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

X
0
1
5 p ⋅ q4 1
2
5 2 3 p ⋅q 2
3
5 3 2 p ⋅q 3
pk
q
5
5 4 p ⋅q 4
4
5
p
5
例2 按规定, 某种型号电子元件的使 用寿命超过
1500 小时的为一级品 . 已知某一大批产品的一 级 品率为0.2, 现在从中随机地抽查 20只. 问20只元件 中恰有 k 只( k = 0,1,⋯ ,20) 一级品的概率是多少 ?
P { X = 4} = 0.218 P { X = 5} = 0.175 P { X = 6} = 0.109 P { X = 8} = 0.022 P { X = 9} = 0.007
P{ X = 10} = 0.002
P { X = 2} = 0.137
P { X = 3} = 0.205
P { X = 7} = 0.055
∞
p k ≥ 0,
k =0
k = 1, 2, ⋯ ;
(2) 规 范 性 : pk = ∑
∑
k =0
n k p q k
n−k
= ( p + q )n = 1.
二项分布的图形
二项分布随机数演示 二项分布随机数演示
次射击,每 例如 在相同条件下相互独立地进行 5 次射击 每 次射击时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p ,则击中目标的次 则击中目标的次 的二项分布. 数 X 服从 b(5,p) 的二项分布
实例2 实例
连续射击, 若随机变量 X 记为 “连续射击 直至命
中时的射击次数” 的可能值是: 中时的射击次数”, 则 X 的可能值是
1, 2, 3, ⋯. (2)连续型 随机变量所取的可能值可以连续地 连续型 充 满某个区间,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满某个区间 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则 X 实例1 灯泡的寿命” 实例 随机变量 X 为“灯泡的寿命” 则
第二章第一节基本术语和定义

或:ea=49.985-50=-0.015 es=-0.025 ei=-0.050 ea>es 不合格
偏 差
国标规定: 1、上偏差标在基本尺寸的右上角,下偏差标在基 本尺寸的右下角,如 2、当上偏差或下偏差为零时必须标出,如 3、当上、下偏差值相等而符号相反时,为了简化 标注,可标注为如下形式,孔500.008。 4、上、下偏差的小数点必须对齐 5、标注的公差带代号与基本尺寸数字采用同一号 字体书写。 6、同时标注公差带代号和偏差值时,应把上、下 偏差值加上圆括号。
公差带图
上偏差 上偏差 + 0 _ 基 本 尺 寸 孔 轴
下偏差
零线
下偏差
3、公差带 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二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公差带图
孔
轴
轴
孔
公差带图
4、公差带二要素:
公差带大小 公差带位置 由标准公差确定 由基本偏差确定
5 标准公差:国标规定了标准公差分20级,等级系列 为:IT01、IT0、IT1、IT2…IT18,其中IT01精度 最高,IT18精度最低。IT表示标准公差,阿拉伯数字 表示公差等级。 6、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就是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 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孔:ES=Dmax-D 轴:es=dmax-d 下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孔:EI=Dmin-D 轴:ei=dmin-d
偏
差
实际偏差: 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孔:Ea=Da-D 轴:ea=da-d 实际偏差的合格性判定条件: 孔: EI≤Ea≤ES 轴: ei≤ea≤es
例:轴ø30mm的最大极限尺寸为ø29.993mm, 最小极限尺寸为ø29.980mm。在什么情况下 能合格。 实际尺寸只要在这两个极限尺寸之间均为合格。 零件尺寸合格与否取决于实际尺寸是否在极限尺寸 所确定的范围之内,而与基本尺寸无直接关系。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应用:
-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旅行规划、环境保护等。
- 学生能够通过地理知识,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培养全球视野。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9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分类和分布。
- 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规划、资源分配等。
板书设计
一、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及其分类
1. 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 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
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其特点
1.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跨纬度最广,地形复杂多样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大洲和大洋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大洲和大洋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大洲和大洋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 各组汇报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巩固练习:
-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
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
这一章节着重强调了
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和组织人民抵抗侵略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敌人的入侵,战
争的摧毁以及疾病和饥荒的蔓延使中国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境。
然而,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
抵抗。
他们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并与各地的革命
武装力量进行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坚定地呼吁人民团结起来,为保卫家园而战斗。
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及其他民主
党派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致力于推翻敌人的统治,保卫
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利益。
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
他们积极发动并组织了人民的抵抗行动,努力争取国
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
在这个黑暗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
照耀着全国,成为人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源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知识点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知识点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水螅、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2)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体表有________;有
______无______。
2.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2)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少数营自由生活,大多数营__________生活。
(3)扁形动物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器官简单,__________器官发达。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背腹__________;有口无
__________。
3.线虫动物
(1)代表动物——蛔虫
蛔虫
(2)常见的线虫动物:除了蛔虫,还包括蛲虫、钩虫、丝虫等。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__________;体表有__________;有口
有__________。
1。
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税制
8
超额累进税率: 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 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计算方法:
定义法 (可简单记为:分级计算) 速算扣除数法 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速算 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全额累时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计算的税 额 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 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中国税制
第二章 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中国税制
1
第一节 税法(制)要素
想象一下市场上戒社会上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 财政职能而言—— 对谁收税?收什么税?收多少税?应该怎样去收?— 从经济职能的角度 仍然是: 加上为什么收这样或那样的税? 如:南京的“小姐税”, 征收“筵席税”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吗?
中国税制
2
一、税法要素
税收要素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 (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等) 1、 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 目的物。它是税法的最基本的要素。 1)税目:指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 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制定税目的方法:列举法、概括法)
中国税制 17
二、简述戒论述
1、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 征收标准。它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计税 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从量计 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作为 计税依据,该项实物量以税法规定的计量 标准(重量、体积、面积等)计算。
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优点:计算简便 缺点:受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1.单目;双目;光学
知识点二
1.转动转换器;调节遮光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2.转动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3.中央;转换器;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平面镜;凹面镜
4.反光镜;物镜;目镜
5.物镜;防止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1.单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双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3.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观察的方法
特别提醒(1)在调焦观察时,单目显微镜转动准焦螺旋升降的是镜筒,而双目显微镜转动准焦螺旋升降的是载物台。
(2)不要用手扳镜头来转换物镜,更不要用手触摸镜头的镜片部分。
(3)实验完毕,对单目显微镜,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对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要将载物台下降到最低处,将电源亮度调到最低后关闭电源。
亮
________
方法点拨
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相当于将物体旋转180°后的图像。玻片标本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如物像在右上方,要想将其移向视野中央,实际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即“偏哪往哪移”。
【参考答案】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一
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反光镜⑤粗准焦螺旋
2.大;少;小;小;多;大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作用
1.实验室中常见的显微镜有__________显微镜和__________显微镜,这两种显微镜都以可见光为光源,属于__________显微镜。
2.数码液晶显微镜可以直接在液晶屏上显示观察到的视野画面,为拍照和录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知识点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4)擦拭显微镜的镜身用纱布,擦拭镜头用擦镜纸。
第二章 第一节函数、导数

四、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 对应关系 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 , 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分段函数 虽 然 由 部 分 组 成 , 但 它 表 示 的 是 一个 函 数.
[基础自测自评] 1.下列各图形中是函数图象的是 ( )
D [ 由函数的概念知 D 正确, A , B , C 中不满足一对一关系.]
[体验高考] 1.(2013·陕西高考)设[x]表示不大于x的最 大整数,则对任意实数x,有 ( )
3.(2013· 浙江高考)已知函数 f (x )= __________. 解析 由 f (a)= 答案 10
x -1.若 f (a)=3,则实数 a=
a-1=3,得 a-1=9,故 a=10.
[互动探究] 若 本 例 条 件 不 变 , 则 f(f( - 2)) 的 值 为 ________. 解析 ∵f(-2)=22=4, ∴f(f(-2))=f(4)=16.
[规律方法] 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时,应根据所给自变 量值的大小选择相应的解析式求解,有时 每段交替使用求值.若给出函数值或函数 值的范围求自变量值或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应根据每一段的解析式分别求解,但要注 意检验所求自变量值或范围是否符合相应 段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一节
函数及其表示
[主干知识梳理]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A,B是两个 的数集,如果 非空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 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 确定的数f(x) 唯一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 . y=f(x ),x∈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干洁空气(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 )2.城市的固体杂质较多,降水比农村多。
( √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2.分层⎩⎪⎨⎪⎧ A 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B 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 层:高层大气3.与人类的关系(1)A 层:与人类关系密切,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B 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3)C 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判断1.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 × )2.全球各地对流层的高度是一样的。
( ×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 × )探究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答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高度小。
2.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答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有了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
3.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飞机为什么选择在平流层飞行?答案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4.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答案平流层。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5.高层大气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答案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3.2019年4月20日我国发射的“天舟一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 1.B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第2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第3题,“天舟一号”飞船运行于高层大气中。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第2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在近300年里增加了40%多。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
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3~4题。
3.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减→递增→递减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4.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答案 3.D 4.A解析第3题,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第4题,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
1.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臭氧层主要分布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外层答案B解析臭氧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20km左右的高空,是平流层的范围。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2~3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航空飞行答案 2.D 3.C解析第2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20。
第3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回答4~5题。
4.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高纬度的平流层5.该层大气()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故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
第5题,由上题知,该层是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
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呈电离状况。
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C正确。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6~7题。
6.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A.减—增B.增—减C.减—增—减—增D.增—减—增—减7.人类大量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A.①层B.②层C.③层D.③层以上大气层答案 6.C7.B解析第6题,结合图中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人造天体在升空过程中,大气层温度先减再增,再减再增。
第7题,人类大量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由图中温度变化规律②层为平流层。
8.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和扩散。
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答案A解析图A随高度的增高气温逐渐升高,逆温现象严重,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集聚。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10.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左右答案9.A10.D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和温度变化,可知该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故选A。
第10题,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图中大气层的温差约为50℃。
(2019·黑龙江哈尔滨高一期末)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
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图乙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
读图完成11~12题。
1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1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11.B12.D解析第11题,读图乙,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为7~8米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第12题,结合上题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对;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④对。
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
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层,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生活在______层的底部。
(7)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答案(1)中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 km~18 km,在高纬度为8 km~9 km(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补绘曲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