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102

□ 李 浩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背景、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建设实践、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五个方面展开,以史学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系统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10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Research Since 1949/Li Hao

[Abstract]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ince 1949 needs to be studied right away. The research shall be carried on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 urbanization and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urban planning polic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s necessary for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Key words] New China,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 History》和《Planning 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eterHall所著的《明日城市: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 W.Reps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 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 Christine 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Gregory

Eliyu Guldin主编的《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Rural Urbaniza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

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 C.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2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0384)

S. Lin主编的《Red Capitalism inSouth China: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研究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并就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香港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John R. Logan主编的《The New Chinese City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囊括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全球化问题的研讨,主要议题包括新中国的城市、全球化与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与城市的新发展、移民的冲击、乡村城市化等多个方面;Christopher J. Smith主编的《China in the Post-Utopian Age》从地理学角度考察了当代的中国城市,并针对中国的巨大人口基数、较少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状况及人们移居城市生活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John Friedmann所著的《China’s Urban Tran-sition》一书对中国城市化的多层次含义和进程进行了综合性、多领域的整合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乡村工业的崛起、移民、居民自治以及城市建筑的管理等,同时分析了这些迅猛转变所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讲,尽管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但其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则相对较少。

1.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最早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进行的。1962年在《中国近代建筑简史》一书中,董鉴泓主编了其中的城市规划部分,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接触近代城市规划史[1]。此后,国内学者陆续开始从事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董鉴泓出版了《中国城市建设史》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此外

他还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方式,开

展了东北、台湾等地区近代城市规

划的历史研究[2] ;杨秉德主编的《中

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分别对中国有

代表性的13个城市在近代的发展以

及近代建筑的兴建情况做了系统的

论述;汤士安主编的《东北城市规划

史》对东北三省的37个大中城市,

从古代到现代的城市形成、发展以

及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与总结,其中,近代时期的东

北城市规划部分主要记述了日本侵

占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顾

朝林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

出版了《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

状?展望》一书,论述了城镇体系形

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城镇体系

的现状组织结构,中国城镇体系的

总体发展模式及分区体系建立等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3];香港中文大

学的J. W. Cody在《Building in

China: Henry K. 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1949—

1965》一书中讨论了从1911年清朝

灭亡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

期,美国规划师以及曾在美国接受过

培训的中国同行在中国的几个城市

(广州、南京、上海等)所开展的规划

设计项目;李芸在《都市计划与都市

发展》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都市

计划理论的出现以及都市计划在各

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方

式和方法;王俊雄从政治、经济和意

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1928年~1937

年国民政府编制南京首都计划的历

史;吕俊华等人在《中国现代城市住

宅:1840—2000》一书中分三个部

分回顾了160年间中国住宅类型的发

展和转变,探索了其影响和意义;刘

岚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中国城市规

划与建设管理机制的变迁研究(1840

—1911)》考察了晚清中国城市规划

与建设管理机制的历史,从中国原生

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机制、口岸城市

规划与建设管理机制、清末新政与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革新三个方面研

究了城市规划机构、法规的发展过程

与演变特征。

针对中国近现代时期的城市规

划历史,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的一

些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华揽洪在

《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

1979)》一书中对解放后直至20世

纪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新中国

历次社会运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

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朱文一在硕士

学位论文《苏联城市规划设计若干理

论评述》中对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的

传入,以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进

行了研究;吴良镛的《城市规划设计

论文集》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

发展历史多有评述[4],在考察南通的

近代城市发展情况后提出“中国近代

第一城”的论断,进而指导博士研究

生完成了《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

史与张骞城市规划思想》的学位论

文,以张骞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为线索,着重研究了南通的近代城

市规划活动,探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

划建设的本土模式;曹洪涛和储传亨

等人组织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大

批专家学者编写了《当代中国的城市

建设》一书,按照年代顺序,综合性

地叙述了1949年~1986年我国城市

建设的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

训,并选择了49个不同类型、各有

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对它们的规划和

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如实地展现了

新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近40年历

史;汪德华在《城市规划40年》一书

中较全面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40年间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重点讨

论了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并对部分

城市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与讨论[5],其

后又出版《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一书,

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有

所叙述[6];王玉琨在《中国:世纪之

交的中国城市》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

度研究了近50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

103

2011年第9期 第27卷

讨论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吴廷海在《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一书中梳理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史;刘先觉以澳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澳门地区的城市建设史研究。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将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归纳为:①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相关研究以国内为主,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②国内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相对于城市规划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较为薄弱,就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而言,尚处于起步期,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展;③关于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工作是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研究为主,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相对缺乏;④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而言,多局限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且成果形式多为志书、回忆录或零散的文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有专门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历史为分析对象的综合研究。

2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者,记载已往社会之现象,以垂视将来者也”(蔡元培),“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正是自觉地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而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在需要。

2.1丰富和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

我国已经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和国庆6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11]。作为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行业部门之一,城市规划及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应是新中国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

2.2促进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推动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

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史,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体现[12],正因如此,很多学科都重视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建筑学中历来就有“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分支学科。然而就城市规划学科而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也得到空前的提高,甚至说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国际规划学界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具有影响力的地位[13],但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界长期以来忽视了历史方面的研究,并且该类课题一直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进行的,即使有一些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志书、回忆录或零散的文章,未见全面系统的成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定位,也影响到城市规划学科应有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开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合理定位,进而推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3以史为鉴,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城市规划发

情况,以及城市发展与政治、经济等

因素的关系;高世明的博士学位论文《新中国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城市规划

发展(1949—1999)》从新制度经济

学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的发展作了

历史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不

同时期内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状

况[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一批

专家学者编写了《五十年回眸—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一书,通过对城

市规划工作历史事件的回忆与整理,对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了多

视角的个体描述,较完整地再现了

其历史过程[8],此后又借中国城市规

划学会成立50周年的时机,再次邀

请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许多纪念文

章[9];李百浩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城市规划历史

研究》(1997年)后,又陆续完成了博

士后研究报告《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

历史研究》(2003年)和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1840—1949)》(2005年),全面翔

实地论述了近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性

质、主要矛盾与发展脉络等重大问

题,提出了“近现代整体论”的研究

思路,并且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了武

汉、广州、南京、北京、上海、济南、天津和深圳等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

研究,特别是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

—1965)》,深入剖析了1949年~

1965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

史轨迹和基本特征[10];何一民主编

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1840—1949)》系统地研究了近代

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

系,探讨了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变

迁的一般规律,分析了近代城市规划

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内在规律,此外还

指导硕士研究生全面开展了1949

年~1957年中国现代城市、城市规

划、城市化以及典型城市类型的研

究;李东泉等人以青岛为例,结合现

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

104

展史,虽然只有短短将近60年时间,且带有鲜明的过渡性、初创性和调整性特征,其结构、功能和运行等尚不健全,但是这段时期却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事业的开端,也是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历史基础。认识和研究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史,有利于我们厘清城市规划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以史为鉴,促进未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由于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其发展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2.4研究的紧迫性

对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亲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他们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梳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工作过程中,应当对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进行深入的访谈,全面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和观点,以尽可能客观、真实和全面地还原历史的本貌。然而近几年来,不少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常有不幸辞世之噩耗(如刚离开我们不久的任震英大师、徐循初先生、黄光宇先生和冯纪忠先生等),设想在老一辈专家的支持下开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困难。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3有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初步设想

3.1研究对象

历史研究工作首先涉及到研究范围(即时间与空间)的确定,实际上

也就是界定研究内容,以确立整个研

究的结构框架。鉴于“近代”“现代”

“当代”等概念有可能被人们所混淆,

加上中西方学者对其界定也有所不

同,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直

接采用较为明确的“新中国”概念,

时间跨度上限定在1949年~2009年

的60年时间。在空间跨度上,可以对

新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历史

活动进行以描述为主,同时增加对典

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的历

史实证分析,做到“点面结合”,既有

概括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当然,由

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研究的

特殊性,为了较为准确地把握新中国

城市规划发展的源与流,需要对新中

国成立之前(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状况、时代背景及城市规划发展情况

有所阐述,同时也应对西方近现代城

市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

影响(前30年主要受苏联规划思想的

影响,后30年主要受欧美规划思想

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城市规划发展史不同于城市发

展史或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或城

市建设虽然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但

并非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直接研究对

象。城市规划发展史也不同于城市

规划史,它的研究任务并不是要详

尽地记述各方面的城市规划史实,而

是要以城市规划发展的兴衰变迁过

程为主要对象,以城市规划的指导

思想、方针政策、工作内容、技术方

法和行政法制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

重点内容,以揭示城市规划发展的

演变规律为基本宗旨。因此,关于新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不仅

应关注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事实的

整理、描述,更应力求对历史事件的

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对各方面的

影响加以分析,对城市规划发展同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相

互关系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为推

动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提

供历史借鉴。

3.2研究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初步设想新中

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可主要围

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3.2.1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

社会经济背景

“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

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芒福德)。认

识和研究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首先

需要对城市规划发展的社会经济背

景进行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应

在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分

期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

之初及后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内我国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进行系

统的梳理,重点分析与城市建设和城

市规划相关的一些内容,从而厘清不

同时期内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

及宏观背景。

3.2.2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

建设实践回顾

虽然城市规划发展史不同于城

市发展史或城市建设史,但城市规划

发展史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城市发展

或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一方面,不

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对于城市规划

发展的促进作用或抑制影响往往是

深刻的;另一方面,一些重大的城市

建设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城市规划的政策、思想、方法和内容

等。研究工作可采取“点面结合”的

基本思路,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

镇化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城镇化发

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历

史阶段的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其对城

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同时又系统地梳

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各类重

大(或典型)城市建设与规划实践活

动的有关史料,分析重大城市建设与

规划实践活动的正反历史经验及对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3.2.3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

演变

城市规划发展史主要以人为规

划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城市规划发展

105

2011年第9期 第27卷

106

的历史精髓在于城市规划(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而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则又离不开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城市规划方针、政策的影响。在前两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应重点对新中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苏联、欧美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影响,研究我国城市规划本土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交汇与融合等,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方针、政策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剖析城市规划政策演变与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城市规划政策演变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背景及发展完善过程等的分析和讨论。

3.2.4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

城市规划涵盖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作用单元,具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内容)体系,而城市规划的体制则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规划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转。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完善过程,以及进行各项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本部分内容应重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各种影响。关于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研究主要结合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进行阐述,内容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及近年

来所兴起的城市设计、战略规划和城镇群规划等非法定规划的发展过程,并且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城市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关于城市规划体制改革的研究,可重点围绕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等方面的内容而展开。3.2.5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的发展,不仅为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是引领和促进城市规划创新及改革发展的“引擎”。因此,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包括城市规划学科构成的变化、城市规划教育及科研机构的发展,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及其对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影响等。3.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

探索的科学”[14]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

主义”[15]

,可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根本。关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必须尊重史料,言必有证,论从史出。但由于史料并非史实,必须经过考据、整理,庶几接近史实,方能使用,因此必须强调史料调查和考据研究相互结合,以此作为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为文献的一种类型,史料不可避免地具有非接触性、片断性及缺乏分析等局限性。为了减少这方面的缺陷,可增加“人物口述”和“典型城市调查”等研究方法,作为史料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以增强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所谓“人物口述”,即邀请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进行历史事件的

访谈,通过他们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口述及评析,更全面地解析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动因、机制及正反历史经验等,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设想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组织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有关内容。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思想,以史学研究方法和城市规划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各个方面的核心研究内容作为横轴,以不同阶段的时代分期作为纵轴,系统地组织研究框架(图1)。

4结语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特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加宏观、综合和长期的眼光审视城市规划,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评价其具体实施的利弊得失。在具有科学、技术内涵的同时,城市规划工作也具有突出的经验科学特征,很多复杂问题,只有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才能更深刻地加以理解和辨识。城市规划工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同时,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也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研究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历史,正是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关系,才能使有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更具实效。

(感谢邹德慈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

[1]李百浩.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

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汪德华.城市规划40年[M].沈阳:东北

城市规划信息中心,1990.

[6]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高世明.新中国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城市规

划发展(1949—1999)[D].天津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1.

[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五十年回眸—新中

国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

[9]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黄 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949—1965)[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6.

[11]胡锦涛.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

话[EB/OL]. 人民网, http://politics.

people.com.cn/GB/1024/6721430.

html,2008-01-01.

[12]于鸣镝.亟待创新的图书馆学[J].图书

馆学刊,2003,(4):6.

[13]吴志强,于 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1.

[14]吴 泽.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1985.

[15]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A].欧阳哲生.

傅斯年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2003.

[1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

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17]邹德慈.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和展望

[J].城市,2002,(4):3-7.

[18]王 凯.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

的变迁及影响[J].规划师,1999,(4):

23-26.

[19]陈 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

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规

划师,2009,(1):10-12.

[20]建设部城市规划司.继往开来?开拓前

进—我国城市规划四十年回顾[J].城

市规划,1989,(6):3-8.

[21]赵锡清.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三十年简记

(1949—1982)[J].城市规划,1984,

(1):42-48.

[22]曹洪涛.我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发展

[J].城市规划,1984,(5):12-15.

[23]龙小凤.西安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理念的转

变与启示[J].规划师,2010,(12):40-45.

[24]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

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5]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

城乡规划(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61.

[26]邹德慈.知识与实践—邹德慈院士文

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7]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

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8]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

展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9]武廷海.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1]John Friedmann. China’s Urban

Transition[M]. Minneapolis: Uni-

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5.

[作者简介]

李 浩,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清华大

学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

后。

[收稿日期]2011-05-22

107

2011年第9期 第27卷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长安 摘要:高速铁路从诞生至今已近50年,纵观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而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依据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在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国外高铁建设的相关经验、高铁建设的作用与目标进行系统的说明,通过区域的视角和严密的论证来分析高铁建设对城市本体以及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今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1引言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仅有的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已经日益饱和,负重越来越大,日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形势下,加快作为资源节约型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开始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 在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时期,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建设,合理发展。 2研究意义 2.1我国高铁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其规划至2020年实现“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 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完成。建 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运速度目标值 达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如图所示: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又确定了高速 铁路建设的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实现 “五纵六横八连线(568网)”;远期实现 “8 图 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 纵15横26连线(81526网)”。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2.2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需要通过完善的服务体制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支撑。 A.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B.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C.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D.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实现城市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设备或方式获得其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是智慧社区建设的()。A.近期目标 B.远期目标 C.根本目标 D.终极目标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的出现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全面支持,并应用于智慧的各个领域。 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从技术实现上,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 A.信息共享保障 B.信息智能保障 C.信息安全保障 D.信息多样化保障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的出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对异构、多维和海量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法、模型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用户可用信息。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过于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易于导致()。

A.商业利益主导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缓慢 C.经济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D.社会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E.城市两极分化 用户答案:[ADE] 得分:8.00 2.与以往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A.更加提倡人文与和谐 B.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 C.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 D.更加关注共享与协同 E.更加强调认知与关联 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 3.相对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其关键特性是(),而智慧社区因其组织管理更为先进合理更加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A.智能感知 B.可持续发展 C.和谐社区 D.主动服务 E.信息技术 用户答案:[AE] 得分:0.00 4.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也成为继农业、工业生产力之后的新兴生产力,并迅猛发展,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A.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B.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C.不断创新信息技术 D.促进信息交流 E.知识共享 用户答案:[AD] 得分:2.00 5.智慧城市是以()为目标,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具有空天地多平台协同能力。 A.发展更科学 B.社会更和谐 C.管理更高效 D.交通更便利 E.生活更美好? 用户答案:[ABCE] 得分:8.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3道题】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史 笔记精编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我国城市起源试探 我国古代城市实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为由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即约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形。第二个过程为奴隶社会初,即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第三个过程为封建社会初,即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城市”。 第三节略论华夏城市规划体系 一、体系形成之历史背景问题 总结前代营建都邑的历史经验,按照此时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本严格的礼制精神,制订营国制度来知道这番大规模的都邑建设活动,以便透过城市建设这个手段,实现周王集权愿望,这便是营国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貌。 二、体系之构成问题 计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王畿区域规划制度; (2)都邑建设体制; (3)都邑规划制度; (4)礼制营建制度; (5)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第四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分期问题 我们可以社会发展史分期作为大框架,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律,联系上述几个环节,将体系传统的额演进历程划分为四期,各期又可按实际情况,据转折点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第二期为体系形成期。如上所述,此期又可分为草创、发展及成熟三个阶段。第三期为体系传统革新探索期。第四阶段为体系传统革新成熟期。此期又可以第六环节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二期。 (三)各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格调 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此期开始出现“城”之原始雏形,这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驻在之聚落发展而成的。这种城堡式聚落已渐具以宫为中心及重视南北中轴线主导作用的规划结构型式,形制亦较规整,并构筑城垣加强防护,已粗具统治据点城堡的格调。 第二期是体系的形成期。此期第一阶段尚属“城”之草创过程,在第一期雏形的基础之上,充实城作为政治控制中心的内涵,丰富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型式,籍以显现其统治据点的职能。本期第二阶段,城的内涵更加充实,包括宫室、宗庙、社稷、府库、护卫营房、官署及权贵居里等,城之规模不断扩大,城之分区逐渐确立,城池构筑更加坚固,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既有集中封闭型的城,也出现了开敞型的城。城的规划渐重严谨的规划秩序,体现了统治据点的森严风貌。商都西亳及“殷”的规划,可视为此阶段的代表作。本期第三阶段也已建立了体系,都邑均按营国制度进行规划。形制方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102 □ 李 浩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背景、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建设实践、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五个方面展开,以史学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系统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10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Research Since 1949/Li Hao [Abstract]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ince 1949 needs to be studied right away. The research shall be carried on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 urbanization and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urban planning polic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s necessary for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Key words] New China,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 History》和《Planning 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eterHall所著的《明日城市: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 W.Reps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 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 Christine 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Gregory Eliyu Guldin主编的《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Rural Urbaniza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 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 C.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2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0384)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2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配置城市资源、调控城市布局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的发展规律与现状,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概念、阶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与描述。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重要性;影响 1978年11月,我国在经济上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而后的三十多年里,我的经济的发展果然不负众望,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在飞速进行中,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沿海内地,城市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灯璀璨。在建筑设计者、城市规划设计师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者们的辛苦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变得越来越美好,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温馨。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早期,人们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场所,三五成群,靠捕鱼打猎为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崛起,人们也开始由此进入到群居的最高级模式,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与文明的时代。当然,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一个新的名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城市规划。 谈及城市规划,每个民族对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知识的组成。所谓城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处理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它侧重于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据,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中位于最首要的地位,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析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随着时代与地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且紧跟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而因为各个学科的参与,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例如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历史学科以及考古学科等知识文化对研究城市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1 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概念 1.1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并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巨量地理信息,对我们的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描述之后,各国政府和科技界迅速作出积极反应,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于1999年11月底在我国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指出:中国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对数字地球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两年的研究和讨论,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地球的概念、支撑技术应用前景以及优先发展的应用领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提了数字中国、数字北京及数字海南等概念,这些概念在全球、国家及区域三个层次上概括了数字地球的作用,在数字地球的背景下城市问题的专家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 1.2数字城市的含义 数字城市的概念,正如数字地球概念一样,目前尚无公认的严格定义,实际上,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的城市,是真实城市(物质城市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综合体)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城市的核心是真实城市及其时空变化在虚拟三维空间的数字化重视与认识,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延伸与发展,其技术基础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网络化、城市智能化和可视化等主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还会被赋予不同的新的内涵.数字城市是一种通俗说法用数字化手段处理城市问题是数字城市概念的本质. 1.3数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居环境复杂.国民经济产值80%以上集中在城市.发达国家8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同时.诸如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集结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与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企业带来的失业.工业、汽车尾气噪音生活垃圾影响城市环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交通等诸多城市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这些城市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领导意志、专家个人经验对局部或单一问题进行调整解决.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考虑.城市现代化智能化.需要构建数字城市.对城市问题的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估计与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目前计算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城市科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发展,已经为构建数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2构建数字城市的核心支撑技术 2.1遥感技术 航天航空遥感具有信息丰富、影像直观现实性好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根据遥感信息可以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建立地面数字高程模型.自动识别地面目标及其性质等.它们将是数字城市的几何空间信息和部分属性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手段. 目前航天遥感影像的长线阵CCD成像扫描仪可达到1~2m的空间分辨率.使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上的车辆等.成像光谱仪的光谱细分可达到5~6nm水平.能自动程度较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作用谈谈 了解城市规划,首先从了解城市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而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而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通过研究前人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我们知道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而城市规划就有着有它无法取代的作用: 城市规划师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也有行政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一、引言 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 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 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规划在区域上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欧洲人所在的区域成为青岛区,属于最佳地段。从这可以看出德国政府当时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一个它仅有的两块殖民地之一的一个典范。

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引言:数字城市是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大规模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将城市按一定规则进行数字化重建,并利用建立的系统整体研究和解决城市的各种问题。它包括了城市各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的全部过程,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1数字城市的内涵 1.1数字城市的主要内涵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高度综合了城市科学与信息科学,按地理坐标将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数据进行集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 虚拟等技术来对城市进行三维描述。数字城市是指将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经济等有关的城市信息利用空间信息构筑虚拟平台,以数字形式获取并加载上去,通过建立现势性强的、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有效集成和共建共享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提升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并形成多级互动,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社会公益服务水平及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1.2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必然要求,数字城市建设通过转变测绘服务方式,实现政府及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有效提升测绘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对于构建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临朐县为例,虽然全县地理信息资源不断增多,质量和精度不断提高,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只掌握在少数专业部门里,形成了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不能互联互通的管理模式。标准规范不统一,跟不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地理空间信息的广泛应用及政府的决策能力,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撑和服务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建设数字城市,运用地理信息对城市进行分析、规划、监测、评估,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数字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支撑体系建设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2.1数据体系建设 2.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采集、更新、整合城市多尺度、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整合国土、旅游、交通、电力、自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数字城市建设构架

数字城市建设构架 数字城市建设构架

2011年3月17日 目录 第1章概述 (3) 1.1 数字城市介绍 (3) 1.2 数字城市的宗旨 (4) 1.3 数字城市的价值 (6) 1.3.1 一般性城市目标 (6) 1.3.2 数字城市的技术价值 (7) 第2章数字城市设计 (9) 2.1 概述 (9) 2.2 数字城市架构 (11) 2.3 数字化交通 (13) 2.4 数字化公用事业 (16) 2.5 水资源管理数字化 (18) 2.6 数字化建筑 (19) 2.7 数字化城市安防系统 (22) 2.8 数字化城市指挥中心 (23) 第3章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 (26)

第1章概述 1.1数字城市介绍 城市正面临众多挑战,这些挑战威胁着城市的长期可持续性。这些挑战可能影响城市的经济、商业和居民,涵盖诸如交通、水资源、能源、通信在内的核心基础设施。城市必须全面解决这些挑战,才能建设并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本方案关注了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本文件中,我们对城市和数字城市定义如下: 城市 城市是指一起生活工作的个体集合,他们相信集体联合的产出大于个人产出的简单相加。城市一般有卫生、公用事业、土地使用、住房、安全、交通等先进的系统。这种近距离关系极大促进了人与商业之间的互动,使参与其中的双方获益。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属于城市的一种,可以平衡社会、商业和环境需求,同时优化可用资源。本方案阐述的城市使命就是要提供各种流程、系统和产品,促进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为其居民、经济以及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带来利益。通过应用信息技术(IT)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生活质量和经济福利,我公司正是通过这个方面对数字城市进行定义。下表指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关键城市组件及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