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看三国群雄争霸、论企业人才管理

看三国群雄争霸,论企业人才管理———三国人才观念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窦斐(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1201,湖北·武汉)《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古典名著。
有人从其中读争霸于乱世的谋略,有人从中寻找朝代兴衰更替的规律,有人从中读指点江山的用兵之道,也有人从中读古代文学的经典韵味。
今年暑假,在湖北大学暑期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之下,我再次翻起了《三国演义》,我感觉三国不过是三个利益集团的一次激烈竞争,实际上也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人才”才是三国时代的竞争核心。
不止是三国时代,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大业的栋梁,是创业的中坚,时代的骄子。
熟话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了一个观点:能否拥有人才,使用人才是胜败的关键、实力的体现。
现代社会虽然环境与三国的战乱时期不一样,但人类竞争依然十分激烈,无论政治、文化、经济、战争,每个领域都处于各种各样复杂的竞争之中,《三国演义》所提及的用兵之道、用人之道尤其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有着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读《三国演义》不但可以把攻战谋略之道用于商战之中,更可以把三国时期领导者们不同的用人之道用于经营管理之中。
市场竞争与争夺天下一样,要依靠人才,而且不仅要得其人,更要收其心,尽其能,用其才。
借鉴三国时期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对现代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有很大帮助。
一.重视人才、得道者多助正是因为人才对争霸天下十分重要,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卧龙凤雏”尽收旗下,各方势力都招兵买马,加强对人才的争夺以壮大自己,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千古佳话:曹操盛情留关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爱才设计招降姜维等等。
从三国演义中谈人力资源的管理

从三国演义中谈人力资源的管理萨拉齐监狱杨磊任何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明晰的战略部署。
目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好的可行的战略是成功的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是对战略的执行。
应该说,战略和执行是不分家的,一个不能被很好执行的战略,无论因为是主观上的阻力还是客观的条件限制,都不能称之为战略。
战略只有被很好的执行并实现一定的结果才有意义。
而战略是靠人去执行的,这就不得不说说当今非常热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参与到战略制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并实现对战略的执行与辅助。
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其组织管理、招聘、激励、考核等一系列职能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
以下想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一场战役中的部署为例,谈一谈人力资源中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工作分配。
也就是一项任务是由张三做还是李四做以及为什么如此安排的问题。
要谈到的战役是诸葛亮火烧博望坡。
当时敌我的力量相差极为悬殊,曹操是1O万正规军,刘备只有刚刚在当地招聘3千临时雇佣军,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当然这要靠主帅的智慧。
这时,孔明令日:“博望之左有山,名日豫山;右有林,名日安林:可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
“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事实上现在有5个不同的岗位:烧粮草的1人,打敌人巢穴的1人,诱敌的1人,放火的2人。
请问,根据现有人员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是随意安排还是事前有所考虑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5个岗位中,最复杂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诱敌工作。
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1.执行力强。
让你去诱敌而不是去硬拼,只许败不许胜,打仗容易杀红眼的不要,排除了张飞;2.脸皮厚。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日本企业管理界对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颇深.<<三国演义>>中贯穿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脉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三国演义>>的历史演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人深省的反面教材.由于曹操,孙权,刘备尤其是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同,间接导致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始终无法统一全国;孙权稳居东南;刘备缔结下的基业在诸葛亮手中化为泡影.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平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手段与策略都接连出现了重大失误,从处理孙吴/曹魏的关系,到过度放任关羽并安排与孙吴不共戴天的关羽镇守荆州,一切的一切都为后来埋下了失败的火种.而相反的,东吴孙权却理智的在不同阶段重用不同的人才,从重用周瑜开疆拓土,到任用鲁肃整顿内务,再到使用吕蒙稳定局面,孙权在人才的任用方面是清醒的,有条理的.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与东吴讲和.孙权就与蜀汉和睦,共伐曹操.公元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便任命大将徐盛火攻并大破曹丕.孙权知人善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恰当使用人力资源,不盲从,不个人主义.而反观诸葛亮,虽是谋事能臣,用人方面却不够清醒/果决.刘备去世后,实际掌握蜀汉大权的诸葛亮的每一项决策几乎都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其用人策略与其战略理念相违背,空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投奔到曹操且得到重用,孙权是不是还能够独霸南方地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或者以诸葛亮之才又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也许历史将被改写。
案例分析:现代企业在快速成长与发展中,往往会大量招收新人进入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当中,可很多时候,企业往往会出现“有人无法用,又是无人用”感概局面,这种现象事实上就是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当中,未能有效系统的区分人才特性与岗位能级对应而造成的结果。
选才、用才、留才——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意指《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正是斗智斗勇的表现。
各路英豪为了开创自己的基业,纷纷抢夺各种资源。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使出各种手段网络贤才。
清朝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是呀,今日之市场竞争,亦如三国之况,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亦当吸取三家之长,有情义、有待遇、有未来,方可夯实发展之基,提升持续发展之力。
员工管理,首先要能识才选才。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选才的,他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用人以智、量才而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也不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
如此,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手下各类人才云集。
观古鉴今,但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
有的地方则看出身,看学历,看脾气,能力则可次之又次,把真人才拒之千里之外。
员工管理,其次要能用才。
用人当取人之长、不相疑。
刘备让诸葛亮做军师,掌握全盘,五虎上将作先锋,照旨行事,取六人之长,优势互补,众人皆尽其能,气势一时无二。
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字子瑜)一直被孙权重用,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用人不疑,使得他们真情感动,抵死效命。
员工管理,重要的是留才。
人才留得住,企业发展才能可持续。
员工在企业工作,氛围很重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有家般感觉的工作,上下和气,忠诚度自然高。
刘备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
和关张情同手足、“三顾茅庐”请卧龙、对黄忠、马超礼贤下士。
孙权更是极力推行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
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
对员工工作之外的关心问候、红白喜事的到场慰问……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上课讲义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浅谈企业选人、用人策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三国演义》

( 2 ) 创新的理念。 创新, 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
是 企 业 人 力 资源 管 理 的 核 心 目标 之 一 , 也 是 所 有 成 功 企 业 的 共
同特 点 。 企 业 文 化 的 重 要 性 在于 能 够 充 分发 掘 员工 的 智 力 资 源 , 发 挥员工 的主观 能动性 , 起 到 激 励 创 新 、开 发 人 力 资 源 创 新 能 力 的 作 用 。国有 企 业 文化 建 设 必 须 把 创 新 文化 作 为 核 心 的 建 设 目 标, 建 立 优 秀 的 企 业 创 新 文化 机 制 ,同时 , 把 开发 、 培 育 人 力 资 源 的创新能 力作为人力资源管 理的重 要内容 , 培 养 和 提 升 企 业
浅 谈 企 业选 人、 用人策 略
一 —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 《 三国演义》
企业 文化与人 力资源管理 良性互 动的 新局面 , 迫 切 需 要 国 有 企
业 确立以人为本和创 新的理念 。 邵 晓 军 浙 江物 产 中 大 元 通 集 团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余 群 建 浙 江 明 日控 股 集 团 股 份 有 限 公司
的创新能 力。
略具 有借鉴意义。
关键 词 : 三 国 人 力资 源 管理
中国五千年 的华夏 文明 , 孕 育 着 强 烈 东 方 色 彩 的 管 理 思 维 和管理哲学 , 留下 了宝 贵 精 神 财 富 。 现 选 取 三 国时 期 将 帅 选 才 、 用
才策略 , 对 企业 人力 资 源 管 理 选 、 用 环 节 加 以 分析 、 借鉴。
侯, 真 可谓 费 尽 心 机 。 为把 徐 庶 夺 到 自己手 下 , 星 夜 搬 取 徐 母 到 许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思想刘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东汉末年局势非常的动荡,各个国家都在相互竞争,都希望能够在动荡的局面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和支配权,所以各个国家都非常的注意使用良好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有很多管理的哲学思想,在管理谋略中非常推崇德治,而且所有的领导都非常的重视人才,都是求贤若渴。
同时还能够在管理学中巧妙的使用激励政策这种使用艺术,因为这种艺术可以鼓舞下属的气势,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同时在战时这也是一种对付敌方的重要策略,《三国演义》中的领导人物就非常善于使用激励政策来进行集团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三国演义》;管理哲学[作者简介]刘丹(198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
《三国演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这部小说是以魏蜀吴这三个集团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线来叙述的。
《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甚至是世界上的影响程度都是非常大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优秀小说。
千百年来有很多的普通民众甚至是专家学者都将《三国演义》当成了真实历史,这跟小说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改编的有很大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描述的逼真性和形象性,尤其是书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书中所刻画的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而且罗贯中在小说中刻画了将近五百个人物,曹操、刘备、关羽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是魏蜀吴这三个政治集团的首脑,三个国家为了在相互竞争中取得优势,都争相的招贤纳士来提高自己国家的竞争力和实力,其中曹操还发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之心。
这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管理学和人才学方面的知识,非常值得后世借鉴和学习,本文就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对《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进行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而“臣亦择君”,却难能可贵。
正是这个“臣亦择君”;造成了三国时代如现代所云的“人才流动”的生动局面。
诸葛亮:“凤翱翔于千仞今,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张松、、孟达背刘璋而事刘备;许攸、张郃、高览离袁绍而投曹操;赵云弃公孙瓒而追随刘备;徐庶别荆州而入新野。
贾诩三易其主,其他如甘宁归吴,王平投蜀等等,不论是静中等待,还是动中选择,抑或是被迫“跳槽”,均足以说明,三国时期的人才总还享有令人欣羡的很大程度上的流动的自由。
徐庶之于员工离职管理徐庶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弃刘表而投刘备,实指望“共图王霸之业”,可惜曹操因为重视人才的价值,竟劫持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迫使徐庶来到许昌。
对徐庶来说,却是强扭的瓜不甜,“身在曹营心在汉”,此郁郁寡欢,一言不发,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更严重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徐庶本已识破庞统搞的“连环计”,也不向曹操道破。
于曹操的损失不可谓不大,于徐庶可说是毁其一生。
员工若真的想走,类似服务期约定也只可起一定的约束作用,真正想留人,还要深挖自身的问题。
而且世界之大,人之所需不一而类。
国外某些大公司在员工离职方面做的就比较好,如Bain公司就建有“旧雇员关系数据库”,麦肯锡则制有麦肯锡离职员工校友录。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离职的员工,意义重大。
再以曹操为例,若曹操真若下定决心杀关羽,在上万兵马面前,又怎会有过五关斩六将,若诚如此,那么曹操也将毙命于华容道。
可以说,在关羽这个员工的离职管理上,曹操做的是比较到位的。
三国时期的人才招聘:人才可以流动,一方面可以使文臣武将们得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因为担心人才竞争,君主使出百般手段。
三国初期,董卓占洛阳之时,十八路诸侯并起。
一时间,人才迭出。
然而与当今类似,唯有目标明确,管理有序,制度严明,将士用命的企业才能真正留住人。
通用总裁韦尔奇说: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做到前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于是诸多诸侯消失于历史的舞台,留下了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
最早打出招聘广告的是曹操,谋刺董卓未遂,曹操回到老家“先发矫诏,驰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短时间内引进了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荀彧、荀攸众人。
这里,采用的是公开招聘的方式。
随之“荀彧曰:“某闻兖州有一贤士,……乃……姓程,名昱。
””“昱为荀彧曰:“……公之乡人姓郭,名嘉。
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又引进程昱、郭嘉,郭嘉荐刘晔,刘晔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共荐毛玠。
这真是拔萝卜,不拔不要紧,一拔一大把。
一时间,曹操所拥有的人才,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在三国同期排了第一。
这里,是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程昱、郭嘉两人做为曹魏五大谋臣之其二,王辅之才自不待言,其余诸将,为曹魏,亦助力迥浅。
更不用说,通过熟人关系网推荐的,无论是融入整体,还是忠诚心,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这边你方唱罢,那边孙策登台,引朱治、吕范,携旧将程普、黄盖、韩当,逢旧友周瑜,瑜荐张昭、张纮,再收蒋钦、周泰,至此,东吴财团的人才班底已基本定下了。
轮到刘备了,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带着把子兄弟关张二人还有若干半调子的主管,今天逃亡到这,明天逃亡到那,好不凄惨。
怎么办才好呢,猎头!对,刘备找到了猎头司马徽,水镜先生为刘备分析落魄的原因:“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赵云,皆万人敌,惜无用人之人。
……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意思就是说张关赵的业务能力天下无出其右者,你这个董事长这么凄惨,都是因为少了一个得力的CEO。
当然,这时的猎头,也只是个半调子,刘备还得三顾茅庐,上门招聘,这才请出了不世出的诸葛孔明。
可以说,这次上门招聘已奠定了天下三分的人才底调。
二、如何用人论三国武将之高低(绩效)说到这里,这边三个财团招兵买马,其余势力也是上将如云。
都是人才,之间的高低又如何呢?还以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为例,卓将华雄先后斩杀鲍忠祖茂潘凤,后关羽请命,主将袁绍问关为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这意思好比说:都是民族产业老总,人家一个个有名的销售总监都拿人家外企没辙,就凭你一个小小的业务员,给我瞎胡闹什么,滚!可是事实又怎样呢,销售总监做不了的事,业务员做到了,关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功了。
可是成功又如何,还是被袁绍喝退。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那些销售总监的能力与其所拿的工资不相称,说明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人才测评体系,说明那时的待遇过重看待资历而忽视了能力与业绩。
武将,无外乎武技、带兵、武德等几个方面,文官类似,以各个方面对内外多比照,高下不难分出。
为什么都强调“德”呢,袁绍四世三公,为何败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曹操?谋士分心,各为其主,各谋其主;蔡瑁获罪,刘表因新娶其妹,不加罪之,后废长立幼,献地于曹。
倘若诸多诸侯对文官武将,多加比照,擢优使用,劣者罢免,又怎会屡屡上演蚍蜉撼大树的悲喜剧。
也难怪马基雅维利说:“一切的美德出自君主”,这句话放到这里就是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明查下属,量才而用。
也正是因为有了绩效优秀的团队,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才能在风云起伏的乱世,并购中小势力,脱颖而出。
孔明之于人才继任(规划)`说到绩效,那么三国时期综合素质最为杰出的莫过于诸葛孔明。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气死周瑜,屡败司马懿,引领蜀国创造了无数军事上的伟奇迹。
可惜对企业战略的资源约束缺乏认识,忽视人力资源的储备,忽视知识共享和创造。
蜀汉财团前期,销售、业务、市场有五虎上将,有魏延、严颜,行政、财务、战略规划有法正、费炜、伊籍、马良、马谡,可谓大将如云。
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战死或老死,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至孔明病逝,可带兵之人,仅有马岱、魏延、姜维三人。
随后延反,死于马岱之手,蜀中空余姜维一人。
至此,全国的业务都要姜维一个人来运营,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兼了几个省的业务总监,难免顾此失彼。
后邓艾绕道攻成都,成都失陷,闻讯后,姜维云“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其实也怪不得后主,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别人了。
这好比北京、上海等战略重地稳占市场份额大头,无奈全国其他市场日渐沦陷,在这样的总体局势下,西蜀财团被北魏财团成功并购。
倘若诸葛孔明早早的就做好了西蜀财团人才数据库,实时监测。
建立重要岗位人员结构图,对关键岗位建立预警机制,出现空缺,及时补上,也不至面对守剑阁还是守成都的两难选择,至有“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之言。
纵观大汉盛唐,每一个强大的势力,必然都拥有众多的人才,然风气云涌,谁能保持人才的稳定接替,谁才能笑傲风云。
孔明之于培训还是诸葛孔明,胸负旷世之才,更有传世兵书《将苑》,如果能将以上种种编成培训教材,组织培训或者类似黄埔军校、西点军校,即便出不了多少几个元帅、五星上将,天下谁人敢言“蜀中无人”。
其中这也怪不了武侯,在我看来,古人似乎有种共同的认识,就是“人才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怎样就怎样,后天再怎样都没用”。
可是关公读左传武略传天下、吕蒙读兵书使鲁肃刮目相看、张良得黄石公良籍成乱世名臣,这些典故明明由古流传至今,这就让我有些纳闷了。
还有,古文中每每良将登场,如三国演义中马超出场“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
”,又如赵云:“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于是便开始了无敌的旅途,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战场中的厮杀,军旅的磨练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每个人在历史中的位置,一出厂就早已定下来。
殊不知,每个人的能力、素质、技能有先天、后天之分,有些再学也学不来,有些东西却是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方能领会。
假若诸葛熟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建立西蜀军校,三五练武艺、二四练兵法、勤修苦练、兼具武德,何愁身后无人,社稷不保。
所以当今的企业,无论大小,都不敢在培训上不下足功夫,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如GE、HP,稍小点的也有比较完整的内外培训体系,每想到这里,怎能不为先人惋惜。
马谡之于彼得原理(培训、晋升)既然有了“天降英才”的调子,那么满腹经纶的马谡走上不归路似乎也无可避免了。
作为历史上纸上谈兵的两个经典案例之一,马谡用自己的悲剧印证了一个原理的巨大意义所在,这个原理就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比较胜任某方面的工作,所以被提升,但是因为其不具备新岗位所需的能力或者技能,不胜任该工作,但是碍于种种因素,不便于免职,就在这个岗位上耗着,让公司个人彼此为难。
拿到现代如是,不过拿到马谡身上,可就不是市场份额丢失那么简单了,丢掉的是自己的,还有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