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导言1.1 引言1.2 目的和重要性1.3 教学目标二、课程简介2.1 理论概述2.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由来2.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研究领域2.2 教学特点2.3 课程设置2.3.1 课程名称和编号2.3.2 学时安排2.3.3 教学方法三、教学内容3.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1.1 矛盾的普遍性3.1.2 矛盾的特殊性3.1.3 矛盾的斗争性3.1.4 矛盾的质量互变性3.1.5 矛盾的否定之否定3.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2.1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3.2.2 要素的内在联系3.2.3 过程和发展3.2.4 运动和静止3.2.5 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3.3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3.3.1 形式和实质的辨析3.3.2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3.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3.3.4 必要和自由的结合3.3.5 变革和持续的统一3.4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3.4.1 科学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3.4.2 工程实践中的自然辩证法3.4.3 生产与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3.4.4 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中的自然辩证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讲授法4.2 讨论与互动4.3 实践与案例分析4.4 小组合作学习4.5 自主学习与评价五、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5.1 作业要求5.2 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5.3 评价体系与权重分配六、参考文献七、附录7.1 课程大纲修改记录7.2 课程教材列表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和全面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框架。

本大纲包含了导言、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在导言部分,引言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由来和教学目标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紧接着,课程简介展示了本课程的理论概述、教学特点和课程设置。

理论概述包含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发展,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教学特点部分说明了本课程的独特之处和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大学教学大纲_自然辩证法概论

大学教学大纲_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Outlin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1107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18学时开课部门:哲学教研室授课对象:硕士生考核方式:论文考试80%,平时成绩20%预修课程:暂无主讲教师:吴越秀、叶兴华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宗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参考资料:《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4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世界科技文化史》,李建珊,刘洪涛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论技术》,陈昌曙远德玉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技术哲学》,许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殷登祥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科学社会学》,刘珺珺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张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刘兵、李正风著,清华大学,2003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一卷》【英】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二卷》【英】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三卷》【英】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四卷》【英】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英】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技术与文明》,【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猜想与反驳》,【英】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英】拉卡托斯著,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反对方法》,【美】费耶阿本德著,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科学究竟是什么》,【英】查尔莫斯著,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科学社会学散忆》【美】罗伯特·K·默顿著,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库恩著,金吾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英国】W.C.丹皮尔著,李珩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科学的社会功能》,【英国】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美】夏平著,徐国强等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原理作为理论纲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探讨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培养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认知能力;4.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a.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c.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a. 古代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b. 科学革命对自然辩证法的推动c. 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对立统一规律b. 能量转化和守恒c. 含量质变规律d. 循环往复和渐进性规律4.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 辩证分析方法b. 逆向思维方法c. 系统综合方法5. 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a.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b.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c.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3.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内容涵盖课堂所学知识及其应用。

六、参考教材1. 《自然辩证法导论》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第二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第四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第五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周:复习总结八、教学资源支持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因此,要密切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提纲1、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观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影响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剖析为辅。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以及渐变和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

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提纲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关系。

2.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3.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一般进程4、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对自然界演化方向提出的挑战5、自然界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对称性破缺在物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定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2010年教育部发文,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调整为选修课、1个学分、18个课时。

我校自1990年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以来,一直承担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新形势下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与时俱进。

从世界上一流大学以及国内的一流大学来看,它们都非常重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因而,我校的这门课程也需结合实际深化改革、重点建设、提高课程的整体水平。

本课以科学技术历史发展为逻辑线索,在人类历史背景下有机融合“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的理论观点,把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由来展现给学生;宗教的由来和历史发展也是理工科学生所缺少的社会学内容,所以,本课在宗教的由来和产生的讲授中讲解科学革命如何促使科学产生,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课结合“大国崛起”讲授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本课还要结合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讲授爱因斯坦相对论,尤其要以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解读相对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从逻辑和历史这两个方面理解科学与技术,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深刻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

2.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科学的一般性质;技术的特征;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3.从历史与逻辑这两个方面概述科学与技术:古代科学技术,古代自然观或自然哲学的特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世纪的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学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观1、1自然界的本质与特征2、2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3、3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章科学观2、1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1、2科学的发展与进步211、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章技术观3、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31、2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11、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章科技与社会发展4、1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1、2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411、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展望三、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掌握科学技术的辩证应用,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掌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中文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课程编号:SK1101
课程性质:学位课课程类型:选修课
总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
开课学期:1学期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教学目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5)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2.重点: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
第二章马克西主义科学技术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2)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2.教学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6学时)
1.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3)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研究方法
(4)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伦理规范。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3)创新型国家建设
2.教学重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创新型国家建设。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50分)+平时成绩(50分)。

五、课程教材
本书编写组编著.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年8月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本书编写组编著.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本书编写组编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本书编写组编著.自然辩证法讲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殷登祥编著.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七、预修课程
本科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八、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硕士点学科专业。

九、说明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贯彻相关文件精神。

十、教学大纲审定
大纲制定人: 南金花 2014年6月26日
二级学院领导:方合林 2014年6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