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助人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理学管理⼼理学多项选择题1.⼼理学家需要回答的哲学问题包括(ABC)p2A 灵魂B 认识论 C⼈性与伦理问题 D 思想2.对有计划⾏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A,C )。

A.⼈类的⾏为有时候⾃发的、⽆意识的B.⼈们不⼀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C.习惯性⾏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D.⼈们对⾏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变化 E.主观规范是因⼈⽽异的3.Zimbado认为与去个体化⾏为有关的因素有( A,D )。

A.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B.群体引起的直接的⽣化刺激C.团体活动引起的个体⾏为的“去抑制”D.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匿名性 E.群体极化现象4.影响助⼈⾏为的情境因素有( A,B,E )。

A.他⼈的存在 B.责任分散 C.求助者是否受他⼈喜欢D.环境条件因素,包括天⽓条件、社区⼤⼩以及环境中的噪声 E.时间压⼒因素5.奥尔波特对⼈格的研究采⽤了哪些⽅法(B D)p49A 观察法B 整体法C 测验法D 个案研究法6.在归因的过程中,⼈们经常使⽤的原则是( AB C)p75、p79A 共变原则B 排除原则C 折扣原则D ⾃我知觉原则7.对侵犯⾏为的界定要注意哪些⽅⾯( ABCD )p122A⾏为 B意图 C反社会⾏为 D亲社会⾏为 E侵犯情绪8.引起侵犯⾏为的因素有( ABCD )。

A.受到他⼈攻击 B.遭遇挫折 C.归因⽅式 D.极端温度 E.宣泄9.关于“习得性⽆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E )。

A.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外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B.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内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C.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不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D.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E.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整体性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10.态度的⼼理成分包含哪些(ABC)p152A 认知成分B 情感成分C ⾏为倾向成分D 思想倾向成分11.影响团体凝聚⼒的因素有哪些(ABCD)P226A 需要的满⾜B 团体⽬标C 团体活动D 领导者名词解释1.⾃我意识:是个体参与⾃我知觉时的⼀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可以被看成⼀种⼈格特质。

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群体氛围与沟通开放性的影响.doc

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群体氛围与沟通开放性的影响.doc

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群体氛围与沟通开放性的影响-->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就是指团队成员自发地帮助团队内其它成员或整个组织的行为(Sparrop; Kraimer,2006),是属于OCB 的一个重要维度和研究内容(Organ,1988)[1-2]。

OCB 的研究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历史,随着OCB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如何引导组织成员提高该行为的水平也已成为学者和管理者的任务(李燕萍和涂乙冬,2012)[3]。

OCB 就是指组织成员采取的自主性的、“角色外”的、虽然不是正式的工作内容要求的,却能够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行的一系列积极行为(Organ,Podsakoff,MacKenzie,2006)[4]。

Podsakoff 等人(2013)通过分析90 篇发表在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杂志及一些知名学者还未发表的OCB 的文献发现,助人行为是被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的OCB 中唯一一个与组织绩效的各项指标都相关,并对组织绩效有持续和显著的影响的一个维度,与OCB 的其他维度(例如:运动员精神、组织忠诚、公民道德、组织建言、自我发展)相比,助人行为拥有其更加独特的研究意义[5]。

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助人行为从OCB 中剥离开来进行研究的原因。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的短期利益与整体长期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境(Balliet Ferris,2013)[6]。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遇见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鲜少有人伸出援手,取而代之的却是面对他人的困难无动于衷和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的频现恶化了社会的淳正风气,让人激愤于人心的冷漠、遗憾社会道德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却走向滑坡。

其实,深究该现象内在原因,大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公众对他人困难的漠视,更多时候是由于个体面临的两难困境,整体社会的风气和已有的“碰瓷”事件也让公众对助人行为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望而却步,帮与不帮对于助人者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在作出助人行为决策时不得不仔细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考研

我们为什么要考研

▪ 助人情境若不是紧急事件又怎样? ▪ Markey(2023)利用雅虎聊天室进行求援试验,发觉责任
分散照样存在。
▪ 假如你旳自行车坏了,有诸多人在场,你应该怎么求援才 干不久得到帮助呢?
情境性旳内疚—补偿
▪ 内疚是一种行动与本身社会角色不相符合时自我否定 性旳悲观情感体验。
▪ 消除内疚旳途径:直接弥补过失;作出与过失行为无 关旳好旳行为,以抵消过失;处罚自己旳错误。
▪ 一般来讲,我们更乐意帮助共有关系旳同伴。但是当在 一种非常主要旳领域时,我们不愿看到亲近旳朋友做旳 比自己好,因为这会伤害我们旳自尊。如亚伯拉罕·特 泽旳自尊保持试验。
(四)增长助人行为旳措施
▪ 明确责任与增长互动:(如旁观者干预,邻里交往)
▪ 示范作用:基于社会学习理论 如现场旳示范作用(布赖恩旳换轮胎试验) 媒体人物旳示范作用
中得失平衡旳一种基本原则。但是这一规范无法解释最初 旳助人行为是怎样产生旳。
▪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旳人。 ▪ 社会规范论强调社会对助人行为旳引导作用,从一种更高
旳角度解释了助人行为旳产生。
理论观点
三个理论旳比较
助人动机
助人发生旳原因
社会生物学
本能,帮助和自 己相同旳人是为 了增长该种族延 续旳可能性
▪ 分析原因 ▪ 拉塔内和达利逐渐描述了人们怎样决定助人旳环节
如下图所示:
予以帮助
决定帮助
懂得怎样帮助
承担责任
解析为紧急情况
注意到事件
不介入/没有帮助
对自己危险;法律考虑;尴尬 (助人代价太高)
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 (不能给与恰当旳帮助)
责任分散
(没有承担个人责任)
人众无知 (以为事件并不紧 急)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指南]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指南]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及培养摘要: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培养的优秀品质。

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解析了助人行为的含义,着重分析了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划分阶段,最后提出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助人行为儿童培养1、助人行为的含义以及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比较当我们提到助人行为时,就经常会提到跟它含义相近的两个词: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很多人都无法从根本上区分这三个行为,或者直接把三者采取等同或者模糊对待的态度。

实际上,从三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微小的差异。

首先,所谓的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被定义为:一个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对另一个个体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说是一种很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

其次,所谓的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作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泛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公共和社会的行为。

人们在公共的社会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例如说分享、合作、帮助、安慰、捐赠、同情、关心、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归纳为亲社会行为。

最后来看助人行为。

助人是一种关系,当有了求助者的时候,也就有了助人者,于是助人关系就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可以把助人行为理解为一种关系型态。

然而助人关系,他不同于朋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个体共同的解决其中一个个体的困难,从而使这个个体在面对困境或者危险的时候能够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这样来看,这种关系只是其中一个个体得到了利益,而另一个个体只是无偿的付出自己的劳动。

从对象上看,亲社会行为一般是针对公共群体或者社会整体,而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从动机上看都是有利于他人或者社会,但行为的自愿性、方向性和包含的利益总量有所差异,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大致归结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050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

050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

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本章咱们来学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源,志愿者治理是非营利组织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若是说人力资源治理表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在人的治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治理那么鲜明地表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治理。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精神之所在。

理性的、策略的和成功的志愿者治理将产生持续不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志愿者效劳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进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全然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本章以志愿者为主题,分九个方面全面论述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治理的大体知识。

第1节概述志愿精神、志愿效劳与志愿者;第2节介绍有关志愿活动的争辩;第3节说明志愿者的类型与职责;第4节论述志愿者治理的假设干原那么;第5节讨论招募志愿者前的设计与计划问题;第6节介绍志愿者招募;第7节分析志愿者的日常治理;第8节说明如何留住志愿者;第9节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志愿效劳的意义及其计量。

志愿精神、志愿效劳与志愿者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集体,依其自由意志与爱好,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Ellis,.& Noyes,.,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Francisco, Califomia: Jossey-Bass Publishers.],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精神大加赞扬和提倡,成为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志愿精神是人类的本性。

能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明志愿精神的源泉。

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传统的说明是包括生理的、平安的、社会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大体需要层次,1969年马氏又提出需要第六层次,即所谓“心灵的需要”(如图5—1所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工作态度)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工作态度)

第四节、心理契约 和组织公民行为 一、心理契约 二、组织公民行为
一、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三)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四)心理契约与管理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引入管理 领域。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 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 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 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心理契约的广义界定包括了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 水平的期望,即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 互责任的期望。而狭义的界定仅从员工角度出发,即在 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景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 与义务的一种信念系统,强调了员工对于组织责任和自 己责任的认知。
本章小结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 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组织承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感情 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 即心理契约强调个人对于契约另一方所应尽义务的认知。通常这 些义务不会出现在任何正式的书面文件上,它是个人单方面的认 知,并无法约束关系中的任何一方。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自愿有益且在工作之外 的一种自发行为,这些行为必须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 未被组织正式规范规定的却是组织所需要的。这种行为不由正式 奖惩系统来评定,它的发生不会被组织所奖赏而员工不从事这些 行为也不会被组织所惩罚。
本章小结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的三个 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和意向。态度是人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凯尔曼把 态度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认知系统或认知结 构都由许多认知元素组成。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时,人就会 感到紧张、焦虑并努力去消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解决不协调关系 的方式有:改变其中一项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增加新的 认知元系,为自己寻找合理的辩护;强调某一种认识元素的重要 性。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工作中的各种因素的一般态度。决定 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 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个性和工作的匹配。员工表 达他们不满意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建议、忠诚、退出和忽 略。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2020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2020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1、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

答案:√2、我们的行为应该在自己内在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间取得平衡答案:√3、作弊者倾向于高估作弊行为的发生率。

答案:√4、一般来说,了解越少,偏见越多。

答案:√5、人不可能完全公正、客观地反应客观世界。

答案:√6、人的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基于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压力。

答案:√7、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

答案:√8、在“基本归因错误”中,当事人通常更多进行内归因,旁观者常常更多做外归因。

答案:X9、心理学研究发现,个性比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预测效度更好。

答案:√10、《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A、人与人行为的个体差异B、人如何解读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C、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D、人的认知特点是如何误导我们的答案:BCD第一章测试1、每个人的观点、偏好和心境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答案:√2、公开表达反对态度后,“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答案:√3、从众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答案:√4、好人有时候也会干坏事。

答案:√5、心理学研究表明,集体决策总是优于个人决策。

答案:X6、不通过奖惩或竞争,就不可能影响对方。

答案:X7、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行为表现往往有较大的差异答案:√8、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往往会极化已有的观点和行为。

答案:√9、当个体绩效容易识别时,就会发生社会懈怠现象。

答案:X10、在团队工作情景下,如果个人业绩难以被清晰地辨别出来,就可能产生社会懈怠现象。

答案:√第二章测试1、人的行为总是建立在自己的态度的基础上。

答案:X2、人倾向于喜欢在愉悦时见到的人或物,不喜欢在难受时见到的人或物。

答案:√3、一般父母对最小的孩子关照更多,往往导致产生“百姓爱幺儿”的现象。

答案:√4、“越来之不易越珍惜”,心理学理论认同这种说法。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绘本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绘本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绘本《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绘本》是一本旨在启发儿童勇敢、乐观、正义、善良品质的绘本。

它的主人公——王二小,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小男孩。

本绘本共有5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小主题,它们分别是“勇敢”、“正义”、“友谊”、“助人为乐”、“乐观”。

第一章:勇敢王二小是一个很勇敢的男孩。

他经常参与班上和平、公益等活动,带领班级完成各种任务。

有一次,他发现同桌的小伙伴丢了一份车票,在其他同学鼓励下,王二小毅然决定在图书馆寻找班上丢失的车票。

他没有因为车票是在路上跌落而想放弃寻找,而是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在图书馆的垃圾桶里找到了那张车票。

他的行动不仅帮助了同桌的小伙伴,还展现了他的坚韧精神和勇敢。

第二章:正义在第一章故事中,王二小通过找车票的过程,学会了如何做事情的过程中,坚持正义和原则。

在第二章中,他将展现这种正义,将学到的道理转化为实践。

在奶奶家门前,他发现一辆独轮车被放在角落里几天,他想“帮助失主找到他的车”。

他想到用一种方式将独轮车放在眼前的地方,好让失主能够看到更方便地找回自己的车。

最终,失主找到了车主,通过一番努力与沟通,车主真的找到了这位失主。

第三章:友谊在王二小的学校里,他拥有许多好朋友。

他有时会神秘地带着他们出去口渴,穿过繁忙的街道,来到一个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一起品尝好的汽水。

在汽水吧台前,王二小和他的朋友们洋溢着对未来友谊的期望和小小的欢乐。

小英雄王二小不仅是一个善良正义的孩子,他还拥有着许多他热爱和关心的好朋友。

在他们之间,友谊是无声的,像一条绵长的血脉,贯穿着他们每个人的心灵。

第四章:助人为乐在第四章中,王二小将体现他的善良和爱心。

他在街上看到一位摩托车司机不小心掉了东西,在危险的路上寻找一条出路。

王二小没有迟疑,他一边打电话给失主,一边将他的助力转向了摩托车。

他和失主的努力最终让失物找到失主,摩托车也很快回到了失主的身旁。

王二小的行为是一种正义的、有爱心的举动,他没有因为面临危险而放弃,而是毅然决定采取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什么是助 人
为何会有 助人现象
何人何时 助人或不 助人
如何使人 助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 相关概念、助人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 决策过程、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 明确责任-增加互动、示范、情感倾向、助人技能、 价值取向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 会 作 用 力 分 散 法 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边界递减作用)
1元-0元 > 100元-99元
I
I = SNt ( t<1 )
N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不幸女性实验
被试者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这次要测量的是他们是否去救助一个受伤的女士。被试处于 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 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一个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实验者向被试说明如何填调查表,并送他们到隔壁的房间 里,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被试在填表时可以听到隔壁房间 里女实验者活动的声响。几分钟以后,突然一声巨响从隔壁 房间传来,伴随着的是女人的尖叫和呻吟:“哎呦!天哪!我 的脚!……我的脚不能动了……”(实际上是录音)。
人行动的可能性。第三个实验表明,即使在明显需要 帮助的情况下,其他人也起抑制作用。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
85
166
160 140
62
消 120 耗 时 100 间
31
93
80 60 52 1 旁观者数目 2 5
2
5
40
旁观者数目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二)助人者特点
(三)情境原因
受助者特 点
性别
助人者特 点
年龄和性 别 认知:情境责任-自我 个性特点
情境因素
自然-社会 环境 匆忙与助 人代价 情境性的 内疚-补偿
相似性
外部特征
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 感觉
心境
道德推理Biblioteka 受助者的感觉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想显摆一番,主动 请求由他出资。 朱元璋故意问他:“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 沈万三任性的豪情上来了,答道:“愿每军犒金一 两!”但朱元璋还是拒绝了他:“此虽汝好意,然 不须汝也。朕富有四海,哪里要你那点钱?” 朱元璋修南京城,沈万三又提出承包三分之一工 程费用,让朱元璋觉得好没有面子。后来朱皇帝 寻了个理由,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没收了沈家 的财产。沈万三的故事告诉我们:炫富可以,但 千万不要向皇帝炫耀。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为何会有助人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
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 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安慰、同情、爱护公共卫生等。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 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权威:拉特纳、达利 基本假设:1.他人的在场导致了单个人助人责任的下降
2.情境模糊时,人对事件情境的理解可能会缓慢
3.他人在场,会引发个体的评价性压力,行动过 分谨慎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dispersion effect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 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
广东省社科联,《公 民人文素质调查》, 2011 看见摔倒在地上的老 人 73.91%的人表示,不 会上前扶起老人,其 中58.41%的受访者表 示“被人讹上就麻烦了”。 另外有15.09%的受访 者表示“有人作证时愿 意上前扶”。只有5.4% 的受访者表示出于本 能会上前扶起老人。
其它概念:社会源(影响源、作用源)、目标靶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乘法法则(倍增效益、电灯泡原则) 2. 分散法则 3. 心理社会法则(边界作用法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倍增效益、电灯泡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 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小结
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相关人员越多, 越不可能助人 要注意到有人需要帮助 受助者的内-外部、稳定-不稳定特征会影响 到助人行为 助人者的内-外部、稳定-不稳定特征到助人 行为 事件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助人
分析——2011 佛山 小悦悦 《佛山五金城的人类学考察》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结果表明:70%单独一人的被试跑去帮助;70%与 朋友在一起的被试跑去帮助;40%与陌生人在一起 的被试跑去帮助;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 被试中只有7%的人跑去帮助了。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概述 (social impact theory)
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交换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 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吉诺维斯案件
1964 年某夜,基蒂· 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 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 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 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后大声警 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图逃跑,但后来他发 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将基 蒂· 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又开始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 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基 蒂· 吉诺维斯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 续了35 分钟。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 个人目睹了这 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他们说 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是观 看这一暴力事件。而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二、示范作用
观察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增加了我们助人的可 能性。
(一)现场的示范作用
(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共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 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 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 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 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 十分有效的方法。
拉特纳80年代初正式提出。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适用于: 助人、从众、社会助长、劝导等现象。
“社会作用力”指“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
何影响”,更详细一些,指“由于其他个体的实、隐含 或想象的存在或行动,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在心理状 态和主观情感、动机和情绪、认知和信念、价值和行 为等方面的任何一种变化”。
金训华,1969
中国人要么从不搞 慈善;要么就总有 一方令人失望:助 人的期望获得的回 报太多,逼迫被助 者不义。或者被助 者受助后,为了不 想承担过多,总要 抹黑助人者。 双方 能够有圆满结局的 很少。
总结
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同情、安慰、助人等。 助人行为:期望回报的&不期望回报的,后者为利他行 为。 助人现象的理论解释:(1)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天性 -本能-遗传-进化);(2)社会规范伦(宏观的-社会文化的 道德伦理);(3)社会交换论(微观的-个体的社会心理学) 责任分散假设与社会作用力理论,拉特纳 助人的决策过程:帮助需求觉察-助人意图确定(责任& 得失)-采取措施 助人的影响因素:受助者特点、助人者特点、情境原因。 助人行为的培养:明确责任和增加互动、示范作用、助 人情感倾向培养、助人技能学习、价值取向教育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 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不论动机如何) 利他行为(Altruis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 回报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中关注的助人,往往是陌生人的、紧急情 境下的、短期的。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社 会 行 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 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觉察到事件 知觉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助人意图确定(紧急-非紧急)
情感因素、责任意识、得失计算等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是否有能力助人、用什么方式助人
测试
马云1995 年见义 勇为视 频走红 喝止偷 井盖大 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