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中医治疗方法
疟疾

隔 日一 发
少 数 为 隔 二 日或 每 日一 发 可用
:
疟 疾病 久迁 延 不 愈
,
耗伤 气
,
应 和 解 祛邪
柒胡 9 克
黄芬
血
,
劳 累则易复 发
发 冷 友 热 时 时 发作
脚
冷 热表 现 不 显 著 乏无力
, . ,
,
面色发 黄
, ,
,
精神萎 靡
,
,
疲
肠 套叠 的 急 腹症
,
:
这是 一 种 以二岁 以 内小 孩多见
彻 底 而 转成
筒 的抗疟 有效 成 分 是 青篙素
有 较 好疗效
对 各 型 疟疾 均 克
,
放 在 夏 秋 易 发 病 的季 节
,
要注 佩兰
② 徐长卿 干 品 加 水 3 0 0毫
,
或鲜 小时
,
意饮食 卫生 物
.
,
不 吃 生 冷 不 干 净 和 腐 败 变 质食
品3 0 、 3 6 克 毫升 服药
60、
,
头 昏 目花
,
饮食 减少
,
或 胁下 有肿
。
便 血量 不 多
、
有 时呈 豆 瓣 酱 色
。
,
块
用
舌质 淡
,
脉细 弱
,
治 疗应益气 养 血 当归 1 0 克
,
可
病 人 可有 一 阵一阵 的腹 痛 和 呕 吐 其它 引 起 便血
,
:
0 克 首乌2
5 克 党参 1 甘 草
,
白术
;
还有 伤 寒
,
紫疯
、
白 血病 等 也 可
刺猴的治疗方法

刺猴的治疗方法
刺猴,又称为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
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寒战和盗汗。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是通过及时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完全康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
见的刺猴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刺猴最常用的方法。
常见的药物包括氯喹、奎宁、阿莫西林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
繁殖,从而消除病原体,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
中断治疗。
二、中医治疗。
除了西药治疗外,中医治疗也是治疗刺猴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
医认为,刺猴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的,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针灸、中药
熏洗、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调
理患者的身体,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三、预防措施。
除了治疗,预防刺猴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疟疾高发地区的人群,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着装合理、使用驱蚊剂、安装防蚊网等。
其次,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应该在治疗期间避免被蚊虫叮咬,以免传播疟原虫给他人。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疟疾病例,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刺猴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有信心控制和消灭这种疾病。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刺猴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共同为早日消灭疟疾而努力。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摘要】目的讨论中医针灸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疟疾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疟蚊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临床上以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较高。
中医学自《素问?刺疟》篇专门提出论述以来,历代医家对疟疾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分型等,都有较详细的观察。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有发冷(伴寒颤)、发热(烦躁口渴,可伴谵妄)、出汗(量多)等症状,整个发作约6~10小时或更久。
间日疟每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隔天发作一次。
当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性可发生改变。
2.凶险发作:少数恶性疟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临床按主要症状的不同分为脑型(以中枢感染症状如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为主要表现)、过高热型42℃或以上高热持续不降为主要表现)、厥冷型(以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浅表、脉细弱、很快出现虚脱状态为特点)、胃肠型(本型特点为有明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脾肿大和贫血,其程度与病程成正比。
二、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在发热时轻度增高,热退时减少。
长期发作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
2.血片检查疟原虫,阳性者可确诊。
血片检查阴性不能否定疟疾,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辨病治疗一、体针疗法1.处方(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疟疾怎样治疗?

疟疾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疟疾的治疗方法,治疗疟疾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疟疾应该吃什么药。
*疟疾怎么治疗?*一、西医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1、治疗(一)治疗用药建议: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有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边界还出现对chloroquine,mefloquine,quinine都有抗药性的多重抗药性疟疾(multiple-resistantmalaria),是治疗上的一大挑战。
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artemisinin)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此一难题的利器。
它的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於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31],目前WHO 的建议是使用这类的药,再搭配另一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artesunate+mefloquine;artemether+lumefantrine),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根据WHO的统计,到2006年1月为止,青蒿素为主的合并疗法(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orACTs)已经有56个国家采用为治疗疟疾的第一线用药。
当前治疗疟疾的难题在於一方面必须注意疟原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抗疟疾药物的毒性。
困难在於,目前疟原虫的抗药性系以临床治疗失败作为定义,无法在治疗之前先作药物感受性试验;而且,重症疟疾症状与奎宁,primaquine等抗疟疾药物的毒性狠相似,都会造成恶心,呕吐,溶血性贫血,低血糖,肺水肿及休克,难以从症状来分辨。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是中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针对疟疾病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文中,疟疾被视为一种由风寒湿瘀之气引起的疾病,其中以湿热型疟疾最为常见。
而针对不同型号的疟疾,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湿热型疟疾,应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来治疗,如知母、黄芩等。
对于寒湿型疟疾,应使用温化寒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服用寒、凉食物以降低体温。
此外,本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
在治愈疟疾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了体质的调养、改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面。
这种治疗思想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了对于个体健康和身体本身的综合护理。
因此,疟疾治疗中不仅仅依赖药物,同时需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我来说,阅读《黄帝内经--疟论》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理论,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的整体性治疗方式。
在我看来,只有将中医的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结合现代医学
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推崇中医学的治疗方式。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导读: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基础治疗:疟疾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不宜走动。
多喝水,补充电解质,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补给。
病症严重者可适当补液治疗。
患者出汗时应用温热的湿毛巾擦干,避免着凉。
若患者高烧,可采用物理降温疗法。
病原治疗:在疟疾高发的地区要注意杀灭疟原虫,防止疟疾继续传播。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宜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恶性疟成人患者可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选用快速高效的抗疟疾药物,如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若为凶险发作的患者,应快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预防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同时要保持体内水电平衡。
有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按感染性休克来处理,用甘肃和皮质激素等。
有高烧惊阙情况的病患要用物理或药物治疗达到降温效果和镇静作用。
肾衰竭严重者可进行血液透析。
除了进行西医治疗,中医疗法也能治疗疟疾。
有以下的中医药方可用:(1)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2)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3)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出自《偏方大全》)(4)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出自《祖传秘方大全》)(5)在穴位处敷药:)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或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中医治疗方法
[方一]
苍耳子20克,鸡蛋3枚。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
制香附30克,制草乌15克。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方四]
甘草、甘遂各100克。
研细末混和,收贮瓶中备用,治时取药未0.5—1克,用消毒棉花包裹,使呈球状,放置脐窝中,外覆以4平方厘米的胶布,四周固定粘紧,勿使泄气,每次贴药1畸2天,在发病前3小时贴药。
本方祛痰破积,主治间日疟、恶性疟,为云南医生舒寿群方。
[方五]
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适用于疟疾。
[方六]
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本方出白《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方七]
绿豆30克,信石(明昔)9克。
研细末,以葱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发日早五更,以新泉水吞服。
本方出自《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但忌湿面、生冷荤腥。
[方八]
半边莲30克,鸡蛋2枚。
同煮至蛋熟,去壳,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
本方清热解毒,化湿截疟、对疟疾有效。
[方九]
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本方清热解毒,用治疟疾,此为《偏方大全》方。
[方十]
羊骨250克。
将羊骨洗净,砸碎,加水煮汤,在症疾发作前3小时服饮。
本方补肾,强筋骨,用治,疟症。
[方十一]
花生仁。
炒熟,每日吃50--100克。
本方治三阴疟。
[方十二]
赤小豆100克,红鲤鱼1条,枣10个,陈皮5克,生姜50克。
将小豆洗净,鱼去内杂,加盐,与陈皮、生姜共煮.烂熟,顿服。
本方除湿散寒,清热解毒,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或久治不愈的疟疾。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中药材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