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土壤退化及防治
河西走廊土地改造工程方案

河西走廊土地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一条重要的地理走廊,其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环境资源,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亟需开展土地改造工程。
二、工程目标1. 提高河西走廊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2. 保护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枯竭;3. 促进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内容1. 土地水利设施改造: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增加灌溉面积,完善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2. 土地整治和改良:通过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质量、提高肥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 农田水土保持工程:采取梯田、防风林、坡改梯等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预防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的生长;4.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堤坝、桥梁、排水设施等,方便农民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销售。
四、工程实施步骤1. 前期调研和规划:根据河西走廊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确定土地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2. 水利设施改造:根据规划方案,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包括水库、引水渠、泵站等,提高灌溉效率;3. 土地整治和改良:通过耕地平整、肥料施用、有机物添加等方式,改良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4. 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块进行治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农田水土资源;5.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
五、工程投资根据初步测算,河西走廊土地改造工程总投资约为100亿元。
其中,水利设施改造投资约占30%,土地整治和改良投资约占20%,农田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约占25%,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占25%。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第28卷第16期2012年8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16Aug.2012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郭鹏,王小军(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6.5万hm2。
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为了防治和减轻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危害,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现有沙区植被;其次是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三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第四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第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关键词:河西地区;沙漠化;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288土地沙漠化是指各种气候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和湿润区)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在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1]。
河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北部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毗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是河西地区文明、繁荣的象征。
然而,“丝绸之路”如今已辉煌不再,昔日丰采荡然无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不少地方“沙进人退”的现象依然发生,土地沙漠化危害程度不断加强[2]。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要求,甘肃省林业厅于1994年开始,每隔五年进行一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监测。
本文依据2009年结束的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1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共计5个市(州)19个县(市、区),见表1,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内陆河流域,分布区域总面积2127.1万hm2。
河西走廓草地退化现状及其可控因素和分类综合治理

Ch n : a san C n i a) Gr sl d o hia,No 4, 0 2 P 5 f . 2 0 , P. 3~ 5 8.
Absr c : e g a sa d ofHe or i o s i lm m a t t t a sa d a e s d . t a t Th r s l n xic rd r i n a di e ha he gr s l n r a i e c e sng,t o osto s be o i g b d,pr u to f t r s l n s r du i g, nd ra i he c mp ii n i c m n a od c i n o he g a sa d i e c n a t bia ft r s lnd i r d ng s ro l The ew e e m a y f c o sc nt i tng t he ha t to he g a s a s e o i e i usy. r r n a t r o rbu i o t a sa d d ge e a i n, he gr s l n e n r to buts m e we e ariii lc nt o n t r r o r tf a o r la d o he s we e not Arii c . tf— ca l onto l b e f c o s i l d d o e a i ily c r la l a t r nc u e v rgr zng, e lm a i r c a ton, r o nd c ng a l ol— up o t a ha e b e p i c Cls iid c m p e e i e c nt o t a e i s y. a sfe o r h nsv o r ls r t g e we e pu f r r o c ntolde e e a e r t o wa d t o r g n r t d gr s lnd a c r n o t o r iso a sa c o di g t he pr pe te fmou ai e o oa i e i n a d d s r iia i n nt ns r gin, ss r g o n e e tfc to
河西走廊盐碱地治理研究

河西走廊盐碱地治理研究李爽,汤巧香,高杰(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000)在人口膨胀,耕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针对每个地区盐碱地的特性不同,研究出合理的治理模式以及做出相应改良,这对全球范围内的盐碱地都有重大的意义。
综述了河西走廊盐碱地的盐碱地成因、特性以及治理措施,如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措施和工业措施等,并对盐碱地未来进行措施优化方面提出了展望。
盐碱地;改良措施;存在问题;展望地面积的33%,约有1.23万hm 2,并且在这1.23万hm 2盐碱地中,重度盐碱地约有0.28万km 2,中度盐碱地约有0.43万km 2,轻度盐碱地约有0.53万km 2,这对当地的农业以及绿化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1靖远县盐碱地形成原因靖远县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地下水位偏高,排水不通畅,以及不适当的灌溉次数以及灌溉量,加之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该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还应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
2.1.1气候条件。
靖远县位于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干湿分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每年6~9月集中降雨,其余月份降雨量稀少,而且该区域春季多风。
这样的气候条件给土壤中的盐分聚集地表提供了条件,而且该地区成土母质本身含盐就比较高,这些成土母质中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迁移到地形低洼的地带,加上该地区蒸发量大,盐分就会被留在土壤中,久而久之造成该地土壤盐渍化。
2.1.2地形条件。
靖远县的地形有利于盐分积累,该地区有明显的盆地特征,而且土壤中的盐分移动趋势是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汇集的,加之该地区地下水位偏高,从而有利于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
2.1.3耕作条件。
靖远县的灌排系统不合理,比如有灌水系统却没有排水系统,或者排水系统不完善。
灌溉方式不合理,比如采用大水漫灌、串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会造成土壤的盐渍化。
比如在灌区水旱相间种植,而且水田周围没有设置防渗水措施,导致旱田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旱田区域的土壤盐渍化,而且在肥料的运用上也不科学,很多人对氮磷钾等化肥的随意搭配,也会造成该地区的土壤盐渍化。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王佑甘肃省张掖市一中 73400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河西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西北河西走廊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西北地区地处亚欧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大西北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河西走廊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北坡古浪峡口,西至玉门关并与新疆的罗布泊洼地相通,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横亘,北部从西到东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耸峙,长约900km,宽约50km-120km不等,总面积为27.6万km2。
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和玉门—安西、敦煌等绿州。
本区行政区划上包括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四市和酒泉一地区,下辖20个县(市、区),总人口为460多万。
本区作为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1.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1.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沿海暖湿水汽难以到达,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200mm,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
河西走廊各地年降水量在40—200mm之间,全走廊平均年降水量仅为139mm,但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为河西地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资源补给。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其生态保护和
修复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
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植被退化等问
题日益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
先是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要加
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加强河流和湖
泊的保护,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其次是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
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加强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推动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和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
物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全社会
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多方合作,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措施,全
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人口聚居区,同时也是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在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现状十分严峻,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污染问题,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对策。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下水资源贫乏,自然水资源的总量非常有限,且受沙漠化加剧和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短缺情况更加严峻。
由于土地退化、化肥农药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原因,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地下水受到严重威胁,人们生活用水的安全也受到了影响。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管理水平不匹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高耗水作物大面积的种植,地下水过度开采等,使得水资源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1. 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并且加大力度执行。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型农业种植方式等手段,实现减少用水的同时提高产量。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公众理性用水,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4. 推动水资源多元化开发在河西走廊地区广泛开展水资源多元化开发,如加大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提倡水土保持,积极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5.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乱采滥用、恶意排放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执法,健全监督体系,加大对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力度,打击非法采砂、乱堵乱建等行为,净化水资源环境。
6. 加强科技创新在水资源保护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科技含量。
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
气候干燥或土壤的人为不合理利用
防止过牧、控制农垦、因地制宜的营造防护林、种灌植草,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土壤侵蚀
由于土壤植被减少等原因,在水、风力作用下,土壤被剥蚀、搬运、堆积。
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种灌植草、封山育林;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结合经济开发
土壤盐渍化
自然或人为原因,地下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
合理的灌溉排水,调控地下水位,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土壤沼泽化
土壤长期淹水,通气不良,有机质不能彻底降解,产生潜育层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土壤酸化
长期施用酸性废料,酸性矿物开采,大气沉降
合理施肥,妥善处理尾矿,控制大气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走廊土壤退化及防治
河西走廊土壤退化问题及改良措施简介
摘要;酒泉市肃州区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靠祁连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其区域内的土壤产生了各种退化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人们创造出来各种相应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
土壤退化,改良,沙化,盐渍化,湿地萎缩土壤污染
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位于酒泉市东部,祁连山中段的山前冲击区,主要由山前浅层黄土堆积区和巨大戈壁组成。
本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旱性温带大陆气候特征,降水量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同时降水变率很大。
尤其是以戈壁为主的荒漠地区,日照强烈,温差大,蒸发强,蒸发量比降水量高出十倍至近百倍。
所以本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少雨,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大。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所以本区发育了大面积的灰漠土和灰棕漠土,这些土壤在成土过程中腐殖质累积作用微弱,石灰的表聚作用明显,弱铁质化作用较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呈不明显的团块状或棱块状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碱化特征,在结构体上有时见有白色菌丝状或斑点状石灰新生体。
而灰棕漠土的地表常形成砾幂,其上有黑褐色的荒漠漆皮。
本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且基础水利设施齐全,祁连山冰雪融水可以完全满足耕作的需要,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灌溉农业的潜力。
但由于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的开荒扩地,无限制的抽取地下水,同时还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造成本地区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干旱加剧,风沙肆虐,使得肥力低下的灰漠土和灰棕漠土进一步退化,产生了诸如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湿地萎缩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阻碍农业生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地区的农民凭借其多年的耕种经验发挥聪明才智,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下就对本地区的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和相应的改良措施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土壤风蚀、沙化严重;酒泉每年春冬两季多大风, 大风刮走耕地表层土壤, 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严重时种子也被刮出。
而本地区地表主要被砾石戈壁覆盖,但人类开发活动如修筑道路,取砾石用作建筑材料等,使地表原始状况遭到破坏,细粒物质裸露,造成了土地沙化。
而地下水下降,地面干燥,风蚀加剧,形成沙漠化土地。
防止本地区的土壤风蚀,沙化的主要方法是;
1,植树种草, 营造防风林灌带, 防止生态平衡恶化
建造防风林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土壤风蚀,它可以降低风速,减小风力
,以此达到减少风对地面的吹蚀。
2,建立沙障,在土地和沙漠的分界区设立沙障,能够明显阻挡沙漠的扩张对耕地的影响,3,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土壤水分。
二,土壤盐渍化问题;
土壤盐渍化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河西灌溉农业,是河西走廊农业长足发展的限制因子之一。
由于本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盲目引水灌溉,不注意排水措施,渠道渗漏,耕作管理粗放,引起大面积的地下水位抬高到临界深度以上,使土壤产生积盐,引起土壤盐渍化
2
盐碱化土壤的危害
一是引起作物生理干旱。
土壤中可溶性盐质量分数增加时,使作物吸水困难,即使土壤中水分不是太缺,植物仍会出现生理干旱,严重时会产生生理脱水而萎蔫死亡。
二是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当土壤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妨碍作物对其他离子的吸收,造成作物的营养紊乱。
三是强碱性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中碱性盐过多时,水解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使磷酸盐、铁、锰、锌等植物营养元素易形成难溶性的化合物,降低其有效性。
四是恶化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质。
由于土壤中代换性钠离子的存
在,使土粒高度分散,导致土壤湿黏干硬,透水通气不良,耕性变坏,土壤性质恶化,影响作物根系呼吸和养分的吸收。
土壤盐碱化的控制与改良
1,水利工程措施;
一是排水。
排水可将土壤中过多盐分随水排走,同时降低地下水位,使含盐的地下水不至于上升到地表,杜绝盐碱物质的来源,是改良盐碱地和防止次生盐渍化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主要的排水方法有:明暗沟或暗管排水;井灌井排。
二是洗盐。
用灌溉水把盐分淋洗到底土层,用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洗走。
三是放淤压盐。
把含有泥沙的洪水引入事先筑好畦埂和进退水口的地块,淤地造田,连年淤灌可抬高地面,使地下水位相对降低,抑制土壤返盐。
3.2
农业措施
主要是耕作改良与增施有机肥。
合理耕作和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土壤肥力,巩固土壤改良效果。
耕作改良主要包括平整土地、深耕深翻、适时耕耙等,此外还可结合实际采取合理轮作套种、起碱压沙、客土等措施,均有明显的防盐改碱的效果。
增施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和培肥盐碱地的重要措施,有机肥料经土壤微生物的强烈活动可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既可以中和碱性,又能使土壤中的钙活化,均可减轻或消除碱害。
秸秆覆盖也是一种良好的改良盐碱地的措施,通过地面秸秆覆盖,可抑制地面蒸发,控制返盐,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既充分
利用了自然资源,又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水、肥、气、热得到了有效调节,从而增强了农业后劲。
同时生物措施比如种植耐盐的树木也可以很好的起到调节土壤盐分的作用。
三,湿地面积萎缩;
酒泉市有绿洲面积25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68%。
全市森林面积540万亩,森林覆盖率1.87%,绿洲内森林覆盖率仅为16%,现有各类湿地2303.55 平方公里,而位于酒泉东大门的清水镇,森林覆盖率更是不到百分之一。
而本区的湿地面积由于各类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正在急剧减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加剧,降水减少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
而人为原因是无限制的扩耕滥牧,地表河水被大量截留,再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水资源紧缺,使原有的地表天然植被等保护层遭到破坏,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呈加剧之势。
为了遏制湿地的进一步萎缩,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
如对湿地进行封滩育林,既在绿洲外围建成了一道防风固沙的天然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周边沙漠对湿地的侵蚀。
同时,积极开展封滩禁牧工作,不仅使天然草场退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而且使河流源头湿地蓄积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了加强,有效地延缓了高山和河流源头湿地的萎缩。
还有就是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对湿地进行保护。
四、土壤污染
是指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了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本地区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农业污染造成的。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塑料地膜的使用,以及其他化学药剂的残留等,往往由于处置不合理,大量滞留在土壤之中,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农业污染物对土壤污染具有影响面积大等特点,属于非点源污染。
土壤污染导致农业作物减产,导致食物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
(1)施加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在土壤污染较轻地区向土壤中施诸如石灰、硅酸钙、磷酸盐等改良抑制物,加速有机物的分解,降解土壤中毒害物质的浓度性能,降低污染物在土壤及作物体内的迁移能力,起到缓解抑制作用。
(2)科学改变土壤的耕作制度根据土壤结构的地域性特点,通过加强土壤耕作的深度控制,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
清水镇地区作为酒泉的东大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前提是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只有将这里改造的风小土肥,水清山绿,才能使它的各种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而土壤则是这里最关键
的一个因子,所以对于土壤问题的研究,治理就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