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规划案例总结

合集下载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规划探析———以重庆长寿区为例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规划探析———以重庆长寿区为例

[ 关 键词 ] 山地城 市 ; 防 灾减 灾 ; 绿地 系统 ; 规 划
[ 中图 分类 号 ] ¥ 7 3 1 . 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3— 8 0 0 4 ( 2 0 1 4 ) 0 2— 0 1 3 6— 0 4 近 年来 , 绿地 系统 规划 的理论 和 实践 在 国 内 外迅 速 兴起 , 推 动 了景 观 生态 学在 城 市 绿地 系 统 规划 中的广 泛应 用 , 出现 了济 南 、 东营 、 衡阳_ 1 - 3 ] 地 城市 , 拥有 良好 的 自然 地 理 条 件 . 如何 发挥 城 市 资源 , 建设 独 具 山地 特 色 的 山水 园林 城 市 , 形
2 0 1 4年 3月
重 庆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Ma r ..2 0l 4 Vo 1 . 3 3 No . 2
县, 南邻巴南区, 距重庆市城区 7 6 k m, 是重庆市
区域 性 中心城 市 , 是 重庆 市城 市 总 体规 划 中确 定
的重 要 的 以轻 工 、 化工 、 建 材 为 主 的长 江 沿 江 开
山地 往往 处 于地壳 运动 较 为频 繁 的 区域 , 如 日本 、 台湾 等 地 , 地震 、 滑坡 、 泥 石 流 等地 质 灾 害
1 3 6
独特 的地 质地 貌特 征 , 在 山地城 市 绿地 防灾 系统 中, 表现 出如下 特 点 :
1 . 1 地质 灾 害的 种类 多样 化 。 强度大 , 持 续久
长 寿区位 于重 庆市 东北 部 , 东 越 黄草 山 与涪 陵 区相连 , 西 跨 明 月 山与 渝 北 区 接 壤 , 北 接 垫 江

贵州城市山地公园设计分析——以遵义象山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贵州城市山地公园设计分析——以遵义象山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山 东林 业科 技
2 0 1 3年 第 2 期
总 2 0 5期
S HAN D O N G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NO L O G Y
2 0 1 3 . N o . 2
文章编号 : 1 0 0 2 —2 7 2 4 ( 2 O 1 3 ) O 2 —0 0 3 3 —0 6
过 象 山公 园设 计 理 念 、 景观营造、 生 态保 护 等 几 方 面进 行 探 讨 以 山 地地 貌 结 合 的 山 地 公 园在 贵 州 的 发展 。
关键词 : 城市山地公 园; 景观规 划 ; 贵州 中图分类号 : TU9 8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Th e Gui z h ou c i t y Mo u nt a i n p a r k de s i g n :Zun y i t h e Xi an g s ha n u r b a n Mo u nt a i n pa r k l a nds c a p e p l a n ni n g a s a e x a m pl e Xi e Hu a n, H e So ng t a o
境内, 根 据《 遵 义 市 南 白一龙 坑 片 区分 区 规 ( 2 O 0 7 —
2 0 2 0 ) 》 l 】 将象 山规 划为 市郊 森林公 园 , 《 遵 义县县 城 绿地 规 划 ( 2 0 1 1 —2 O 2 0 ) 》 将 其规 划为 森林公 园 , 同时
环境宜 人 、 景色 优美 、 设 施 完 备 的大 型公 园 , 以实 现
贵 州 城 市 山 地 公 园 设 计 分 析
— —
以遵 义 象 山城 市 山地 公 园景 观 规 划 为例

案例分析一陇南市鸡峰镇全域规划

案例分析一陇南市鸡峰镇全域规划

案例分析一陇南市鸡峰镇全域规划一、鸡峰镇全域发展的基础与条件1生态现状鸡峰镇地处成县南部秦岭余脉,全镇林地覆盖率达80%以上,东北部有屏障型鸡山群岭,自然环境条件极佳,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城镇,具有塑造山水田园式小城镇的潜质。

同时由于地处秦岭山系,介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单元之间,地层破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是成县滑坡、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2镇村分布鸡峰镇下辖27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从镇村空间分布看,由于受地势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村庄布局分散。

其分布的地理环境趋向比较明显,镇域内西北部成康公路一线(区)居民点相对密集,依托农业资源条件成组分布;镇域东南区域主要为林区,少有聚落点分布。

镇域村庄聚落职能特色逐步形成- 长沟、朝霞村以旅游及旅游服务为主,中西、左山、麒麟、张楞、草滩主要以烤烟种植为特色,朝霞、曹庄、长沟、鸡心、西坪等村以中药材种植业为主,南山和曹庄的优质核桃种业以及西坪、树林高寒蔬菜种植规模在逐步扩大。

总体来讲, 各地发展的差距不在于产业水平高低,而体现在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带来的"红禾IJ",全域层面功能组织完善的聚落体系尚未形成。

3空间结构通过对县域空间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县域发展次轴在鸡峰镇的经济走廊主要沿成康公路(化陈公路)一线,但是尚未有对村庄层面的空间有序化组织;由于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局限,造成了城镇一景区一腹地村庄发展缺乏纵深联系与互动,分散布局造成基础设施投资难度加大,难以优化布局。

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要求对村庄发展的空间布局、聚集程度、拆并方式予以指引。

4产业特征鸡峰镇区主要以行政办公以及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仍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农产品集散交易,旅游接待、餐饮服务和商贸物流等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工旅农产业的沟通与互动。

依托资源禀赋的"红利",鸡峰山景区旅游业平缓增长,旅游目的主要以传统观光游览为主,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缺乏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业对当地GDP贡献率较低。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出, 必然 要求 从 景观 生态 学与 生态 规划 的原理来 规 划建 设城 市绿 地 系统 , 制定 完 整 的城市 绿地 生态 系统 规划
发 展 目标 、 战略 和措施 。 山地 城 市 由于其 特殊 的地 形地 貌决 定 了 山地 城 市特有 的 自然 生态 环境 和景 观风 貌 , 而 绿地 系 统是 城 市生 态 环境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在 改善 和优 化 山地 城 市绿 地结 构 、 城 市生 态 环境 、 防灾 避 险 等 方 面具 有重 要作 用 。随着人 们对 城 市景 观及 城市 环境 问题 的 日益重 视 和城 市生 态安 全 的需要 , 建 设科 学合 理 的城 市绿 地 生态 系统 已成 为 当前 山地生 态城 市规 划 建设 及可 持续 发 展战 略的 重要 内容 。 长 寿 区地 处 长江 沿 线 , 属 临江 而建 的典型 山地城 市 , 拥有 良好 的 自然地 理条 件 。如 何 发挥 城 市 资 源 , 建 设 独 具 山地 特 色 的 山水 园 林 城市 , 形 成 科 学 的城 市 生态 绿 地 系统 , 实现 自然 生 态 的可 持 续 发展 【 5 j , 是 当前 长 寿 区城 市绿 地 系统 一个 亟 待解 决 的关 键 问题 。从 代 表 山地 城市 绿 地生 态 系统 规划 特 征 的绿 地生 态 结 构 、 生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5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 0 6 7 9 ( 2 0 1 3 ) 0 3 — 0 0 6 2 — 0 5
城 市绿 地 生态 系 统 规划 布 局是 城 市 基本 生 态 设 施建 设 和城 乡 一体 化生 态 园林 建设 的主 要 景 观格 局 模
市, 其 应具 有 以下 两个方 面 的生 态规 划学 特 征 :

存量规划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浅谈 —以五指山市主城区为例

存量规划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浅谈  —以五指山市主城区为例

存量规划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浅谈—以五指山市主城区为例摘要:近年来,城市建设逐步由传统的增量扩张转型为存量优化。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受自身自然地形要素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及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均会受到条件制约。

如何高效盘活山地城市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山地城市建设的一大重难点。

本文以五指山主城区城市建设为例,基于城市现状建设,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设策略。

以期为同类型山城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存量规划;山地城市;建设策略1 前言近年来,由增量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开始逐渐凸显[1],城市建设已逐步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增量扩增转变为“精而细”式存量优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目标[2]。

存量规划更关注城市的公共利益,倡导城市内部土地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

盘活存量,本质上是以“针灸式”及“小手术”的方式,对城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历史风貌、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渐进改善[3]。

对于城市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地、长期未建设等用地,优先完善城市公共及基础设施配套。

存量规划背景下,规划重点关注新增建设区域、近年建设区域以及老旧区域三类用地的分类建设指引。

对于新增建设区域,用地较为单一,优先用于设施配置以及安排城市产业发展。

近年建设区域,尤指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区,该类区域建设程度高,且因建筑质量较好,往往更新改造难度大,多通过现状用地新增公服设施配套,完善区域设施服务水平。

老旧区域则多指城市旧工业区、老生活区、城中村等区域,该类区域内部生活环境较差,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整体更新改造更有利于土地的提质。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自然资源环境优美,但城市建设往往易受地形因素影响。

城市道路布局具有开放式的特点,道路轨迹比较自由,在整体布局感官上没有鲜明的规则变化[4]。

用地之间连贯性较差,且建设用地多带状分布,设施分布不均衡,覆盖面小服务半径不合理等,都成为山地城市建设一大难点。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地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使得其在水资源规划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方法及实施策略。

二、重庆市水资源概况及挑战重庆市地处山地,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频发。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重庆市的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水资源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庆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一)规划原则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四是保护优先、治理与利用并重。

(二)规划方法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重庆市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3. 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4.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策略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技术创新: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 部门协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四、重庆市水资源规划的实践与成效近年来,重庆市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湿地保护等,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山地规划案例

山地规划案例

山地规划案例
山地规划是指对山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规划,其目的是实现山地生态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下面将以某山地规划案例为例,介绍山地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首先,针对该山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报
告和分析报告。

通过对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了该山地的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现状,为后续规划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山地规划方案。

根据山地的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状况,合理划分了山地的开发利用区、生态保护区和农林牧业区,明确了各区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确保了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后,实施了山地规划方案。

通过加强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山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同时,还加强了山地规划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了山地规划的社会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地规划方案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山地资源的合理
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山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山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该山地规划案例充分体现了山地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山地资
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希望通过该案例的介绍,能够加强对山地规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以重庆山地居住区为例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以重庆山地居住区为例

架空式
(1)架空式示意图
建筑物底面与坡地局部或完全分离
对山地地形有较强的适应性
(1)吊脚式示意图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车行交通
(1)台地式道路交通法
(2)运用“S”型道路
高差小,道路系统完整串联
高差大,各台地间设置独立交
通,产生尽端路
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 曲线型道路来限制车速 多角度的提供景观视点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人行交通
(1)水平步道
(2)人行坡道
(3)人行梯道
坡道、梯道和水平步道是构成山地环境中步行系统的三种核心要素。
一方面能给人们减少人车混合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享受山地地形地貌带来的特殊观感。
常规人行交通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人行交通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
以重庆山地住区为例
目录
Content
1 绪论 2 现状山地住区设计概述 3 山地城市住区案例解析 4 山地住区设计要点总结 5 结语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1.1研究背景
1 我国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山地城镇数量多 2 山地城市形态与平原城市形态差别很大 3 平原地区的住宅发展模式对于山地环境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3.1 以重庆春森彼岸住区为例——交通动线
(1)车行交通动线设置
地上车行流线
地下停车库范围 地下车行流线
பைடு நூலகம்
地下车库出入口
人车分流
3.1 以重庆春森彼岸住区为例——交通动线
(2)人行交通动线设置
入口电梯
步行小路
除了在同一标高平台上的水平园路外,还有衔接各台地、具有明显高差的台阶、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山地城市是广义的概念。

山地,包括地理学划分的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它们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其中山地约占33%,丘陵约占10%,高原约为26%。

山地城市是指城市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生境。

此外在占12%的平原地区和占19%的盆地地区,其城市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斜坡地上,形成与平地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境条件,也应列入山地城市之列。

1992年中国山地城市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一大批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来。

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镇),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述目录••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布局原则••2 山地城市主要结构模型的建构1.1 集中与分散——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

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有一个“度”的把握。

1.2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

协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动态平衡机制。

(2)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

建立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模式,以减少市民上下班、购物在路途上的时间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

缓解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公共卫生、交通拥挤、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使组织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成为可能,减少小汽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减少道路交通面积及其建设投资。

(4)绿地楔入原则。

组团之间保留的陡坡、冲沟、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山地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休闲、游憩场所和动植物的栖息生境。

(5)多样性原则。

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人和生物、历史与现状、新城与旧城共生共荣、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观格局。

(6)个性特色原则。

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现代城市单调和千篇一律的通病。

2.1多中心组团模型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山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图1是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形态,它体现了“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大山城结构模型和立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构架。

1960年编制的重庆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人口154万人,用地约78km2,人均用地仅51m2。

规划采取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模型,从而确立了重庆市主城区发展的基本格局。

全市分14个组团,每个组团平均不少于10万人,1个主要中心,4个副中心,工作居住就近组织、就地平衡,组团之间由自然绿地相隔。

采取这样的布局结构,使70%以上的居民靠步行方式流动。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辖区总人口3114万人,面积8.24万km2,主城区城市人口250万人,用地162km2,人均用地65 m2;规划2010年,主城区人口320万人,用地240km2,人均75m2。

主城区主要在两山所夹的丘陵槽地内发展,仍有60%居民靠步行在组团内流动。

从重庆市域范围看,仍然保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格局(图1、图2),适应山城、江城和炎热气候条件的自然地理特点。

此外如香港、厦门、珠海、桂林、宜宾、泸州、温州、南平等山水城市也属此类发展类型。

图1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形态图21998年重庆市总体规划2.2新旧城区分离模型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高原云岭山脉主峰玉龙雪山山麓,海拔2400m左右,为纳西族故乡和东巴文化中心,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

古城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南朝视野开阔的丽江坝区,冬避西北寒风、夏纳西南凉风,城市选址与布局科学合理(图3)。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采取“有效保护古城,积极发展新区”的原则,在旧城西北另辟新区,形成旧城与新区相对独立的三个组团,从而使古城得以有效地保护(图4)。

此外还有大理、南平等,均属此类。

图3丽江县城选址图4丽江县城现状(1983年)2.3绿心环形生态型模型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乐山市总体规划中(图5),市域采取复合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

主城区采取生态型的绿心环形结构发展模型和独特的空间结构形态。

其规划成果于1992年参加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未来生态城市”非政府高峰论坛,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图6)。

图5乐山市中心城区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图6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型结构模型与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的比较2.4 城乡融合模型岑溪县城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三面环山的三角形河谷台地上。

义昌河由西向东南的槽地中心流过,其出口处在两山的狭小山谷,每年汛期,河流两侧槽地形成洪泛区,为农业高产地(图7)。

建成区面积约3km2,城镇人口4万人,人均用地75m2。

规划人口10万人,规划用地9km2,远期人口可发展到16万人,规划用地20km2。

规划布局结合自然生态特点,保留了河流两侧集水区的农耕地、自然山林和水系,城市向两侧高台地上平行发展,避免洪水淹没的危险。

旧城东北为农业居民区,西北下风侧为工业发展用地,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一主(旧城)、一副(新区)分列东西两翼,形成融山、水、田、林、城为一体的山水城镇景观格局,体现了工农结合、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新模式(图8)。

图7岑溪县城用地现状(1991年)图8岑溪县城规划总平面(1991-2010年)2.5 指掌或枝状模型仁寿县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农业产区的丘陵地带、两山夹峙的谷地。

规划区地形起伏,景观丰富(图11)。

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对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1995年规划以旧城为主体,结合自然条件,沿213国道成扇形分布5个2-6万人大小不等的组团,组团之间有河湖水系、冲沟、农田、园林绿地形成永久性隔离带和自然景观丰富生态条件优越的开敞空间,形成指掌状空间结构形态。

工作与居住、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指掌之间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相联系;指掌内部交通以步行为主,辅以自行车交通,使小汽车的使用减少到较低程度,创造了安全、卫生、舒适、宁静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25万人,用地规模22km2。

规划成果获1998年度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图9)。

图9仁寿县城现状(1995年)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脉北麓、汉江南岸的十堰市,为新兴的汽车工业城,境内山峦起伏,冲沟发育,城市布局结构受地形限制,逐渐形成树枝状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图10仁寿县城规划(1995-2020年)2.6环湖组团模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175m蓄水方案,峡口水面上升,使巫山县城全部受淹,形成了3.8km2的湖面,迁建的新县城环绕湖面成组团式布局(图11),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用地破碎,生态脆弱,三条大冲沟及多处滑坡体给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带来极大难度。

在对迁建用地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县城整体迁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新城道路由低到高沿等高线蜿蜒而上,对三条大冲沟进行治理,形成组团之间的绿色景观带,突出表现新城整体形象和独特的山水景观格局(图12)。

图11巫山新县城环湖组团型总体规划模式图12巫山新县城详细规划2.7星座型发展模型无锡城市枕山滨湖,水网发达,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突出,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评价无锡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稳定性,通过生态因子叠加、自然生态资产评价,绿地形式评价,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开发度等的评价,作出无锡市生态适宜性综合分析评价图,提出无锡进一步发展的星座式城市结构模型的总体格局(图13),以协调“发展”和“控制”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

图13无锡市空间形态结构示意(2001-2020年)2.8长藤结瓜式模型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北部,背山面海。

南山风景区绿心位处烟台市中南部,面积逾60km2,为烟台城市总体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烟台市总体规划,城市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各有四个组团跳跃式发展,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空间结构(图14)。

为有效发挥绿心重要的景观、生态服务功能,2003年进行了南山风景区的生态规划,以自然生态和景观生态评价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复建为目标,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建成烟台市最大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健身的活动场所,形成大烟台的山、海、城、岛,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总体景观格局。

图14烟台市土地利用规划(1993-2010年)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高山峡谷城市攀枝花市,境内峰峦叠嶂、地形崎岖,海拔高度1300m左右,最低的河谷盆地937m,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城市结构顺应复杂地形,沿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地带,形成东西长达55km的长藤结瓜式带状组团结构。

全市由9个组团组成,每个组团平均8万人左右,组团之间相隔5-10km(图15)。

生产与生活安排、交通组织、污染与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是规划需要考虑的重点。

此外,如兰州、抚顺、延安、内江、奉节等也属此类。

图15攀枝花市长藤结瓜式城市布局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