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共53页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 4、道家文化的人生态度
• (三)佛教思想及理想人格 • 1、空 • 2、诸行无常 • 3、诸法无我 • 4、一切皆苦 • 5、戒律 • 6、禅定 • 7、般若 • 8、涅槃
烦恼就是烦扰恼乱众生身心,使之迷惑、苦恼、不得寂 静的作用,是一切众生的痛苦的直接根源、生死轮回的 原因。 在五位法中,烦恼属于心所法,共有六种: 1、贪,2、瞋,3、慢,4、疑,5、痴,6、恶见.
SL1 利他:友好和关注他人的特点。
对人宽容、友好和顾及他人;或
辑任性无为。
• 马祖道一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 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 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尽是道。
• 3、领悟疗法——禅修
• 谁来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 《菩提本无树》歌词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 • 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 • 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 • 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 • 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 • 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 • ——我们从中悟了什么?
第八讲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中西人格差异
问题
• 1、中国人是谁?中国人什么样的人? • 2、传统的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异同在哪
里?
• 3、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何不同,为什么出现
人格差异?
• 4、如何研究中国人的人格? • 5、人格研究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实践意义
的出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 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人格 • 二、中国人的现实人格结构 • 三、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及与中国人的比较 • 四、中国人的人格现代化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人格

君子: 仁、义、礼、智、信;
三德具备(仁、智、勇)。
道家的文化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 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与 “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 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 为”与“自化”的统一。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 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 之中。 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越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 君子: 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超然于世之外,精神上自 由独立的隐土,即道家式人格
儒道互补在人格上的体现
儒道互补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 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 儒家道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 儒家的尚刚主动与道家的贵柔主静
天命观在民间——作用
个人日常生活的控制点。如结婚、盖房要择良辰择吉日, 农作物收成要占卦问卜。
道德评判的标准。民间有苍天有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说法。 个体归因的根据。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人算不如天 算,意外收获要谢天谢地,飞来横祸而幸免于难就是吉人 天助。经常做命运的归因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归因方式。 宗教缺失的替代品。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一种统一人心 理的宗教,宗教观念的缺失使人倾向于心理对天的焦虑与 恐惧,因此形成一种“多神崇拜”的心理,见佛就拜,见 庙就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也 是一种畏天命的心理与外在表现形式。
“天命”,本义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 下人的命运。
“天”一方面是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创生性,是一 切变化的根源,是无意志的,是天道、天理。另一 方面天是宇宙万物的支配者和主宰者,是无所不为 的力量,是有意志的,是宗教意识中的人格神。
中国人人格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凸显“开放性”,中国人更强调“人际关系性”。
“六维说”人格结构较完整地涵盖了“五维说”的内容,同时,新增的第六维度则更加突显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的关系,但它更多地带有“被动”的意味,即从个人是否具有“待人真诚、热诚、友好、利他性”等特质,来判断他的人际关系好坏。但在中国人眼中,一个在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只是一个“老实”,“诚实”和“高尚”的人,是一个“好人”。但中国老百姓还有一种说法,“老实人吃亏”。中国人将人际关系总有一种“主动”的味道,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做人”,懂得不懂得营造关系,能不能灵活地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等。因此,第六个人格维度恰好折射出中国人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独特文化特色。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演讲人简介: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1981年9月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习,1990年7月取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演讲正文:一、人格的界定讲到人格,是指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什么特点。
这里有三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一个是人格,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
第二个概念是性格,指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的特点的评价。
换句话来讲,人格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而性格是我们对这个人表现出的特点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个性,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指的是这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性。
[1]从这三个概念来看,最基础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心理学里面讲到人格的时候,它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这个人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或行为的倾向性。
这些特点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又不同。
第二个方面,人格指的是一种内部的整体性。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这个人的整体来讲,他又有其内部的一致性。
因此讲到人格的时候,既是表现在外在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或者内部的一致性。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式,以及他内心体验的特点。
人格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人他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注重管理理论,对别人的管理应该怎么来进行呢?实际上讲到管理的时候,就是讲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表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用一套管理西方人的模式、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从直观上来讲肯定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演讲者简介: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1981年9月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习,1990年7月取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一、人格的界定讲到人格,是指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什么特点。
这里有三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一个是人格,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
第二个概念是性格,指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的特点的评价。
换句话来讲,人格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而性格是我们对这个人表现出的特点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个性,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指的是这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性。
[1]从这三个概念来看,最基础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心理学里面讲到人格的时候,它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这个人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或行为的倾向性。
这些特点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又不同。
第二个方面,人格指的是一种内部的整体性。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这个人的整体来讲,他又有其内部的一致性。
因此讲到人格的时候,既是表现在外在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或者内部的一致性。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式,以及他内心体验的特点。
人格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人他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注重管理理论,对别人的管理应该怎么来进行呢?实际上讲到管理的时候,就是讲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表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用一套管理西方人的模式、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从直观上来讲肯定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国心理学会年会资料)

警
理
学
工
部
军
管
大
业
企
党
政
干
文
卫
35.00% 最符合中国
文化要求 (情境化 )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企管 党政 文教 大学生 工农
最符合西方 文化要求 (个人化)
和暖敏 和暖慎 和热敏 和热慎 卓暖敏 卓暖慎 卓热敏 卓热慎
一、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社会行为的关系 启示四:
陈仲庚 王登峰,1984 王登峰等,1994 王登峰 崔红,2003
大七的确定
杨国枢 王登峰,1999 王登峰 崔红,2004,2005 2006,2007,2008 崔红 王登峰,2002,2003
论证1: →“大五”测量中国人时会发生什么?
Wang, Cui, & Zhou, 2007
“强制的五”
王登峰 崔红, 2005
五 或 六
论证: →CPAI+QZPS:人格素材的完整性
王登峰 崔红, 2005
七
三、总结与展望
1、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四、五、六 或 七?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有两种“相信”: 宗教信仰→出于天性的自我珍视,超现实 科学证据→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了的理念和信念
2、两种文化:性善文化 性恶文化
Wang & Cui, in press2
QZPS与NEO PI-R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分层回归:QZPS的维度或次级因素先进入回归方程,NEO后进入 NEO的维度或次级因素先进入回归方程,QZPS后进入
ΔR2 0.383 ΔR2 β值 ΔR2 0.236 ΔR2 WX3 乐观 0.181 0.301 RG人际关系 0.110 WX1 活跃 0.235 -0.434 N神经质 0.236 WX2 合群 0.288 0.368 N4 自我意识 0.383 -0.342
人格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人格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人格的基本特征(一)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XXX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
(二)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三)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
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
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
文化人类学家把同一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四)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所有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凡种属性相加的混合物。
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是那种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
其实,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会性制约的。
因此,可以如许概括: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性的综合体,表现出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配合模式。
【最新精选】中国人的人格特质

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人人格特质:“我是谁?”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数据”尝试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揭示出来。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
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提出,在中国人人格的界定上,“六维模型”比“五维模型”似乎更为切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
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
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
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五维说”虽在国际风行,却难以“说”清中国人。
你的性格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能否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你对外界事物有多大的责任感?……这一系列带有“大五”风格的问题,是西方心理测试者经常要考量的几个方面。
但是,用这一学说轮到测量中国人的人格时,就可能出现错位现象,“基于这个学说建构的心理测试量表,无法把中国人独具的人格特征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