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积极推进社区自治民主化、社区建设社会化、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着力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但就总体而言,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布局仍需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社区硬件投入和资金管理力度还要加大,社区建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服务体系完善率、居民的参与和满意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为此建议:

一、优化社区总体布局设置

理顺街道行政管理体系。针对街道和城市新区、工业园管委会权责不清的现状,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规划,逐步理顺街道与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行政隶属关系,剥离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街道事务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城市新区和工业完区的社区和行政村事务管理工作。同时,可根据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将来发展的规模和层次,条件成熟时,向上申报成立新的街道,专门负责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形成园区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区划设置。按照未来城市规划布局,结合各社区的人口流向、区域面积和发展趋势,对城市社区的区划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适度整合规模较小的社区。对辖区难以分割的大型社区,应逐步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在社区工作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用房保障上,适度予以倾斜。对城市周边的行政村,由于其逐步融入城市板块,应根据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地设置新的城市社区,以适应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趋势。整合改造零散和老旧小区。对现有相对独立的零散小区,在其周边地块进行开发建设时,应纳入新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新老小区的融合,强化风格的衔接和功能的互补,弥补老

小区规划建设的不足。对规模不大的毗邻小区,可进行适度整合,拆除小区间隔墙,设置外围整体隔离设施,便于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旧小区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绿化带、垃圾存放点、平价菜场、旧楼加装电梯等便民设施。逐步清理沿街沿巷临时建筑、私人堆放物、占路菜地,以及私人擅自设置的车位地锁等,突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通行难、停车难、垃圾清理难等迫切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统筹配置公共资源,逐年拿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实施。

二、强化社区自身管理职能

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应列出社区应保留的组织机构、活动阵地、工作事项、法定职责以及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名录,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控减社区负担。对确需在社区推进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可推行部门直属管理,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入驻社区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相关工作的规范运作和推进实施。严格社区行政事务的准入和考评,取消不合理的考核事项,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积分权重,尊重居民对社区工作优劣评价的话语权,以此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优化社区网格平台,适度精减社区网格管理层级,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大管理经费投入,保证社区网格建设和运行。丰富网格管理内涵,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将人口户籍、就业创业、社保医保、民政优抚、计生卫生等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使社区各项管理做到全面及时、扎实有效。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摸底,建立各类信息台帐,将社区管理细化到每一栋楼寓、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头。及时分析社区各类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调处苗头性、倾向性以及突发性问题。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加大社区信息化管理的设备投入,建立健全上联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下接各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强化信息互联互

通。结合社区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设计构建适用社区管理的专用软件模块,加强软件后台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社区信息化管理需要。注重运用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鼓励街道或社区管理中心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时发布政策法规、社区工作动态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征询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最为便捷的信息化手段推进区务公开。

三、提升社区各类服务水平

拓展生产生活类服务。创业就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利用好社区数字网络、区务公示栏、居民学堂等平台,加强创业政策和用工信息的收集,通过发布企业用工启事、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参加就业用工交流会等形式,拓宽居民创业就业门路。环卫保洁方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街道、社区环卫保洁工作责任,重点解决后街巷道、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问题,确保不留死角。物业服务方面,对基础条件好的新建小区,试点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委员会,让业主自主聘用资质高、服务好、收费合理的物业公司,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人居复杂的老旧小区,可由社区牵头组织或招聘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准物业服务,先期落实小区环卫保洁、安全防范、秩序管理等方面工作。丰富精神文化类服务。开展居民教育培训活动,依托社区居民讲堂、居民活动室等阵地,选择居民关心关注、热心参与的课题,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应急救护、安全防范等方面专题培训,吸引居民参与。引导和鼓励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象棋、球类、书画、摄影、钓鱼、骑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化居民文明创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科技知识、移风易俗等文明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清洁楼寓”、“敬老之星”、“公益模范”、“爱心家庭”创建评比,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强化维权救助类服务。密切社区与居民联系,通过建立社情民意征集箱、开通居民投诉热

线、进门入户调查了解等形式,并发挥好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听取居民的意愿诉求,帮助居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妇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的作用,利用“社区民警工作室”、“民调司法进社区”、“家庭暴力投诉站”等服务载体,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加强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优抚对象、“三无”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分类档案,加强与银行、企业、驻区单位合作,成立相应冠名的“爱心基金”,或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四、落实社区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居民了解社区工作、关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活动。完善社区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者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畅通社区工作人员出口,对群众反响较大、工作业绩较差的社区工作人员,逐步实行转岗、交流和辞退,激发社区队伍的整体活力。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业务培训、服务管理、宣传激励等方面制度,按照志愿服务的项目或人员类别,逐步组建“司法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卫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加强社区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地方财政应逐年加大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经费的投入,确保社区正常运转。拓宽社区经费渠道,例如,对新建小区的人防工程,应研究吃透相关政策,明确资产权属和管理办法,通过委托社区出租的形式增加社区收入。加强社区集体资产运作,对经济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集体资产的社区,帮助社区成立规范的运营公司,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社区经费管理,每年对社区经费收支、集体资产

经营、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完善社区财务公开制度,提高社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落实社区用房保障。完善社区用房规划,细化社区用房的政策性文件,对社区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用途及装修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以便规划和建设部门执行操作。强化社区用房的规范化管理,对新建小区的社区用房,建设初期应充分征求社区的意见,工程结束时应组织社区参与综合验收。落实社区用房后续装修和设备配套的责任主体,设立社区用房后续维护专项资金,以满足社区服务和居民活动的要求。对社区办公用房已经落实的小区,突出居民活动用房的配置,或者以货币的形式统筹建设和维护资金,弥补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布点不均、功能不齐、维护不力的缺陷,提高社区用房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今的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及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都下沉到了社区。而目前的城市社区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就业等多项工作。城市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工作这一职业对缓解社会问题之压力,接手及逐渐化解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类矛盾多发。而城市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在城市,国企改革中的“四零五零”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引发出一些矛盾;改革深化带来利益的深层次调整,但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群体的利益要求难以充分满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复杂,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大,极易诱发社会矛盾;旧楼区的综合整修,拆迁安居已成为居民群众的重要愿望,但一些城区动迁,又往往因不能满足动迁户的期望值而发生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物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不少,业主自发维权越来越多。总的来看,社区组织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处于“前沿”地位。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将这些矛盾有效化解,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区才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社区不仅是广大居民群众生活的家园,需要社区提供越来越多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社区也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高度重视保护困难群体的利益,重视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社区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在支持党和政府履行执政使命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做好、做稳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和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才能最终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才能使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好桥梁作用,才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设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设或是社区建设,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我们将社区建设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通过“双维社区建设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设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设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2008 年9 月,我们对杭州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及杭州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2009 年6 月,我们又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6 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杭州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

社区文化建设与便民服务

第九章社区文化建设与便民服务 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物业管理锻造企业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物业管理服务当中举办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不但能营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还能直观的提高居民生活品味和满足不同客户的生活体验,我们根据中海环宇城定位于城市大型商住综合体的特点,致力于使中海环宇城除了自身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定位外,更是社区文化服务的综合体和社区便民服务的综合体,在“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建设幸福魅力之城”的实践中,利用城市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整合集教育功能、展示功能、文化精神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融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努力满足业主和商户的多无元文化需求,营造一个“身心和谐、自然健康”的社区居住和经营环境。 第一节社区文化服务 一、社区文化服务整体思路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专职运营、策划、管理队伍。从专业角度配备社区文化管理专员,以管理专员自身素质为纽带,将一批热爱社区文化活动、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业主整合起来,共同组建社区文化活动小组。 2、以年为单位开展每季、每月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和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节。将多个单独活动由文化节主线串连到一起,成为文化节的一系列活动,以第一个活动开幕,打造声势,中间的活动都以为文化节系列活动来宣传,用最后晚会等大型活动闭幕。活动形式各种各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专家讲座、游戏、比赛、文娱活动、商演晚会、商家赞助和政府赞助的公益巡演等等,以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题影响力和丰富性。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关键词]社区;类型;治理;社区文化产业;社区重塑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中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不同经验,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中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里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社区类型的新拓展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

智慧城市之智慧小区建设与意义

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智慧城市的关系相当 于地基对于整座大厦;切实建造好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根本,N个健全的智慧小区建成后智慧城市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想象中完美的智慧小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所谓智慧小区,应该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搭建整个小区的大数据,居住在小区的居 民可以简单利用智能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想象你坐在书房里打开手机交所有该交的费用,物业费、水电费、小孩子的学费、保险费 等等,这些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已经实现了呢?是的,这是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的。 那么我们接着想购物的事是不是感觉大多也都实现了呢?是的,都实现了,缺的是细化和归总 而而已。比如周边商户的优惠促销信息,社区的便民信息还没有搭建好,但是技术是成熟的。 再说办事,其实我们在居住的小区还有很多在进行落后的物业工作,比如张贴公示公告,比如 催收水电物业费用,比如很多政府申请和审批程序,其实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当 然需要相关单位支持网上办公和支持对接,其实技术实现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智慧城市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医疗情况,比如一个病人去到A医院检查有检查报告,但是A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或者说不专业;那么我们经常会选择换家医疗机构B,现在的情况是,B医院又要重复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效率低下,患者费用增加,最终检查结果一样,患者还要承受 时间、精神、金钱的成本;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对患者也造成多方面的压力。 试想如果互联网+的情况下B医疗机构认同A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是不是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成本 的节约呢?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http://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常见的有各种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 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第二,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逐渐熟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常,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居民,往往处在被动状态,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另外,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而真正有能力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尽一份力的广大中青年却被忽视。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化解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化解对策 xx (2010141307) (xxxxxxxxxxxxxxx xx xx xxxxxxx)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区地位的彰显,我国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文化建设资源不足、社区群众参与意识薄弱、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探索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文化建设、拓宽资金获得渠道、提高居民参与共建意识、推进社区服务和培养高素质的工作者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社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Facing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xxxxxx (2010141307) (Management Science Department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Abstract:With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status highlights, China's urban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poor sense of community mass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service function is not perfect, health services are not standardized,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the issues proposed to explore new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broaden the channels for capital gain, improv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building the awareness, promot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 and other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ity community; problems;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一、社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社区”最初是被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的。20世纪三十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滕尼斯的著作和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候,将“community”译为“社区”。至此以后,这一译名在中国社会学界被一直沿用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变化,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改变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和谐社区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并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对应,探讨了网格式社区管理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国社区实际,指出了社区管理的操作流程和积极影响,为我国社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和谐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绪论 (2)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4) 2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7) 2.1传统管理模式弊端 (7) 2.1.1依赖政府经费 (7) 2.1.2主导行政观念 (7) 2.2管理理念落后 (7) 2.2.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7) 2.2.2管理人员理念落后 (8) 3新形势下社区管理要求 (9) 3.1管理特点 (9) 3.1.1主动管理特性 (9) 3.1.2创新管理特性 (9) 3.1.3监督管理特性 (9) 3.1.4环形管理特性 (9) 3.2管理目标 (9) 3.2.1提高社区管理效率 (10) 3.2.2完善社区管理监督 (10) 3.2.3强化事故预警机制 (10) 4创新社区管理对策 (11) 4.1网格化管理模式 (11) 4.1.1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 (11)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 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 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 (2)“区域”论时代 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 (3)“综合”论时代 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 1)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社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之重要一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本文就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入手,分析问题当前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突出矛盾,提出加强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矛盾对策 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化代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正进入一个全面进行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新时代。学习型社区、服务型社区、文化型社区、生态型社区、数字型社区、安全型社区将成为这个时代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发展社区建设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有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聚集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城市社区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在我国,一般来说,城市社区是指街道和相对独立的居民区(如孤立的新村),在农村社区是指乡镇和相对独立的自然村(如山村、民族村)。社区主要包括地域、人口、公共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社会心理等要素,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系(院):政法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黄文房学号: 前言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摆在了每个正在和将要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中国人面前。社区建设,在新时期中国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突出的社会问题,面临的建设困境,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中国大陆的重新引进。解决不完的矛盾+不断地实事求是的探索=越来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区建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我们需要时刻的保持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态度去看待建设途中遇到的一切。不因成骄,不为挫乱。 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首次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既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和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同时,对于社区建设面临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及对于社会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一、当前社区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1、当前社区建设现状 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

半期开始在城市大力推动失去的服务的发展。90年代后期社区建设达到了高潮。我国的社区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已有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30多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多万人,社区志愿服务者160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和体育、便民利民等领域。四是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阳光超市”、“慈善超市”等新型服务方式的作用日趋显现,“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社区服务。 从实践上看,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社区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再次,通过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了社区组织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服务条件的建设,以及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最后,在社区组织体系和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体系包含了相当广泛的服务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服务于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社区环境、社会治安服务、社区文化体育和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在就业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及社区扶贫帮困服务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与青少年、优抚对象和失业下岗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同时还包括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对社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服务中心是做好社区工作的载体,是服务居民、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还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做好基层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扩大基层民主,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以及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现行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可度较低。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服务项目少且单一,水平不高。且服务人才短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保障能力不强;投入不足。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承担大量社会事务,因“费随事转”得不到落实,经费短缺,致使相关工作难以开展。 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加强社区建设已势在必行。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参与的过程。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为此,要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全面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同时,对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事务,要广泛地吸收居民群众参加,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让居民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加大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要教育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志愿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来提倡。 二、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培训,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从现职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下岗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必要性(万静)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去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一讲话为基层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基层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为了能够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果,社会工作的介入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建设与社会工作介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目前的城市社区工作有着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社区”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大意是指那些存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同时有一定归属和群体责任感的人群通常被称为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及问题 (一)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色彩突出,而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色彩偏弱。政府、街道越位倾向明显,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该剥离的事务没有剥离。围绕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意识还较淡漠。许多的居民仍然是把社区的管理的工作完全看成是街道以及居委会的事,同时没有把自己视为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的参与者,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现出来不关心甚至是不配合,对社区内的社会活动、经济的活动、文化的活动以及政治的活动参以及兴致表现很低,对居委会的选举更加的不关心,致使社区管理工作更是全面以及深入展开的困难非常的大。并且这个情况下以来的外来的务工人员基本是主要的社区的居民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学 类型:在线 姓名:李磊 指导老师:唐贤兴

论文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量大,协调任务重,不是单个部门能够牵头推动的,也不是单靠办事处、社区能够完成的。抓好社区建设,事关全区发展全局,事关全区发展长远。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各项工作都要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在抓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便民、利民、惠民”这个宗旨,积极为群众提供快捷、周到、完善、满意的服务。近几年来,我区按照市委书记对我区社区建设提出“打造精品社区,争创全国一流水平”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要瞄准全国先进,打造精品社区,深入推进我区和谐社区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如何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成为我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做了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建设;社区管理

目录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1) (一)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 (1) (二)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 (2) (三)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 (2) (四)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 (2)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3) (一)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 (3)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 (4) (三)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 (4) (四)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 (4)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5)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 (5) (二)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 (5) (三)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 (5) (四)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 (6) (五)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7) (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 (7) 总结 (7) 结束语及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