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寓言故事导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寓言 导读单

中国古代寓言 导读单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单
一、导读
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寓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导读单内容
目的与意义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精选篇目
《叶公好龙》、《望洋兴叹》、《眉眼嘴鼻》等。

阅读方法
(1)默读:先大致了解寓言的内容和情节。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3)合作阅读: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阅读,共同探讨寓
言的内涵。

(4)思考与讨论:结合导读单中的问题,思考寓言的寓意,并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问题思考
(1)《叶公好龙》中的叶公真的喜欢龙吗?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望洋兴叹》中的河伯为什么会发出感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眉眼嘴鼻》中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你认为中国古代寓言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5)你最喜欢哪个中国古代寓言?为什么?请简要描述它的内容和寓意。

《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4篇

《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4篇

《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4篇《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学习目标:1.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丰满寓言的故事情节。

2.学习“续写”和“扩写”两种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悠悠五千年,寓言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寓言》一书,去捡拾那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吧!1.同学们,读完此书,你印象最深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2.从这些故事中,你发现“寓言”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生说)师出示: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体裁,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它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二、读中感悟,合理补白1.看到大家交流的这么热烈,老师也想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请看《更渡一遭》。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捉到甲鱼想吃掉甲鱼,却又不想承担杀生罪名的人,他烧了一锅沸腾的水,并在锅顶架起一根细细的竹桥,让甲鱼两次从上面爬过的事,讽刺了那些面目伪善口蜜腹剑的小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甲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说)师:这是一只可怜、悲哀的甲鱼。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把它整理一下,大致有这几个:(1)甲鱼第二次听到主人让它爬过细竹条时,它会怎样想?会怎样说?又会怎么做?(2)甲鱼第二次到底有没有爬过去?3.是啊,故事的结局甲鱼第二次有没有爬过去,我们不得而知。

这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巧妙之处:故事言简意赅,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4.同桌两人合作学习,说一说甲鱼在第二次过细竹桥时它是怎么想的,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5.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吧!6.交流,评价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但有一点要注意,无论怎样想象都不能背离寓言的寓意,不能违背事实。

三、深思熟读,丰满情节过渡: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熟悉伊索寓言中的部分故事,学习其中的道德寓意。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及道德信息。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推敲伊索寓言中的寓意。

2.让学生学会将所学到的道德理念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准备:PPT、课件、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课前让学生在家里观察、判断事物好坏,并能够解释自己的想法。

2.通过PPT展示一些伊索寓言故事的图片,并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大意,并将每个故事的简单梗概写在黑板上。

二、知识讲解(约15分钟)1.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是典型的故事性文学,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情感。

同时寓言中的人物、事物和情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寓意深刻,往往有着较强的道德指向。

2.伊索寓言的特点:伊索寓言是最广为流传和接受的寓言之一,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善用对比、用简单的事实和情节来暗示复杂的人生哲理。

3.举例分析伊索寓言:通过分析伊索寓言中的一些典型故事,例如《蟋蟀和蚂蚱》,让学生学习其中的道德寓意。

三、学习打卡(约2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一步思考其中所承载的道德准则。

2.让学生一个个地分享自己对每个故事的理解,并让其他学生针对这个故事,分享自己的想法,以此达到共同交流与探究的目的。

3.在环节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运用其中的道德准则?等等。

四、讲述创作(约15分钟)1.分析伊索寓言创作背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多是来源于古希腊民间的传说、寓言、神话等,作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

2.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家、奴隶和拖延者,他的生平较为曲折,但因为他的寓言,享有极高的声誉。

五、小结与反思(约5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确了伊索寓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也了解了一些寓意深刻的伊索寓言故事及其中的道德信息。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选择五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用时约20分钟。

2. 故事主题涵盖友谊、诚信、勤奋、勇敢等方面。

3. 故事难度适中,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五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寓意。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述故事中的道理。

4.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针对每个故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喜爱程度。

3.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五个寓言故事文本。

2. 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或插图。

3. 学生阅读记录表。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4.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每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3.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理解寓意。

八、教学反馈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检查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讨论记录和读后感,分析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寓言故事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材名称:《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适用年级: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寓言的作用。

2.理解寓言中所表达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寓言的概念,以及寓言所表达的道理。

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面对一个道理,你会怎么样来表达它?如果你是一只狐狸,你会怎样来告诉小动物们一个重要的道理?第二步:新课(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短小精悍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短小精悍、故事情节明显、具备主题性、对话性明显、语言通俗易懂。

第三步:案例解析(20分钟)教师选择一到两个寓言故事,结合学生的实例,解析故事中所表达的含义。

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揣摩寓言,猜想故事中所表达的道理,并在班级中进行讨论。

第四步:巩固(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每人讲述一则有意义的寓言,并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0分钟)布置小作业:写一篇自己想象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要求学生在课后将作品呈现给整个班级。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其是否能够理解寓言中的性质,表达其所理解的寓言含义,发挥叙述能力,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加强表述和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寓言故事极具生命力,可以让学生彻底融入故事情境之中,借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从故事情境和故事主题中汲取到成功的营养,并带领学生领悟到寓言所包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蕴含的中华灿烂文明,领略寓言独具特色的形式。

2.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方法理解寓言,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4.制定阅读计划表。

教学重难点:带领学生走进寓言故事,初步归纳运用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寓言特点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从一年级至今所有学过的寓言故事都请来了,你能找到其对应的道理吗?活动:故事、道理连一连。

2.这些寓言故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大家发现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1: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小故事,大道理3.魔袋4.镜子)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爷爷,他对寓言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这个魔袋,装进去的是故事,抖出来的是道理。

二、初识书本,激发兴趣1.看封面,做名片老师还带来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其中精选了76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每一个都有趣味、有意义、有智慧。

文字虽简,含义却丰。

你能看着封面给它做个名片吗?2.看目录,说说哪个寓言故事你读过?最想看哪些寓言?从目录中,我们知道这些寓言故事被分为6个篇章。

每个篇章前面都有一篇阅读指导。

3.看阅读指导,说说它能给我们哪些方面的指导?(预设1:阅读方法2.道理)三、归纳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1.回顾以前学习寓言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了那么多篇寓言故事,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才能读出故事中藏的道理呢?(预设1:了解故事内容2.分析出人物形象3.联系生活经验)还有两个方法:看题目猜一猜;看图画想一想。

我们来试试吧!2.学习《姜从树生》(1)猜题目:看了题目,你猜到什么?(2)想图画:想一想,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这本书里每一篇故事都附有一幅或两幅生动形象的插图,它是故事精华的浓缩,猜想图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把握故事内容。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刻舟求剑》:讲述一个人在船上不小心将剑掉入水中,却在船帮上刻记号,企图按记号找回剑的故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寓言故事,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把握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生活哲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这表现出他的虚伪和虚荣心。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指导生活:让学生学会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人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学生应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和策略。
2.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这往往是学生的难点。
-例如:《守株待兔》中“守株待兔”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学生需理解这是一种讽刺,寓意不能仅靠偶然的机会而成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国寓言故事》整书导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国寓言故事》整书导读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 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 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 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 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 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守株待兔
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 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
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 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 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 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 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 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 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 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 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 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寓意】
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 诡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寓言故事
指导目标:
1.通过学生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从活动中认识更多的寓言课外书。

2.调动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寓言的阅读习惯。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指导重点:调动学生阅读寓言兴趣,并形成寓言阅读习惯。

指导难点: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寓言故事课件。

2.学生各自准备最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记熟。

3.课外阅读小册子。

指导过程:
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欲望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上课外阅读课,主要是交流我们所阅读过的寓言,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交流会。

(师板书课题:寓言故事交流会)
二、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1、复习《寓言两则》寓意,介绍出处
什么是寓言呢?我们学过了几篇寓言,它们都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名篇。

其实,我们的世界还拥有很多的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看过不少。

2、、班内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交流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已经把你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收集到了,今天我们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吧。

(1)提出小组交流要求。

(出示要求)
小组交流要求:
A.小推荐,讲一讲:把你想说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自己说出故事中的道理,或者考考同组同学你的故事说明的道理;
B.演一演,评一评:同组同学可以帮帮忙,演一演故事,提一提意见,为全班汇报表演做好准备。

(2)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让孩子更完整地发言。

(指导方向:推荐的时候还要具体说明书的来源、作者等资料,而评论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一点。


(3)提出班内交流要求,激发求知欲望。

老师刚才在你们中间巡视了一周,听了部分同学的推介发言。

发现同学们口才越来越棒了,课外书帮了你不少的忙;而且大家都作了很充分的准备,所以都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

接下来,我们全班交流分享吧。

先看看我们的分享目标吧:全班分享目标:
A.小推荐:每组派一名同学当代表讲故事,注意要把寓言故事说清楚,有准备的小组,同组同学还可以帮忙演一演;
B.小评论:代表讲完之后,其他同学来评一评;
C.小评选:其他同学要当评委,评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推荐员,谁的推荐令你心动,想立刻阅读那本书。

(4)班内交流:
A.4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台上讲,边讲边把自己的小册子展示,同组同学帮忙在黑板上板书上推介的寓言故事书目、篇目。

B.每一个代表说完,学生互动环节:可以是讲故事的同学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是其他同学评论讲故事的同学。

(5)小结: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会阅读了,他们刚才介绍得多好啊。

如果你还能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你的书更好。

但也要注意,记得爱护别人的书籍啊!
(6)评价:、现在请大家说说听完推介后,你现在最想看的是哪本书,理由是什么?(指名3.4人说,然后全班投票。


(7)颁奖:最佳推荐员。

(8)布置最佳推荐员任务:课后,请最佳推荐员把自己的看过的优秀寓言故事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资料填写到班级推荐书目表中。

3、推介寓言故事,教给阅读方法。

(1)推荐外国寓言故事:其实除了同学们所推荐的书,还有很多著名的寓言故事书呢!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其中的几本吧。

(示课件)
(2)方法教给:好书浩如烟海,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寓言故事呢?(先让学生说,再出示课件)
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好方法小锦囊要送给同学们,快来瞧瞧看。

寓言故事阅读方法小锦囊:
A、应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帮助自己理解;
B、大部分寓言都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教训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C、寓言的寓意,多半藏在角色的对话中,或者作者在篇末有所说明;
D、能够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它的深刻道理。

三、学生阅读实践。

1、推介一则寓言。

学了好方法,我们还要懂得运用。

现在就让我们带上这些好方法,来完成以下的这则寓言故事的读书笔记吧。

2、播放《猴子戴手套》,完成读书笔记。

猴子戴手套
作者:樊发稼
一只猴子进城玩儿,看见男男女女都戴着手套,挺好看的。

猴子进商店,也给自己买了一副手套。

回到山林里,猴子戴上那副花花绿绿的手套到处炫耀
“大伙都来瞧呀,我的手套多漂亮!”
八哥鸟随声附和地道:“是啊是啊,多漂亮!多漂亮!”
喜欢拍马屁的小猩猩说:“嘿,猴哥!今儿个你戴了手套显得格外精神,既有风度也很潇洒!”
只有上了点年纪的驴子不以为然地说:“手套是人的专用品,我们动物不宜生搬硬套地使用。

猴子戴手套,我看有点不伦不类。


猴子听了驴子的话,骂道:“你这蠢驴知道个啥!我看你是妒忌心太重了。


没过几天,猴子摔成重伤住进了医院,原因是他戴了手套上树,握不住树枝,从树上跌了下来。

3、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用了什么方法帮助自己阅读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

四、总结
通过这次交流,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不但听到那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还了解了不少寓言故事书,更学到了寓言故事阅读的好方法。

其实,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故事,一本好的课外书,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说阅读要爱读、多读、反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