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织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将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元素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2. 元素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3.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但是元素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二、化合物1.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是固定的,其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
2.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其的元素有关。
3. 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可以分解为其组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产生新的化合物。
三、混合物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通过混合形成的。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组成物质的特性仍然保持。
3. 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如过滤、蒸发、沉淀等。
四、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而化学变化则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气体、生成固体沉淀、产生新的颜色或放出光线等。
五、纯净物与杂质1.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纯净物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杂质是存在于其他物质中的不纯净的物质。
杂质可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纯净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及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杂质等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反应容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仪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器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广口瓶、细口瓶等【知识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绪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 (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5)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1)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20)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8)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1)第九单元溶液 (35)第十单元酸和碱 (39)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5)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8)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51)常见物质的俗名 (53)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53)常见反应的现象 (57)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60)多功能瓶 (61)除杂 (62)鉴定 (6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 现象: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固体的粉碎、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现象: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再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硬度较大(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稳定性、不助燃性)等。
-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语来描述;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整理版),附例题!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重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注意: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解析:如蜡烛燃烧时,除了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蜡烛融化了。
2、如何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常用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来帮助辨析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但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比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颜色变为淡蓝色,物理变化。
水的沸腾,放出气体,物理变化。
浑浊的水静止一段时间后,生成沉淀,物理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要吸热放热,物理变化。
灯泡通电发光,物理变化。
所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其本质还是要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例题:(2020安徽中考)《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描述的下列制瓷工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烧裂矿石B. 粉碎矿石C. 淘洗矿粉D. 取泥制坯【解析】A、烧裂矿石过程中存在燃烧,燃烧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烧裂矿石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粉碎知识将大块矿石变为小颗粒矿石,无新物质的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淘洗知识将矿粉中可以溶解的部分溶解,溶解时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在制坯过程中知识将泥块和矿粉混合,并改变形状,此过程中无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重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
2、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定是物理性质,但物理性质不一定必须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等不需要通过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处于物理性质。
例题:(2019恩施州中考)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状态B.密度、硬度C.可燃性、酸碱性D.熔点、沸点【答案】选C。
重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例题: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相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 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出,包括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燃烧性、腐蚀性等。
3.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无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4. 分子和分子式:-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和其原子数量的比例关系。
5. 原子和原子序数:-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原子序数:元素的标识,表示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6. 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左侧。
- 生成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系数表示。
7. 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
8. 分子和化学键:-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形成。
- 化学键:连接原子的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9. 原子结构:- 电子:位于原子中的负电荷微粒,分布在能级和轨道中。
-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的中性粒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以上仅为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具体还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习题和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铁生锈等。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延展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知识点二: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形状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先说现象后得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前:侧重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2)点燃蜡烛:燃烧过程外焰:温度最高①火焰内焰:温度较高焰心:温度最低熔化燃烧的现象②蜡烛的外观变短倒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杯内壁有水珠生成③生成物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火焰(3)熄灭蜡烛白烟→能否点燃蜡烛外观知识点三:药品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用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或密度大地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向指定容器中滴入时,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应放在指定位置;滴加时,不要伸入仪器内,一般要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②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绪言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等。
3、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挥发性、溶解性(是否溶于水)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材可以燃烧……
通常情况下,描述物质的性质会出现下列字眼:难、易、能、可以
5、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例如:酒精可以燃烧(性质),所以我们用酒精作燃料(用途)——性质决定用途
我们用石墨作电极(用途),是因为石墨能导电(性质)——用途体现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其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等,
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硬度下(可以说质软)
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注:比较密度大小时,固体液体与水比较,气体与空气比较)2、点燃,观察火焰情况,验证生成的新物质
(1)火焰分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
用火柴梗放入火焰中,取出观察,外焰部位烧焦的程度最严重,由此可知外焰温度最高。
(此处跟酒精灯的火焰相同)(2)燃烧产物的检验: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注:以后碰到物质燃烧,要检验水和二氧化碳就采用上述方法,举一反三)
3、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
说明白烟是气态石蜡冷凝而成的固体。
蜡烛燃烧的过程:固态→液态→气态→燃烧
4、对具体物质的研究因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现象,如是否燃烧,是否发光发热,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颜色变化等等(一定要学会描述现象)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合理得出结论。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4)
1、明确探究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中我们将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2、制定实验方案
3、进行实验操作
4、观察实验现象
(1)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2)
课题3 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
保存方式:广口瓶保存
取用: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竖立)
二、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灯帽直立在桌上
2、用外焰加热
3、不能想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能灯点灯,不能嘴吹灯。
三、给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1、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试管夹从下往上套,夹在距试管口大约三分之一处
3、若试管外壁有水的话,需擦干后再加热
4、加热时,试管口要向上倾斜约45。
5、加热前要先进行预热
6、加热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
7、将液体加热至沸腾后,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四、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