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8190394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No.LQ19H290004)。
作者简介:戚亚钦(199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方燕,E -mail :fangya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非造血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带、胎儿组织、肌肉等中。
MSCs 具有来源丰富、获取方便、增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临床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SCS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MSCs 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MSCs 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得到了更好的证明[2]。
1MSCs 的临床应用1.1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脑胶质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坏死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现有治疗手段尚不能逆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3]。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障碍中丢失或损坏的神经元的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
MSCs 还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病灶区新生血管生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炎性损伤,增加脑血管的完整性[5]。
Xu 等[6]通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大鼠模型,证实MSCs 的脑内移植可减小脑梗塞体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进而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但研究发现,缺血区局部不利的微环境使得能够迁移并存活在损伤区的MSCs 数量很少,严重限制了MSCs 的应用前景[7]。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68-02研究发现,具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多项分化潜能,可以向肝细胞分化,能在体外自我增殖,并可以定向分化为内、中、外3 个胚层来源的多种细胞,如骨、软骨、脂肪、神经及类肝细胞等,有望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
脐带来源广泛,无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
如果能够利用易于获得的mscs在体内外定向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则可做为肝细胞移植的一个主要来源。
不过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很少,如何分离纯化?如何使其较长时间保持干细胞特性?如何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据研究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贴壁生长,而体外培养的贴壁细胞是一个异质细胞群,可能含有多种细胞成分。
一般呈现类纤维细胞形态,并可分裂增生,且同时具有间皮细胞标志的贴壁细胞,如cd44+ 细胞,可以初步判断为是mscs。
之前,报道hucmscs可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获得,并可冷冻保存;复苏后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的联合诱导下,能定向分化为表达ck8&18,并合成白蛋白和糖原的类肝细胞,类肝细胞可能具有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
脐血中存在mscs, ucbmsc 形态与mscs相似,倍增时间为48 h ,传代后形态基本无变化; ucbms c 不表达cd34及cd45,强表达cd44及cd166 ,与mscs的表面抗原特性一致,是脐血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群处于未分化状态的非定向干祖细胞。
本研究先通过对hucmscs 的体外培养,对hucmscs进行纯化、扩增和鉴定;初步掌握hucmscs分离、培养及冻存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有效诱导hucmscs 分化为肝前体细胞的途径;然后,将诱导和未诱导的hucmscs在体外与人肝星状细胞(hsc)共培养,为下一步研究其在体内通过不同途径移植到肝纤维化鼠体内,以观察其对肝功能的修复情况及对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奠定基础。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5月第24卷第13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杨孙强(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00)疫抑制调节性T 细胞发挥作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反应性T 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其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增加调节性T 细胞的数量,使其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还有研究[8]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其诱导后生成的胰岛样细胞都没有与抑制排斥相关的细胞表面的标记物,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之前、之后都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将其注入人体内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治疗副作用较小,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
3.3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不断进展,患者可出现相关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心脏疾病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均有治疗作用。
有研究[9]证实,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提高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保护视网膜,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
另有研究[10]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位于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时,可以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缓解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使肾脏间质的纤维化程度得到有效改善;还能提高肾脏的自噬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肾脏保护功能,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
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可出现下肢组织破坏,一般治疗效果欠佳。
采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干细胞在局部释放细胞因子,有效促进血管的分化、再生和形成,待毛细血管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可很好地改善患肢血液供应,逐渐缓解下肢缺血症状[1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除可以降低血糖外,还可以增加左心室的摄血分数,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
目前虽然对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比较大,但对其尚无非常完善的分离、培养方案,培养成功率比较低,仍需长期、大量的研究支持。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5期2019年9月Vol. 10 No. 5Sep.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于器官移植已成为细胞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且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很多,这些原因导致MSC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本综述中将通过介绍MSC 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以及MSC 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MSC 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作用;凋亡;调节性T 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5-0025-05·综述·尽管当前同种异体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如何使移植物长期存活仍是移植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仍然以联合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抑制剂、抗增殖剂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不可避免地也抑制了受者的免疫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进而引发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此外,免疫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不敏感,移植物往往难以长期存活。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Ⅰ、CD90、CD105和CD73,不表达CD45、CD34、CD14、CD11b ,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研究

前持评件耐觅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第43卷第12期2020年12月• 2385 ・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研究杨 莹,李政楠,王秀娟,李 伟,牟春琳,金 星,徐永胜•天津长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301925摘 要:目的观察人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异体总淋巴细胞和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 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分离并培养hUC-MSCs 及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淋巴细胞为阴性对照,MTT 法检测共 培养(淋巴细胞:hUC-MSCs 为1:0.5、1 : 1、1 : 5、1 : 10) 3 d 后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中 CD4 CD25 FOXP3\ CD3 CD16* C D56\ CD4 CD45RA CCR7*的细胞比例;ELISA 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 -2、IL-4、IL-10、 Y-干扰素(INF-?)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UC-MSCs 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 0.05),抑制效果随数量增加而增强;hUC-MSCs 能够显著增加共培养体系中CD4CD25FOXP3*细胞比例(PV0.05),显著 降低CD4*C D45RA'CCR7‘细胞比例(PV0.05),对CD3 CD16 CD56*细胞比例无显著影响;hUC-MSCs 能够显著降低IL-2、 IL-4、INF-y 水平,显著增加IL-10的分泌水平(P<0.05)。
结论hUC-MSCs 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收稿日期:2020-09-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YFA0112100);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7ZXXYSY00020)*通信作者:徐永胜 E-mail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76 (2020) 12-2385-05DOI : 10.7501/j.issn.l674-6376.2020.12.005Research on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YANG Ying, LI Zhengnan, WANG Xiujuan, LI Wei, MU Chunlin, JIN Xing, XU Yongsheng Ever Union Bio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Tianjin 30192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allogeneic total lymphocytes and different lymphocyte subsets, as well as the secretion of cytokines. Methods hUC-MSCs and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of healthy adult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MT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lymphocytes by after co-culture for 3 days; the proportion of CD4+CD25 FOXP3 ., CD3 CD16 CD56* and CD4 CD45RA CCR7 in the co-culture system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cretion of IL-2, IL-4, IL-10 and INF-y. Results hUC-MSCs could significant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s; the proportion of CD4 CD25 FOXP3 cells in co-culture system was increased by hUC- MSCs (P < 0.05); the proportion of CD4TD45RA +CCR7+ cells showed a downward tendenc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D3 CD16 CD56+ cells. hUC-MSCs could reduce the levels of IL-2, IL-4 and INF-y, but increase the secretion level of IL-1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UC-MSCs had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Key words: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lymphocytes; immune response; cytokine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属于多能干细 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⑴、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 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饶圣宏【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多向分化潜能,并且来源充足、可避免伦理学争议的优点,使其有望成为种子细胞,应用于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通过体内外诱导等方法已能实现MSCs的扩增和定向分化,本文对MS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对今后MSCs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分化【作者】饶圣宏【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护理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多能干细胞,研究最早并且最深入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1].它具有容易获得、能稳定传代、低免疫原性、可移植性等特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有效降低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实验证明MSCs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骨、软骨、神经等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给许多疾病的治疗展示了美好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骨髓、脂肪、脐带、胎盘、羊水等组织中[2],可分化成骨、软骨、心肌样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等多种组织,具粘附性,纺锤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现在还没有统一标准,国际细胞治疗协会提议,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标准之一就是细胞表面标志CD105、CD73和 CD90阳性率超过 95%,CD34、CD45、CD14或 CD1lb、CD79a或 CD19 和 HLA-DR阴性率超过95%[3].Saito[4]等人首次证明MSCs具有归巢的能力,MSCs归巢是指在移植或自体动员后,干细胞可以定向趋向性迁移越过血管内皮细胞至靶向组织并定植存活的过程.自体或外源性MSCs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向缺血或损伤组织归巢是其重要的特征[5].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移植的干细胞,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MSCs由于不表达HLAⅡ类分子及 Fask、B7-1、CD40等部分共刺激分子,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HLAⅠ类分子等,因此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6].又有实验证明,在胎羊免疫功能发育后,将人MSCs植入胎羊体内,MSCs能长期存活而无排斥反应.因此人们预言了MSCs的低免疫原性在临床移植、组织工程等方面都有巨大潜能[7].实验表明,MSCs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可抑制免疫系统对自己发起的攻击,其免疫调节效应是没有抗原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对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8].在体外实验中发现MSCs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使其停滞在G0/G1期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9];还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来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直接抑制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等[10],这些均能促进移植物植活及降低GVHD发生率的作用[11].I期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证实,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同时接受异基因MSCs者的GVHD发生率明显降低[12].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Centeno等将BMSCs治疗退行性关节病变,此方法可促进骨的再生,对于骨关节炎和半月板损伤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Miao等将少量软骨细胞与BMSCs体外共培养,均成功形成成熟软骨样组织,且发现含20%软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最适合BMSCs成软骨分化[13].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上皮细胞,如肺和气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和角膜上皮细胞等,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MSCs回输体内后,可有效修复损伤的肺上皮细胞组织,缓解炎症损伤,减轻肾小管细胞损伤、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也可在载体上利用MSCs构建生物角膜,进行眼表修复[14].另外,MSCs还可以向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精上皮细胞等分化[15],MSCs在临床治疗上皮细胞损伤类疾病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以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研究表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利用5-氮杂胞苷或二甲基亚砜诱导分化后,免疫组化检测到心肌样细胞所特有的cT-NI、cTNT和心肌结蛋白.RT-PCR可以检测到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等说明HUMSCs能向心肌样细胞分化.Scorsin等证实干细胞移植后心脏在体功能改善[16].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以向肝样细胞分化.Kakinuma等证明,HUMSCs在体外和体内均可诱导成肝样细胞[17].任红英等采用改良的二步法肝细胞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HUMSCs向肝细胞分化,结果显示HUMSCs低表达AFP、ALB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mRNA和蛋白,在诱导分化后14和28天,高表达肝细胞标志AFP、AIB、CK-19以及色氨酸2,3-双加氧酶基因.提示HUMSCs在体外能够分化为有功能的肝样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一些神经标志性蛋白.在体外利用化学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方法诱导HUMSCs后,可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巢蛋白,神经元的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元核抗原、神经微丝-M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18].而且HUMSCs能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为受损神经再生提供营养因子[19]. MSCs研究近年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的细胞是否为有功能的细胞;如何体外操作MSCs使其成功定向分化;MSCs在体内如何干扰损伤的细胞或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是否具有远期的致瘤性等.这些问题的成功解决将在未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相关文献】〔1〕Jiang Y,Jahagirdar BN,Reinhardt RL,et a1.Pluripotene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ult marrow.Nature.2002,418(6893):4149.〔2〕Caplan A I.Why are MSCs therapeutic?New data:newinsight[J].JPathol,2009,217(2):318-324.〔3〕DOM INICI M,LE BLANCK,MUELLERi,et a1.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 position statement[J].Cytotherapy,2006,8(4):315-317.〔4〕Saito T,Kuang JQ,Bittira B,et a1.Xenotransplant cardiac chimera:immune tolerance of adult stem cells[J].Ann Thorac Surg,2002,74(1):19-24.〔5〕Gimble J M,Katz A J,Bunnell B A.Adipose-derivde stem cel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J].Circ Res.2007,100(9):1249-1260.〔6〕刘晶,宋琳,邹伟等.体外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功能有效性与移植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2):1629-1635.〔7〕Maitra B,Szekely E,Gjini K el a1.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upport unrelated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suppress T-cell activ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4,33(6):597-604.〔8〕PUISSANT B,BARREAUC et a1.hnmunonmdulatory effect of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comparison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Br J Haematol.2005,129(1):118-129.〔9〕CORCIONE A,BENVENUTO F,FERRETYI E,et a1.Human mesenchymal stemcells modulate B cell functions[J].Blood,2006,107(1):367-372.〔10〕LE BLANC K,RASMUSSON I,SUNDBERG B,et a1.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ith third party haploidentical mesenchymal stemcells[J].Lancet,2004,363(9419):1439-1441.〔11〕Aggarwal S,Pittenger MF,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odulate allogeneic immune cell responses[J].Blood,2005,105:1815-1822.〔12〕Tian Y,Deng YB et al.Bone n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 decrease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er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J].Immunol Invest,2008,37(1):29-42.〔13〕Miao CL.Zhou GD,Liu TY,et a1.Preliminary study of in vitro chondrogenesis by coculture of bone marrow stroma cells and chondrocytes.Acad J SSMU.2004,24:246-249. 〔14〕Braun M,Lelieur K,Kietzmann M.Purinergic substances promote murine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 and enhance impaired wound healing in m ice[J].Wound RepairRegen,2006,14(2):152-161.〔15〕Du H,Taylor HS.Contribu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to endometrium and endometriosis.Stem Cells,2007,25(8):2082-2086.。
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及其诱导分化的研究

解放军 医药杂 志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5 筮
!
垒
:
: Q Q ! ! : 呈 !
・
:
:
论著 ・
人脐带 问充质 干细胞体外培养 、 鉴定 及其 诱导分化的研究
王 晓辉
[ 摘 要] 目的 通过体 外分离 、 培养 及鉴 定人脐 带间充 质干细 胞 ( h u ma n u m b i l i c a l c o r d m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 取 正 常足 月 新 生 儿 脐 带 , 采用组 织贴 壁培养法 分离原 代 h U C MS C s , 观 察 细
为 多 种 组 织 类 型 的细 胞 。
h U C MS C s 具 有 多 向分 化 潜 能 , 可 跨 胚 层 诱 导 分 化
[ 关键词 ] 间质干细胞 ; 脐带 ; 细 胞 分 化 [ 中 国 图 书 资料 分 类 号 ] R 一 3 3 ; R 3 2 9 . 2 9 [ 文 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1 4 0 X( 2 0 1 3 ) 1 0 - 0 0 1 1 - 0 5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1 4 0 X . 2 0 1 3 . 1 0 . 0 0 3
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定向分化及临床应用进展

l 0月 第 2 5卷 第 l 0期 Me d& P h a r m J C h i n P L A, V 0 1 . 2 5 . N 。 . 1 0 .0 c t . 2 0 1 3
人脐带问充质 干细胞 向血管 内皮细胞的定 向分化 及 临床 应 用进 展
间充 质 干 细胞 是 1 9 7 4年被 科 学 家 F r i e d 胞 的 定 向诱 导 分化 以及 其 在血 管 内皮组 织工程 中的应 用 做 简要 综 述 , 并 对 这 一领
等 … 首次 从骨髓 细 胞 中分 离并 鉴 定 的新 型干 细胞 , 主要存 在于 中胚层 , 是 一 种 具有 自我 复 制 能力 的多 潜 能细 胞 。这 种 细胞 普遍 存 在 于 动 物骨 膜 、 松 质 骨
m 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 h U C M S C s ) 受 到研 究 者普 遍
关 注 并 且 成 为 于 细 胞 领 域 的 一 个 研 究 热 点 。 h U C MS C s 是存 在于 脐 带华 通 胶 ( Wh a r t o n S i e l l y ) 和
疗领 域 。有 研究 人员 在 实验 中将 E P C s 经 过体 外 扩 增 于下肢 缺血或 心 肌缺 血 的动物 模 型 体 内输 注 , 发
现可 成功 地促进 新 血管 生 成 , 缓 解 缺 血状 况 。然 而 内皮细胞 受 到衰老 及 疾 病 等多 方 面 因 素影 响 , 使 其 临床应用 受 到极 大 限制 , 故 构 建新 型高 效稳 定 血
及 脂肪 组织 中 , 且 在一 定 条 件下 可 以诱 导分 化 为 软骨细 胞 、 成 骨细 胞 、 脂 肪细胞 、 心 肌细胞 、 骨骼 肌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表达及NAC的干预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6):30-31.[23]路浩,达剑森,梅莉,等.母鼠妊娠期铅镐联合暴露对仔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及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效应[J].中国兽医科学,2008,38(1):42-45.[24]FLORA G J,SETH P K.Beneficial effects of S-adenosyl-Lme⁃thionine on aminolevulinic acid hydratase,glutathione and lipidperoxidation during acute lead-ethanol administration in mice[J].Alcohol,1999,18(2/3):103-108.(收稿日期:2010-02-08 编辑:张素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蒋洁1,张雪梅1,张建湘21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湖南怀化418000);2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长沙41001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控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1],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方面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MSCs主要来源于骨髓,但由于骨髓源性MSCs存在高度病毒污染的可能,且随着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扩增、分化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故寻找一种能替代骨髓并可弥补其缺陷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成功避开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缺乏、异体排斥、道德伦理等诸多限制,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等问题作简要综述。
1 脐带MSCs的来源与分离1.1 脐带MSCs的来源 脐带中富含造血、间充质、神经及内皮等多种干/祖细胞[2],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分4种:(1)来源于Wharton’s jelly(WJ)[3-4];(2)来源于脐血管周围;(3)来源于脐血;(4)来源于脐静脉血管内皮下[5-6]。
KAVIANI等[7]研究发现脐带血可能含有与骨髓类似的MSCs。
ERICES等[2]首次报道了从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样细胞,虽然其免疫表型和功能特点与骨髓来源的MSCs极为类似,但在处理的29份标本中只有7份表现为间充质样细胞(mesenchymal-like cell,MLC)。
WEXLER等[8]研究发现脐血标本仅产生少量、非融合、异质的贴壁细胞层,这提示脐血中MSCs较稀少,脐血标本并不是MSC的丰富来源。
GOODWIN等[9]认为可以从脐带血中分离出间充质样干细胞,但是培养时间较长,需要保持酸性培养环境。
随着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大家的结论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脐血中的确存在着MSCs,但其所占比例较骨髓低的多,脐带血和外周血并非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来源。
另一方面,SARUGASER等[5]发现培养后的人脐带血管外周(HUCPV)细胞呈现较高水平的成纤维样集落形成(CFU-F),进行骨诱导后,细胞快速增殖并分化形成骨结节。
COVAS等[10]从人脐带血管内皮和内皮下分离出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类似于BMSC的细胞,并表现出向脂肪和骨原分化的潜能。
覆盖于WJ组织表面的脐带上皮(UCE)细胞被认为是来源于羊膜上皮组织。
MIZOGUCHI等[11]对UCE 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时发现干细胞特征的细胞,该细胞不仅表达单层和黏液上皮角蛋白,而且还表达复层上皮角蛋白,能够转化和表达表皮细胞的表型。
1.2 脐带MSCs的分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并非易事,特别是如何快速、高效地从脐带中获得MSCs以满足基础和未来临床研究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主要有:(1)贴壁培养筛选法;(2)密度梯度离心法;(3)流式细胞仪或免疫磁珠分选法。
贴壁培养筛选法主要是利用MSCs对培养瓶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而造血系细胞、内皮细胞等不贴壁,在以后的换液中逐渐被弃去,达到分离纯化干细胞的目的。
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根据MSCs与其他细胞的密度不同来进行分离,如广泛采用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
随着对MSCs表面抗原认识的深入,也有人利用免疫方法如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免疫磁珠法等分离MSCs,此方法是根据细胞大小不同或细胞表面的一些特殊标志进行分离。
在贴壁培养筛选法方面,酶消化法的使用较为广泛。
如WANG等[4]将去除脐血管的脐带组织,用刀片刮除WJ组织,胶原酶消化16h,培养3d后可观察到成纤维样细胞生长。
SARUGASE等[5]将包裹WJ基质的脐血管两端用缝线结扎呈环状,于胶原酶消化获得的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星形的成纤维样细胞。
ROMANOV等[12]通过对脐带血管系统行酶消化,获得血管内皮和内皮下混合细胞群体,培养7d后可观察到成纤维样细胞。
2 脐带MSCs的生物学特性2.1 细胞形态与增殖特性 取脐带间质组织剪碎后经酶消化,细胞贴壁后观察细胞形态呈长的扁平的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4]。
MA等[13]将人脐带WJ行组织块培养,原代培养时间为10~14d,传代后增殖速度较快,但细胞传至9代后增殖速度减慢。
而MITCHELL等[14]对猪脐带WJ中的MSCs进行了研究,细胞传至80代时仍未呈现衰老趋势,也未表现出生长加速。
相关研究表明,脐带血管内皮经过消化获得的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培养24h后,可观察到2种形态的贴壁细胞:数量较多的鹅卵石样形态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似;数量较少的纺锤状成纤维瘤样细胞,证实为MSCs的前体细胞。
脐带MSC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能快速增殖,传代后3~5d能增殖4~5倍,传代培养10代以上细胞可增加5~10倍,且增殖速度仍无明显降低,传代稳定,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强。
2.2 免疫表型 大量研究表明从脐带分离所得的MSCs表面MHC-Ⅰ表达阳性,而MHC-Ⅱ阴性。
MSCs表达的MHC-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其表达保护MSCs免受NK细胞对其造成杀伤。
MHC-Ⅱ可以引起NK或NK样细胞对于异物或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功能下调[15]。
MHC-Ⅱ的缺失使得MSCs逃避了同种异体CD4+T细胞的识别。
另外MSCs不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CD40L、CD80或CD86,这些分子是效应性T细胞激活所必需的。
可见这些共刺激分子的缺无,使得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丧失,导致Th细胞的无反应性而促成免疫耐受。
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第3、5、10代细胞间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均强表达CD13、CD29、CD105、CD44,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14、CD34、CD1la、CD31、CD45及HLA-Ⅱ抗原,不表达或低表达HLA-Ⅰ抗原[16]及移植免疫排斥相关的表面标记CD80(B7-1)、CD86(B7-2)、CD40、CD40L,表明细胞高表达MSCs相关的标记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及移植排斥相关的细胞表面标记,是一类免疫缺陷细胞。
总之,人脐带MSCs的生物学特性与骨髓MSCs非常相似,尤其是流式检测结果更是与骨髓、脐血、胎肺等其他组织来源的MSCs免疫表型一致。
3 脐带MSCs的分化能力大量体外实验证明,在不同诱导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向多种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分化,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等,还可以向外胚层和内胚层来源的神经元样细胞和肝细胞样细胞分化。
NEVO等[17]以维生素C、地塞米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MSCs,细胞密度>1×106个/cm2,诱导后软骨细胞的比例达到85%。
ROMANOV等[12]将脐带血管内皮干细胞在2次传代后分别进行诱导:在脂肪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进行油红染色,几乎所有的细胞内均存在脂滴。
也有相关实验用含有1-甲基-3-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消炎痛的培养基诱导MSCs分化,结果分化的细胞内出现脂质空泡,并表达过氧化物酶增多活性受体r2(PPARr2)、脂多糖脂酶(LPL)和脂肪细胞的脂肪酸结合蛋白Ap2,且诱导分化率达95%。
WOODBURY等[18]首次报道MSCs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随后,国内外众多实验室分别对不同种属、不同来源的MSCs进行了大量的神经分化方面的体内外研究。
研究表明,大鼠、小鼠、人、兔等MSCs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均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侯玲玲等[19]将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细胞爬片,诱导4、6、12h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均有NSE和NF的表达。
JEONG等[20]对脐血诱导分化,得到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标志的细胞,在诱导24h后多数细胞态已经发生变化。
GOODWIN等[9]将4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bFGF、EGF 诱导7d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免疫化学及Western blot均证实有细胞骨架蛋白β-tubulinⅢ、星形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生肌决定因子MyoD是一种肌细胞转录因子,调控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被认为是肌细胞定向分化调控的主基因。
有研究[21]将脐血MSCs以马血清、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诱导3d即有MyoD和Myo-genin的表达。
也有学者将形态及表面标志与人脐血MSCs相似的犬脐带血MSCs置于IMDM培养基,表达肌节性肌动蛋白和结蛋白[22]。
武开宏[23]研究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UCDS细胞能否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实验表明,在体外经过诱导之后,细胞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形成网格样结构。
免疫荧光显示,分化后的UCDS细胞CD31、CD34染色阳性,具有摄取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 -Ac-LDL)的功能。
流式鉴定细胞的分化效率可达50%左右。
下肢缺血动物模型也证明,UCDS细胞能够在体内缺血环境下分化为内皮细胞,并且参与血管新生,改善下肢缺血状况。
4 应用前景脐带MSCs目前已可稳定地在体外分离,且扩增迅速,由于其具有低免疫原性、支持造血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它在多项医学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浪辉等[16]的研究表明人脐带MSCs对异源性脐带血T淋巴细胞激活和增殖具有非选择性及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表达化学趋化因子及相关黏附分子的特性,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归巢定位并引导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归巢与植入[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