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

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

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

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

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

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

222年魏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

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

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

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

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

张骏继位后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

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

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公元392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

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

甘肃省和青海省分家,地位重要的西宁,为何划分给了青海?

甘肃省和青海省分家,地位重要的西宁,为何划分给了青海?

⽢肃省和青海省分家,地位重要的西宁,为何划分给了青海?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也是青海省最⼤的城市,虽然与兰州、西安等城市相⽐,还存在⽐较⼤的差距,但这其中有很多的关系,例如⼈⼝稀少的问题等等。

其实,西宁被划⼊青海省的时间并不长,总计只有90余年的时间。

在1928年,青海省建⽴的时候,国家把西宁地区划分给了青海省,并且成为了青海省的省会。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么⼤的区域划分呢?⼀、西宁从最初期就⾪属于⽢肃地区中国古代历史⾮常漫长,同时也⾮常复杂。

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在⾃⼰强盛的时期,都会进⾏⼀系列的扩张⾏动,例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等。

在秦朝和汉朝统治的初期,西宁地区并不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

汉武帝在位时期,开始了不断的东征西讨,在这⼀阶段,中原王朝开始管理西宁地区,并且把西宁归属于凉州管辖。

当时,全国划分成了13个州,凉州就是其中之⼀,管理区类似于现在的⽢肃省。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西宁是⾮常重要的战略基地。

从西宁地区往西,则是各种游牧部落,经营西宁地区可以拱卫整个西北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历代军队都在西宁地区屯⽥。

在整个青藏⾼原上,有两处⽐较⼤的河⾕区。

河⾕区的⽔草丰满,⽽且⼟地⽐较肥沃,能够放牧也能够耕种。

这两处河⾕区就是现在的拉萨和西宁,对于游牧部落也⾮常重要。

在唐朝末期,西北各地不断失陷,唐朝的西部防御线⼤幅度收缩。

当时,西宁地区被吐蕃政权占领,在吐蕃政权解体以后,西宁⼜成为了青唐吐蕃政权的统治中⼼,那个时候的西宁被称为青唐城。

宋朝统治时期,为了对付西夏国,曾经和青唐吐蕃的关系⾮常好。

但是在北宋末期,宋朝开始了著名的熙河开边,占领了青唐城。

宋朝把青唐城改名为西宁,寓意西部安宁的意思,西宁由此得名,并沿⽤到了现在。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含义,例如西安、南宁等等。

元朝统⼀全国以后,由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的管理,元朝创⽴了著名的⾏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成了10个省份,其中就包括⽢肃省。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

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

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成。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

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站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

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

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

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唐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作者:高强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4期摘要:西宁是我国千年古城,在西北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本文从西宁城市时间发展角度来探究西宁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西宁;城市;历史;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8-01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重要的承载空间和物质文明。

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按照时间顺序西宁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西宁时代(约前121年~1840年)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标志着西宁城诞生。

214年东汉设西海郡。

222年曹魏筑西平郡城。

十六国时期,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以西平为都城。

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

607年隋炀帝改鄯州为西平郡。

618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

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攻占西宁州。

1386年明朝长兴候耿秉文修西宁卫。

1645年清军入藏,置西宁府。

在这一时期西宁特点是(一)规模较小,以明朝西宁卫为例,耿秉文所修西宁卫城面积较小,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度厚度都约15米,月城高约12米。

城呈方形,中轴对称,开东南西北四门。

(二)功能单一,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之初本是战时临时据点,后成为固定的戍边重镇。

直到明清时西宁最重要的城市功能依然是军事戍边拱卫关内。

(三)位置近水要处,西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之势,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

西宁旁边就是北川、南川、湟水(含西川),西宁卫北是湟水河,北门口还有北门泉,湟水河是西宁的生命之水。

(四)周边自古畜牧业发达,农业不断发展。

此外手工业、商业在城市发展中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成为手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集中之地。

西宁的铠甲武器、马牛羊和毛纺织业、奶制品等自古就名扬天下,此外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西宁的10个第一……这些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

西宁的10个第一……这些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

西宁的10个第一……这些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宁,一座清凉而又迷人的城市,然而,在西宁生活这么久你确定你真的熟悉西宁么?这一篇文章将让你知晓各种根深于西宁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小编相信连很多老西宁都不知道西宁什么时候开始叫西宁?西宁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西宁的曾用名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等。

这么多地方都叫西宁原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叫西宁,小编带你一起看看“异地他乡”的西宁。

广东西宁县(现为郁南县),隶属广东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

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

四川西宁镇,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城北部。

距县府113公里。

全镇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1.1万。

西宁镇处在群山怀抱之中,西宁河贯穿其境。

江苏西宁乡,位于吕四镇西南,南与通兴乡相接,西与海门市刘浩乡毗邻,北临通吕运河与天汾乡隔河相望。

四川西宁乡,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

西宁乡距市中心2公里,毗邻安居区聚贤乡、横山镇。

越南西宁省,人口约102.9万,全省辖有一市、8县,该省是从胡志明市到柬埔寨必经之路,也是越南方经济大省之一。

越南的西宁省还有个西宁市,这里除了有“黑婆山”、沙麻森林和高台大教堂等名胜古迹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手工艺村。

西宁的海拔最高点是?西宁市平均海拔3137米,海拔最高点位于湟源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交界处,靠近日月山脉,海拔高度4877米,海拔最低点位于西宁市城东区、海东市平安县、海东市互助县交界处的小峡纵向桥附近,海拔高度2162米,全市地势高差为2715米。

驻地高程2255米。

西宁市县级区划平均高程统计表州(市)名称平均高程城中区2511城北区2380城西区2390城东区2350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3268湟中县2943湟源县3387西宁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是?《青海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西宁市户籍人口数为2032837人,其中湟源县户籍人口数为131259人,是西宁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

西宁简介

西宁简介

西宁简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前214年)设西海郡,隋朝改为西平郡,唐初(公元前619年)建鄯州,五代时称青唐城,宋崇宁三年(公元前1104年)为西宁州,明代为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

西宁是“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羌中道上的要冲和商业重镇。

1946年正式成立西宁市,素有高原古城之称。

西宁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湟水谷地,高原古城西宁,东起平安县的小峡口,西至湟源县日月乡,南与贵德县相连,北与互助县接囊,全市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辖城东、城西、城中、城北海湖新区五个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市区平均海拔2200米之间,夏季平均气温17-2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被称之为‘中国夏都’,‘夏都’是对西宁城市内涵及特征的准确定位,是对外宣传促销的诉求点,是提升西宁市地位知名度、美誉度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牌,‘大美青海、欢乐夏都’是西宁市的主题旅游形象,‘中国夏都’是名副其实的气侯夏都,也是历史文化夏都和高原现代都市文化夏都,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六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俗。

如今的西宁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容繁华似景,其开发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即距今的七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经考古工作者发掘,西宁地区有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如马家窑文化遗存、马厂文化类型、齐家文化遗存、宗日文化、卡约文化遗存等多种文化遗存。

魅力西宁夏都、最美青海湖、佛教圣地塔尔寺、神奇三江源、动物王国可可西里、多彩坎布拉、神秘原子城、多情金银滩、醉人门源百里油菜花、天下黄河贵德请等一大批知名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社会的和谐度和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高,西宁人体现出的淳朴、热情和善良与自然之美和谐交融,让中外游客非常喜欢。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青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青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疆域的漂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青海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疆域的变迁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角度,探讨青海地区的疆域变迁。

一、古代青海地区在古代,青海地区是多个民族居住的地方,其疆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青海地区主要是羌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与西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及地域交错的复杂性,对于古代青海地区的疆域情况我们很难有详细的了解。

随着汉朝的统一和西域的开拓,青海地区逐渐进入中国统治之下。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对青海地区进行统治和开发,将其纳入中国的疆域范围。

此后,历代朝代对青海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但在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下,青海地区的疆域可谓相对稳定。

二、清朝时期的疆域变迁清朝时期,青海地区开始成为中国的西北边疆。

乾隆时期,清朝不断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和控制,实行宗教政策、农牧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然而,青海地区的疆域范围在此期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三、现代青海地区的变迁进入现代时期,特别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的漂变。

在中华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被划归为青海省,辖区范围相对稳定。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行政区划调整,青海省的辖区进一步扩大。

雷波、尼玛等地区相继划归青海省,使得青海地区的疆域扩大了不少。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时期,中印边界冲突导致中国对青海地区西南部的领土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除了在境内的领土变迁之外,青海地区还与蒙古、新疆等地的交界处存在争议和划界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这些争议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并在实际控制之下。

四、总结总结起来,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在青海地区亦有体现。

青海西宁的历史故事

青海西宁的历史故事

青海西宁的历史故事
青海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面将介绍几个与西宁历史相关的故事。

西宁在古代属于藏族地区的一部分,隶属于吐蕃王朝。

吐蕃时期,西宁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因为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这里的人
民以经商和畜牧业为生,繁荣发展。

明代时,西宁成为了中国的边疆重镇,成为军事、政治的重要据点。

当时修建了西宁城墙,用于抵御外族的侵略。

这座城墙是由石头
垒筑而成,屹立至今,成为西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代时期,西宁成为青海省的行政中心。

在这个时期,西宁的经
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央政府派遣官员驻扎西宁,推动了
西宁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西宁也成为了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修建
了许多寺庙和学院。

20世纪初的西宁历经了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宁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1928年,西宁成为青海省
首府。

此后,西宁逐渐现代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和交通基础
设施也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迎来了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西宁作
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现在,西宁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丰富的旅游
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

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

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

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

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

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

222年魏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

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

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

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

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

张骏继位后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

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

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公元392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

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

沙州辖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宁市)。

公元439年北凉投降北魏。

湟水流域归北魏统治,今西宁等地由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纷争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北魏遂改西平郡为鄯善镇(治今西宁)。

公元526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治今西宁市)、浇河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炀帝出兵击败吐谷浑王伏允。

隋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迁徙内地经罪犯人到这里居住,青海境内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扩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先后平定了薛仁果和李轨,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

公元678年从湟水县划出西部地置鄯城县,在今西宁城东筑鄯城。

鄯城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

至此,唐鄯州辖湟水、龙支、鄯城三县。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经过反复争夺公元1104年北宋收复了青唐,改鄯州为西宁州(治今西宁市),隶属于陇右都护府。

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

公元1131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队进入青海东部,赵怀恩逃往阆州,西宁归入金的统治。

金在今西宁仍置西宁州。

在金占领青海东部期间经常受到西夏的攻击,从公元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的八、九十年里,西宁等地常处于金、夏的争夺中。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积石州,三月占领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蒙古帝国的统治。

当时西宁州隶属于甘肃行省所辖七路二州之一。

元朝撤消金、夏时的乐州,将原乐州所辖地区并入西宁州。

这样,整个湟水流域统由西宁州管辖。

公元1286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宁设立西宁枸榷课程所,负责管理西宁等地赋税征收、市场贸易及钱粮转运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71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
版图。

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

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

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和分守西宁道的节制。

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

到1488年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直接管辖蒙藏民族事务和负责西宁卫的军事防务。

公元1645年清军进入西宁。

清朝初年西宁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及大通卫。

到1829年,西宁县的辖地除今西宁市外,还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宁一直处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巴戎、循化、湟源七县和玉树、都兰二理事,西宁是道府所在地。

1927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

1928年国民军进入青海,第二年南京政府的决定,设立青海省,以西宁县为青海省省会,孙连仲就任青海省主席。

公元1946年6月11日,西宁市正式成立。

西宁市辖区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和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朝阳及盘子山。

市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7万余人。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参将的马麒被委任为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

1915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长官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宁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身兼二职,集军政大权一身,从此开始了马氏家庭统治青海的历史。

1936年蒋介石命令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马氏家族乘飞机由西宁仓惶逃往重庆,后又逃到台湾。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张国声任副主任;刘枫、钱平任市长、副市长。

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职权,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的省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