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doc-国家高新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促进国家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本回顾“十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53家国家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6820.6亿元,占全国的9.0%;出口总额达1116.5亿美元,占全国的14.7%;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4.6和7.2个百分点。
北京、苏州、武汉、长春、西安、南京、吉林、长沙、合肥等31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
北京的信息技术、上海的微电子、深圳的通信技术、长春的光电子和汽车及零部件、西安通讯及软件、成都的生物医药、杭州的通讯设备、武汉的光电子、天津的绿色能源等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为构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经济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创新平台正在形成。
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

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1、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城市(每个市100万) 2、可工程化的先进的脱硫技术(2100万); 3、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业性示范及技术产业化(2000 万); 试点示范城市:
北京(科技奥运、清洁奥运)、天津、沈阳、公主岭、牡丹江、 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西安、铜川、重庆、南充、 曲靖、遵义、柳州。
有140个城市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数的 43.5%。
全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能源与环境
各城市SO2浓度变化
600 500 400 300
1985 1990 1995 WHO推荐值
200
100
0
上北天 沈武广哈 重南西 成大长 济太青 郑兰昆长 杭南石 贵乌福 合南深 呼西厦温 银海拉
*1995年,酸雨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占当 年GDP的1.9%。
*空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成为死亡的祸首,列城市 第
二、三位。
酸雨问题已很严重
酸沉降
➢酸雨污染范围已经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
➢华中地区及西南酸雨污染区的中心区域的降 水年均PH值低于5.0,酸雨出现频率大于70 %。
“十五”863计划民口的4项重点任 务
1、攻克支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 术;
2、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生物、 农业及医药关键技术;
3、掌握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材料和 先进制造关键技术;
4、突破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资源、环 保和能源关键技术。
“十五”863计划的战略部署
分为主题和重大专项: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 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 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 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 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大纲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进展规划纲要一、形势与任务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进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觉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进展,已成为各国进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进展速度。
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
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
在高新区内制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都市的比重迅速提高。
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
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闻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
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土地、能源等宝贵资源,逐步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需要,从战略高度确定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目标,明确科技发展任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
一、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国土资源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我国90%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30%的饮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我国每年直接由国土资源支撑的产业形成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在地球科学和资源科学的若干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科技成果。
第一,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调查、勘查和开发,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
50年来,新中国国土资源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地质找矿功勋卓著。
我国独创的地质力学和陆相生油理论,独立自主开发的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系列,地面高精度重磁勘查系列,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痕量、超痕量金测试分析技术,小口径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为资源调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06.06•【文号】国科发高字[2001]184号•【施行日期】2001.06.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2001年6月6日国科发高字〔2001〕184号)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科技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工作中参照执行。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形势与抉择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他特别强调:“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成果鉴定奖励【发文字号】国科发农社[2002]261号【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01.07.26【实施日期】2001.07.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1]2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科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星火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1986年批准实施的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级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
星火计划实施15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适应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十五”期间星火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我部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有关部门、地方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
现将《“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实施。
科技部二00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星火计划由党中央、国务院1986年批准实施。
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适应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特制订本《纲要》。
一、星火计划的历史性贡献星火计划的实施,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就,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是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伟大实践”。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计统与财税【发文字号】计规划[2001]712号【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1.06.11【实施日期】2001.06.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计规划[2001]7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领导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是“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十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88号)的原则,按照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是“十五”计划纲要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按各自的职责,精心组织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国家计委二00一年六月十一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二)“十五”面临的基本形势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二)发展目录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重点专项(一)主要任务(二)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四、主要政策措施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从而决定了在国际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国家前途。
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

4
•主题各领域的主题布局 •1、信息技术领域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 •通信技术主题 •信息安全主题
5
•2、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主题布 局 •生物工程技术主题 •基因操作技术主题 •生物信息技术主题 •现代农业技术主题
6
•3、新材料领域的主题布局 •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技术主题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主题 •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主题 •4、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CIMS)主题 •机器人技术主题
4
•“十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
•“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 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 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 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出,发 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 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指导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
5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 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 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
•主要包括:先进的煤转化技术 • 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
3
•2、后续能源主题 •主要包括:核能发电技术 • 风能发电技术 • 太阳能发电技术 •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 氢能技术
4
•国家在能源领域科技项目的情 况 •1、973项目 •2、攻关项目 •3、 863项目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 •在能源领域重点支持: •1、煤的高效、洁净利用 •综合考虑我国煤资源、环境及经济发 展特点的多联产系统、相关技术及污染 治理的基础研究; •2、油、气资源的形成规律、开发及利
9
•世界上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及其煤 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一、形势与任务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发展速度。
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
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
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
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
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
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
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6.3倍。
6.聚集了大批科技产业化人才。
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大专以上科技人员83万人,其中工程师以上40.8万名,硕士近5.2万名,博士9000多名,吸引留学归国人员9700名。
7.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高新区的建立,全面推进和深化了科教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随着近200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科技园、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国有企业孵化器、博士创业园等创业孵化机构的建立,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2000年,131家创业服务中心具有27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设立孵化基金7.4亿元,在孵企业7693家,累计毕业企业2770家,为社会创造了17.7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都把高新区作为项目投资的重点选择区。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9个省市建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机构约100个,其中以科技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公司约40家,注册资本金额达40多亿元,已投资122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金额超过12亿元,另外还有约11亿元以上的投资意向。
截至1999年8月,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外,还有8个省市建立了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拥有资金约3.5亿元。
绝大多数高新区和创业孵化机构在互联网上都建有网页和电子信箱;全国性的政府网站已经开通;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建立了孵化器工作网络;西部、北方、国际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协作网络;西安、上海、北京的网络企业孵化器即将进入实质性运营。
通过因特网进行孵化和服务将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
深圳和苏州高新区首批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国际水平的硬环境和公益服务。
国家高新区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宏观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新千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面临加入WTO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新趋势下,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
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
(二)"十五"期间高新区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多数国家高新区基本上完成了初创时期的主要任务,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为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特色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市场覆盖为区域性;3.国际化水平较低;4.发展不平衡,有效竞争机制尚在形成之中;5.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成分发挥,对传统产业改造所作贡献不大。
"十五"期间,高新区的发展将进入创新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1.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公共创新服务体系;2.努力抓好科技创业园的建设,扶持多种类型的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吸引大批科技创业人才进园创业,大幅度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3.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各高新区应根据当地条件,集中力量扶持一、二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 4.提高国际化水平,按照国际规范建设高新区,扶持出口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增强国际化发展能力;5.突出示范,分类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带,全面提升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本规划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实现局部跨越式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提出以下若干具体发展原则。
(一)把握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坚持超前构想、科学规划。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坚持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产业发展的方针。
(二)突出示范,带动全局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源,培育若干有代表性的示范高新区,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引导和带动全国高新区发展。
(三)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各高新区应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形成一、两个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培养本地区的核心发展能力,成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点、线、面渐次推进以高新区(点)、产业带(线)、密集区(面)的渐次推进方式,充分发挥高新区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依托东部发展优势,推进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全面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五)坚持中央指导,依靠地方推动中央从宏观政策和专项资金上对全国高新区进行指导和支持。
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推动高新区的发展。
使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得以充分和协调发挥。
三、战略方针与目标(一)战略方针"十五"期间至2010年,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战略方针采取"强化创新能力,发挥两个积极性,抓好示范引导,实现渐次推进"的方针:1.在强化市场机制条件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依靠国家和地方力量办好示范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具备世界级科技资源,将以国际一流水平加速建设。
上海、深圳、西安和杨凌高新区作为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新区的杰出代表和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将以国际水平的高新区加以建设。
其中上海作为生物和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基地;深圳作为香港与内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纽带、国际融资窗口和南方信息产业基地;西安和杨凌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技术创新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在"十五"期间达到国际水平,2010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有关省市政府要抓好武汉、天津、沈阳、南京、苏州、青岛、杭州、广州、重庆、成都等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中央宏观政策指导和专项资金支持下,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办区质量,以国际科技工业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带动周边高新区的发展,实现国家高新区整体发展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2."十五"期间,在原有创业中心、高新区、产业带发展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创业中心将扩展提升为科技创业园,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基地;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带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区和传统产业改造基地,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条件的省、地区可以进行产业带建设试点。
"十五"期间,待条件成熟时将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主要有如下地区:京津石产业带、沉大高速公路产业带、齐鲁火炬产业带、关中产业带、中原产业带、沈哈高速公路产业带、江苏沿江产业带、杭嘉湖产业带、湖北沿江产业带、湖南潇湘产业带、成德绵(渝)产业带、珠江三角洲产业带、闽南高科技走廊、环北部湾产业带等十余个产业带。
2010年以后,随着高新区、产业带的强力发展,将逐步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四大密集区: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依托京津石、沈大高速路、齐鲁火炬、沈哈高速公路产业带;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依托长江三角洲(江苏沿江、浙江杭嘉湖产业带)、湖北沿江、湖南潇湘、四川成德绵(渝)产业带;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依托珠江三角洲、福建闽南高科技走廊、广西环北部湾产业带;沿欧亚路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依托关中、中原产业带,沿欧亚路桥延伸,东接齐鲁产业带,南接长江三角洲产业带。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有力地促进四大密集区的形成,将使东西部优势互补,构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纵深配置发展的格局,将对迎接加入WTO的挑战,进军国际市场产生深刻长远影响。
(二)发展目标1."十五"发展具体目标是: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将达到3万5千亿亿元,工业产值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税收1500亿元,出口创汇60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万个,人均产值60万元;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百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和杨凌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具有强力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科技工业园区;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机构达500家以上,在孵企业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6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