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总论

合集下载

寄生虫学总论

寄生虫学总论
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 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这些脊椎 动物叫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在流行病学上保虫宿主是很主要 的传染源。 有保虫宿主的寄生虫所引起的寄 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4、转续宿主
体内带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 虫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
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 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 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叫幼虫 移行症。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1、寄生(parasitism) 2、寄生虫(parasite) 3、宿主(host) 4、生活史(life cycle) 5、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6、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7、储存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8、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9、传染源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 11、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流行趋势
1、土源性寄生虫病明显降低 2、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部分省市明显 上升
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出现
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 增多。
5、五大寄生虫病疫情仍不稳定 6、寄生虫对药物的抗药性
(二)、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 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 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综合防治
2、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
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细胞 溶解。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反应)。例如:疟疾引起 的溶血性贫血
3、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寄生虫学总论

寄生虫学总论

二 . 寄 生 现 象 、寄 生 虫 和 宿 主 :
㈠ .寄 生 现 象 : 1 .共 栖 [ 片 利 共 生( commensalism )] : 2 .互 利 共 生( mutualism ): 3 .寄 生( parasitism ):
㈡.寄生虫和宿主: 1 . 寄 生 虫 (parasite):需长期或暂时寄 居于其它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以获得营养和居住场 所并使对方发生损害的低等动物。
b . 伴随免疫(concomitant):寄生虫感染后,活的成虫 能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体内原来 感染的成虫不起作用,成虫仍可存活并产卵,但对再 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免疫力,而防御再感染,这种免 疫状态称伴随免疫。
3 . 免疫逃避 : 有些寄生虫能够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 体内生存和发育的现象。原因如下 :
⑶ . 按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可分为 : ①. 专 性 寄 生 虫( obligatory parasite ): ②. 兼 性 寄 生 虫( facultative parasite ): ③. 偶 然 寄 生 虫( accidental parasite ): ⑷ .机会致病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
2 .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 ⑴ .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⑵ .获得性免疫( 后天性或特异性免疫 ): ① .消除性免疫( sterilizing immunity ): ② .非消除性免疫( non-sterilizing immunity ):
a . 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寄生虫感染后,宿主可而是维持在低水平,一旦虫体完 全 被清除,这种免疫力随之消失。
2 . 宿 主( host ):为寄生虫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 并被损害的一方。

寄生虫总论

寄生虫总论

成虫
(肺)
( 经 口 )
虫卵
(痰)

毛蚴
(水)
胞蚴
母雷蚴 ( 川 卷 螺 )
子雷蚴
童虫
(肌肉)
囊蚴
尾蚴
(水)
尾蚴
(猪、野猪)(溪蟹、蝲蛄)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寄生虫的致 病作用)
1. 掠夺营养 2. 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3. 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4. 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
寄生虫
间接生活史
卫氏肺吸虫的生活史
– 终宿主——人及猫、虎等肉食哺乳动物 – 保虫宿主——猫、虎等肉食哺乳动物 –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 转续宿主——猪、野猪
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是指
寄生虫生活史中能够感染人体 的发育阶段。 即: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阶段
寄生虫感染途径与方式
暂时地生 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 获得营养,并因此使对方受到损害。

剖析寄生概念



提供居留场所(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两种不同的生物(寄生与生物后代繁衍的生理现象的 区别) 活的生物(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营养关系(寄生与其他共生生活的区别)
寄 生 现 象
寄生虫(parasite)——营寄生生活的低等 小动物(动物性寄生物)
动物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

防治原则
– 消灭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X
易感人
X
传播途径
X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措施,群防群治 加强监测,制止疫情

寄生虫病原学总论PPT精品医学课件

寄生虫病原学总论PPT精品医学课件
即可寄生于人体,又可寄生于某种脊椎动物,这些动物对寄生虫 病原起保种和传播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 染源。从流行病学角度,称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如牛可作为 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猪为姜片吸虫的储存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 or transport host):即中间宿主
水源性:感染途径来源于水体,如血吸虫,阿米巴。 土源性:感染途径来源于土壤,如钩虫。 生物源性:感染途径来源于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如疟疾(按 蚊传播),利什曼原虫(白蛉),丝虫(库蚊)和绦虫(猪肉)等。另外 还有经食物,空气,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等。
2.感染途径: (1)经口感染:如猪带绦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 (2)经皮肤和伤口感染:如血吸虫,钩虫。 (3)经媒介动物感染:如丝虫,疟疾和利什曼原虫。 (4)经腔道接触感染:如阴道毛滴虫,齿龈阿米巴。 (5)自体感染:体外自体感染(蛲虫)和体内自体感染(猪囊虫和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 黑热病,丝虫,钩虫。
调查结果
2001-2002年福建全省共调查4类病种人群45766人,其
中,肠道蠕虫调查13县市39点(村)20195人,肠道蠕虫感染 者7300人,总感染率为36.15%。肺吸虫病调查6县(市)18点 (村)9200人,人群皮试阳性者646人,皮试阳性率为7.02%; 血检阳性人数62,血检阳性率为0.67%。绦囊虫病调查5县 (市)16个调查点共16371人,血检3899人份,血清抗体阳性 89人份,阳性率为2.28%。发现的虫种有蛔虫/钩虫(2种)/ 鞭虫/蛲虫/东方毛圆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 棘口吸虫/姜片虫/猪带绦虫/长膜壳绦虫等12种。其中,埃及 棘口吸虫病为国内外首次发现。
生虫病在野生脊椎动物间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病原从野生 动物传播到人,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总论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人体寄生虫学寄生虫的适应性变化基本概念定义: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规律、致病、控制和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

意义研究范围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六大热带病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原足虫纲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棘头虫纲动鞭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寄生虫病疟疾麻风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共生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患者分类宿主分类生活史寄生虫病分类感染阶段感染途径感染方式一种生物在其生命中的某一阶段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有某种依存关系,称共生。

分类互利共生共栖寄生共生生物之间在生理学上相互依存,双方均收益且不能独立生存e.g 白蚁-鞭毛虫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e,g 人--阿米巴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得利一方→寄生虫受害一方→宿主e.g 人--蛔虫为寄生虫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按寄生部位按对宿主的选择性机会治病寄生虫寄生虫病患者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按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按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类分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幼虫移行症异位寄生寄生虫生活史中有多个发育阶段,只有某个或某些特定阶段可以侵入人体继续发育。

此特定阶段称为感人阶段,也称感染期。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特定入口处。

e,g 蛔虫经口感染。

寄生虫侵入人体的特定方式。

强调寄生虫如何进入人体形态学改变。

器官演化或退化。

生理与代谢方式的改变。

侵入机制特化与加强。

繁殖能力加强。

特殊向性产生。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特点。

影响流行的因素。

防治原则。

直接型间接型体内寄生虫体表寄生虫专性寄生虫按寄生时间永久性寄生虫暂时性寄生虫蛔虫蚊子、疥螨猪带绦虫蚊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性增强e.g 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生活使各个阶段或某一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即可营自生生活也能营寄生生活。

寄生虫总论

寄生虫总论

19:46
肺 卫氏并殖吸虫、钩虫幼虫 蛔虫幼虫、细粒棘球蚴、 溶组织内阿米巴、卡氏肺 孢子虫等 血液、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马来丝虫、血 吸虫、疟原虫、利氏曼原 虫、弓形虫等 消化道 蛔虫、钩虫、鞭虫、蛲虫 姜片虫、日本血吸虫、带 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泌尿生殖系统 阴道毛滴虫、耻阴虱、粉
19:46
多数寄生虫侵入人体后需要经历或长或 体内移行 短的体内迁移、发育,才能到达寄生部 位定位寄生,这一过程称为体内移行。 定位寄生 大多数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要选择特定 的,适合于生长、繁殖的部位寄生。 排离人体 寄生虫经粪便,痰液,血液等途径排离 人体。 寄生虫需要在外界一定的环境或在中间 外界发育 宿主传播媒介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才 能感染新的宿主。
19:46
人 体 寄 生 虫 学
HUMAN PARASITOLOGY
总 论
19:46
学习目标
• 理 解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未宿主、 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 免疫的概念。 • 叙 述 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 分 析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发育阶段。 • 说 出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流 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19:46
二、寄生虫的类别
线形动物门 医学蠕虫 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绦虫纲 棘头动物门 医学原虫 肉足鞭毛门、纤毛门、顶复门 医学节肢动物 甲壳纲、唇足纲、 蛛形纲、昆虫纲
常见人体寄生虫及其寄生部位 脑、脊髓 猪囊尾蚴、细粒棘球蚴、 血吸虫、弓形虫、溶组织 内阿米巴、疟原虫等 眼 结膜吸吮线虫、裂头蚴、 囊尾蚴、弓形虫等 皮肤、肌肉 疥螨、蠕形螨、蝇蛆、蚤、 虱、蜱、螨、猪囊尾蚴、 旋毛虫囊包等 肝脏、胆管 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 疟原虫、细粒棘球蚴、溶 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氏 曼原虫等

寄生虫学总论

寄生虫学总论
流行传播,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is)。
(四) . 寄生虫病的特点:
1. 寄生虫慢性或隐性感染与寄生虫病:
2. 带虫者:
3.多寄生现象: 4.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 器官内寄生 。异位损害。
5.幼虫移行症:某些蠕虫的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后 ,不能
过独立生活。如,蛔虫、丝虫等
暂时性寄生虫:取食与宿主短暂接触,其余阶段
营自生生活,如蚊、蚤,
⑶ 按寄生虫与宿主的选择 :
专性寄生虫: 生活阶段必须过寄生生活寄生虫。如绦虫等
兼性寄生虫:即可营自生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粪类圆线虫
偶然寄生虫: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寄生虫,如蝇蛆
机会致病寄生虫: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匿状态,免疫功能
⑶ . 储蓄宿主 ( 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 ):
某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 物,再一定条件下这些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传播给人,从 流行病学角度讲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⑷ . 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 有些寄生虫 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状 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即可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蛙) 犬(成虫) 蛇
史过程中对人有感染力的阶段。
(四)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改变
1、寄生虫形体、结构上变化:器官退化、消失,加强,特化 2、生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无氧酵解,生殖能力加强
3、免疫学的变化:逃避宿主免疫应答
二、 寄生虫和宿主的相互关系 :
(一).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
1.掠 夺 营 养 :
2.机 械 性 损 伤 :

《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3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具体寄生虫的特征和病情进行相应的方法选择。
寄生虫学的应用
寄生虫学在农业的应用
寄生虫学在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 用价值,可以用于害虫防治和增虫学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 作用,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药物 研发和防控措施等方面。
宿主免疫对寄生虫的防御
宿主免疫系统可以对寄生虫进行防御,包括通 过产生抗体、细胞免疫等方式来清除寄生虫。
寄生虫与人类健康
1 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寄生虫感染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地理分布等。
2 寄生虫感染对人体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寄生虫学在环境卫生的应用
寄生虫学在环境卫生中有广泛应 用,可以用于疾病预防、卫生检 测等方面。
结语
寄生虫学将继续发展,对生态系统和人文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研究在未来将具有更广阔的意义。
《寄生虫学总论》PPT课 件
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的科学,该课件将带你进入寄生虫学的世界,探讨寄 生虫的生活史、与宿主的互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用领域。
导言
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的科学。本节将介绍寄生虫学的定义、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寄生虫的起源和进 化。
寄生虫的生活史
1
寄生虫的寄生途径
2
寄生虫可以通过皮肤、肠道、呼吸道等途
径寄生在宿主体内。
3
生活史的类型
寄生虫的生活史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直 接生活史和间接生活史。
寄生虫与宿主的互动关系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 包括寄生虫利用宿主获取营养和宿主免疫 对寄生虫的抗击。
寄生虫与宿主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同学们在新学期 学习进步!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系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授课人:何 立
总论
第一章 引 言
一、医学寄生虫学的概念
定义:是研究医学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对 策的科学。
内容:寄生虫的分类地位、地域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生 物学)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 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和机制,以及人 体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 律、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对策。
目的:预防、治疗、控制、直至消灭寄生虫病。
二、医学寄生虫学的范畴
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软 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 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
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
◆共调查1,477,742人,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 ◆人群总感染率为62.632 %,其中原虫10.315% 、吸虫 0.573% 、绦虫0.195% 、线虫59.022%(血吸虫病、疟疾、丝 虫病、黑热病除外) ◆海南最高(94.735%),黑龙江最低(17.521%); ◆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全国分布; ◆感染人数(推算):蛔虫5.31亿、钩虫1.94亿、 鞭虫2.12亿、 包虫40万~45万、囊虫约300万。
5)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有些寄生虫侵入宿主后,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 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 其繁殖力增强并引起致病,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 致病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寄生虫的命名
动物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亚 种、株),采用二名制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 字:属名(genus name)+ 种名(species name) + 亚种 名(subspecies name) + 命名者姓氏+ ,命名年份
2、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在氧不足的情况下,糖酵解为主要的代谢途径
3、侵入宿主机体的能力变强:
如:血吸虫借机械钻力和酶的作用侵入宿主皮肤粘膜
4、繁殖能力加强: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世代交替等生殖方式
如:蛔虫产卵24万个/日/♀ 血吸虫幼虫在螺体内的无性增殖
5、具有完善的免疫逃避机制和免疫利用现象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 life cycle )
利什曼病 热带/亚热带
3.5亿
锥 虫 病 非洲中南美洲 1.7亿
感染人数
年均死亡人数
3.5-5 亿(每年) 115.68万
2亿
1.4万
2.5亿
4300万(伤残)
1200万
可高达10%患者
800-1100万
6.5万
全球其它寄生虫感染
• 阿米巴感染者约占人口的1%,年死亡4~11万 • 贾第鞭毛虫感染者2亿 • 阴道毛滴虫感染者数百万 • 机会性寄生虫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肺孢子虫病、粪类圆线虫病) • 肠道寄生虫病(蛔虫感染者13亿、钩虫感染超7亿、鞭虫感染者9亿) • 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绦虫和囊虫—肉类;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
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根据中间宿主的先后顺序不同,分别称为第一
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
• 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 :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体 内,并可随时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 些脊椎动物 为保虫宿主,也称储存宿主或储蓄宿主 。 (如血吸虫与 牛)
1.定义: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整个过程。
成虫
移行
幼虫
(人体内)
随粪便排出
虫卵
经口感染
(土壤里)
土壤
(温度、湿度)
感染性卵
(感染期)
蛔虫生活史示意图
2、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
1)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蛔虫、钩虫等土源性蠕虫。 ( 人体的感染来源于土壤等外界环境 )
2)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病原生物学
(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人体解剖、组织胚胎、遗传 生理、生化、病理、病生 药理、免疫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
寄生虫病与临床
涉及临床各科,常导致误诊、漏诊,例如
传染科: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阿米巴痢疾等 内 科: 旋毛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阿米巴脓肿、
肠道寄生虫病(原虫、吸虫、线虫、绦虫),等 外 科: 脑囊虫病、脑裂头蚴病、蛔虫性肠梗阻,等 妇产科: 滴虫性阴道炎、母婴弓形虫感染,等 儿 科: 蛲虫病、肠道及胆道蛔虫病,等 眼 科: 囊虫病、裂头蚴病、结膜吸吮线虫病,等 皮肤科: 疥疮、毛囊蠕形螨病(酒糟鼻),等
疟疾:
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存在传播,主要在云南和海南省, 中部的豫、皖、鄂、苏、鲁5省仍有流行;解放前全国每 年的疟疾发病数达3000万以上,2004年推算实际发病数超 过74万,2007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46988例,发病率 0.36/万,死亡15例。许多省受到输入性恶性疟的威胁;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 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设为“世界疟疾日”。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医学原虫学
(Protozoa)
医学蠕虫学
(Helminth)
医学节肢动物学
(Arthropod)
吸虫
绦虫
( Trematoda )
( Cestoda )
扁虫
线虫
( Nematode )
棘头虫
( Acanthocephala )
医学原虫 ( Medical Protozoa )
如丝虫、 血吸虫等生物源性蠕虫。 ( 人体的感染来源于另一种生物 )
直 接 型 生 活 史
蛔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
1、寄生虫的类别: 1)体内寄生虫与体外寄生虫 2)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阶段必须营寄
生生活)与兼性寄生虫(既可以营自生生活,也可 以营寄生生活,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粪类圆线虫 成虫) 3)永久性寄生虫与暂时性寄生虫 4)偶然寄生虫(如蝇蛆症)
四、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疟 疾 患 者
晚 期 血 吸 虫 病(腹水型)
华支睾吸虫寄生的肝脏
脑 囊 虫 病
眼裂头蚴病
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病)
丝虫引起的象皮肿
盘尾丝虫引起的河盲症
阿米巴肝脓肿
弓形虫引起的畸胎
先天性弓形虫病
黑热病
疥疮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 (WB)/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议重点防 治的十类主要热带病中,七类为寄生虫病:
我面 们对 岂寄 能生 睁虫 只病 眼的 闭肆 只虐 眼
我们的任务
• 对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治,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囊 虫病、旋毛虫病、钩虫病、阿米巴病、等(疫情不稳定)。 • 对机会致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如弓形虫病、肺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等(感染人数增多)。 • 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如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等(感 染率上升)。 • 对一些基本消灭寄生虫病的监测,如丝虫病、黑热病等。 • 防止通过性传播方式导致的寄生虫病的扩散,如滴虫病、 阿米巴病等。
受益方称为“寄生物”, 动物性寄生物称寄生虫(parasite)。
受害方称为“宿主”(host)。
二、寄生虫的适应性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
1、形态上的改变:
1) 外形的改变 2) 体壁对宿主消化液的抵抗作用 3) 吸盘、头钩、口齿等固着器官的出现 4) 生殖器官和某些感觉器官发达 5) 某些虫种的某些器官退化,如绦虫消化器官退化
•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or transport host :
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而长期 处于幼虫状态, 当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人体后便可发育为 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如肺吸虫与野猪)
2、共 生Symbiosis
1) 互利共生Mutualism :互利关系(白蚁与
其体内的鞭毛虫)
2) 片利共生Commensalism :片利关系
(鮣鱼与鲨鱼)
3) 寄生Parasitism :寄生关系( 人与人蛔虫 )
• 寄生的定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 一方受害的现象(受害方给受益方提供营养和 居住场所)。
异形吸虫—鱼类;姜片吸虫---水生植物;并殖吸虫---蟹类;广州广圆线 虫、棘口吸虫---螺类;异尖线虫---海鱼类;喉兽比翼线虫---龟鳖类;巨 吻棘头虫---甲虫类) • 宠物源性寄生虫病(犬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犬复孔绦虫、包虫)
• 我国有记载的感染人体的寄生虫230 种:
• 线虫35 种 • 吸虫54种 • 绦虫16 种 • 原虫38 种 • 其他寄生虫87种
钩虫病:
以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引起人类感染者最多。本 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海二省外,均 有不同程度流行。多流行于黄、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则以十二指 肠钩虫为主。全国钩虫感染者1.94亿,海南省人群感 染率为全国最高,平均感染率为33.17 %,约188.13万 人感染。
1、疟疾;2、血吸虫病;3、淋巴丝虫病; 4、盘尾丝虫病;5、利什曼病;6、非洲锥 虫病;7、美洲锥虫病;8、麻疯病;9、登 革热;10、结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