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百家争鸣(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第八课百家争鸣

第八课百家争鸣
(六)课后作业
课后活动1 2
韩非子
(五)拓展探究
1、案例分析: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铤而走险、偷盗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件事?请各组用不同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
师生共参与,老师扮演小偷,分组同学扮演诸子百家。共同探讨这一事件。
2、古为今用:列举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运用的例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例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儒家:“仁政”——“以德治国”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富贵不能淫—— 廉政、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四、课时安排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l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中国古代史》
王室衰微
材料四
鲁国乐师挚 到齐国 去了,二饭乐师干 到楚 国去了,三饭乐师缭 去 了蔡国,四饭乐师缺 去 了秦国,击鼓乐师方叔
流落到黄河一带去了…
——《论语·微子》译文
礼崩乐坏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假设你是当时的周王室\诸侯\卿大夫, 想想这些急剧的变化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材料一
齐国“一女必有一 针 一 刀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 一 铫[yáo],”“行服连轺 [yáo]辇者,必有一斤 一 锯 一 锥 一 凿”。
——《管子•海王篇》
注释:铫:古代一种大锄;轺辇:古代的轻便马车; 斤:古代工具:斧~
猜一猜

大厦将倾就是因为梁、檐、砖、瓦等易位,若它们 能各安其位,恢复到原有位置,大厦就能稳固如初。

这可是我的老本行,不管是修房子的人还是住房子 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在领导者的指挥下添砖加瓦。
大厦将倾,急有何用,大厦已倾,扶有何用;随遇
丙 而安即可。若无此大厦,就无此烦扰。依我看,还
不如以天为盖地为庐来得潇洒!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孔子 没落的贵族 墨子 卑微的工匠 韩非 高贵的王族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部编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先秦诸子百家主张
生活 主要 代表 时代 派别 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老子 万物有其对立面且可转化;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春秋
儒 孔子
仁;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

1.1百家争鸣(第1课时)

1.1百家争鸣(第1课时)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 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纷争与变革交织,动荡 与创新并存的时代。在这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 人的时代里。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 纷纷著书立说、招徒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 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壮 观的“百家争鸣”。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学术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中国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12月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有着5000多年 悠久历史的“东方圣 城”——曲阜。 “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 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 相连的
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吧!
第一节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一、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历史地位 1.儒家:孔子 思想主张
主要贡献
历史影响
三孔:孔庙
孔林
孔府
祭孔圣地
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
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
云南建水孔子文化节
一、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表现:
历史地位 1.儒家:孔子 思想主张
主要贡献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影响作业: 1.思考:孔子的教育主张。 2.预习: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 内容,并完成《导与练》相应填空 题

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百家争鸣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余秋雨演讲片断
……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孔子所处的时 代是全人类进行共同精神奠基的时代,最伟大 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常常使我们觉 得不可思议。 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 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 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 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 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的生卒年 份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 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 B)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 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 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 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 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老 子 《 道 德 经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1)春秋 道家创名(贵贱有序)
(3)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
②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反 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课件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课件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关注民生等)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老子
小结: 孔子的贡献与成就
思想家: 仁和礼的学说(核心) 政治家: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提倡“以德治 国”、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家: 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整理六经。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孔子在汉城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柏林
思考探究
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 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儒家思想在春 秋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推行 孔子主张的社会基础 2,各诸侯国忙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图强,孔子 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与现实政治需要 不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第1课-百家争鸣道家和法家

第1课-百家争鸣道家和法家

说说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同异?
同:对当时乱世的忧虑;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异: 孔子:比较偏重于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
老子:比较偏重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其“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
二、庄子的思想
1.相对主义思想:齐物论 ——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朝三暮四
二、庄子的思想
一、老子学说
1、哲学思想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说
1、哲学思想
“道”的提出有 何积极意义?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
一、老子学说
1、哲学思想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
(2)辩证法思想: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双方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无为而 (治1)”统治者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墨家思想不符合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的需要。
兵家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 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 将在于众贤而己。”

第1课 百家争鸣

第1课 百家争鸣

• ①以法治国 • ②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 有度 有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物权》 《韩非子·物权 物权》
三、道家和法家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 认为 ”“是非之心 之, 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 C.“性本善”的思想 C.“性本善”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 D.“致良知”的思想
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 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其弟子有 C.孔子整理过《 》《书》《礼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孔子整理过 《易》《春秋》 》《春秋》 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其思想核心是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 相对的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关系上: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开始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思想和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出现。
(3)代表人物:
儒家:、孟子和。
道家:老子和。
墨家:。
法家:商鞅、。
(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4)“百家争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纠错反思(教学反思)】
(3)他提出“”的学说(这一“”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的基础)。
(三)荀子——丰富完善
(1)广泛吸收的精华,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2)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
高目标是把握“”
(3)在天人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
另一方面又指出“”,提出了“”的重
要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
学习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并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学法
指导
理清各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运用史料阅读法、课堂讨论法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分析评价,并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读一些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名篇加深理解。
学习过程
学习笔记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预习案)】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学习(探究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思考1: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在当时为什么未得到统治者重视?
★学习思考2:结合孟子言论,概括其思想主张: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人无有不善。”
(1)政治主张:
(2)伦理观:
★学习思考3:结合荀子言论,概括其思想主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主张:
(1)天人关系:
(2)政治思想:
(3)伦理观:
(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开创儒家学派
1、政治、思想家孔子:出生在、的时期,面对,他提出“(从人从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爱护)”与“(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从而在人人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的社会。他注重与,对鬼神持的态度。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当堂小结】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延长县中学导学案(教学案)
年级:高二年级组班级:姓名:小组名称:
科目
历史
课题
百家争鸣
课型
新课
授课人
首次编写人
董海斌
修改人
审批人
师评
组评
学习
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3.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B.克己复礼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存天理、灭人欲
4.“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2、教育家孔子:(1)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
(2)他主张“”,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中。
(3)孔子从(六艺)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
重人的。
(孔子去世后,其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以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其中的后来亡佚了,就成了。)
(二)孟子——继承发展
(1)他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
(2)他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倡学说。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2.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激烈
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的原因:(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经济上:瓦解(根本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