浅。
第5至第8小节,力度效果要跟前面相吻合,进入要缓慢、弱,犹如声音“飘”进来的感觉,整个小节要有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由慢变快、由快变慢的感觉。
力量的运用是左手带动右手,左沉右拖、连奏。
最后琶音处在弱的总音量下听出最高音旋律,并注意延长记号,站够时值、慢慢消失:踏瓣在与下一小节处要断开,使声音在瞬间完全安静,以便后面出来的音有新鲜感。
要体会意境,仿佛明月轻盈穿梭于云层,时隐时现,讲究音色层次,好像国画中的明暗远近。
弹奏时要配合切分踏板:句逗的伸缩性较强,不要死板地按照节奏弹,要注意呼吸、分句;触键柔和、手臂放松、柔软、多用臂缓送。
二、主题A第10至15小节为第1句,第16至19小节为第2句。
第1句的声音效果为明亮音色、声音要纯,犹如皎洁的月光没有杂质,体现明镜似的心境:情绪上有淡雅、高远的感觉,不要弹得过分愉悦、轻松。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与感情处理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与感情处理本文通过对《彩云追月》的标签:彩云追月;曲式结构;音乐特征一、钢琴曲《彩云追月》(一)作者的简介《彩云追月》是任光、聂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由钢琴家王建中改编。
任光1900出生在浙江省嵊县,1942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任光在小时候就很喜爱民间音乐,他会拉琴、弹风琴以及吹号。
1932年与聂耳共同创作了著名的民族管弦合奏曲《彩云追月》。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彩云追月》是一首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在一九三二年由当时时任上海百代唱片节目部主任的任光先生和著名音乐家聂耳先生共同创作的。
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是以清代广东民乐作为基础,再运用我国特色的民族五声音阶所创作而成。
在演奏时可以用各种乐器来进行编排。
这首曲子的意境优美,节奏轻快。
表现出深幽的夜空中云月互相追逐的情景。
在一九七五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大胆的将西方乐器之王钢琴和中国民族管弦乐相结合,改编成同名钢琴曲《彩云追月》。
正因为这首曲子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所以它受到了广泛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同时也成为了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必练习的一首钢琴曲目。
二、音乐特征(一)民族特色经过王建中老师改编过的钢琴曲《彩云追月》是一首符合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
在钢琴演奏中模仿中国管弦乐器的音色,在原曲中,一般演奏的乐器有琵琶、胡琴、二胡、笛子、竹萧等等。
这些民族管弦乐器使整首曲子悠扬自然,张弛有度。
而改编后的钢琴曲则是将民族乐器的特点和钢琴的优势互相融合,表现出乐曲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民族韵味。
使民族管弦乐更加大气、高端,也使钢琴更加自然、细腻。
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彩云追月》这首钢琴曲更加受人们的喜爱。
(二)曲式结构《彩云追月》这首乐曲的旋律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音阶,另外,还在曲子中加入了美洲的探戈舞曲的节奏,全曲一共有七十一小节,整个乐曲的构思完整、层次清晰。
运用了颤音、八度等等钢琴演奏的技巧,乐曲的引子和尾曲前后呼应,给听众带来丰富的音乐感受,多重演奏技巧还给人带来云月相追逐的遐想,带给听众梦幻般的音乐享受。
两种钢琴演奏版本《彩云追月》的比较分析

两种钢琴演奏版本《彩云追月》的比较分析作者:缪函格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摘要:《彩云追月》是一首由王建中改编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
殷承宗和郎朗两位著名钢琴演奏家均演奏过此曲,殷承宗版沉稳大气、严谨细腻、气息悠长、平稳淡然地表现着东方风格的文化气息;郎朗版专注热情、音色如歌、飞扬激越、自然有力地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两个版本的《彩云追月》表现的虽然是完全相同的音乐意象“云”和“月”,但演绎出来的却是不同侧面的“云月之争”,并呈现出不同的音乐美学风貌。
关键词: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版本殷承宗郎朗在钢琴表演中,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对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文本的再演绎再创新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失去这个环节,钢琴作品就只能停留在曲谱,无法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反之,成功的演绎能使单调的音乐文本焕发生机,成为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完整作品,从而为大众所认知喜爱。
因此,在学习经典钢琴作品时,如何在突破技巧后,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彩云追月》原是由我国优秀的音乐家任光、聂耳在1935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曲子节奏舒缓、乐思迷人,在缓缓流动的乐声中细细描绘出一幅明月夜的景象,引人沉醉。
1975年,作曲家王建中在原曲的基础上创作了钢琴作品《彩云追月》,不仅承接了原曲的艺术情感,更创造性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
旋律色彩上,融合了中国民族管弦乐中弹拨乐器特有的音色,还加入了西方特有的探戈舞曲的节奏,使整首乐曲情感更加丰富。
曲式结构上,作者运用了再现三段式的结构,使乐曲在听觉上给人更大的对比性和冲击力,在固有的传统民族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上有了突破。
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有许多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演奏过,本文以殷承宗和郎朗的CD演奏版本为比较研究对象,选用的殷承宗版《彩云追月》出自广州ABC唱片公司2003年录制的《花月夜——钢琴大师殷承宗中国作品集(CD)》,郎朗版《彩云追月》出自星外星唱片公司2014年录制的《郎朗精选集:最爱与珍藏(2CD,2014年再版)》。
钢琴曲《彩云追月》赏析

钢琴曲《彩云追月》赏析《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艺术院校钢琴学生必弹的曲目。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此乐曲是一个三段曲式的结构,共69 小节。
引子由8小节构成,第一小节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第二小节由一个长琶音、流动的五声音阶与颤音构成,使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三、第四小节分别是第一、第二小节的上行模进,第五小节采用托卡塔式的表现手法,用重复的五声音阶按左手单音,右手八度快速交错进行,仿佛浩瀚夜空下,月光如水的画面。
钢琴演奏时,衬腔要弹奏得轻盈跳动,因此,双手要紧贴琴键跳动;第二小节要注意双手函接连,快速、流畅地把五连音与长颤音弹奏成一条流动的音乐线,要求力度从弱到强,同时再配上踏板演奏;五声音阶的八度弹奏要求指紧贴琴键从慢到快从高到低移动。
呈示段是一个三句式的单乐段,主题乐句第一、第二小节,从徴音开始按五声音阶上行级进,同时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的音色,在四拍长音的地方弹出轻盈的衬腔作为填充,使音乐变得丰满而不单调。
第二乐句在高音的地方加入装饰音,以模仿笛子的音色,和声上采用了Ⅵ级和弦与Ⅲ级的七和弦伴奏,使音乐更富于民族特点。
如下图: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下行四度模进。
钢琴演奏时要追求音色上的模仿及明亮的特点,起音就要求手指紧贴琴键弹奏,随着音乐的不断向上而使力度渐渐加强,再配合踏板的使用,使音乐连贯、流畅;模仿笛子的部分要注意装饰音要弹奏快速、清晰,整个旋律要注意颗粒性及能够圆滑演奏,使其具有清晰、流畅的旋律线。
两小节的间奏也是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弹拨出轻盈的衬腔。
中段是一个四句式的平行乐段,第一、第二乐句继续模仿笛子明亮的音色,在高音区出现,和声上主要采用主和弦、属和弦及它们的七和弦,采用流动的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长音的地方则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弦乐来填充。
彩云追月

钢琴作品《彩云追月》赏析益阳师范李百炼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
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优秀的钢琴曲。
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音乐院校钢琴学生所喜爱的曲目。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一、《彩云追月》曲作者简介。
1、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曲作者:王建中教授。
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
著名钢琴作曲家,著名钢琴教育家。
其钢琴作品有:《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彩云追月》等等。
2、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曲作者之一:任光(1900-1941)浙江山乘县人。
早年曾在法国学习钢琴修理和作曲,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及电影、戏剧配乐等工作,曾在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任主任,是左翼音乐的主要骨干,牺牲于白宛南事变,他创作的歌曲40多首大多属于电影歌曲,当时就称为著名电影作曲家。
其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老五》。
他前期的作品抒情婉约,后期作品雄壮坚毅,任光还写了歌剧《洪波曲》,民族器乐合奏。
抗战期间曾在新加坡、法国等地从事抗日音乐活动,对抗战歌曲在国内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曲作者之二: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笛子等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十八岁到上海,考进“明月歌舞剧社”。
他深感该剧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便于1932年7月,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一文,批评了剧社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并提出了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及“创造出新鲜的艺术”等观点。
但此举不为剧社大多数人所理解,因而离开了该社。
1932年8月到北平,与李元庆一首参了加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工作,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一、作者简介王建中,中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
193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
2021年开始学钢琴,17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他改编的钢琴作品将中国民乐和西方器乐相结合,在教育、钢琴领域,很多喜爱音乐的人都耳熟能详。
他的钢琴作品深受专业教育人士的喜爱,也是众多教育者的教学曲目之一。
1995年,上海音乐学院收集了很多他的钢琴作品,并出版了《王建中钢琴作品集》。
如《托卡塔》《变奏曲》等作品的创作。
他改编的作品有《彩云追月》《绣金匾》等。
二、作品分析此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曲式结构,全曲共69小节。
结构图示:引子A 间奏B 连接A" 尾声(呈示段)(中段)(再现段)(1~8)(9~18)(9~12)(21~36)(37~46)(46~56)(57~69)乐曲由引子、呈示段、中段和再现段构成。
引子一共8个小节,从第9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结束A调式的主和弦上;呈示段为不方整性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有两个小节,从徵音开始按照五声调式音阶作上行的级进。
第二小节四拍的长音,发挥了音乐和声的作用;第二乐句的音乐材料与第一句的音乐材料形成对比,由两个乐节组成,采用的是重复式展开的写作手法,共四个乐节,在高音加入了装饰音,为羽调式,和声运用了VI级和弦与III级的七和弦;第三句运用模进的写作手法,是第二句的下行四度模进。
结束在A宫调式的主和弦上。
整个乐段的运用简单且又干练,具有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
间奏共有两个小节,取自于第一小节引子的动机。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段类型为引申型是呈示段的引申与发展,方整性乐段。
共四个乐句,为A宫调式。
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再现,主旋低了两个八度呈现在低音区,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再现,旋律织体加厚,伴奏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结束在A宫调式的主和弦上。
连接部分共九个小节,音乐题材来自呈示段和中段,只展开了小部分,起到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浅谈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浅谈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杨砚麟;张敬一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15
【摘要】《彩云追月》在我国音乐领域中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它集传统音乐与民族特色于一体,既具有十足的古典韵味,又融入了西方演奏技巧,表现出饱含艺术魅力的现代作品的气息。
最早,此曲是一首民族管弦乐,由任光、聂耳在1935年所创,之后被王建中先生发现,对其进行了改编,借助钢琴独有的表现形式将其简单质朴的旋律充分地展现出来。
后来,此曲独特的钢琴音乐风格受到不少演奏家的青睐,成为众多钢琴改编曲目中影响颇深的作品。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杨砚麟;张敬一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初探
2.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
3.人与自然的和谐——钢琴曲《彩云追月》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
4.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技巧探究
5.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技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