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总结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反应容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仪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器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广口瓶、细口瓶等【知识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绪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 (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5)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1)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20)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8)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1)第九单元溶液 (35)第十单元酸和碱 (39)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5)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8)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51)常见物质的俗名 (53)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53)常见反应的现象 (57)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60)多功能瓶 (61)除杂 (62)鉴定 (6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这门神奇的学科,在初三的时候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单元作为开篇,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比如说,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的破碎等等。

这些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发生了改变,其本质并没有变化。

就像把一块木头锯成几段,木头还是木头,没有变成其他新的东西。

化学变化则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比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食物的腐败等。

在这些变化中,原来的物质经过反应,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以铁生锈为例,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铁锈的成分和性质都与铁截然不同。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比如说,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就是氧气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氢气能够燃烧,这就是氢气的化学性质。

了解物质的性质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非常重要。

通过对物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如何保存物质、如何让物质发生我们想要的变化等等。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仪器的连接、仪器的洗涤等。

药品的取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固体药品通常用镊子或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块状药品则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起试管让药品滑落下去。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超详细笔记)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超详细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与联系①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②化学变化常见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产生沉淀,有气泡等。

注意:现象仅用于理解,具体区分用判断依据。

③常见物理变化:玻璃破碎,铁水铸成锅,汽油挥发,状态(固液气),形状改变。

常见化学变化:食物质烂、酿酒/醋、金属生锈,动植物呼吸,烧制陶瓷,物质燃烧,冶炼金属。

④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化学变化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密度,硬度,质量,颜色,气味、熔点,状态,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2.化学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可燃性,助燃性(支持燃烧),酸碱性,届蚀性,毒性,稳定性3.性质变化区分变化:对过程的描述,常用“生成”“得到”等词。

性质:固有的属性,常用“能”“可以”等词。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O2燃烧更旺,CO2直立即熄灭②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O2 无明显现象,CO2变浑浊③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O2重新燃烧, CO2立即熄灭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燃烧1.点燃前就是我们肉眼见到的正常状态。

2.点燃时①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②木条横穿三层火焰.现象:与外焰接触部分最黑结论:外烧温度最高③产物的检验(1)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结论:燃烧产生水(H20)(2)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置在火焰上方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结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CO2)(3)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3.熄灭①熄灭有白烟(→点燃→白烟(就是石蜡固体小颗粒))二、呼出气体和空气成分1.收集呼出气体:排水法①集气瓶装满水,从侧面盖好毛玻璃片,集满后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取出2.比较成分的含量①O2: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现象:空气中燃烧时间比呼出气体中更长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②CO2: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只有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浓度)比空气中高③水蒸气(H20):向玻璃片上哈气现象:有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用手拿,不要近闻,不能品尝。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与混合物、分离技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等内容。

下面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化学的基本概念是初学化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物质、性质、变化和理论四个方面。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可以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性质是物质的属性或特点,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形态或状态上的改变,如固体溶解、液体沸腾等;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等。

理论是对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科学规律或原则,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延展、可塑性等性质,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等;非金属不具备金属的性质,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氢、碳等。

纯净物质与混合物是初学化学的重要内容。

纯净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质,如水、氧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空气、海水等。

混合物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也叫溶液,如盐水;非均匀混合物包括悬浮液、胶体和乳液。

分离技术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用于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

常用的分离技术包括过滤、蒸发、结晶、沉淀、提取等。

过滤是通过过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从固体液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蒸发是将液体使其蒸发,使溶质沉淀于容器内;结晶是将溶液中的溶质通过降温结晶出来;沉淀是通过加入试剂使溶液中的溶质沉淀下来;提取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强弱将混合物中的溶质提取出来。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铁生锈等。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延展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知识点二: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形状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先说现象后得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前:侧重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2)点燃蜡烛:燃烧过程外焰:温度最高①火焰内焰:温度较高焰心:温度最低熔化燃烧的现象②蜡烛的外观变短倒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杯内壁有水珠生成③生成物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火焰(3)熄灭蜡烛白烟→能否点燃蜡烛外观知识点三:药品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用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或密度大地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向指定容器中滴入时,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应放在指定位置;滴加时,不要伸入仪器内,一般要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②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归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意:(1)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为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的关键是看爆炸前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如果一种化学变化中出现了某一现象,我们说这个变化(化学反应)开始了,当现象消失时,说明反应结束了。

闻气体气味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6、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时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汽油能燃烧表述的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汽油燃烧表述了汽油发生的化学变化---燃烧。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又能体现物质的某些性质。

如木炭能燃烧是指木炭的化学性质,它是在木炭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木炭的固有属性。

而木炭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是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变化的过程。

又如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则是汽油的物理性质。

误区一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或者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发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气泡的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误区二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1)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如轮胎爆胎,蒸汽锅炉内压力过大而爆炸等。

(2)可燃性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而引起的爆炸,因为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

(3)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

如原子弹爆炸。

误区三误认为描述的物理性质就是物理变化
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对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描述,而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具有的能力、状态等。

课题二
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等。

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讨论:
1、形态: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
2、外观: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气泡等
3、能量: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热、声、爆炸等。

排水集气法: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
条件:不与水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误区一
误以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但使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误区二
描述化学现象,错将结论说成现象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本质。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而属于实验的结论。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用实验结论代替。

课题三
图形用途
1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2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1加热前应该擦干试管外壁,先预热后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2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应与左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

用于夹持试管1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2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使用时,拇指不得按在短柄上。

用于搅拌、过滤或
转移液体时引流,
也可用于蘸取试

搅拌时,不能碰撞容器壁或底部
用于加热1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4熄灭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加热1加热时,应擦干烧杯外壁并放在石棉网上,以使其均匀受热;
2溶解固体时,要轻轻搅拌
1用作收集或贮
存少量气体:
2用于有关气体
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于加热,要与磨砂玻璃片配套使用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试验操作
量度液体体积1不能加热;
少,选择合适的量筒;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图形用途
试验基本操作
1实验室化学药取用规则
(1)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标志
(2
(3)节约原则----最少用量原则
(4)“一要、三不要”原则—用剩药品处理原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存放: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取用工具:药匙(也可用纸槽代替)、镊子
3、液体药品的取用
3、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二检查三禁止)或(二检查二禁止一必须)
给固体物质加热
a给固体物质加热可以使用干燥的试管或蒸发皿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给液体物质加热
a 给液体物质加热可以使用试管、烧杯、烧瓶等,试管可以直接加热,烧杯、烧瓶需垫石棉网加热。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注意:
1、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要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2、给试管里的固体和液体加热都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均匀受热后可以在药
品处集中加热;给液体加热,均匀受热后也要不时地移动试管。

3、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

4、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直接放在试验台上,以免烫坏试验台。

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胶皮管的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

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找原因,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试验。

洗涤玻璃仪器
洗涤方法:先倒掉试管内的废弃物,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再倒掉,连洗几次。

若容器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洗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以洗涤干净(形成均匀的水膜)洗净后的试管等仪器倒放在试管架或指定地方。

误区一
几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易出现错别字
误区二
量筒读数与实际体积大小的关系。

(仰小俯大)
误区三
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和砝码的位置易混。

(左物右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