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变形记》、《等待戈多》对读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该剧以其深沉的哲学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充满荒诞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角色的言行举止、场景的布置、情节的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剧中存在着循环与荒诞的主题。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对《等待戈多》的分析,并探讨其深层含义。
从循环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很多元素都呈现出明显的循环特征。
整个剧本采用了循环式结构,故事情节呈现出一种“无尽循环”的状态。
主人公弗拉戈、奎里亚、波索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其他角色,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一段对话,同样的一些动作,同样的一些情节,他们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时间循环中。
这种循环的感觉,让人产生了一种无望和绝望的情绪,使得剧中的角色们将整个生活看作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循环的另一个体现是时间和空间的重复。
在剧中,弗拉戈和奎里亚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他们对于戈多的等待永无止境。
而这种无尽的等待,让他们的生活仿佛一直停滞在原地,时间一直在原地打转。
剧中的场景也是相似重复的,整个戏剧似乎只发生在相似的地点和环境中,这种重复的环境又加重了整个剧的循环感。
从荒诞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剧情呈现出一种非常荒诞的氛围。
剧中的对话往往毫无逻辑,场景的布置也十分怪异,角色的行为更是充满了极端的荒诞。
他们时而像小丑一样装傻卖乖,时而又显得无比绝望和无奈,整个故事情节几乎是在玩弄着荒诞的元素。
在剧中,弗拉戈和奎里亚经常表现出一种无比的无助和颓废,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绝望和放弃,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怀疑和厌恶。
他们的行为举止又充满了一种荒诞的元素,他们的许多言行举止都超出了现实的常规,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是充满了不合常理和离谱的荒诞。
弗拉戈和奎里亚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然而他们对于戈多的描述又各不相同,有时候弗拉戈说他是老人,有时候奎里亚又说他是儿童,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给人一种神秘和荒诞的感觉。
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失望与希望的等待——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旨在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剧本中所描绘戈戈和狄狄这两个人便是当时全人类的共同体。
剧中狄狄说了一句话:“全人类就是咱们,不管咱们喜欢不喜欢”“残酷的命运既然注定了咱们成为这罪恶的一窝,咱们就至少在这一次好好当一下他们的代表吧”。
整个人类社会都生活在极度空虚与荒诞之中,这或许就是作者利用戈戈和狄狄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他们没有立场,没有思想,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已经习惯了虚无的等待。
作者不遗余力想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
因此,从《等待戈多》中我们可以看出荒诞派戏剧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主题的荒诞与抽象。
尼采说:“何以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恐怕这个道理要算我顶明白了。
因为只有在他受苦受得如此恶毒时,才无可奈何地发明了笑。
”人会笑,是因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句话是对《等待戈多》的悲剧性主题最好的解释。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万难实现的希望。
然而,人们并不因为屡次失望而不再希望,反倒是失望愈多,希望愈烈,最终在等待中耗尽生命。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中又不放弃等待,时间由此而变得毫无意义,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及其荒诞的。
剧中戈戈和狄狄两人总是没话找话,吵架,上吊,摸摸鞋子,抖抖帽子,这些看似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语言和动作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悲哀,思想的匮乏以及严重的精神危机所带来的毫无意义的存在,这样的笑是在人们遭受巨大的苦难之后才产生的。
二.时间的荒诞。
在《等待戈多》这部剧中,时间这一概念被作者有意地模糊掉了,时间在这里变得毫无意义,极其荒诞,尤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剧中的那棵树。
在剧本第一幕中,这棵树没有树叶,没有垂枝,是棵枯树,狄狄解释说“或许是还不到季节”。
可是到了第二幕一开始的时候,剧本中就特意点明“那棵树上有了四五片树叶”,狄狄“停住脚步,盯着树瞧了好一会儿”。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变形记》的荒诞现实读后感

《变形记》的荒诞现实读后感《<变形记>的荒诞现实读后感》《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独特的荒诞手法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种种令人深思的问题。
读完这部作品,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沉浸在那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中。
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某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形,让他的生活瞬间陷入了混乱和绝望。
然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他身边的亲人、同事和社会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在变形之前,格里高尔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他努力工作,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为了让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真正享受过生活的乐趣。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工作能力,不能再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
家人对他的态度从最初的关心逐渐转变为厌恶和嫌弃。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不敢进他的房间,妹妹也从最初的照顾逐渐变得不耐烦。
这种亲情的冷漠和人性的自私让我感到无比心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亲人之间的关系视为最坚固的情感纽带,认为家人会在困难时刻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和关爱。
但《变形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因为某种原因消失时,他可能会被亲人所抛弃。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谓的亲情,到底是基于真正的爱,还是仅仅因为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同时,小说也反映了社会的残酷和冷漠。
格里高尔的变形让他失去了在社会中的位置,他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劳动者,因此被社会所排斥。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工作能力或者陷入困境的人们,他们往往也会面临社会的歧视和忽视。
社会似乎只重视人们的外在价值和能力,而忽略了人的内在尊严和情感需求。
此外,格里高尔自身的心理变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最初的惊恐、迷茫到后来的绝望、孤独,他在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折磨。
他试图去适应自己的新形态,希望能够重新获得家人和社会的认可,但最终却只能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课后习题

1.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艺术至境:根据艺术形象体验的审美理想程度将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和一般形象两个级位,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
中国古典文论称之为”艺术至境”。
3.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4.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观念尺度和行为模式。
5.典型:文学典型是写实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文学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特性。
6.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7.特征化: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8.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环境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应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还有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竞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真的美。
12.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13.无我之境:并不是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16.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作者:程诺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14期摘要:《等待戈多》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极为清晰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非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从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其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其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176-01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9.14.164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我们习惯上以“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指称20世纪后半叶这一代戏剧作者的剧作。
《等待戈多》可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荒诞是其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非人”的戏剧人物在《等待戈多》中,除了戈多之外,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无疑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他们在无趣的四十几载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着他们荒谬的人生。
这二人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处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边缘地带,孤独而空虚,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正体现了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缩。
他们的一切行为皆是无意义的动作,就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般无意识地行动。
剧中人物,从始至终,不断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梦呓似的对话,重复着荒诞不经的动作。
这种种无意义的语言、荒谬的行为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征。
这正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达到的效果,他借助这种荒诞的手法使戏剧人物成为“非人”的存在,使人物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出现,而是成为了一种共性的存在,代表着当时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缩影,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无助、焦虑、孤独地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毫无希望地等待着死亡二、主题的荒诞荒诞派戏滑稽、搞笑的表演之下却呈现出严肃的悲剧主题,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荒诞化的特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从《变形记》《等待戈多》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

第7 页。 6
卡 夫 卡 的 《 形 记 》是 现 代 主 变
一
样 的服饰相 貌 、一样 的境遇 。他 们
义文学 的经典之作 。旅行推 销员格 里 高尔 - 姆沙 为了获取一家 人的生 活 萨
几次 分手 ,但 只是说说而 已 ,走 几步
个 文本的具体 比较 ,从 以下三 个方面 谈 谈现 代主 义和后现 代主义 文学的本
质区别。
f j马 丁 -埃 1 斯 林 《 诞 派 之荒 荒
脱下帽 子 ,向帽子 里窥视 ,在帽 内摸
索 ,抖 一抖 又重新 戴上 。同时他们进
行着 毫无意义 的对 话 ,上吊 ,啃胡 萝
卜 。
为了 扩大学生 的阅读 视野 ,有高 中 语文 教材 节 选 了 卡 夫 卡 的 《变 形
…
… …
一
多说他 星期六来 ,却不知是 哪一个 星 期六 ,他们不能确 定今天 到底是 星期
几 。在 等待 中 ,戈戈使尽平 生之力 , 终于把 一只靴子脱 下 ,瞧一 瞧 ,又伸 手摸一摸 ,穿 上。重复 。狄 狄则 反复
罗伯 ・ 吉尔曼说 : “ 类戏则 常 这
常缺 乏能够使 人辨别 的角色 ,奉献给
观众的几乎是动作机械 的木偶 。” [] 1
剧 1, 第兽 》9 年 1戏 》0 期 8
,
一、 人物: ‘ 格化” ‘ 影” 从1 人 到 【 人
… … … … H … …
剧 中的主人公 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 米
记 》和 贝克 特 的 《 待 戈 多 》 ,并 等
将 这 两 部 作 品 都 视 为 西 方 现 代 派 的 代 表作 。其 实 ,这 两部 作品有 着本质 的不 同 ,分 别 属 于 现 代 主 义 和 后 现 代 主义两个 不 同的文学 范畴 。本文拟 通 过对 《 变形记 》和 《 等待 戈多 》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变形记》、《等待
戈多》对读
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变形
记》、《等待戈多》对读
荒诞: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
《变形记》,《等待戈多》对读
王茂叵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一
个荒诞的世界.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入变成了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细节也是荒诞的: 一
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既没有一般戏剧应有的开场,起伏, 高潮,结局的程式,也没有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两个人物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又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然而它却是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之作.
荒诞的世界,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细节,何以能使读者(观众)接受甚至觉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荒诞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的范畴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
个比较生疏的概念.而在20世纪现代派作家那里却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所谓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 8
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在现代艺术中,"荒诞"成了一个极
常见的术语,如"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戏剧"等,都是由象征意象的形象的奇僻怪诞引起的.象征意象的创造以表意为目的."意"在象征意象的结构中是"主","象" 则是结构中的"客",如同俗话说的"客随主便" 一
样,只要"意"的真实性,难以言传性能够表达,甚至可以放弃具象的真实性,合
理性,而用夸张,变形,拼接和臆造等方式,去创造荒诞离奇的形象,以求主观的哲理和意念能作真实的表达.艾略特说"哲学理论一旦进入诗里便可以成立,因为某种意义上真与伪已经无关紧要, 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其真实性已经被证明了." (《玄学派诗人》)这里,艾略特提出的两个真实, 即具象意义上的真实和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在意象创造中,为了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可以表达, 甚至可以牺牲具象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卡夫卡把人变成了甲虫,而甲虫又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这种描写在具象上是荒诞的,但
创作论坛CHUANGZUOLUNTAN 在更高的层次上,却表现了更为内在的本质的
真实,即"人变成了非人"的异化(这是一种观念的真实),从而给人以石破天惊
的启迪.因此,象征意象创造必须以哲学的真实为美学原则,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
其实,对于象征意象的这一特征,中国古典文论早有所揭示.杜牧认为,晚唐李
贺诗中的意象"鲸嗉螯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集序》).清代学者章学诚则对文学象征意象的荒诞性特征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阍可上九天,鬼情可祭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他认为, 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已不是"天地自然之象"和生活物象本身的形态,它往往以一种奇僻荒诞的形象"以衷(表达,暗示)天地自然之理"(上引均见《文史通义?易教下》),达到象征的目的.这样,象征意象的荒诞性便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了.其一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 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
埃及狮身人面兽是人与兽的嫁接,华沙美人鱼是美女与鱼的合成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比如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乃至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都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至于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描写的妖魔鬼怪,更为人们所熟知.这些违背生活情理的荒诞作品的大量产生,各有其现实社会的原因,或与当时的生产
力低下,宗教迷信盛行有密切的联系,或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有关,或曲折地
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看来,怪诞离奇是古今中外一贯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是现代派文学在艺术上更
强调使用极度夸张,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 心理.现代派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9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了大甲虫,这与法国剧作家尤涅斯库笔下一个小镇上的人都变成犀牛的故事,如出一辙,同属于形象形态这个层面上的荒诞.现代派所遵循的"表现论"美学原则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不同,它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拉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 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或者叫作"陌生化效果".《变形记》中的变形就是一
种间离的技巧,作者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
和陌生的实质: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受人尊敬的长子.
而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无法与家庭保持经济联系的
时候,他的一切尊严很快化为乌有,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至于那些邻人,更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了他.他好像从人的世界里被踢了出来, 处境与动物无异.卡夫卡所显现的世界,正是哲学家们想阐述的"异化"世界:作品中人的那种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放逐感,压抑感;客观世界的那种障碍重重的"黏滞"性,那种无处不在的威权的可怖性,那种捉弄人的生命的"法" 的滑稽性,那种屠害同类的凶残性……正是哲学家们想描绘而不能的令人沮丧的世界.在揭示人类生存的"异化"现象的时候,卡夫卡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提出怪异事件来,让大家惊诧,发现自己平时忽视了什么.当然卡夫卡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
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但这种构思的艺术效果不
如变形那样强烈.因为动物没有累赘,通过动物更容易达到上述目的.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
写作杂谈XIEZUOZATAN
除了形象形态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外,现代派文学还刻意表现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侍戈多》即为显例.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
人物,事件,历史揭示其间的社会学意义,而现代派文学则力图突破社会学意义,从生存哲理, 精神本位,生命主体的高度上表现生活;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讲求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投入,而现代派则无论在叙述方式还是在叙述态度上,都极力与人物和故事保持适度距离.在叙事方式上,他们对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加以限制,对第一人称的特定视角即部分视角加以扩展;在叙事态度上灵活地运用了自嘲,反讽和调侃等方式.现代派文学对生命体验表现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比较普遍地运用了荒谬效应.荒谬本来是现代派文学的泛现象.现代派文学以理性主义为基点,因
此不可能全盘接受诸如世界根本无意义,无逻辑,不可知等一系列观念, 但荒谬在一定范围里,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却是现实的.《等待戈多》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的人生处境.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的缩影.而那最终也没有等来的戈多,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那么,剧中人对戈多的等待,显然也就具有了普遍的象征意义.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表现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它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以示人生的荒诞性.?
按照美国美学家桑塔那的说法,怪诞也是
一
种刨造;它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因此它已进入现代美学的范畴,成为现代派文学偏爱的一种手法. 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象征意象的一般特征,这可以概括大多数作品.
(作者:江苏省海门师范高级讲师.责任编辑:彭文博)
10
见解如何产生
——
议论文体写作的关键问题
彭兴奎
议论文体写作的关键是有无独特,深刻,新颖的见解(即论点),一部学术专着,一篇时评, 甚至中学生练习的议论文,莫不如此.正如古人所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刘熙载《艺概?文概》)那么, 如何产生见解?
本文以为,有三条途径. 首先,见解来自于实践.小马过河的着名童话想必为许多读者所熟知.这则故事的精辟之处不仅说明了事物的相对性,而且讲出了凡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取真知的道理.实践出真知,人的一切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文章核心的见解更是如此.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朴素,又深刻.有人问作家龙应台在香港生活得如何时,龙回答:原来以为香港人市侩, 势利,傲慢,奸巧,来了之后才发现香港人在复
杂的表面下透着单纯和内敛,其实很可爱. (《南方周末}2004年3月25日27版)这是一个实践产生见解的简单的例证.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叶廷芳教授曾着文反对重修圆明园,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