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弥渡山歌修辞艺术研究报告

弥渡山歌修辞艺术研究报告弥渡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渡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而闻名,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本报告旨在对弥渡山歌的修辞艺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弥渡山歌借助修辞手法表达情感,丰富了歌曲的内涵。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将事物进行类比和对照的修辞手法,通过用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的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
比如《苗儿的烦忧》,歌词中用"浓得就像糖葫芦"来形容爱情的甜蜜,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弥渡山歌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使其更具生动感。
比如《黄土地上的花》歌中的“黄土地上的花,要你数十年蔬菜叶”,通过赋予花的久远性和需要数十年来才能开放的特点,使听众对花的付出和坚韧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弥渡山歌还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事物的特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者景象的强烈程度。
如《三情贺电》,歌中描述了三种情感的夸张表达,通过将这些情感进行夸张,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弥渡山歌中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对称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手法,使歌词更具有韵律感。
比如《我的马儿》歌中的“骑马穿越石头桥,草地上踩草蹲跳”,通过对仗的手法,使歌曲更加押韵,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总的来说,弥渡山歌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其歌词更丰富、更深入人心。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增加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弥渡山歌的修辞艺术研究不仅对于弥渡县的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艺术形式的修辞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一、弥渡简介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
、《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
这首由云南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
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
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
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
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
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弥渡山歌》音乐鉴赏

《弥渡山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弥渡山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和描述《弥渡山歌》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动态和音色等要素。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民间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弥渡山歌》的背景和分析要点。
音乐播放设备,播放《弥渡山歌》的录音。
笔和纸,供学生做听后感和分析记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音乐鉴赏的经验和方法,提问如"你们曾经听过或参与过民间音乐的欣赏活动吗?"引入今天的主题,《弥渡山歌》音乐鉴赏,解释它在音乐作品和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介绍《弥渡山歌》(10分钟)介绍《弥渡山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来源,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讲解《弥渡山歌》的演唱形式、歌词内容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析音乐要素(15分钟)播放《弥渡山歌》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引导学生分析和描述《弥渡山歌》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感觉、和声的运用、动态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
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来描述和分析音乐要素。
四、欣赏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弥渡山歌》的听后感和分析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弥渡山歌》在音乐表达和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效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弥渡山歌》音乐鉴赏的要点和收获。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或小组展示等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间音乐作品,用他们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欣赏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民间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地区或文化中的民间音乐作品,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弥渡山歌》的音乐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及反思

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及反思一、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1. 课程背景弥渡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渡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弥渡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被誉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通过对弥渡山歌的鉴赏,不仅可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弥渡山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掌握弥渡山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感受弥渡山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听力、讨论和实地体验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弥渡山歌的魅力。
5.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播放经典弥渡山歌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与学生讨论弥渡山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第二节课: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音乐赏析,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声乐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弥渡山歌的演唱技巧;- 分组讨论弥渡山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三节课: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典型歌词内容和意义;- 分析弥渡山歌的歌词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歌词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弥渡山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课: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通过讨论和实地体验,引导学生了解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弥渡山歌的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弥渡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弥渡山歌ppt课件

VS
神话传说
弥渡山歌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 说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知事物 的探索。通过这些传说,人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 统。
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民族团结
弥渡山歌是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强化了民族团结。山 歌中的歌词和旋律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得各民族在共享音乐文化的同时,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认同。
01
02
03
音乐教材
弥渡山歌的旋律和歌词被 广泛地用于音乐教材中, 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欣赏中 国民族音乐。
音乐课程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经常 使用弥渡山歌作为教学案 例,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 的特色和技巧。
音乐比赛
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弥渡 山歌也经常被用作参赛曲 目,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
在旅游文化中的价值
困境
弥渡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还面临着资金不足、 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手段等困境。尽管政 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 推广弥渡山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 的效果并不明显。
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建议
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弥渡山歌的 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山歌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其次,应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 ,让他们了解和喜欢弥渡山歌。最后,应加 大对弥渡山歌的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具体的 保护措施和政策。
弥渡山歌的特点和风格
特点
弥渡山歌以其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著称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风格
弥渡山歌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山野的豪放,又有婉约的细腻,给人以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02
弥渡山歌的音乐结构
弥勒山歌赏析

弥勒山歌赏析弥勒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勒县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源自于当地的民间生活和文化,是弥勒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弥勒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朴实的情感表达而闻名,被誉为云南民歌的“明珠”。
弥勒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在当地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弥勒山歌的歌词多以当地的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为题材,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唱腔上,弥勒山歌的旋律简单朴实,节奏明快,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不禁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朴实的民间文化。
弥勒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其中以对唱形式最为常见。
在对唱中,男女两人轮唱,男声低沉浑厚,女声婉转动人,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氛围。
在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会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弥勒山歌的音乐伴奏多样,可以是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锣鼓、铃鼓等,也可以是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这些乐器的运用丰富了弥勒山歌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感和韵味。
弥勒山歌的歌词多以当地的方言演唱,这使得弥勒山歌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歌词中的内容多是真实的生活写照,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弥勒山歌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之一。
弥勒山歌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它曾多次在全国性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奖项,成为了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
同时,弥勒山歌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赏和喜爱。
弥勒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关注的重点。
他们通过举办弥勒山歌比赛、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推动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对弥勒山歌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他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劳动,将弥勒山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得弥勒山歌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关于《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云南西部高原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
弥渡地区民风纯朴,人们善歌善舞,当地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因而这里的民歌更带有少数民族传统气息,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为丰富多彩。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创新等方面颇具特色。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弥渡山歌;民歌;《小河淌水》;音乐艺术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2-0190-03云南地区物产丰厚,少数民族众多。
在云南西部高原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
该地区民歌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丰富多彩。
当地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方面颇具特色。
长期以来,无数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从弥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获取艺术灵感,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放马山歌》《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
相比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由尹宜公于1947年整理创作的《小河淌水》形成了创新的演唱特色,有着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的音乐风格特征,它是这些少数民族歌曲中的典型代表,并以其优美的旋律、典型的东方元素享誉中外,甚至被中外乐坛誉为“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的演唱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
在对唱时,由于演唱双方的距离较远,为了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演唱前都要加一个较有激情的“引唱”,这也是云南弥渡山歌与其他地方歌曲相比魅力之所在。
飘逸的南国风

#
这段视频中表现的是哪一种演唱形式? 南方有个“歌仙”你知道她是谁吗? 对唱 刘三姐
请你说一下对歌的特征。
节奏自由、即兴编词、一问一答, 要求歌者双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更高的对答技巧。
浙江乐清民歌
对山歌
对山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
两方一问一答,问什么答什么兴趣盎然。
对山歌中,“对花”的题材很多,但“对鸟”的题材很少 见了,目前才发现浙江乐清的《对鸟》这一首,其内容为 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的。
呦喂唑 啊 呦喂唑!
龙船调的历史:1957年3月,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
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 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从此,此曲在全国广泛流传,甚至传入东 南亚国家。《龙船调》在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 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 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地方台 3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了由民间老艺人陈文菊安友发等演唱的《龙 船调》。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的开幕式上,5000人 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1999年,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利川为《龙船 调》拍摄MTV,使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传更广。大家 知道吗?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计划于2007年发 射升空。在探月卫星播放的152首备选乐曲曲目中,享誉世界的 利川民歌《龙船调》名列其中。
龙船调
• 我们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湖北 的民歌《龙船调》推广向了全世界,让更 多的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音乐、并通过 中国的音乐了解了中国。
《新龙船调》
既有流行音乐的元素,又不失去民歌的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一、弥渡简介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
《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
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
这首由云南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
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
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
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
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
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三、《弥渡山歌》简谱
四、歌曲的艺术风格
(一)自由延长音的巧妙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生活本身。
《弥渡山歌》开始的第一个长长呼喊的自由长音就是从生活中的音调吸收进来的,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情绪,也表现出了山歌的特殊风格。
《弥渡山歌》中自由延长音的运用,就是按照语调的自然趋势,在语气的停顿处作音乐上的延长。
这种延长音的处理有一种语重心长、情意无尽的感觉,因为它没有破坏语言和语调的正常节奏,而只是引申它,加强它,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某种戏剧性、异常强烈和激动的情绪表现,而只是觉得那种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在情深意长的绵延歌调中得到了补充,从而丰富了节奏上的变化,使其富有诗意地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二)旋律的艺术特点
旋律具有轻快、清新优美的特点。
全曲主要是“la、do、re、mi”上下五度模进、“la、sol、mi、re”逆行的五声音阶级进四音列和“la-do、do-la”四度跳进的旋律发展手法。
乐句之间紧密联系,清新优美,张驰有节。
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突出了云南民歌的特色。
《弥渡山歌》口语化的歌词,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
“小河隔着过不来”、“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这是很口语化的南方语言,一样的语句在南方,尤其在云南地区的口语化中是很常见的。
它忠实的记录山歌那抒情的歌唱,那自然的环境,成为加强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调式。
成就了《弥渡山歌》的特殊魅力及艺术的表达。
现实的环境里,唯一的表达情感的媒介便是声音,海誓山盟的恋人,他们通过山折射所听见的声音,却见不到身影。
真诚热烈的感情,在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共鸣,澎湃的爱恋、豪放的激情,层层加叠,乘河激荡,从山巅冲出。
人赋予山峰激情,山河赋予人灵气。
听云南的民歌,是给人的一种享受,原本就很美的东西,它不需雕琢的,像“山对山来崖对崖”,质朴、本真。
山中有水便有了血脉,有了生机,有了花草,有了云烟,有了男女,有了神采,此时的阿哥阿妹自然放纵,尽情的歌唱,山歌也就自然地塑造出来。
民歌虽质朴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一份真情实感,此曲篇幅极短,而且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乐思中却能传递出它最丰满的意象。
优美的人文景观,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弹奏出每个时代的强音。
这里文化美、人情美及自然的美孕育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动听的音乐,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好歌找不到尾声,它也会永远没有尾声,反反复复的记忆,使得回味更加悠长,美得令人陶醉,存在于我们所感受美的心中。
五、结语
《弥渡山歌》如今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其音乐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演唱方面被不同音乐家、音乐人改编成众多风格各异的独唱、合唱的版本,还在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方面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应该走自己特色的方向。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们在我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