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我国Urban Development的历程我国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和发展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和决策。

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有限,当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的政策在1978年开始实施,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开放了经济和对外合作,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这导致了中国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重点逐渐从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内陆地区。

这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减少沿海地区的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

200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人们搬迁到新建和改造的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超过6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了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

城市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沿海到内陆,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调整。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 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 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
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

本文就全国城市建城史进行一次梳理与回顾。

1.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以城墙、宫殿、城门、园
林为主。

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成都等。

2.近代城市建设
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受西方文明
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出现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和街道设计。

近代城
市建设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天津等。

3.现代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开始变得更为规范和科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持续利用等现代理念。

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有:深圳、珠海、杭州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洗礼。

从古代城市开始,经过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城市化时期,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大量的城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决。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章节副标题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12.从宋元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表现和原因重大变化:“坊市”制度解体,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原因:(1).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城垣的限制,坊市制度向街巷制转变;(2).宗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风貌13.元大都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从何处开始,大城设计以河为中心开始,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元大都规划的成功之处和特点?首先从埋设城市的下水道开始。

因素是:(1).解决城内的给水问题;(2).沟通漕运系统;(3).完善排水系统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

成功之处:城市建设宫城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阐明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发展特点:(1).大、中城市数量类型增多;(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发展;(6).沿海地区大中港口城市停止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7).北京最终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建设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3).成绩普遍用砖修筑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设施更加坚固和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原因:(1).社会方面:局势稳定,没有大范围的战争;(2).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生产,经济繁荣发展;(3).商品手工业繁荣发展,出现较大规模私营手工作坊和雇佣劳动,劳动分工细化和生产规模扩大促进了市镇的大量兴起,导致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15.北京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封建后期的都城?原因:(1).政治上可以控制其它广大地区;(2).经济上可以繁庶地区;(3).军事上郁合可守;(4).交通上往来便利;(5).接近统治王朝根据地16.明代南京城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特点:修建:(1).不规则的城墙走向;(2).新皇城与宫城;(3).玄武湖西、南侧改造;(4).建筑了主要城门和主要街道;(5).建造南京城的外部城。

布局:(1).东南:政治区;(2).中南部:手工商业居民区;(3).东北:营房仓库;(4).北部文化区意义:政治稳固局势经济促进发展历史奠定了南京的基本建设格局之类云云17.明代永乐时迁都北京对北京进行了哪些重建工作?并阐明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的意义(1)营造紫禁城;(2)开拓南城;(3)开辟天安门广场;(4)左文右武(取机构);(5)故宫北侧堆筑景山,镇帝都王气意义:它既是全城的制高点,又处在宫城的中轴线上,登临其上,足以俯瞰全城;而五峰中正中主峰所在处,又正是元朝后宫延春阁的位置,以山镇之,含有压胜前朝之意,所以又叫“镇山”,其寓意十分深刻,诚谓匠心独具。

18.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各举一城市加以说明(1)规范型:北方的平原地区,城郭方正,道路系统方格网型、长安、北京;(2)次规范型:南京、广州、临安;非规范型:山水条件:重庆;少数民族文化:拉萨19.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存在什么缺陷?(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受封建王权限制、礼教束缚,导致城市布局与经济发展脱节,只中政治、军事只能,过于追求礼制象征意义;(2)中建中道路网,注重象征意义,与实际不匹配;(3)没有真正的市民广场和公共场所;城市的公共绿化一直非常落后近代:1.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类型有哪些?(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城市、租界城市、约开商埠城市;(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出现;(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发展;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2.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大体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1).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特点: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洋务派”采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一些军事工厂。

一些官办的民用工厂业随之兴起,这些都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特点:这一时期,沿海沿江大部分大中城市,甚至内地一些城市也都开辟为商埠,有的还设有租界。

(3).20世纪20年代前后;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4).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日战争以前;特点:1927年,建立了国民党政权。

其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均有较大发展。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建设了“伪满洲国’政权,把东北的重要中大城市都变成了殖民地城市。

(5).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特点:国民党向内地撤退使西南西北原先一些偏僻的城市收到影响,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也使一些城市扩建或新建。

革命根据地中心以延安为代表,自力更生的进行了建设。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内一些解放较早的城市认真执行共产党的城市政策,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并着手改变一些城市的不合理状况。

3.有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哪些,有什么特点?(1).上海;特点:工业方面,工业的迅速增加和高度集中,外资工业的大量兴起;分布盲目性,使工厂与住宅混杂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理;工业的分布于市际交通业不相配合。

对外交通方面,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港口。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大部分货物在此运转,但港口与铁路间群发直接联系;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方面,老城区由很小的方格形道路网组成,英法租界有简单的道路方格网组成,最初的公共交通由租界内的有轨电车。

建筑与居住区方面,由于殖民主义在租界的长期盘踞因此比较注重建筑的质量和环境。

有各种建筑的演变,如里弄建筑,花园洋房,高层公寓建筑等。

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上海开埠之前多利用境内密布的天然河道排泄雨水和污水,租界扩展后,大部分河浜被填埋筑路并开始埋设沟管排水。

此时上海也出现了自来水,电气,煤气公司。

上海的公共事业也起步较早。

城市绿化方面,由于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土地昂贵,因而上海的公用绿地极为缺乏。

租界当局也比较注重道路的绿化,根据上海的气候条件,选择美观又实用的树种形成一些特色的街道。

而中国地界内基本没有什么公园和绿化带。

城市规划工作方面,略(太多了!)(2).天津;特点:和上海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天津所分割的租界更多,发展更为畸形混乱。

(3).武汉;特点:武汉是中国内陆城市中第一个开港的城市,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过程,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4.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有哪些特征是什么?有青岛,大连,香港,哈尔滨。

特征:(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2).城市建设中存在隔离和差异;(3).积极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5).城市规划图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