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由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作于1956年。
这首诗以延安为背景,通过描绘延安的山水风光、历史遗迹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的掌握。
2.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 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和传承。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等。
2. 诗歌文本:打印或复印诗歌原文,人手一份。
3. 课堂活动道具:如红色旗帜、延安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朗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作者:贺敬之3. 诗歌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 延安精神的传承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先辈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音频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朗读与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延安,我把你追寻》。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了延安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赞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是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很好范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 7 个生字,会写“延、昔”等 10 个字,会写“延安、昔日”等 1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延安精神的内涵。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能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能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优质教案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的主要表达特点。
选编这首诗,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形象感知、领会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热切。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查找资料、结合史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讲解汇报。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诗歌内容,受到精神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以激情的文字导入,简单介绍延安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
以三个问题: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怎样追寻?提挈全文,初步建立诗歌的层次。
学生交流对延安的了解,补充简介延安,让学生加深对延安革命圣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对先辈的敬仰。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内容。
但是,对于延安这样的历史名词,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把握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追寻延安精神的决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追寻延安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延河,枣圆,南泥湾,宝塔山。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同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说学生: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二)学生读课文捕捉信息品读细品,内化情感要求抓住“延河、枣园,南泥湾、宝塔山等来领悟延安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抓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精神。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题目,升华主题教师:结合“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宝塔山的脊梁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教师将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进一步领会延安精神。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将对他们的答案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并在讨论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外阅读,延伸课外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继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扩大阅读量。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24课,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眷恋和追寻的诗歌。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对于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热爱和尊敬,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阅读法和讨论法。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阅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讨论诗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4.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强调诗歌的表达手法。
5.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眷恋和对事业的忠诚。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延安这个地名和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引导他们感受诗中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的背景和历史,感受诗中的情感。
2.原因: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名和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延安的作文,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语文教师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
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
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环节五:分部分学习诗歌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
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
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关于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一句插图致乘客见,将延安的风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
从单纯地观看图片引导向深层地思考,引出延安精神。
环节六:表情朗读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我插入了大量的朗读训练,还安排了背诵训练。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作者对延安的感情呼之欲出。
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
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环节七:作业设计
课后查阅资料,结合网络,继续学习,完成以下学习目标(二选一):
1、制作一份关于“延安精神”的手抄报
2、一本专题诗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