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启示
从日本都市圈经验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

从日本都市圈经验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环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实现了北京从“吸附型”城市向“辐射型”城市的“转身”,同时也为周边区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首都经济圈”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目标,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策略大多数国家都形成了首都经济圈,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都不是孤零零的城市,而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
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东京都市圈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环首都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更是体现了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首都经济圈”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目标,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的成功经验来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
其中东京首都圈作为三大城市圈之首,地位尤为重要,是日本经济发展最大的核心。
通常被分为东京圈和北关东两部分,东京圈包括东京都以及临近的神奈川、崎玉和千叶3个县,北关东是指其外围的4个县,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计划局的文献中,有时又将上述东京圈称为东京圈A,将东京圈再加上茨城县称为东京圈B,后者实际是首都圈整备法划定的即成街市地(城市建成区)和近郊整备地带东京都是首都圈的核心,它由特别区(区部)和多摩部两部分组成:特别区全部为建成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东京城。
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了整个东京都市圈,地铁和电车是绝大多数人每天要依赖的交通工具。
轨道交通输送人流,港口码头则承载物流,日本的轨道交通堪称城市融合楷模。
东京都市圈绝大部分的客运依赖轨道交通,根据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的数据,东京都市圈每天上班上学的人中,轨道交通乘客占到86%,在高峰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1%,居全球首位。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42 February 2018
开发建设
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 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阶段。都市圈中心 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 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 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三)成熟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东京都市圈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东京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产业结构显现出 “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进入了协调 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 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 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多圈层”结构。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在日本政府的主动引导和优化 重构下,以“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将早期的“一 极单核”空间结构转变为当前的“多核多圈层”区域格局, 不同城市既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 位发展的分工格局,相互间也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保持了 紧密联系。这种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 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还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 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建设启示录

滨市相距 25公里 ,都 是大工业城市 ,因而在 日本 广域 圈,以广域圈为基础编制圈内地方国土规划 ,
被称作 “京滨工业 区”。京滨工业 区以东京湾沿岸 促进 日本 国土空间结构 由点 、线 或轴 到面或 圈的
的城市东京 、川崎 、横滨为 中心 ,分为京 叶工业 区、 发展 。从规划编制的原则和导向看 ,日本 的“国土
鹿岛沿海工业区 、内陆部工业 区三大板块 ,机械 、 形成计划”强调 了由开发 向利用 、保全和维护的转
印刷 、出版业 比重较高 ,向周围的沿海地区及 内陆 变 ,由重视 企业和产业 开发向重视生活方式 的开
不断辐射延伸 。
发转变 。同时,规划减少数量控制指标 ,引入了制
度建设 的 内容 。2014年 3月 ,国土交通省公布 的
了 日本 60%以上 的人 口,分布 了 日本 80%以上 的 城 、游览城构成 。中心城市对整个都市 圈实行统
金 融 、教育 、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 ;集 中了 日本工 一 的 组 织 管 理 ,在 文 化 娱 乐 方 面增 强 对 卫 星 城 市
业 企业 和工业就业人数 的2/3,是 日本政治 、经济 、 的吸引力 。卫星城市则主要发展与中心城市 中枢
东 京 、名古屋 、大阪三个大都市圈为核心 ,覆盖从 综合 功能 ,是全 国的金融管理 中心 、工业 中心 、商
东京到北九州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域 。从千叶县 业 中心 、政治 文化 中心 、交 通 中心 。东 京 中 心城 市
西 部 、琦玉县南部开始 ,经东京 、横滨 、静 冈、名古 作 为核心增长极 ,有较强 的辐射发散作用 ,带动 了
市 群 结 构
产性服务业 ,发挥着政 治 、金 融 、信息以及科 教文 化 的中枢职能 。神奈川 、千叶(海港 、空港 )是工业
日本首都圈建设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副都 , 发挥着政治 、 居住 、 商务的职能 ; 千叶县则发
挥 了重工 业集 聚地 、 物流、 商业 的职 能 。 日本首 都 圈 的功能 定位 及 布局 分 工 ,有 效 地 发挥 了首都 东 京 的辐射 功 能 ,同时又 与 圈域 内其他 地 区 协 同发
修改《 首都圈整治法 》 , 对首都圈功能体系加 以调
在制定规划与构建协调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 ,十分值得 当前我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 家战略借鉴 。
二、 日本 首都 圈建设 的主 要举措 及成 功经 验 ( 一) 突 出圈 域 内城 市 特 色 , 实现 功能 定 位 错 位发 展
1 9 9 9 年 的第五次《 首都圈建设规划》 , 提 出与
展, 分工明确 ,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了极富竞争力的
世 界级 城 市群 。尽 管 日本 首 都 圈 内各 区域 的功 能 相对 单 一 ,但 是这 些 区域汇 集 在 以东 京 为核 心 的
大都市圈内 , 分工协作 、 紧密联 系、 产业互补性强 ,
管理的功能 , 设想构建“ 区域多 中心城市复合体”
2 0 1 7年 3月
社科 纵横
S 0CI A L S C I ENC E S R EVI E W
Mt q r. . 2 01 7
总第 3 2卷第 3期
V0L .3 2 N0.3
日 本首都圈建设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田 庆 立
( 天津社会科学院 日 本研 究所 天津 3 0 0 1 9 1 )
作者简 介 : 田庆立( 1 9 7 5 一) , 男, 天津社会科 学院 日 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 当代 日本 、 日本经济。
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70 Ⅰ2018/02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付婷婷摘要: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东京为核心城市的典型世界级大都市圈,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与京津冀城市群在首都城市、政府能力、城镇化浪潮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本文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从“共识-规则-管理-保障”四个维度总结经验,启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当通过立法形式确认总体定位,在疏解中与雄安新区互惠互补,建立精细化行政管理体系,坚持中央的引导和调控。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区域间的发展总是同时处于竞争与合作关系当中,是否参与协同发展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区域主体的行为偏好与选择,并特别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之中。
一旦都市圈内的各区域统一了对协同发展所能带来收益的正确认识,就达成了参与协同的意愿。
都市圈的共识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来自基于地理临近性的相似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外部压力,如经济增长任务、环境治理压力以及首都安全保障等问题让都市圈成为“命运共同体”,使得各区域主动寻求协同。
而在都市圈内凝聚协同共识要设定总体定位,形成互惠偏好 [1]。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验1.以总体定位凝聚共识东京都市圈的定位是“有序发展”,圈内各区域共同优化首都功能。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七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山梨县、木县、茨城县和群马县,土地面积虽然仅占日本全国土地面积的9.6%,但201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97万亿日元,占全国总量的38.3%,2016年该地区人口数达到4396万人,约为总人口的34.6%[2]。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呈现出一极集中状态,“城市病”日渐严重,如交通堵塞造成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国际水平,工业粗放发展造成环境公害频发,城市无序蔓延导致周边绿地蚕食,以及居民生活与企业生产的负担日益增加。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_规划变迁及其启示_王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单一的城市已经日益扩大为大都市圈与都市带,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征。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发生了重构,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出现了新的流动与空间配置方式,对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地域均衡等都构成了重大挑战。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四大都市圈之一,二战后迅速形成与发展,其间又经历了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显然,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
那么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又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北京的情况虽然与东京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作为在管理体制上接近、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相似之处的国家,日本东京都市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对我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笔者将从东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演变、地域空间扩展以及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探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都市圈尤其是首都经济圈的启示。
一、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界定东京的建立是1457年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造完成的。
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建立了德川幕府,并将自己的统治中心设在江户(即东京)。
为了防止诸侯谋反,德川家族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1635年将参勤交代制度化,使常年居住在江户的人口大增,江户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但是此时的江户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全国的经济中心则是在大阪,工业中心则是京都,直到1874年,京都的工业产值仍然位于全日本各府县的首位,东京的工业产值仅为京都的1/4,排在全国第9位。
东京转变为一个巨大的工业与经济中心是在幕末开港以后。
1853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来到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意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1859年,日本正式开港,长崎、箱馆与横滨成为3个开放的港口,距离东京不远的横滨很快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商人云集的大城市。
开港之后的日本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开始迅速近代化,工业发展迅速。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东京都市圈的借鉴意义

东京都市圈的借鉴意义东京都市圈是一个以东京为中心,包括神奈川、千叶、埼玉、茨城、栃木、群马等7个省份的大都市圈。
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城市圈之一。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圈,东京都市圈除了自身实力之外,还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一步,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中,它的交通系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东京都市圈的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包括了地铁、公交、高速公路、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
其中,地铁和公交是非常方便的出行方式。
它们可以将城市的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出行。
我们可以从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中学到,一个城市要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才能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第二步,我们可以从东京都市圈的城市规划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
东京都市圈的城市规划非常合理,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区分开来,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规划可以让城市更加有条理、更加美观,也更加人性化。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城市的规划要因地制宜、有机协调,以人为本。
第三步,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中,人们非常注重环保和节能。
从市政府到每个普通居民,都在积极地推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工作。
东京市政府每年都会推行一些环保措施,如在杜马奥区设置太阳能梯、采用地下冷却器来降低建筑物能量需求等。
而每个居民也都明白自己的环保责任,从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到勤俭用水、节约用电,环保和节能已经被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环保和节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它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步,东京都市圈的旅游资源也是其独特之处。
东京都市圈内有着许多美丽的景区和历史文化遗产,如浅草寺、东京塔、天空树等。
这些景点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可以满足对历史文化的追求,也可以满足对大自然的向往。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旅游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展示城市的魅力。
综上所述,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们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进行 了大量 的新城建设 。但是 , 日本 新 城 的建设 规 模 一 般不 大 ,
而且 配 套设 施 齐 全 。据 统计 ,东
控制 东京 人 口的政 策措 施 ,但 从实 际效 果来 看 ,东 京都 市 圈人 口一直
处于 增长 状态 ,东 京 中心 区人 口得
与 国 内高 铁新 城 不 同 ,人 家 一个
城 市 的几条 路 线 尽量 往一 个 站集
京都 市 圈内超 过 3平 方 公 里 的新 到一 定控 制 ,但 近年 又重 新恢 复增
城有 4 0 个 。其 中最 大 的新城 是多
长。
中,比如 名 古屋 有 新 干 线 、名铁
线 、地 铁 、J R线 。 新 干 线 相 当 于
摩 田 园都 市 ,规 划 面积 3 1 . 6平方
C o VER ST0 RY
封
面
文
章
京 /津 / 冀 / 一 体 化
日本 东 京 都 市 圈 的启 示
日本在 资源 禀赋条件 、文化传 统等方面与我国相似 , 许多 经验值得 我们 学习借 鉴
本刊记者 , 武琪
2 0 1 4年 6月 2 3 — 2 7日,国家
多经验值得我们学 习借鉴 。” 在 城 镇 化 高速 发 展 期 ,为 缓
公里 ,人 口 4 2万 。最 小 的新 城也 就2 — 3平 方公 里 。 日本 新 城 的 配
而对 我 国来 说 ,城 镇化 率 不 足
5 4 %,还 有 大量 农 村人 口需要 进 入 城 市 ,大都 市 圈人 口增 长符 合城 市
我们 的高铁 ,名 铁线 是名 古屋 的地
方 铁路 ,地铁 是城 市 交通 ,J R是 国铁 。几条 铁路在一个车站集 中,
控制 中心城 区人 口过快增 长 。 日本
处长范毅正是课题组成员 。 在考察 共 同经 验。东 京 都市 圈发展 过 程 在城 市化发 展进 程 中 ,采 取 了一些
过程中 ,震惊于 日本 的井然有序 , 范 毅在 微 博 中这 样 写 到 : “ 来日
本三天 了,坐火 车走 了几个城市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公 里 ,人 口为 3 4 0 0万 ,而 我 国北
京行政辖区面积达 1 . 6 万平方公里 。
然发 展 阶段 和 社会 制 度存 在 较大
在 近 期 撰 写 的一 篇 名 为 “日 本城 市化 发 展特 征 及借 鉴 意义 ”
的报 告 中 ,针 对 我 国特 大城 市 在
控制 特大城 市 人 口重 点是 控制 中心 城 区人 口过快 增长 ,是要 控制 人 口
增长 的增 速 ,未 来特 大城 市 的人 口
的差 异 ,但 是在 资源 禀 赋条 件 、
文化 传 统 等方 面 与 我 国相似 ,许
h t f p: / / www z gc j j c n 阻
o V Et 7 STO 1 7 Y z ≥ t , : : j : < , I 一 j _ , , : :
: , : , : : : j : , j <, < 二 一 ≥ | : ,
: 一 : l /
, , : :
, , j , I = _ : 二 I , 一 < , < ,
, ≯ , :
, : : < ,
京和 周 边 三个 县 ,面 积为 1 . 4平 方
在 采 访 中 ,范 毅 表 示 , “日
商 业设施 7 处。交通 十分便 利 ,2
l 条市 区公路 ,1 2 条 过 本 是 发 达 国 家 ,城 市 化 率 超 过 条 地铁 ,l
9 0 %,已进入城市化成熟 阶段 ,虽 境公路 。
封
面
文 章
.
一
夕 ,
≥
, | , ,
j ,
< : , : l / : : , : : : : : 二 二 : ; , < j : j : 一 , : j : ,
: , j ( , j , , << — , : ; : 一 = : = = 二
带 来 人 口集 中,也有 利 于商 业 发
套设 施 完 备 。以港 北 新 城 为例 ,
发 展规律 。我 国提 出 的控制 特大 城
公 共 用地 占比 3 1 %,公 共 服 务设 市 人 口规模 的政 策措施 ,需 要 明确
施及教 育设施 等用地 占比 9 %,商
一
个概 念 ,那 就是 我 国特大 城市 是
一 j | | ,
,1 l 1 , 一 0 , l
, , 一 ; 一 /I = ,
, | I ,
京 /津 /冀 /一 体 化
j / / _ I , 二 0 ≥
/ 一 : 一
: 二 一
≥ 参 ≯ ; 0一 ≥雾多 雾≥ ≥ ≥ ∥ ≯ 0 ,
一 : : 一 , 二 一 : : /, 一 : : : : : : 一 / / , / : ,
展 , 当然 也更 有 利于 以人为 本 发 展 ,而相 比较而言 ,我们 的城市 ,
老在想疏散 人 口。”
品房用 地 与集 体 住宅 用 地等 占比 行 政辖 区,而不 仅指城 市 中心 区 。
2 0 %。仅港北新城就有小学 1 5所 , 初 高 中 8所 ,大 学 3 所 ,大 规 模 我 国绝 大多 数特 大城 市类似 于 日本 的都市 圈,比如 东京都 市 圈包括 东
发展 中 出现 的众 多 问题 ,范 毅提 出 以下建议 : 1 、控 制 特 大 城 市 人 口重 点 是
发 展 改革 委 城 市和 小城 镇 改革 发
展 中心 课题 组 ,前往 日本 考察 学 解 中心城 区 人 口压力 和 疏解 城 区 习城 镇 化 经验 。 中心政 策 研 究处 功 能 ,建设 新 城 是各 国城镇 化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