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皖江学院较早设立的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有9个年头。我们已经培养了600余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应届考取全国各地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12年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开始建设,现在已经顺利结题。特色专业建设结束之后,我们怎样继续保持该专业的高效运转,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需要进一步规划。

9年人才培养的探索加上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我们经过仔细梳理,特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如下:

一、专业建设基本目标

我们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在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为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与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充分结合,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全面的基础教育语文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强,具有高度的就业竞争力的新型本科专业。

二、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本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打牢基础,学精技能,错位发展,提升品质”。打牢基础,即打牢汉语言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基础,为学生未来从事语文教育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精技能,就是学好写作、语文教学相关的基本技能,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错位发展,是跟十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错位发展,他们主要根据一本的生源,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或语言文学研究者,我们主要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与师大错位发展,也更能发挥我们学生实践性强的优势。但是,我们时刻注意提升人才的品质。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弘扬并践行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培养的未来基础教育的语文师资当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我们在人才培养中重复注重学生古文功底的锤炼,开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传统汉语言文学专

业都开设的课程外,我们还专门开设了诗骚专题、唐宋词审美文化、唐诗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专题、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让学生一直浸润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化为学生的血肉,“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品质自然得到提升,自觉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

1.在课程体系上,应改变传统的“课程”概念,把一切培养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归纳为“课程”,建立课程单元,以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2.在教学手段上,在注重基础理论和文学教学的同时,突出强调实践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按培养目标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语的语言和文学知识、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概论和美学、语言学概论等)、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语文教学的相关知识)、素养提升知识(包括文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延伸研究,以满足部分同学深造的需求)。

2.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组成的能力结构: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并运用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能力;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文化视野;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构成应该是综合的,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人文)素质、语文教学素质和身心素质。要求学生达到:思想素“优”、文化素质“硬”、专业素质“精”、身心素质“健”。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汉语、中国文学及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具有

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和语文教育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突出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坚持了以扎实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兼顾语文素养形成和语文教学能力提升,形成了一整套既具特色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教学体系。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还制定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每门理论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2.根据实践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3.改革和探索理论教学方法,突出问题导向,推广普及启发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四)建立与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印证和检验形式,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从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入手。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外文学史等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提升对文学现象的阐释能力;从一系列的语文教育实践课,比如微格教学、教师口语等,培养和提升学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

2.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体系,所有的课程,一个共同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但不同的课程,不同年级的课程,在提升实践能力上又有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各门课程的

教学大纲,规定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以求形成合力。

3.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不同于实习、见习,容易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在课堂推广模拟实战,尽力创设逼真的场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战性和实效性。

三、专业建设内容及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已经建设成功的省级特色专业,如何使该专业的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出特色,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我们乘着特色专业建设的东风,从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转变教育观念,重塑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边实践边摸索,边摸索边总结,在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在广泛收集信息、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专业建设规模与层次

目前,我校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06人。每年计划招生140人,未来5年,根据社会对人才总量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保持不变。在我系该专业考研率一直领跑全院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学生深造,提升学历层次。

(二)师资建设规划与要求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符合年龄梯队结构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

1.稳定一批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队伍。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依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大的师资资源,优中选优。今后,将通过我们热情周到的教学服务、一定的激励措施和学生优良的学风与教师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基本师资队伍的稳定。

2.广为遴选一线中小学教师,充实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课师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资多是理论研究的大家,但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课,还需要遴选芜湖市重点中学、小学的

优秀语文教师。通过这些教师的教学,把目前语文教育最新的教学理念,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3.鼓励教师进修和培训。为确保新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今后新补充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都必须通过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申请教师资格。上课前,必须试讲和说课,专家组五分之四以上多数评为良好,方可上课。现有的专职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培训,以扩大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3.大力支持,严格考核,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提升教科研水平,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三)学生培养规划及要求

1.学生培养的规划

根据独立学院“厚基础、强技能、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设置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汉语言文学和中小学语文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或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语文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四年左右时间的建设,毕业生应具有的各种能力及其构成。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人文)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要求学生达到:思想素质“优”、文化素质“硬”、专业素质“精”、身心素质“健”。并逐步形成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比较优势。

2.学生培养的要求

①以系刊《新晨》和“人文与传播系的小站”微信公众号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

②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争取在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获奖。

③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力争未来四年内学生公开发表1-2篇学术论文。学生公开发表论文除学校报

销应付版面费用外,根据刊物级别对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各300-1 000元奖励。

3.倡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①该专业学生连续八年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今后将继续组织学生参加这一赛事,并从班级选拔开始,提高竞赛的参与度,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每年给予5000元左右的活动经费,对获奖学生,每人次奖励300元。

②每年举办原创作品大赛和国学经典诵读大会,提升学生古文修养和文字功底,每年项活动系里均给5000元的活动经费支持。

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学院和系内的各种学生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等。

(四)教材建设

为了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分阶段进行教材建设。

1.加强本专业主干课程电子教案建设。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主干课程全部实现教案电子化,大部分课程完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

2.资料库建设。通过主干课程的不断累积,逐步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资料库,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案例资料库、视频资料库、学生实践成果资料库等。

(五)实习基地建设

对教师教育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又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搞好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规划,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建立稳定关系,服务专业实践教学。从现在起,配合专业建设方案,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1.从现在起到2018年12月,主要是调整在芜湖市的实习教学基地。过去基地主要集中在芜湖市,在这一阶段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实习教学基地在安徽省形成一个网络。不只是在中小学,也包括优质的教育培训机构。

2.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调整基地的地区结构。主要是改变一贯以安徽省为局限的状况,使实习教学基地的地域分布更合理。这一时期要在江浙沪建立几家基地,使学生能够走出去,见世面,广泛交流。

四、专业建设的实施步骤

本专业建设周期为四年:

第一步:继续搜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第二步: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落实改革措施,实现各专项改革目标。

第三步:对专业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时间为2018年3月。

第四步:针对中期检查的情况,调整与修改改革方案,继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第五步: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介绍与交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做法与经验,探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时间为2018年10月。

第六步:总结验收。时间为2020年10月。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1.人文与传播系成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本专业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具体组成如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鲁华锋

副组长:武道房、方维保

成员:胡成佼、朱菊香、李建栋、夏家顺、叶帮义

下设办公室:

主任:张晓敏(兼)

成员:张晓敏、李秀芳、张文萍、钱全

2.汉语言文学专业依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流的师资,同时聘请芜湖市重点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传授语文教学技能,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干劲儿足的师资队伍。

3.资金及政策保障。

学院保障特色专业建设完成之后,继续给汉语言文学专业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必要的建设费用和教师进修、学生竞赛等支出。

学院保证在可能情况下,满足该专业建设需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我们已经有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谋划更深入,落实更具体,争取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为学生喜爱,社会欢迎,学院一流,省内有名气的高水平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人文与传播系 2016年11月17日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认定并给予支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经“2011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使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落实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落实既是国家需求、问题导向的体现,也是核心协同单位能力和地位的体现,更是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组织和完成的质量、水平与贡献,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 (二)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要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认定与管理方式 坚持把质量作为“2011计划”实施的核心,建立健全评审认定、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重实效的认定标准,择优择强,宁缺毋滥,严控认定数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建设优质教研基地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建设优质教研基地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作者:发布于:2014-5-5 15:13:12 点击量:22 ——2012年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施,积极稳妥地探索学科教研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先进学校优秀学科引领、示范作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组被批准为全县中小学第一批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从2009年开始,该组即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教研员与该校教师共同努力,一起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推介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骨干、示范作用,三年的奋斗有了可喜的回报,丰硕的成果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为我县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的组织管理,夯实教科研基地 1. 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学科教研意识,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工作。 教育科研,意义重大,我校在莫立刚校长的指导下,教科室认真做好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目前,我校的校级领导正副校长4名,均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例如:莫立刚校长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六期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研究》、王经军副校长主持市教科所课题《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研究》、 朱崇珍副校长主持的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柏茂东副校长主持的市教科所课题《连云港市高中阶段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现状与政策调查研究》,学校中层干部也都做到人人有课题。他们指导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实施,并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 2. 学校教科室运行情况良好,并在学科教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我校教科室根据学校及县教科室的工作计划,在市教科所、县教科室的指导下,认真履行教科室的工作职责,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巩固提高教科研成果,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积累与提升。具体地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⑴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收到良好培训效果。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到高一层次的“创新型学习”。(2)开发校本课程,深受师生好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X-X年)》(工信部联规〔X〕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X〕273号)、《X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

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汇聚整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力争到X年,培育20家以上覆盖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实现新突破;到X年,创建6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力争第一,形成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统筹,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一个领域布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防止重复建设。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注重创新中心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统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三是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人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一九年八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 实 施 方 案 二0一四年六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我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决定开展“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创建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创建“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破解教学难点,凝练办学特色;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研究核心内容建模;创立新型学习平台,开发化学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寻创新教育路径,实现学生、教师、课程共同成长。 2.工作目标: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申报“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化学学科教研能力、水平,着力培养学科特色,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大力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建立并健全化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二、项目基础 1.师资与学科优势 我校化学教师团队由南师大派驻我校的副校长陆真博士领衔,化学学科是扬州市同类学校中的品牌学科。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扬州市(仪征市)中青年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教学能手2人,校级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核心备课组成员2人等。他们课程改革意识强,基本功扎实,科研能力强,承担课程基地建设任务的愿望强烈,能积极探索课程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过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题研究与开发,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基础。化学组多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称号,多人(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化学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学校化学学科高考成绩名列扬州市同类学校前列。 学校专题成立课程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我校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他们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专家资源,专家们学识渊博,视野开宽,经验丰富,关心学校的各方面发展,对学校化学课程基地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热情。仪化公司、化化公司研究院、扬州化工园区专家及硬件资源等,将为课程基地建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设备、技术支持。 2、化学教学的实践基础 长期以来,我校化学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化学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校本课程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近几年,我校化学教师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仪征市区水质状况的调查》、《化学课外趣味实验》《化学与生活》等校本课程,组织开展了一大批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如《食品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食品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变蛋的制作》、《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对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有心得体会和实践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课程改革和实验,学校更新了实验室,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中的实验课,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增长了化学学科知识,提高了化学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化学学科区域引领的教学影响 化学课题组成员先后多人次在扬州市、仪征市“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活动中承担教师培训、讲座任务。多次面向全省、扬州市开设示范课、研讨课,将学校在课程二次开发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向省内外辐射。辅导学生参加江苏省、扬州市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苏省中学

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管理方案

锦界中学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管理制度和评价细则 一、指导思想 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单位,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传承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基地,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发挥备课组优质资源和集体智慧共享的优势,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加强我校备课组建设是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举措。 二、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目标定位 教研组、备课组是在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室领导下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的基本团队。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创造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郁、人际关系融洽、团队合作良好的备课组人文环境。 2、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备课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3、创建一体化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研训、推优评优、结对帮扶、同伴互助工作机制,建立校本培训新模式。 4、形成一系列有较高质量的教案集、课件集和教辅集,物化和共享教学研究成果。 三、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效性原则。解决教学流程设计、重点难点突破等实际问题。 2.共享性原则。真诚合作,人人参与,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 3.研讨性原则。针对每个问题或课堂设计等集体备课,各抒己见,经过讨论、修改,整合出最佳方案。 4.互补性原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成员智慧于一体,把集体

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5.创造性原则。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体现教学创新和特色,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四、备课组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研组、备课组的主要工作是集体备课。在求真务实的前题下,形式和内容应丰富多样,要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线,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研课等活动;组织学习教学大纲、考纲(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等;交流、研究教育及考试信息;开展以“有效教学”为重点的“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学习和反思。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应树立目标意识、过程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讨教材的知识体系,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分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提出破解方法。 2、教研组、备课组要在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丰富和充实教案集。应将课堂实录,入档学校资料库。 3、教研组、备课组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经精选精练后的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教辅集。 4、对于特别关键的重要课时要有学案稿供学生使用。使学生能了解本学科的关键点、内在逻辑和建构知识体系等,达到“轻负优质”目标。 5、教研组、备课组要把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实践课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教法,既要让开课者展示教学风采,更应注重对课堂的研与评,要以评为主,最终形成备课组共识的优秀教法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 6、教研组、备课组应开展务实型小课题的教科研活动并力争取得成果,要有系统地组织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善于学习运用先进教科研成果。 7、要经常开展组内技术比武,推优扶优,推新扶弱等活动,达到共同提高团体优胜的目标。 五、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基本规范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结合河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承接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业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与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类型研发基地的协同联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四条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 第五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增

量提质、科学发展”的原则,实行择优建设、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有序进出的管理机制。 第六条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全省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的政策和规章。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及工作规则。 (三)编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验收和管理与运行绩效评估(以下简称绩效评估)。 (五)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调整和撤销。 第八条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指导申请单位编制《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和《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建设项目申报推荐。 - 2 -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二〇年五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教育文档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新形势下为加快推进区域学科基地建设,构建区域学科研究共同体是课改的期待,是教育的必然。近年来,学校高考战线捷报频传,优质教育快速发展,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外来考察络绎不绝,初步呈现出“高品质,特色鲜明,有相当影响力”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特色教育已成为学校继高考之后的又一品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被评为“甘肃省物理学科基地”,承担着为我省高中物理教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与阵地,为促进区域学科发展提供平台与保障,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保证学科基地建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现拟定基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建设目标 (一)全面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参加各类优质课、示范课教学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努力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 (二)学校物理教育特色鲜明 1. 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主阵地,以任务为导向,紧盯目标,正常开展物理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开发利用校内科技图书、科技展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社团活动室等教育资源。 2. 指导教师开设学科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校本课程;编写

科技校本教材。形成教育组织、实施、激励机制,相关工作专人负责,正常运行。 3. 工作人员富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各成员分工完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知识模块等内容,然后通过网页、博客和QQ群等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二、组织机构 (一)科技特色实验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召开会议、督促指导、成果验收、经费保障等,组成人员:基地负责人、核心组成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二)甘肃省物理学科基地。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并承担物理学方面的实验创新、课题研究、科普宣传、师资建设等任务。 (三)顾问机构:韩独石工作室。 三、建设进程 (一)提升阶段:师徒结对,取长补短。通过“课例式”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按照“编教材―进课堂―结对子―重反馈”模式,集中对课型深度研究,摸索并探讨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整合教材,通过深入物理课堂,找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青年教师在上课前要将教案交老教师审查合格后方能上讲台讲课。再次,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优先安排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结成教学师徒关系,随时请教,逐步提升教学教研能力,快速成长起来。老教师可随时抽查青年教师的课堂,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崇文小学 2016 年劳动实践活动方案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制定“以基地为载体,体验 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 ,把学科教学活动向基地延伸,合理 利用基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新的课堂。 一、学校组建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组长:龙家雪,副组长:廖赤军、张世民,成员:学校行政人员和各班班主任。就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了整体规划,提出并实施了以“基地为载体,体验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 二、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现有 1.2 亩。学校分配后,由 15 个班级划片经营,责任落实到班主任,班主任规划每期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时间。 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全面规划。学校素质教育虽已全面实施,但学生的劳动教育易被忽视。部分领导和师生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基于这种现实,学校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定把劳动实践基 地的建设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课程加以重视,并制订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 2、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增强效益。在基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争取到了各方面支持,对土地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有效整合,科 学管理,提高综合开发力。

3、劳动实践基地成鲜活的教材。每学期各班组织学生给基地播 种、除草,施肥、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 语文课让学生到基地观察、了解大自然;数学课让学生去丈量,去体 验;科学课让学生去识别植物,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各班主题班队 活动根据选择内容由课堂移植到了劳动实践基地。如可开展“劳动最光荣”“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野炊”等主题活动,让基地成为学生的乐园。 四、劳动实践基地教育的目标 1、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的目标要求,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分阶段目标要求如下:(1)、 一、二年级 帮助学生认识校园环境、认识大自然,懂得保持环境卫生是每 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自我,做生活的小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与人相处,养成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三、四年级 通过了解、接触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群,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奉 献爱心。 增强生活自理的愿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 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通过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天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天津科委

附件1 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

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

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申报表项目名称《艺术与生活》学校公章常州市第五中 学斌校长签字沈30年3月20XX申报日期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1 / 19 一、学校背景及优 坐落于悠悠京杭运河之畔,由留日常州市第五中学前身武进县私立西郊中,绿25835m37084.48m,建筑面士、实业家吴葵秋先生194年创办。学校现占10813图书馆藏36台网络机个计算面6084m 拥有理化生实验1个架。校舍以清新典雅的现代建筑风格间,学生用钢24万册。配备画1间、琴31320X年,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园。新校占主,校园整洁优美、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突新校建设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彰显艺术教育特色亩,投资亿元的理念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践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以人为的办学策略,创建了艺术特色班,把学生错位发展、差别竞199年,学校采年,风展方向上的个体差异作为重要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1年学20X砥砺,学校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之路。凭借卓著的艺术教育成果年20X 江苏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称号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X年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20X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X年年两次荣个。现有高中1150多人,其中艺术特色学校现有高中教学3个,在校学的教师具有中、高级技术人80人,学历达标13100,其中有教育硕2任教12人,市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称。学校现有特级教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学位特级教师长年在校指导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人同时学校聘请市内有较大影响培养人民教育目前有市级名师工作个,江苏“333工程培养对人,江苏学校已形成了10多人次工程人名获得省市荣誉及比赛获奖的人83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如今的五中,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品牌学校,正如我市领导所。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内涵一定知名度、在江苏省有重要地位、在常州市不可或现代、综合、开放、多,彰家长信任、教师乐业、学生喜设、品牌建设,力的特征 二、项目基础及建设目标内容2 / 19

关于建立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的工作意见

关于建立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的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的高中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发挥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决定在部分学校建立江阴市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现就学科教研基地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建立江阴市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的目的是要发挥重点学校、特色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整合全市的教学研究力量,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确保我市的高考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各学科基地将成立学科专家组、中心组,整合全市的教学研究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一批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帮带作用,带领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与创新,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以基地学校为平台,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全市的教研活动水平和活动效益,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

二、基地安排 根据我市的高中布局和教学实际,确定11所教研力量相对较强、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重点中学作为江阴市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具体安排如下: 语文:南菁高级中学江阴市第一中学 数学:南菁高级中学江阴高级中学 英语:江阴高级中学青阳中学 物理:成化高级中学 化学:山观中学 生物:长泾中学 政治:祝塘中学 历史:要塞中学 地理:华士高级中学 教研基地:澄西中学 三、工作职责 (一)学科教研基地是我市学科中心组开展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具体工作中,学科基地及其相关人员必须自觉履行如下职责: 2

1.各基地学校校长应积极支持学科基地建设,指导并督促学科专家组和中心组带领学科基地教研组共同形成基地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各项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活动,并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后勤服务。 2.教研基地专家组、中心组成员应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共同研究、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和发展规划,包括学科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研活动、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各学科基地每学期要有计划地举办全市性学科教研活动,如举行公开教学研讨,邀请市内外名优教师讲学、上示范课,组织参加新课程培训、听课调研、送教下乡等活动,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资料编写和重大考试的命题、审稿、阅卷工作,抓实、抓好学科基地建设。 3.教研基地学校的教研组,应在学科教研员和专家组成员的协助下,就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学研究心得、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每年能够总结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在面上交流推广。基地教研组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上实验课、进行案例评析和专题复习研究等工作。 4.教研基地成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课改动态和高 3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2015年秋季语文学科教育基地工作计划

淳化县方里学区语文学科基地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语文学科基地工作以县教研室工作思路为准绳,紧紧围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依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强化理论学习,落实语文课堂,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敬业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创建教研文化,努力构建理想语文课堂,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工作目标: 1、不断细化、优化各项常规工作,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序、有效、积极地开展各项语文教学活动。以“学科基地教学活动方式研究”为突破口,继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基本途径和基本规律。 2、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供教师展示的舞台,打造优良语文 教师队伍,形成优良的团队精神,不断总结完善优秀教研组的经验,向全县辐射,推广。 3、教学与科研、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促进,整体提升语文教 学质量。 三、工作策略:

1、工作作风:团结、合作、务实、创新 2、教学研究: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营造氛围,不断 深入,做到有目标,重过程,有收获;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精 细化教研活动为载体。 四、工作重点及操作说明: (一)教师队伍建设 1、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引领 作用。 (1)带头进行公开教学,能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项专题研修活动。 (2)继续搞好教师“结对”活动。以“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为抓手,致力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提高,以求双赢。 (4)借助县教研室专家的指点、引领,梳理教学实践中的亮点,在经验共享中能使隐性经验显性化,逐步形成一项特色。 2、以省级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小学语文综合 性学习研究》的实施为切入口,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1)借鉴骨干教师的实践经验,对照“自我发展规划”,看到自我的成长,并能不断明晰自我优势以及成长空间,明确近期发展目标。 (2)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继续进行“诊断式听课”活动的实施。 (二)推进三个项目——“今天行动计划” (1)项目一: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①开展“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日常评价活动的,形成本学期的 推进要求,落实到每位学科教师组织实施。

科研基地学校的建设思路与策略2.教学提纲

科研基地学校的建设思路与策略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本着“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促教”的办学理念,搭建管理有效、开放有序的科研平台,优化办学效益和丰富办学内涵,打造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构建以校本研究为主要途径的学习型学校,造就一批研究型的教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理论研究领域,主要以实验研究、比较研究为基础,关注现实情境中的复杂因果关联,理解、参与、反思现实的教育实践,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在实践研究领域,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校本研究和合作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改进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工作,培养专家型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项目。以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直接指向课堂,追求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 2.突出实践需要。以分析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教育科学决策和素质教育发展为方向,以应用价值为评价标准,为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注入活力,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的形成。 3.突出校本研究。以学科组为单位,倡导教师的合作研究;鼓励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易操作的小课题研究,重在引发教师的思考,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终身学习的冲动,培植其科研素养和创新热情,使教育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 三、建设举措

1、以管理网络为链条,激发管理效能 教育科研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系统,学校教科研的组织网络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工作。有效管理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使科研制度的落实,有利于形成研究合力,确保教育科研活动按既定目标推进。 (1)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处主任(副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形成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课题研究小组的层级化网络。 (2)在层级化管理系统中,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以校长为核心,由主管副校长、科研处负责人、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审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监督,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必须的条件和支持;教科研处负责对各课题进行全程的指导、组织和全面的管理,开展各种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带领研究小组成员对相关的课题进行具体研究。三个层面都围绕着课题研究这个中心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实现互动式的管理,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3)过程化管理是保证研究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一是在选题论证、立项申请、课题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资料收集与分析、反思交流与总结、成果形成与应用、成果申报等整个过程由科研处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指导。二是切实做好课题实施的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每学期进行两次检查和汇报,期未各负责人要填写好“新安中学中学阶段研究情况检查表”,由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及时向各课题组反馈,以不断改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的质量。过程化管理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实、做好、有效。 2、以制度推动为保障,完善运行机制 制度的推动是教育科研发展的有效动力,是教育科研正常化、科学化的关键,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根本保障。良好的教育科研制度包括规划制度、立项制度、学习制度、检查指导制度、经费使用制度、成果管理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

数学基地校建设实施方案

城关小学数学 学科教改基地校建设方案 为了进一步凸显数学学科特质,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数学学科教改基地校为龙头,同学科教改试点校为成员的校际课程实施协作体的,实施“一体一地”,把课程实施协作体的研训活动纳入学校常态工作。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凸显学科特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建设方案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要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为指导,以“聚焦课堂,研究教学”、“凝聚人才,成就教师”为工作思路,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和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健全机构 1.成立数学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建立数学课程基地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联络员: 核心组成员: 实验教师 城小: 实小: 西城:

洋中: 管前: 溪尾: 3.协作体联系人: 三、总体目标 1.聚焦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意图; 2.深化课堂要素研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3.着力学科特质研究,凸显“两个形态(知识形态、思维形态)”实践; 4.创新集体备课方式,强化教学资源共享; 5.规范学情分析,重视校本作业设计。 四、年度主题 每个学年度都应制定相应的年度目标(主题)如2019年初定为过程性目标研究。 五、主要工作 1.搭建“三个平台”:一是网络教研平台,二是学科交流平台,三是成果展示平台。适时邀请名师专家讲座,聘请学科专家到基地指导。 2.吸收协作试点校小学数学师德好、业务精、热心基地工作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把他们加入工作群,充分利用学科基地qq群、微信群,加强学科基地成员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科基地成员要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赛课等,并主动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各种类型的课或送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 4.每周安排基地中心组成员做月(周)主持人(由工作小组负责安排人员)。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协作校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联络员负责收集讨论成果。 5.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要把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是学科建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加强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要以教学案例研究作为重点,一是做好别人成功的研究,在别人教学成功经验上去实践,去反思和再创造。二是做好自己教学案例研究,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6.发挥核心组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参加到基地校学习互动交流上来,保持基地校工作的活力。中心组成员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并能在群里面呈现出来。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