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结课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德国文化生活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做些说明。当第一次谈及另一个国家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但正如老师所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及接触到的有关这个国家的一切多是它所希望你看到的,希望你接触到的,但真正的异国生活却非本国居民不能了解。因此我的文章名为“我眼中的”德国生活。

为什么要写德国呢,其实缘由很简单,毗邻的德法两国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虽说是邻居,但两国民族的风俗文化却迥然不同,法国人在我们印象中更浪漫,更具情调(事实是不是那么回事只有眼见为实了),而德国人则更加懂得遵守规则与制度,似乎有些呆板。在课上老师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想起来蛮有意思的,据说天平在德国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厨具之一,而一个中国厨师是绝对教不会德国人做饭的,因为德国人不懂得什么是“少许”,什么是“一会儿”,他会问你“少许”是多少克,“一会”是几分钟?因为在德国人意识中没有这样模糊的概念,或许以我们中华民族曾因以为骄傲的儒家思想来看德国人会觉得他们不懂的中庸之道。其实说及中庸之道,我还想到了一个成语——物极必反,由此可以推断中庸是一种稳定状态,至少自以为是这样,但稳定也可以理解为保守并趋于腐化。以马克思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社会及他们的民族为了长期生存都必须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开拓新的领域,这就需要一种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态度而非人云亦云,勇于开拓的精神而非安于现状苟且生活。回望德国历史上有多少颗璀璨的明星,爱因斯坦、海德堡等诸多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等伟大的音乐家留下经典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世人耳旁;席勒、歌德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篇章。

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润,犹如面包需配黄油一样。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德国联邦政府迄今评出九所精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并对上述大学进行重点资助。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

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德国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条文的内容:6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

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

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

孩子履行义务。

说起文化生活,大学在对人才的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我接触到的第一所德国大学是哥廷根大学,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克莱因、黎曼等人曾在这里任教并创建了哥廷根学派,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先后有45位诺贝尔奖得主从哥廷根走出,为这座德国西北部的小镇平添一份传奇,大诗人海涅在此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而我国的梵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也在此度过了难忘的留德十年生活,取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在他的散文集《留德十年》中曾这样写道:“我常对人说,哥廷根仿佛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住了十年,时间之长,仅次于济南和北京。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街,甚至一草一木,十年来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度过了近四千个日日夜夜。我本来就喜欢它们的,现在一旦要离别,更觉得它们可亲可爱了。哥廷根是个小城,全程每个角落似乎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仿佛踩过每一粒石头子,不知道有多少商店我曾出出进进过。看到街上的每一个人都似曾相识。古城墙上高大的橡树、席勒草坪中芊绵的绿草、俾斯麦塔高耸入云的尖顶、大森林中惊逃的小鹿、初春从雪中探头出来的雪钟、晚秋群山顶上斑斓的红叶等等,这许许多多纷然杂陈的东西,无不牵动我的情思。至于那一所古老的大学和我那一些尊敬的老师,更让我觉得难舍难分。十年相处,多少风晨月夕,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却是可想而不可及,非常非常不寻常了”。

写到这里忽然有个细节映入脑海,不得不提一下。在德国即便是在电脑手机随身听泛滥的今天,仍有超过半数的青年人使用收音机听音乐。当收音机在中国家庭中渐渐消失身影时,而在德国家庭仍是必备的生活用品之一。这方面我是可以理解的,并欣然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收音机带给人的精神愉悦绝不亚于当今任何一种多媒体设备。每当夜深人静时,戴上耳机,旋开开关,优美的旋律通过电波传送到心灵的深处,伴人们香甜入睡,这怎能不令人神往!德国的某些电台也是要交费才能收听的,具体原理我不甚了解,但由此可见收音机在德国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犹如我们家中的有线数字电视一样重要。是德国人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