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月(原版)-王建中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与演奏分析一、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与艺术内涵《彩云追月》的演绎完美离不开对作品的细致了解,对曲作者和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对情绪和情感的掌握,以及对艺术内涵的深刻认识,从而让作品的弹奏更加完美。
(一)作曲家简介王建中(1933-),作曲家、钢琴家。
许多钢琴专业教学和社会普及音乐的教育曲目中有很多他的作品,也是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之一。
《彩云追月》是他的作品中的佳作,并在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作为国内重大钢琴比赛规定的曲目。
(二)《彩云追月》的背景介绍《彩云追月》原曲是由我国人民音乐家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1975年,钢琴作曲家王建中将这首独特富有轻快节奏律动的民族管弦乐曲改编为同名钢琴曲,将民族管弦乐曲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这首钢琴曲描绘了夜空中云月相映美好的意境,作品兼具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与民族色彩,又包含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情,同时蕴有现代音乐气息。
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分析对节奏、和声与复调、曲式结构的把握是弹奏好作品的必要准备,通过对曲中的各个因素的了解,才会在弹奏中注意应有的技术把握,对作品中的细节部分都能注意到,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节奏分析王建中改编的《彩云追月》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风格,更是将西方的探戈节奏特色融入到创作之中,使作品具有将西方与中国传统二者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彩云追月》采用中国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题贯穿整首旋律,吸取了江南丝竹音调中和配器特点创作而成,在此基础上,把原曲的节奏变为舒缓型。
(见谱例1)上谱例为钢琴曲16-19小节,旋律为锯齿状,有切分节奏。
中国的音乐讲究一波三折之说,而此曲中的探戈节奏型时值为一长三短,是中国传统与西方节奏的完美融合。
曲中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节奏比较松散,与本段紧凑型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的相似性带来的回旋感让音乐听起来更有韵味。
浅析民乐改编钢琴曲《彩云追月》

浅析民乐改编钢琴曲《彩云追月》引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是钢琴家、作曲家们结合中外音乐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他们通过努力不仅挖掘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还从国外学习到各种风格和流派的钢琴音乐。
应用中国钢琴旋律创作,是作曲家们寻求中国民族风格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在追寻具有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改编曲过程中,作曲家们经历了创作、探索、艰辛、磨练等过程。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钢琴曲作者,他于 1913年在美国留学时,将《花八板与湘江浪》改编为风琴曲,这原本是一首中国的传统乐曲。
中国早期多为移植各地的小型民歌作品,后期逐渐学习传统器乐曲调,创造出更为接近器乐语言和思维密切的作品,经过约70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数量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
在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更高层次的钢琴改编曲,其中许多作品都试图在追求民族风格上作了有效尝试,作曲家作曲技法中的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装饰音还有演奏手法都跟外国的钢琴曲作品有所不同,向人们展示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并且有了新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彩云追月》,该作品在旋律、调式、音色、韵味等方面都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民族特色,体现出了“幽、远、静”等美学特征。
这使得外来的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让中国音乐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音乐更加光辉异彩。
本文将从《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演奏分析、音乐流变,探索这首乐曲不朽的艺术魅力。
并通过对《彩云追月》音乐风格的研究意在有助于演奏者从整体上把握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同时运用中国音乐创作的思想观点在实践经验方面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个人意见,以唤起更多的音乐创作者和学习者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一、《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彩云追月》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任光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这首乐曲非常的具有中国音乐特色。
《彩云追月》虽然不像一些名曲那样深奥难懂,但是只要用心感悟,还是能感受到乐曲是小巧精致的。
从《彩云追月》看郎朗的演奏技巧及成功之道

从《彩云追月》看郎朗的演奏技巧及成功之道叶田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要】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由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是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五音作曲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郎朗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素养使他的演奏流畅、严谨、激情、如诗,同时又体现出郎朗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
我们通过欣赏和剖析郎朗对钢琴曲《彩云追月》的精彩演绎作为切入点,来探寻郎朗从一个懵懂琴童成长为国际最年轻的钢琴大师的奥秘。
郎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流导师的循循善诱以及天赋加努力是对他的最好概括。
【关键词】《彩云追月》;民族音乐与钢琴;郎朗;天赋加努力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由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是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五音作曲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听众最为喜爱的中国钢琴曲之一。
享有国际美誉的中国钢琴家郎朗在环球唱片公司发行的CD《郎郎:最爱与珍藏》中收录了此曲,我们通过欣赏和剖析郎朗对钢琴曲《彩云追月》的精彩演绎作为切入点,来探寻郎朗从一个懵懂琴童成长为国际最年轻的钢琴大师的奥秘。
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郎朗在他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说:“这是远远超过千里的行程,是追逐梦想,也是诠释梦想的行程。
”让我们一起聆听郎朗的音乐、聆听他的梦想!一、《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任光、聂耳谱写于1935年,后由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他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乐器钢琴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旋律简洁、线条流畅、优美抒情。
《彩云追月》以中国特色的五声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宇宙夜空的迷幻景色以及云与月的嬉戏场面。
全曲由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即:引子-A段-间奏-B段-连接-A’段-尾声。
二、郎朗对《彩云追月》精彩演绎此钢琴曲为A宫调,4/4拍,速度为Moderato Chiaramente(中速,明亮纯净地),郎朗的演奏速度大约为=125。
中国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分析

中国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分析许静【摘要】王建中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改编同名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独奏曲.它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更是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表现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与技法的经典演绎,为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之王渲染了一层东方民族音乐的色彩,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和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王建中;彩云追月;演奏技巧【作者】许静【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彩云追月》最早见于清代,系著名的粤音曲谱,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
1935年,任光与聂耳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
任光将西洋的音乐创作方法运用到《彩云追月》中,他把具有优美韵味音调的江南丝竹音与热情火辣的探戈舞曲节奏相融合,创作了这首器乐合奏曲。
直至1975年由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这首作品是中西音乐的碰撞,中国的音乐素材用西方的乐器表现出来。
乐曲描绘了一副云月在夜空中时而嬉戏时而静谧相依的景色。
乐曲原是管弦乐曲,运用多种乐器体现广东音乐的风格,作曲家运用钢琴的音色将节奏型与装饰音相结合,模仿民族乐器表现广东音乐的旋律特点,民族风格浓郁,极具代表性。
钢琴曲《彩云追月》是一首三段曲式的结构,4/4拍、A宫五声调式的作品,具有广东小调的风格。
整首作品共71小节。
主要是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组成。
1、引子部分是1—7小节,描写了静谧的夜晚,云月相互嬉戏玩耍嬉戏的景象。
乐曲的旋律是中国传统的五声旋律,运用自由模进的写作手法,并与弹拨乐器的节奏融合,将人的思绪带入到音乐的情境里,使人遐想万千,旋律流畅通俗易懂。
鉴赏《彩云追月》

鉴赏《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艺术院校钢琴学生必弹的曲目。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引子由8小节构成,第一小节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第二小节由一个长琶音、流动的五声音阶与颤音构成,使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三、第四小节分别是第一、第二小节的上行模进,第五小节采用托卡塔式的表现手法,用重复的五声音阶按左手单音,右手八度快速交错进行,仿佛浩瀚夜空下,月光如水的画面。
钢琴演奏时,衬腔要弹奏得轻盈跳动,因此,双手要紧贴琴键跳动;第二小节要注意双手函接连,快速、流畅地把五连音与长颤音弹奏成一条流动的音乐线,要求力度从弱到强,同时再配上踏板演奏;五声音阶的八度弹奏要求指紧贴琴键从慢到快从高到低移动。
呈示段是一个三句式的单乐段,主题乐句第一、第二小节,从徴音开始按五声音阶上行级进,同时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的音色,在四拍长音的地方弹出轻盈的衬腔作为填充,使音乐变得丰满而不单调。
第二乐句在高音的地方加入装饰音,以模仿笛子的音色,和声上采用了Ⅵ级和弦与Ⅲ级的七和弦伴奏,使音乐更富于民族特点。
如下图: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下行四度模进。
钢琴演奏时要追求音色上的模仿及明亮的特点,起音就要求手指紧贴琴键弹奏,随着音乐的不断向上而使力度渐渐加强,再配合踏板的使用,使音乐连贯、流畅;模仿笛子的部分要注意装饰音要弹奏快速、清晰,整个旋律要注意颗粒性及能够圆滑演奏,使其具有清晰、流畅的旋律线。
两小节的间奏也是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弹拨出轻盈的衬腔。
中段是一个四句式的平行乐段,第一、第二乐句继续模仿笛子明亮的音色,在高音区出现,和声上主要采用主和弦、属和弦及它们的七和弦,采用流动的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长音的地方则模仿民族管弦乐中的弦乐来填充。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

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特征余亮【摘要】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根据任光、聂耳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改编而来的一首钢琴曲,这首改编钢琴曲在改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植入了西方乐器的色彩。
本文从《彩云追月》的作者简介、作品特点、创作背景、弹奏技巧等方面来分析它的音乐特征以及感情处理,以更好地展现中国民族乐曲以及中国钢琴曲的特有魅力,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1页(P118-118)【关键词】彩云追月;音乐特征;感情处理【作者】余亮【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彩云追月》是1932年由我国作曲家任光、聂耳创作的优秀的一首民族管弦乐。
《彩云追月》是最早起源于清代广东民乐,是运用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写成,作品整体的感觉是质朴、简单、抒情优美、以及流畅的线条,通过各种乐器的编配,轻快的节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而迷人的景色,曲调优美抒情,风格清新淡雅。
1975年钢琴作曲家王建中运用民族管弦乐曲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段融为一体,将这首轻快独特的管弦乐曲改变为同名钢琴曲,这首钢琴曲描绘了云月追逐、云月相映以及云月嬉戏的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作者巧妙的运用西方乐器钢琴表现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赋予了这首钢琴曲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
这首钢琴曲既有中国民族的色彩与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情。
据香港中文大学古籍民志研究资料《彩云追月》预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
“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
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一)曲式结构《彩云追月》的旋律是采用中国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题贯穿整首乐曲的,同时这个曲子还加入了拉丁美洲音乐的探戈节奏型,吸取了江南丝竹音调和配器特点创作而成的。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分析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分析作者:何玉明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1975年,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艺术院校钢琴学生必弹的曲目。
本文主要从演奏的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演奏分析;乐曲解读;民族乐曲一、引言全段由2+2+3构成,第1句(前2小节)犹如在静谧的夜晚,明月行走于淡淡的云层中:旋律音色偏暗,力量的运用要缓慢,保持内力的连续性。
第一个音用贴键送,跳音处用大臂,要有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效果。
15连音要弹得连贯,一气呵成,音色亮度要少于后面的颤音,并有渐强的推动性:时值为2拍,相当于3个5连音:指法用两只手弹,每个5连音用一个手,刚好一个手指对应一个琴键,用连奏法,左右手交替时不能有痕迹。
颤音犹如明月跳出云层,音色要明亮,触键多用手指,指尖集中、下键果断直接。
第2句(第3、4小节)弹法跟第一句大致相同,只是第2句更为清淡、高远,犹如国画的泼墨更稀,下键更轻更浅。
第5至第8小节,力度效果要跟前面相吻合,进入要缓慢、弱,犹如声音“飘”进来的感觉,整个小节要有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由慢变快、由快变慢的感觉。
力量的运用是左手带动右手,左沉右拖、连奏。
最后琶音处在弱的总音量下听出最高音旋律,并注意延长记号,站够时值、慢慢消失:踏瓣在与下一小节处要断开,使声音在瞬间完全安静,以便后面出来的音有新鲜感。
要体会意境,仿佛明月轻盈穿梭于云层,时隐时现,讲究音色层次,好像国画中的明暗远近。
弹奏时要配合切分踏板:句逗的伸缩性较强,不要死板地按照节奏弹,要注意呼吸、分句;触键柔和、手臂放松、柔软、多用臂缓送。
二、主题A第10至15小节为第1句,第16至19小节为第2句。
第1句的声音效果为明亮音色、声音要纯,犹如皎洁的月光没有杂质,体现明镜似的心境:情绪上有淡雅、高远的感觉,不要弹得过分愉悦、轻松。
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

文化艺术 |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严乐屠梦妍/文《彩云追月》是广东音乐的著名曲目,描写了小市民简单平凡的生活,整体风格轻快,体现出广东民间音乐的风格。
它作为钢琴曲的经典曲目,它包含了独特的民族色彩,本文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音乐分析。
1《彩云追月》作曲家简介《彩云追月》是1935年由著名的音乐家任光和聂耳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后来由王建中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任光(1900—1941),浙江嵊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从小学习的乐器种类较多,如二胡、弹风琴、吹铜号等,后进入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乐理和作曲,他创作了众多革命歌曲、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开拓了左翼电影音乐领域,代表作《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等等。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者,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王建中(1933—2016),江苏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作品都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的创作手法融合起来,代表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等。
他改编的《彩云追月》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大量改编作品中脱颖而出。
2 曲式结构分析该曲子为三段式结构,A宫五声调式,4/4拍,共71个小节,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构成,具有广东小调的风格。
曲式结构分析图示如图1所示。
引子(1~9小节):第一小节旋律模仿了弹拨乐器,第二小节为流动的五声音阶琶音,再加上颤音,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流水的感觉,后两个小节是前两个小节的模进,最后用右手八度、左右手交替的方式来表现云和月打闹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天空和平静的湖水。
呈示部A(10~19小节):a乐句模仿了管弦乐器来进行演奏,在四拍保持音的时候有二声部进行补充,b乐句的装饰音是模仿了笛子的音色变得欢快起来,b’乐句是b乐句的下行四度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