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人教版第三册Word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相关背景信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特点: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课文《巴尔扎克葬词》是对其葬礼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其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2)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式。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的理解。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收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如图片、生平介绍等。
2. 课堂导入:(1)展示巴尔扎克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3.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讨论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4.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3)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2)认识到文学创作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2. 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本。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4. 案例分析法: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记录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3. 个人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4. 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分析中,体现学习的迁移性。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2)学习巴尔扎克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品的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能够把握并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能够解读并评价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崇敬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解读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对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巴尔扎克有一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巴尔扎克进行葬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意,感知文风。
(2)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思考马克思的立场和态度。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启发。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的清晰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巴尔扎克和马克思的介绍和评论。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雨果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3.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3. 《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对《巴尔扎克葬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雨果文学思想的把握。
3. 对《巴尔扎克葬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试了解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教材或读本。
2. 参考书:关于作者雨果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
(2)认识文学的价值,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手法。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文学成就和影响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理解作品对人生、友情、艺术等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简要概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情节和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3.2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对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写作等多种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思想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6.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作者介绍学生分小组收集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资料,进行分享和讨论。
7.2 活动二:情节梳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情节,总结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进行汇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巴尔扎克、雨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生死观。
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鉴赏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个课时第1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回顾一下高一上学期我们学过恩格斯的哪篇文章?〔明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悼词,但它却与一般悼词不尽相同,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看看它的独特之处。
〔二〕、题解刚才讲到,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悼词,而文章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葬词,同学们觉得矛盾吗?怎样理解悼词和葬词呢?明确: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敬意的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X畴。
葬词和悼词都是丧葬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都是演讲词。
〔三〕、了解巴尔扎克、雨果、文章的写作背景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
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为人们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其中的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作品传遍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某某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
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关于雨果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缍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
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二、关于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
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
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秒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
现实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偏见与同情,取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大作品。
只有了解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某些文句。
三、题解
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都也哀伤的言辞,去述说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是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思想感情: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四、内容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段)
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第三部分(10—结尾)
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
基本思路:
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
悲壮——激越——景仰
五、简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以下方面评价
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
主题思想:
总括全文,这篇散文的主题,可以表述为: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六、鉴赏要点
1、解读诗化的哲理性语言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精练警辟,饱含哲理,既诗化又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含蓄深沉的语句比比皆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说。
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武力造成社会巨大变动之后,精神统治者应运而生,他比武力统治者更能征服人类。
巴尔扎克就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他不属于这一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
伟大为自己建造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后人必将永远推崇他,尊敬他,纪念他。
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另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所谓“崇高的奥秘”,就是指人究竟为什么会死。
所谓“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这是把生命的终结看作一种天意。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意思就是人都是要死的,死神对什么人都不能完全自由,在基督看来,死后走进另一世界,切孝解脱了,完全自由了,是“伟大的自由”。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终结,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意思就是,巴尔扎克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价值将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仅仅才开始,他的价值是永恒的,他那不作品,不朽的思想,将给人类带来光明,巴尔扎克留下的作品将越来越显示他的生命的光辉。
2、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止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所谓“虚构”,就是统治者的神化,把统治者看作至高无上的救世主,不过是虚构。
巴尔扎克显示了思想价值和威力,人们崇拜的对象改变了,还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在人闪的心目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的历史。
③“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撕破给人看,让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社会理想。
④“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句话是说,巴尔扎克异常勤奋,他享年仅仅51岁,却创作了91部小说,他的工作效率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
⑤“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统治者”指掌握政治管理国家的人。
作者把巴尔扎克评价为思想家,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作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资本主义必将代替封建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这给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这一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目光敏锐的巴尔扎克的评价,也更是对思想深刻的巴尔扎克的赞美。
板书
解剖灵魂批判现实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
∣举国哀悼
(人格)(影响)∣众目仰望
永垂不朽
(伟大的死亡)
↙著名作家
(成就)←雄伟纪念碑
↖精神统治者
(作品)
一的一一部
部光部既是
有亮历观察
生的史又是
命书书想象
的书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