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以下加*的内容为重点掌握。

)第一讲行政法学概述一、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的含义及特征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运用行政职权对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依法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行政法上所涉及的“行政”的特征:(一)行政主体具有特定性(二)行政活动具有执行性、法律性(三)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主动性、强制性、自由裁量性(四)行政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保障公民权利二、行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三、行政法的特点*(一)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实体法法典(二)行政法数量多,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三)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易变性(四)行政法的实体法规范与程序法规范相互交织,往往共存于同一法律文件之中。

四、行政法的渊源*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和协议等。

五、行政法的内容(一)行政组织法(二)行政行为法(三)行政监督和行政救济法六、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与本质功能*(一)管理论(二)控权论(三)平衡论(四)行政法理论基础还包括:服务论;公共利益本位论;政府法治论;公共权力论;控权——平衡论;控权——服务论等。

七、行政主体概念与特征八、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二)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三)行政法调整的行政法律关系(四)行政法的作用思考题:1、行政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2、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与本质功能。

*3、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4、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讲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及其作用二、合法行政原则*(一)合法行政的基本内涵(二)法律优先原则(三)法律保留原则三、合理行政原则*(一)合理行政原则的基本内涵(二)比例原则四、责任行政原则五、诚实信用与信赖保护原则*六、高效便民原则七、正当程序原则*思考题:1、合法行政原则的基本内涵。

《行政法学》课程讲课提纲

《行政法学》课程讲课提纲

《行政法学》课程讲课提纲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行政法学》课程是法学专业必修课。

学习《行政法学》课程必须反复阅读文字主教材,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概念、原理、知识;在理解、领会有关原理、知识时,必须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立法精神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重点概念、重点原理知识、重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及要求是:1.了解和掌握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初步掌握我国行政法的总体轮廓,为今后从事行政法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为以后学习各部门行政法或各类具体行政法规范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习行政法有重要意义。

2.了解并掌握行政法作用。

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3.深刻领会公民权利的救济途径及其操作程序。

二、推荐参考书目及必读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比较行政法》,王名扬主编,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3.《行政责任问题研究》,杨解君主编,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4.《英国行政法》,王名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5.《法国行政法》,王名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6.《美国行政法》,王名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7.《行政法学总论》,[德]毛雷尔,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8.《日本行政法通论》,杨建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必读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1.《宪法》(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同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1982年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同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2年、1986年、1995年三次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doc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doc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行政法学学科所涉及的各主要领域的行政法制和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全面教学与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介绍、分析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问题,以期为中国的行政法治化提供建设性对策。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学的内容、特点,能够以行政法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社会实践问题,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行政法概述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掌握行政关系的概念,弄清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掌握行政法的特点;理解行政程序的重要性;掌握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行政与行政法第二节:行政法源第三节:行政程序第四节:本章实务讨论第二章:行政法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行政法理论基础涵义,弄清控权论、服务论、平衡论、协调论的主要观点;明确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本章实务讨论第三章行政法主体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行政法主体的概念;掌握确立行政主体的重要性;掌握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和特征;了解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地位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组织的地位;了解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范围和监督内容;明确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行政主体第二节:行政机关第三节:其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第四节:行政相对人第五节: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第六节:本章实务讨论第四章公务员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公务员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外国公务员的范围;弄清公务员职务关系内容,明确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国家公务员概述第二节:行政职务关系第三节: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本章实务讨论第五章:行政行为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行政行为的涵义、特征和分类,明确行政行为的内容、效力,弄清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掌握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411《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1411《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11课程名称:《行政法学》英文名称:Administrative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1 案例讨论学时:3学分:3适用对象:法学专业(医事法律方向)基本要求行政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行政法学的范畴非常广泛。

根据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及我校四年制法学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行政法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行政法概论、行政法的法源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主体概论、行政机关、其他行政主体、行政人、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等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等依职权的行政行为、行政指导等行政主体的其他行政行为、行政程序等。

其中安排51学时理论讲授和3学时案例讨论。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讨论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争取学习一定的法律实践方法。

本大纲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行政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一章行政法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行政的概念、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2.了解行政权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行政与行政国家、法治国家的关系、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行政法的历史、行政法学的历史。

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法、政府失灵、有限政府二、主要教学内容1.行政的概念及内涵(1)行政的一般概念(2)本书对行政的概念2.行政权(1)行政权是公权力(2)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3)行政权与行政职权3. 行政与行政国家、法治国家(1)行政与行政国家(2)行政国家和无限政府(全能政府)(3)行政与法治国家4. 中外行政法的一般概念5. 本书的概念6. 行政法的特征(1)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内容上):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2)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本质上)(3)难以制定统一法典的法(形式上)7.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8. 行政法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9. 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10. 我国行政法学的历史第二章行政法的法源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1. 掌握行政法法源的定义、制定法法源的种类、非制定法法源的种类、不同位阶法源冲突时的适用规则、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2.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越权无效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特殊情况下行政法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法源二、主要教学内容1. 关于法源的不同解释和行政法法源的定义(1)关于法源的不同解释(2)行政法法源的定义(3)行政法法源的分类2.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立法、条约和协定3. 不同位阶法源冲突时的适用规则4.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法律解释、判例、习惯和惯例、行政法理5.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1)含义(2)适用6.实体性基本原则与程序性基本原则的划分(1)调整行政实体关系的实体性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越权无效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2)调整行政程序关系的程序性基本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行政公平原则7.特殊情况下行政权运行原则:公共利益至上原则、效率优位原则、合法性原则、应急性原则、不得恣意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第三章行政法主体概论目的要求:1. 掌握行政法主体的定义及种类、行政主体的概念及特征、行政主体资格的要件及确认、几种情况下对行政主体的认定2. 了解行政法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二、主要教学内容1. 行政法主体2. 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概念和特征(2)行政主体资格的要件(3)确认行政主体资格的方法(4)几种情况下对行政主体的认定3. 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相互关系(1)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4. 行政组织法5.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行政机关目的要求:1. 掌握行政机关的含义、性质和特征,行政机关的分类,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2. 了解的内容: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机关、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二、主要教学内容1. 行政机关的含义、性质和特征2. 行政机关的分类(1)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2)职能性行政机关与专业性行政机关(3)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4)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5)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6)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7)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8)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行政监督机关以及辅助机关(9)外部行政机关和内部行政机关3. 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和管理手段(1)概念及辨析(2)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3)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4)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4.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1)中央行政机关(2)一般地方行政机关(3)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4)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第五章其他行政主体目的要求:1. 掌握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2. 了解的内容:社会公权力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法理解释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一、基本概念: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委托二、主要教学内容1. 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种类(1)含义(2)种类2.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1)含义(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3)被授权组织的条件(4)被授权组织的范围(5)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3. 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1)社会公权力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法理解释(2)种类4. 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1)受委托组织的含义(2)行政委托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3)行政委托与法律、法规授权的区别(4)行政委托与行政机关内部委托、代理的区别(5)受委托组织的条件(6)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7)受委托组织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第六章行政人目的要求:1. 掌握行政人的概念、范围,行政人与国家公务员的关系与区别,行政人的法律地位,行政人资格的确认,行政人资格取得的两种途径2. 了解的内容:我国《国家公务员法》的内容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一、基本概念:行政人、国家公务员二、主要教学内容1. 行政人概述(1)概念及特征(2)范围2. 相关概念辨析(1)行政人与行政主体(2)行政人与国家公务员3. 行政人的法律地位(1)国家与行政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公职关系)(2)行政主体与行政人的关系(3)行政人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4. 行政人资格的确认5. 如何判定行政行为6. 行政人资格的取得和丧失(1)行政人资格的取得(2)成为行政人需具备的最一般的法律条件(3)行政人资格最一般的禁止条件(4)行政人资格的丧失7. 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公务员法(1)国家公务员概述2.国家公务员法——以我国的公务员法为个案第七章行政相对人目的要求:1.掌握行政相对人的概念、特征、范围、法律地位,对行政相对人身份的认定2.了解行政相对人的分类、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一、基本概念:行政相对人二、主要教学内容1. 行政相对人概述(1)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及特征(2)行政相对人的分类(3)行政相对人的范围2.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1)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2)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申请权、参与权、知情权、正当程序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补偿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3)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协助公务的义务、维护公益的义务、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3. 行政相对人身份的认定(1)行政相对人与行政对象人(2)行政相对人与法人(3)行政相对人与国家机关(4)行政相对人与国家公务员第八章行政行为概述教学要求:1.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的各种分类2.了解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不同学说和不同观点,行政行为的特征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终局行政行为与非终局行政行为、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二、主要教学内容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行政行为的分类(1)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2)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3)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4)附款行政行为和无付款行政行为(5)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6)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7)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8)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9)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10)行政行为与准行政行为(11)终局行政行为与非终局行政行为(12)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13)共同行政行为与非共同行政行为(14)自为的行政行为、授权的行政行为和委托的行政行为第九章抽象行政行为教学要求:1.掌握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范围、合法要件,行政立法的概念、性质、分类,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法律地位2.了解行政立法的原则、程序,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二、主要教学内容1.抽象行政行为概述(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2)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3)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2.行政立法行为(1)行政立法的概念(2)行政立法的性质(3)行政立法的分类: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3.行政立法的原则(1)民主立法原则(2)法制统一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行政立法程序(1)提议和起草(2)审查和审议(3)发布(4)修改和废止5. 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1)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2)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创制性文件、解释性文件、指导性文件(3)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第十章具体行政行为教学要求:1.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条件,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2.了解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讨论案例分析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具体行政行为二、主要教学内容1.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2.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条件3.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4.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5.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第十一章依申请行政行为(一)——概述、行政许可教学要求:1.掌握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许可的概念、分类2.了解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种类、程序,行政许可的作用,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制度和内容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依申请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二、主要教学内容1.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1)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2)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种类(3)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程序2.行政许可(1)行政许可的概念(2)行政许可的种类3.行政许可的作用4.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第十二章依申请行政行为(二)——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教学要求:1.掌握行政给付的概念、种类,行政奖励的概念、种类与形式,行政确认的概念、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行政裁决的概念、种类2.了解行政给付的作用、原则,行政奖励的作用、原则,行政确认的作用、原则,行政裁决的作用、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二、主要教学内容1.行政给付(1)行政给付的概念(2)行政给付的种类(3)行政给付的作用(4)行政给付的原则2.行政奖励(1)行政奖励的概念(2)行政奖励的种类与形式(3)行政奖励的作用(4)行政奖励的原则3.行政确认(1)行政确认的概念(2)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3)行政确认的作用(4)行政确认的原则4.行政裁决(1)行政裁决的概念(2)行政裁决的种类(3)行政裁决的作用(4)行政裁决的原则第十三章依职权行政行为(一)——概述、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教学要求:1.掌握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行政规划的概念、种类,行政命令的概念、种类,行政征收的概念、特征、种类2.了解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原则,行政规划的作用,行政命令的作用,行政征收的作用、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依职权行政行为、行政规划、行政征收二、主要教学内容1.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1)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2)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特征(3)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4)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原则2.行政规划(1)行政规划的概念(2)行政规划的种类(3)行政规划的作用3.行政命令(1)行政命令的概念(2)行政命令的种类(3)行政命令的作用4. 行政征收(1)行政征收的概念(2)行政征收的特征(3)行政征收的种类(4)行政征收的作用(5)行政征收的原则第十四章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教学要求:1.掌握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种类,行政强制的概念、特征、种类2.了解行政处罚的作用、原则、程序,我国《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制度和内容,行政强制的作用、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行政强制1.行政处罚(1)行政处罚的概念(2)行政处罚的特征(3)行政处罚的种类(4)行政处罚的作用(5)行政处罚的原则(6)行政处罚的程序2.行政强制(1)行政强制的概念(2)行政强制的特征(3)行政强制的种类(4)行政强制的作用(5)行政强制的原则第十五章行政主体的其他行为教学要求:1.掌握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行政合同的概念、特征,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特征、构成2.了解行政指导的原则、主要方式、实施、程序和救济,行政合同的原则、缔结、程序和法律救济,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救济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事实行为二、主要教学内容1.行政指导行为(1)行政指导的概念(2)行政指导的特征(3)行政指导的原则(4)行政指导的主要方式:说服、建议、协商、奖励、帮助(5)行政指导的实施(6)行政指导的程序(7)行政指导的救济2.行政合同行为(1)行政合同的概念(2)行政合同的特征:行政性、合意性、法定性(3)行政合同的原则:公开竞争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公益优先原则(4)行政合同的缔结:招标、拍卖、协议(5)行政合同的程序(6)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3.行政事实行为(1)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2)行政事实行为的特征:行政性、可导致行政相对人权益受损性、多样性(3)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行为、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行为4.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补充性行政事实行为、即时性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性行政事实行为、服务性行政事实行为5.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第十六章行政程序教学要求:1.掌握行政程序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制度2.了解行政程序的分类、价值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行政程序二、主要教学内容1.行政程序概述(1)行政程序的概念(2)行政程序的特征:法定性、多样性、分散性(3)行政程序的分类(4)行政程序的价值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3.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1)行政回避制度(2)行政听证制度(3)行政信息公开制度(4)说明理由制度(5)审裁分离制度(6)案卷制度执笔人:于强教研室主任:邓虹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近年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行政法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法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制定一份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行政法作为一门法学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行政法律观念和法律思维能力。

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制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包括行政法的基本概念、法律原则、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行政法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提高行政法的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明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

通过讲授,学生可以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行政法的实践应用;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交流思想,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1. 教学评价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设定明确的教学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考核方式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规定多种考核方式,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论文写作等。

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明确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方式。

通过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将行政法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五、课程改革和创新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鼓励课程改革和创新。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doc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doc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Syllabus of Administrative Law一、课程名称:行政法Administrative Law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8/3四、先修课程:法律基础,英语四级五、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英语表达中国行政法内容的方法,提供公共管理及法律教育的国际化视野;2.通过法学理论、法条及案例的综合教学,要求学生熟悉与掌握我国行政法律体系中的几大基本法律;3.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帮助学生初步分析有关行政法现象与案例;4.引导学生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

六、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基本教学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法导论,阐述行政法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原则及有关行政法、行政法学发展等知识,进行理论上的铺垫工作;(100%英语授课)第二部分是行政主体与相对人,阐述行政主体的一般理论及有关行政主体职责、职权、管理手段与相对人权利、义务等具体理论和知识;(100%英语授课)第三部分是行政行为,介绍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及有关行政行为的性质、特征、构成要件、合法要件与各种类别行政行为运作程序等具体理论和知识;(50%英语授课,其中理论部分为英语,法条部分和案例教学部分为中文)第四部分是行政程序,详细介绍行政程序一般理论、基本原则及主要制度。

(50%英语授课, 其中理论部分为英语,法条部分和案例教学部分为中文)第五部分是国家赔偿法,对国家赔偿法进行全面、概括的介绍,并且系统、准确地阐述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方式、步骤、程序与标准等具体理论和知识;(50%英语授课,其中理论部分为英语,法条部分和案例教学部分为中文)学时安排:第一部分:行政法导论(8学时,全英语)•行政法概述第二部分:行政主体与相对人(6学时,全英语)•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课下作业(阅读宪法英文版,交一篇用英语写作的读书笔记)第三部分: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概述(4学时,全英语)•抽象行政行为(6学时,其中3学时为英语)•具体行政行为(12学时,其中6学时为英语)•课堂讨论(用中英双语进行案例讨论)第四部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6学时,其中3学时为英语)•课外活动(用英语模拟举办听证会)第五部分: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6学时,其中3学时为英语)期末考试(闭卷,卷面语言为英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班同学答题可用中文)八、教材及参考书1、阎铁毅等:中国行政法(英文版),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2、恩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 M •莱文(Ernest Gellhorn & Ronald M. Levin):行政法(第4版英文影印),法律出版社,20013、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第三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4、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21世纪法学创新系列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可从超星数字图书馆下载)5、皮纯协,张成福.行政法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可从超星数字图书馆下载)九、考核方式闭卷书面考试70%+课堂作业与讨论20%+出勤情况10%Teaching concepts:The first part, as an introduction to administrative law,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general theories,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law and science of administrative law.In the second part which named administrative subject and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we explain general theories, specif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about duties, authorities, administrative means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s and about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counterparts.The third part is about administrative act, which introduces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specif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e, features, essentials and procedures of administrative acts.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which introduces the general theories, principles and main systems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The last part is concerning state compensation law and 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 which firstly comprehensively and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state compensation law,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and correctly describes the specif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n doctrines of liability fixation, measures, procedures and criteria of 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Outline and schedule:Part 1: Introduction (8 hours, in English)Basic TermsBasic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Sources of Administrative Law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Homework: Read u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rite an article in English.Part 2: Administrative Subject and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6 hours, in English)Definition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Administrative OrgansOther Organizations of Execution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PowersNational Public ServantsCase study: about the leg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national public servants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Part 3: Administrative Act (22 hours, half in English)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Features of Administrative ActContent of Administrative ActClass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t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Administrative PenaltyAdministrative LicenseAdministrative CoercionDiscussion in Class: case study about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Part 4: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6 hours, half in English)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Basic Principles and Main systems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Discussion in Class: hold a simulative hearing on a kind of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Part 5: State Compensation (6 hours, half in English)General Description of Law on State Compensation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Methods of Compensation and Basis of Calculation。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36 理论:28 实验;8 见习: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先修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前言1.本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行政法学》是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专业课。

2.课程性质: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学》是基于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应用到公共事业与行政领域的一门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型课程。

3.课程特点: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如何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已日益受到广大行政法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行政法学》这门课程基本理论的阐述就是解答上述难题的关键。

4.课程内容:《行政法学》课程内容安排相对灵活,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建议安排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法概述、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行政救济、行政诉讼。

在行政法概述介绍行政法相关概念及行政主体、职权等;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一般包括行政行为与公共行政程序;行政救济,主要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复议等;行政诉讼则主要讲解行政诉讼的概念,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参加人、程度等。

5.本门课的前期基础课程:《行政法学》前期基础课程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现代行政原理等。

6.教学任务及基本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修习,让学生掌握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行政法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7.使用的教材:本课程参考书目有崔运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四版)、王学辉《行政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马怀德《行政法制度构建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盐野宏《行政法》,杨健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8. 计划学时数、学分数:计划学时数、学分数计划36个学时,理论28学时,见习8学时,学分数为3.9.主要教学方法、使用说明:本课程理论的全部内容将由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讲授,见习部分分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孔庆余执笔人:李继刚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行政法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Adminstrative Law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 8学分: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系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分成四大部分,即行政法导论、行政法主体论、行政过程论和救济论。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制度,使得学生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而为其将来依法行政或者代理行政诉讼准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项编写要求:写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参与行政复议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能力,为其将来依法行政或者依法维权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一章行政法概述(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行政法的基本范畴、基本知识与基本理念,在微观与宏观上对行政法有一个初步了解与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分类一、行政、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法的渊源三、行政法的分类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的功能一、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法的地位与功能考核要求了解: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的渊源、分类。

理解:行政法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掌握: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特点。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授课,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它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目前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三、中外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发展概况第二节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行政法定原则二、比例原则三、诚信原则四、保障相对人权益原则考核要求了解:行政法基本原则在现实中的发展概况。

理解: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掌握: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并进一步了解掌握行政主体的特点、构成以及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与联系2、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间的职务联系二、行政相对人1、概念2、权利和义务考核要求了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种类,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理解:行政主体的特点。

掌握: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间的职务联系、行政职权含义、特征、类型。

第四章行政职权(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行政职权的涵义、特征与类型,并进一步了解掌握行政职权的设定与授予、行政职权分配、委托和行政协助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职权的涵义、特征与类型一、行政职权的涵义二、行政职权的特征三、行政职权的类型第二节行政职权的设定与授予一、行政职权的设定二、行政职权的授予三、行政职权设定与行政职权授予的区别第三节行政职权的分配、委托和行政协助一、行政职权的分配二、行政职权的委托三、行政协助第四节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行政权限一、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二、行政职权与行政权限考核要求了解:行政职权的涵义、特征与类型。

理解:行政职权的设定与授予掌握: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行政权限第五章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行政行为概念、特征、内容、效力、合法要件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对行政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并重点掌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及几种主要的分类。

了解行政程序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深刻理解和掌握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明确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与其他国家的行政程序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一、行政行为的涵义二、行政行为的特征三、行政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四、行政行为的分类五、行政行为的功能六、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生效要件七、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八、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九、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变更与消灭第二节行政程序一、行政程序概述二、行政程序基本原则三、行政程序基本制度考核要求了解行政行为的含义、特征、法律地位及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程序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理解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合法要件,掌握明确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及行政行为无效、撤销和废止的不同法律后果,行政程序基本原则、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第六章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行政立法相关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到行政立法基本问题以及学习到行政立法与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立法一、行政立法概述二、行政立法的分类*三、行政立法的程序四、行政立法的监督五、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考核要求了解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性质、原则,掌握行政立法原则和程序,明确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第七章行政处理————依申请的行政行为(10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行政处理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分类,重点掌握几类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种类和原则,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鉴别具体行为的种类。

第一节行政处理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概述第二节行政许可第三节行政给付第四节行政奖励第五节行政确认第六节行政裁决第七章行政处理——依职权行政行为(10课时)重点掌握几类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种类和原则,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鉴别具体行为的种类;能够区分两类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第一节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第二节行政规划第三节行政命令第四节行政征收第五节行政处罚第六节行政强制第九章行政奖励、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知晓除了强制性行政行为以外,还有非强制行政行为,且其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应占据相应重要的位置,以此来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进一步转变一些学生“行政权即强制”的思维惯势。

教学中宜采用非强制行政行为与强制行政行为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奖励一、行政奖励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奖励的原则三、行政奖励的种类四、行政奖励的形式五、行政奖励的程序六、行政奖励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第二节行政合同一、行政合同概述二、行政合同的种类与作用三、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解除四、行政合同的作用及完善第三节行政指导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指导的种类、意义与作用三、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考核要求了解: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的种类和程序,救济途径及国外有关状况与相应法律规定。

理解: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的作用。

掌握: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的概念、特点、原则,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章行政法制监督(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性及行政法制监督的几种主要方式。

教学中宜结合实际状况来阐明、讲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法制监督概述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二、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性第二节行政法制监督的方式一、权力机关的监督二、司法监督三、行政监察监督四、审计监督考核要求了解: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特点,国外有关情况介绍。

理解: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意义。

掌握:行政法制监督的方式。

第十一章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重点讲述行政赔偿的有关内容,将赔偿与行政补偿进行比较,介述我国有关行政补偿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状况和实践中具体做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赔偿一、行政赔偿概述二、行政赔偿范围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四、行政赔偿程序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六、行政赔偿实践状况简介及未来发展展望第二节行政补偿一、行政补偿概述二、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三、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四、行政补偿的标准与程序五、行政补偿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考核要求了解: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现状。

理解: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未来发展趋势。

掌握: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概念、特征、范围、方式、程序、计算标准、行政赔偿的追偿。

第十二章行政复议(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并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讲述有关行政复议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行政复议的重要性,了解我国行政复议的现状,增强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复议概述一、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二、行政复议的原则三、行政复议的作用四、行政复议参加人第二节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及程序一、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二、行政复议的程序三、行政复议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考核要求了解:外国行政复议发展概况,我国行政复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理解:行政复议的作用、行政复议的完善措施。

掌握: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原则、程序、参加人、范围及管辖。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学时确定为8个学时。

具体为:案例讨论4学时,旁听案件庭审2学时,模拟法庭2学时。

(1)案例讨论,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经典案例展开讨论,可采用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旁听案件庭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司法实务的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

(3)组织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模拟审判活动使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熟悉和掌握司法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课时不计入教学总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参与法律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发掘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1)社会调研,以教师命题或学生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针对当前行政法热点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社会调研,启发引导学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法律咨询,在法制宣传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法律咨询,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案例,增强将普适的行政法条文与具体个案结合起来的能力。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方式,更好地贯彻和实现了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都能够通过思辨和实践两种方式更好地学习行政法学知识。

四、学时分配(本项编写要求:按章节简要编写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五、考核说明本课程采用闭卷方式考核;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