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有序的设计和组织城市空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城堡起源开始,探讨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城堡:城市规划的起源从古代到中世纪,城市规划在城堡的建设中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城堡作为当时的防御工事,往往修建在战略要地,并以城墙和堡垒为主要特征。

城堡内部划分为军事区、居住区和农业区,基本满足了当时的防御需求和生活功能。

二、工业革命:城市规划的现代化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满足工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工业用地,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区的划分成为重要任务。

工业城市逐渐形成,街道布局合理化,工业区和居住区划分清晰,城市规划进入现代化阶段。

三、现代城市规划: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城市规划开始出现了明确的理论体系和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着。

从芝加哥的大卫·伯恩汉姆到巴黎的奥斯曼,众多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出各种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

现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的协调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提升。

四、综合发展:可持续城市规划新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绿化带的划设、交通环境的优化、低碳建筑的推广等都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五、数字技术:城市规划的未来趋势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热点领域。

六、结语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的城市就开始进行规划,如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城,拥有清晰的道路布局和规划的建筑群。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中心广场为核心的街道网格系统,如罗马的论坛和斯巴达的阿戈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城市规划的演变1.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的伦敦、巴黎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关注。

城市改造运动兴起,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为目标,如伦敦的哈里奥特计划和巴黎的奥斯曼计划。

这些计划强调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2.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

德国的包豪斯学派提出了“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统一”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功能区划”理念,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效能。

这些理念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兴起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持续城市规划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其优秀的自行车道网络和可持续交通系统而闻名,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典范。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强调人性化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

城市将以人为本,注重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街道网格”形式为主,并注重城市的宫殿和官府等重要建筑的布局。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就注重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的美感,以及吸引人们居住和交流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城市规划开始发生变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变得更为重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工业化和城市建设。

大量的工业和居民区得到建设,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工业城市。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实用性,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城市规划与设计开始引入国外的经验和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强调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的美化和人们的居住质量。

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开始在中国的城市中普遍出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规划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新兴城市开始崛起。

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规划也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的城市规划未来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城市规划需要在保证城市功能的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中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需要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和住宅。

还需要增加公共交通和社区服务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规划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和智能技术,提供更好的城市服务和管理。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介绍本文档将讨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变化历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的规划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历史回顾1949年以前:基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此时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规划,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1950s-1970s:战略规划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宏观策略和长期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转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着重于工业布局和城乡结合部规划。

1980s-199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住房改革。

2000年以后: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规划政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政策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也注重了城市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基础阶段到战略规划阶段,再到改革开放阶段,最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

“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

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

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

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

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

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

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

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发展和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安排和控制。

它涉及到地域的规划、交通的规划、环境的规划等多个方面,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1. 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上。

例如,古埃及的城市规划通常是围绕河流而建的,以方便灌溉和水运。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常常是基于对战略地理位置的考虑,通过城市墙等设施进行防御。

古代罗马的城市规划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以马赛克式的道路网和城市中心建筑物的布局著称。

2. 中世纪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受到封建土地制度和道路交通的制约。

城市通常围绕着城堡或主教堂而建,道路狭窄,布局混乱。

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欧洲,城市周围的农田通常是封建领主的私有土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有限。

3.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规划需要适应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厂建设的需求。

城市被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交通系统得到改进,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提高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联系。

4. 现代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着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城市规划师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供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改善交通流动性等。

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住宅区、商业区、绿化带等,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5. 未来城市规划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智能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城市规划将更加强调环境友好型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等。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利用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结论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从古代到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从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由于农业的发展,长期定居的村落开始形成。

根据考古资料,长期定居的农村网络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形成的,其最早出现的地点是在近东地区。

当时,这些农村聚落规模比较小,很少超过200人,居民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的发现,西亚有一些早期的村落。

例如,位于伊拉克东北部基尔库克以东60公里处发现的耶莫遗址,它是西亚地区早期的农业村落,遗址面积约1.6公顷,属于无陶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6100年间。

其房屋呈长方形,墙壁为粘土构筑,房舍内分为几个小间,地面和屋顶可能是用芦苇铺设,并于其上沫泥。

遗迹中发现有麦、豆等,以及驯化的山羊、绵羊的遗骨。

这些都证明已进入农业经济阶段。

估算该村落当时人口约有150人。

另外,在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发现耶利哥遗迹,时代与耶莫遗址相当或稍晚,为前陶与新石器时代。

遗址的面积达4公顷。

居民住屋为土坯砌的圆形房,村落周围有石筑高墙。

根据规模估算,该村落约有2000人。

这类村落逐步发展,就可能演化成城市。

在美索布达米亚南部的乌尔附近,埃利都遗迹的发现被证明是人类最早的城市。

其面积约8—10公顷,估算人口在4000人以上。

住房以粘土筑墙,但已有以砖坯砌的墙。

比较重要的是遗迹的中心有座神庙,其四角正对四方。

此后城市逐渐在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源地出现。

(一)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可分以下几种。

1.水利文明模型。

该模型认为,大规模开发灌溉系统是城市出现的动力。

因为,灌溉使农业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了大量的剩余的食物,这样就能维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生活。

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劳动;有的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还有的成为军人、官吏、教士、贵族等社会阶层,接着就出现维持生产、分配以及管理社会的上层权力机构。

在强大物力与众多人力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不仅支持权力机构的统治,也用来向外侵略与扩张。

城市的兴起是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应地随着某个城市的衰落,政治上的崩溃,各种水利设施也就无人维护与修整。

结果,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被破坏了,于是生产下降、人口减少、文明衰落。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明的兴衰、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是指一个集团由于利用新技术,或新资源从而获得优于其他集团的条件。

例如,发明新的耕地工具(如犁)与使用河水灌溉,或驯化与培育出一种新的作物,或迁移到先前无人利用而又是十分肥沃的地区,这样该集团就因此而获得超过周围集团的产量,从而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例如,有人认为,原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缘丘陵地区的集团,由于有些人先从丘陵地区转移到平原地区,利用灌溉取得比仍在丘陵地区的农业集团高得多的产量,因而成为早期城市出现的地区。

3.环境压力模型。

前两个模型说明是由水利与技术带来生产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条件,但未说明必然条件。

因此,环境压力模型企图为此找到答案。

某些学者相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推动发展与采用灌溉的重要因素。

他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在当时比现在冷湿。

但在大约一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而且比较干旱。

降水的不足迫使丘陵坡上的农民到河谷中去取水,取水的困难,逐步地有部分农民迁移到泛滥平原上开垦农田。

结果,首先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转移到平原地区,并使用灌溉技术的集团获得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出现。

可是,当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则该城市的发展就失去基础,就可能导致城市衰落。

4.资源控制模型。

由于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某集团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也必然引起其他集团为掠取这些财富而发生争夺,该集团为保护其财富而需要加强防护。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那时城市周围需要有城墙,城墙外挖掘壕沟,城内聚居大量的居民和军队,储存大批物资,使城市成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样,就可防止敌对集团的掠夺和保护本集团的利益,以及对资源的控制。

以上都是以单因素为根据,论述城市出现的原因。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较合理的办法是采取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法。

因此,有的学者根据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从新石器时代村落生活向最初文明城市中心生活转变,所发生的四个基本文化变化作为其必要条件。

①农业创新:古代苏美尔人或玛雅人都是由于利用灌溉和建立人工种植园系统而使粮食增产,以供养更多的人口,结果为城市文明的出现创造条件。

②劳动分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部分人就脱离农业而转向手工业,成为工匠和手艺人。

他们制造生产工具、消费品、武器。

工匠们为了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为了生活,需要以其产品交换所需的粮食。

另一方面,农民也需要用其生产的粮食交换其必需品,因此,商业就为实现这种交换而出现了。

交换的地区扩大就需要交通运输。

城市往往出现在交通方便,商品交换活跃的地点,这正说明劳动分工促使城市的出现,而城市的产生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劳动分工。

③政治组织的出现:由于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就需要一种政治组织来维持生产秩序,保证某些集团的利益和防止其他集团的侵袭。

这种政治组织可以从古代城市中存在的大型建筑和宫殿、寺庙遗迹中反映出来。

这些建筑物不但反映了这类政治组织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类组织的强大的组织能力。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治组织去组织大量的人力,使用相当水平建筑人员,以及有效的运输队伍,是很难想像,会有如此宏伟的建筑的出现。

④社会阶层的分化:劳动分工,政治组织的出现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就是社会阶级的出现。

最主要是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阶级。

城市是这些社会阶级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统治阶级,他们控制了城市,而城市也能满足他们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的要求。

(二)城市兴起区据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五处。

1.埃及。

城市起源于大约公元前3200年。

据称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墙壁涂为白色,而得名为白墙,但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

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虽然规模很小,但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墙用粗糙土坯砌成,外侧有护墙和壕沟,内设神庙及其他设施。

现留下较完整的城市遗址是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1786)的卡宏城,它位于开罗以南约100公里处。

该城呈长方型,边长380×260米,围有城墙,其内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为贵族区,西部为贫民区。

房屋和街道排列整齐。

它的格局在古埃及普通城镇中具有代表性。

在十八王朝的阿肯那顿(前1379—1362)在开罗南287公里,尼罗河畔建的都城阿马尔奈。

该城跨河的两岸,没有城墙,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3公里。

中心区有王宫,神庙分列左右。

北头有夏宫,作为避暑用,南部为高级官员府邸。

2.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出现的时期与埃及大体相同。

其著名的城市遗址是乌尔。

它位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市东南约300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

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前,乌尔已发展为强盛的城邦。

乌尔第三王朝时(前2113—2006),以其作为首都,同时它也是当时两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业中心。

该城市建于公元前2200—2100年,呈卵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

周围筑有城墙,在北端和西端各有一码头。

城中央的西北部有塔庙、庙宇与王宫组合在一起,成一城寨。

此外,城中还有城堡和陵墓。

塔庙是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分4层,基长62. 5米,宽43米,顶部有神庙。

该塔庙是祭神和观察天象用的建筑。

巴比伦城建于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

公元前19世纪,该处即为一城市,其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朝,以此为首都。

新巴比伦王尼布加撤二世(公元前605—562)扩建该城。

据记载,该城面积为88平方公里,人口50—60万。

城为长方形,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三道城墙,9个城门。

城中心大道两侧是神庙,著名的塔庙在西侧,有7层,比乌尔的还多3层,高达91米。

南北大道北端西侧有皇宫,分南、北两处。

南宫东北部为有名的“空中花园”所在地。

在城中与高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与神庙相比较,贫民的住房则由粘土和树枝、芦苇等材料建成,非常简陋。

这些土房低矮,不整齐地排列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两旁。

土房低而无窗,室内昏暗,街道无排水设施,垃圾、污水遍地,卫生条件极差。

3.印度河流域。

印度文明首先出现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两岸。

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达罗。

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维河左岸,后者位于南部,在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境内。

这两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2550—2000年间建立。

哈拉帕城面积有数百公顷,位于高地上,周围有高厚的城墙,呈整齐的长方形。

城内街道宽直,两旁房屋排列整齐。

房屋一般为2层,用砖砌成。

城中还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遗址,这里可能是宫庭或兵营。

城中设有卫城,其北面设有谷仓遗址。

摩享佐达罗,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估计有三四万人,城市近似长方形。

城内街道排列得十分整齐,成十字交叉状。

房屋用烧制过的红砖砌成,房屋是平顶,部分是2层的。

城中“卫城”位于西部地势高处,是统治阶层的住地,四周设有壕沟和城墙。

其北半部中央有一大浴池,这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的建筑物。

池西有大谷仓。

卫城的南部可能是会堂和寺庙。

整个城市已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4.中国黄河流域。

据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时已筑有城。

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

该城的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 2000米,东西宽 170 0米。

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

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下的、甚至有完全在地下的穴。

墙由板筑成,房基中加有白灰夯实。

住房有大小,大房附近有储藏谷物的窖穴。

在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

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整个面貌尚不清楚。

周时,原都城在今西安市向西不远的丰、镐两地附近,后迁至今洛阳。

在洛阳市涧河旁发现的夯土城墙遗迹可能即为周王城。

其外形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周长有“方九里”的记载。

据《周礼·考工记》载,当时都城的制度是城方九里,每边设3门,城内有9条直街、9条横街(也可能有3条直街,3条横街,每条街有3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条街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3辆车。

市朝各方百步,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

这种记载虽尚未被考古挖掘所证实,但对后来我国都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元大都和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布局与上述记载颇相似。

5.中美洲。

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在中美洲。

其中,最古老的城市为代表玛雅文明的蒂卡尔,与代表托尔特克文化的特奥蒂瓦坎。

蒂卡尔位于危地马拉的东部,是玛雅地区中央低地的主要古典文化中心。

大约在公元初期,该地出现城邦,到9世纪时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