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城 市 是 一 个 “ 立 岛 ” 乎 所 有 经 典 孤 。几 发 展 经 济 、城 市 经 济 学 理 论 都假 定 城 市 是
在一个孤立的文 明体系 ,使用单一体经济
研 究 方 法 建 立 经 济 模 型 。 翻 开 西 方 城 市 经
西安Leabharlann 706 104济学的教科书可 以看到其研究的范围仍然 是城市 内部 ,将其作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
古典区位论。关于大都市 区经济研究
的区位论 ,这种理论主要从工业 区位 、城
市区位的角度分析大都市 区经济。韦伯在
工业区位论 中提 出了工业经济具有 明显 的 城 市经济指 向性 ,在集聚 因子和分散 因子 的共同作用 、成本收益的市场作用下 ,城
市与周 边形成 了明显 的专业化分 工格局 ,
数 量 、交 通 运 输 距 离 ( 此 决 定 中心 城 市 以
关键 词 : 大都 市地 区经 济 理 论 综 述
评价 城 市化
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 , 克里斯 泰勒和廖什分
别提 出了城市区位论 , 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解 释城市等级及城市带的形成和经济地理特 征。戴克在 《 大城市与区域 》 一书 中正式提 出了城市等级体 系的概念 , 为在城市经济 认 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 城市区域发展呈现 出 等级层次规模分 布。 随着大量人 口、 产业 的 离心状运动 , 其城市空 间结构有高度集中转 向分散 , 借助联系方便 的交通运输 网, 使一 些在经济 、 社会 、 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密切 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 , 借此戈
2 、陕西交通职业技 术 学院 西安
西安

7 0 2 3 10 1 、武 警工程 大学
708 1 0 6)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形成城市需要什么因素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形成的原因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

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

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

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

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这便是“市井”的来历。

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

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具有“国”的意味,这恐怕是人类城市的形成及演变的大致过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并且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城市地理和城市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多样,因此其城市地理特点也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中国的城市分布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和地域类型。

从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到内陆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再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如乌鲁木齐、拉萨等。

这种广泛的城市分布使得中国的城市体系更加完整和鲜明。

其次,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还包括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山川纵横,有丰富的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例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四川盆地等都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重要地貌类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理的特点。

北方的寒冷干燥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而南方的湿润气候则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和水资源管理。

第二部分: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快速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首先,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内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其次,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大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例如,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
远古时代的中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民族和部落, 并形成了民族部落之间的地缘关系。传说黄帝原居住在北 方,后来打败其他氏族,定居在适宜农耕的中原一带。部 落间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为了部落的安全修建防御性设 施,这种设施是城市最原始的萌芽形式。“黄帝筑城,造 五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这里的城市虽然只是原始 的防御性工事,但反映了战争防卫乃筑城的原始动力。
市与乡村开始分离。由于绝大多数人口尚从事农业劳动, 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夏代之初崛起的城堡,还只能算是 围墙和壕沟等防御性设施的农村聚集村落。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传说夏代曾八次迁都,这些 城市集中于今天的河南一带。20世纪70年代初,在河南 登封城镇附近的古城遗址,由东西相连的两处规模不大 的小城组成,有人认为是夏代八次迁都遗址之一。最近, 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中发现的包括陶器、青铜 遗物,距今约4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夏代初期。
对我国早期城市历史有可靠记载的是周朝。周王朝开始 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周朝灭商后,都城西迁,建都丰京、 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两京仅隔一河,中间有桥相连 接,故又称镐京。相传镐京方圆九里,每边有三个门,九 条街道纵横,前堂是朝堂,后面为街市。王公贵族和手工 工匠居住在城中,经济自主性较弱,几乎完全依靠周边农 村的各种供应。
汉代经济发展为古城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洛阳已 经是一座商业城市,东汉建立后,更加快了洛阳的城市建 设。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一方面由 于生产力发展,工商业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措施在城市的实施,又使 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汉代以后社会 的长期动荡,使初步发展的城市势头受到了遏制。考察 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推行 郡县制,于是在都城实行以行政机构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开始形成。 (2)从秦到南北朝,还有一批以手工业、商业繁荣著称 的城市,如汉代中国最富裕的成都地区中心城市成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城市的数量和人口开始出现迅速的增长。

到2000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40个和54个,比1980年分别增长116倍和018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同期中、小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导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不升反降,从1980年的6315%下降到1990年的5412%,再到1995年的4918%(表1)。

此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为5312%。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同时放宽了设市的条件,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作为行政单位的“县”和“市”在政治地位、财政拨款以及吸引外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所以有的县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撤县建市,形成了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建市热”。

由于新设市的过快发展和失控,出现了不少弊端。

到90年代后期,这股热潮有所遏止,使得中小城市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1]。

表1 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动年份合计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20-50万人口城市20万人口以下城市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198********.93024.67023.510813.0 198********.33119.49424.517816.8 199********.62812.611724.329121.5 199********.04314.819128.837421.4 20006634038.15415.121728.435218.4 21中国大城市规模的扩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同时人口户籍管理政策有所松动,中西部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和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使得沿海大城市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从全国排名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来看,1981-2000年的19年间,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西安的人口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有4个为沿海城市,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广州市(重庆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导致人口超速增长,应属例外),增长率达到7117%,而上海的人口绝对量增加最多,总人口增加了32116万人,北京市次之,人口增加了24617万(表2)。

而内地大城市由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但还是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增长速度,最低的哈尔滨市人口增长率也达到2519%。

随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

如北京的建成区由1978年的3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488平方公里。

上海的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代初的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约5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半径由1980年代初的约10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约20公里。

表2 中国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城市1981年2000年数量排序数量排序1981-2000增长率(%)上海608.61938.2154.2北京466.52713.2252.9天津382.93502.0331.1沈阳293.74394.9634.5武汉266.25441.1465.7重庆190.08381.77100.9广州233.86401.4571.7哈尔滨209.47263.6925.9南京170.29271.3859.4西安158.010252.51059.8 注:表中数字为市区非农业人口。

31中国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一直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表现为从城市中心区逐步向外蔓延式扩展或连片、分片式扩展。

在城市的扩展过程中,一般是工厂、学校、医院、单位住宅等起着先锋作用,随后是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区的相继建设,由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建成区,这以后又有一批新的工厂、学校及其他单位被建设在更远的郊区,其结果是城市中因发展先后的不同而形成地域圈层式布局结构。

中国现代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它是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条件下,在特定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作用下的产物,其空间结构的演替,已显示出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有计划配置的基本特征,即由各种不同功能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行政区、休闲娱乐区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散发展趋势。

大城市的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引导下,依托一些重要基础设施,以独立、半独立卫星城或规模较大的新城方式向外扩展。

从空间经济理论分析,这种扩展是“梯度理论”和“扩散理论”发展模式的体现,是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发展压力为目标,以建立相对独立的新区和城镇组团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如上海市1986年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控制中心城区、发展卫星城”的方案,在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明确了新城建设的问题,即选择郊区条件较好的城镇(主要是原来的县城)分阶段地建设成中等规模的新城市,首先试点建设松江新城,最终将建成11个新城(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奉贤、南汇、崇明、空港新城、海港新城),在全市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构建“多轴、多核、多心”的都市圈。

总之, 1980年以后我国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都市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中国都市区的形成、界定及规划 11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城市化过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

在郊区化阶段,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向外不断扩大,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

与此同时,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

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认为,都市区是具有更广义性的城市,一个都市区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和环绕在四周的“城市场”(urban field)构成。

按照弗氏的观点,城市场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是由完善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深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

城市场包括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都市的场域可以延伸至离核心城市数十公里以外的范围,形成一个核心城市得以扩张的空间,都市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整合的功能性或经济性的空间,囊括了实现城市机能良好运作所不可或缺的种种设施。

毋庸置疑,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有其行政辖区的郊区,这些外围郊区与中心城市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人口密集地区,但是只有当这个大的人口核心与其外围郊区形成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时,才能称之为都市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都市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形式,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的产物,既有其外在规模即形态上的特殊性,又有其内在质量即功能上的独特性。

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和变化,而且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新的流动和布局,进而对原有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是,由于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出现较晚,因此,对这类城市区域的概念、名称、界定标准等都不规范,一般是引用国外文献中“MetropolitanArea”这一名词,但译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城市区”、“大城市地区”、“都市区”、“都会区”、“都市圈”等。

其它的相关概念还有“城市密集地区”、“城市集聚区”、“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带”“大都市带”等,而且这些名词经常混用,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和理解上的岐义。

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也不管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城市是否真正由传统的单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到城市和地区共融形成城市区域格局,一概称之为“都市区”,以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在我国尽快开展对都市区的研究和规划管理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中国都市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