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的边际分析
第六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的边际分析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切点E是成 本最低点, 切点F是产 量最大点.
条件:MPx1 MPx2
P1
P2
x2
x2
等产量曲 线
E
等成本 线
F
O
x1 O
x1
(a)成本既定
(b)产量既定
图6—9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边际替代率递减 沿着等产量曲线,以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另一
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断下降,叫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的原因是边际报酬递减。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等成本线 等产量曲线只是说明了生产者为获得一定产量而对要素投
5
20
100
5.375 5
6
25
121.875 4.375 4.875
7
30
135
2.625 4.5
第二节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到底25-30之间的哪一点是使得利润最大的点? 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3x+0.2x2-0.005x3 根据:yx'= Px / Py =9/3=3 解得: x=26.667 x=26.667是不是生产的第二阶段呢?同学们可以 自己去计算.
由于各种要素在生产中作用不同,要素价格也不同,它 们以不同的配合比例投入生产,经济效益也会不同。前 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可以按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方法进行 分析,本节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节 多项变动要素合理配合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6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MRP=MFC MR· MP=W(L)+L· (dW/dL)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则边际产品价值等于 工资率: VMP W • 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是垄断,则边际收益产品 等于工资率: MRP MP MR W • 要素市场是垄断,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则边际产品价值 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dTC dW ( L) VMP MFC W ( L) L dL dL •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垄断,则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 要素成本: MRP MFC
– 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产品价值VMP =P· MP,
– 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
– 故完全竞争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 VMP =W或者P· MP =W – 这是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使用量的决定问题上的具体运 用。
例题:设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Q=-0.01L3+L2+38L。 Q为每日产量,L是每日投入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 都是完全竞争的,单位产品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 资为5美元,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 问厂商每天应雇佣多少小时劳动?
劳动价格下降: 所有厂商都会增加劳动使用,产品市场供给曲线右移, 产量增加,产品价格降。 导致VMP曲线移动,从而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也变动。
劳动价格上升: 所有厂商都会减少使用量,产品市场供给曲线会左移, 产品价格升。 VMP曲线移动,要素的需求曲线跟着移动。
•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为了简单起见, 我们假定自用资源都是直接效用。
推导要素供给原则
• 消费者的要素总量为 L • 自用资源量为H,则, • 要素供给量为 L -H 假设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则要素价格为W • 要素供给的总收入为:W( L -H)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边际效益名词解释耕作学

边际效益名词解释耕作学
边际效益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在耕作学中,边际效益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每增加一单位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或效益。
在耕作学中,边际效益的分析对于农业生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可以确定最优的农业生产投入组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耕作学中,边际效益的分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土地质量、气候条件、市场价格、技术水平等。
例如,在土地质量较差的地区,增加投入可能无法带来显著的边际效益;而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区,增加投入可能会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益。
此外,耕作学中的边际效益分析还需要考虑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
例如,某些农作物可能需要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投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另一些农作物则可能更易于管理且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因此,在耕作学中,边际效益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1、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包括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3、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投入的资产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4、投资总收益率: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5、试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测方法。
6、动态比较法: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比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
7、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着改变,用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8、边际产量(MP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MPP=X T ∆∆PP =X∆∆Y 9、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资源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资源的投入数量。
10、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
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资源投入量增加1%时,产品产量能增加百分之几。
11、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资源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TC=P X 1 * X 1+ P X 2 * X 212、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
一般有三种情况:固定比例报酬、比例经济和比例不经济。
13、农业技术商品寿命:指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部门中有效应用的时间。
14、狭义的政策: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区域与部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及项目。
经济学基础第六章“生产要素和分配理论”

“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 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有时被 简称为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MP)。
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 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 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
表6-1
要素数量 边际产品 产品价格 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价格
L
MP
P
VMP=MP×P
W
1
10
10
100
20
2
9
10
90
20
3
8
10
80
20
4
7
10
70
20
5
6
10
60
20
6
5
10
50
20
7
4
10
40
20
8
3
10
30
20
9
2
10
20
20
10
1
பைடு நூலகம்
10
10
20
根据表6-1可知,当要素价格为20时, 利润最大的要素投入量为9单位。
消费者可能的劳动供给只能来自16 小时之中,而不能超过它。其最大劳动 供给为16小时。设劳动供给量为6小时, 则 全 部 时 间 资 源 中 的 剩 余 部 分 为 10 (16-6)小时,称为“闲暇”时间。
李玲是某市一家著名电脑公司的职员,她负责公司 的销售,几年下来,凭借聪明和努力,她每个月的薪水 在1万元以上,今年春天,公司的销售经理升职了,总 经理提出由她来做销售公司的经理。谁知却被她婉言谢 绝了。其理由是,一旦出任这个职位,势必要花费更多 的精力和时间,这样自己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如果不 能好好休息的话,工作质量也会下降。她对记者说: “如果当经理,我每月薪水增加3000多元,可是我却会 失去更多的东西,我宁愿不要这3000多元,而维持一种 生活质量。”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于衡量在增加特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时,产出的增加量。
通过分析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首先,我们来讨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
劳动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劳动服务。
当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初始阶段,新增加的劳动力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从而带来较大的产出增加。
然而,随着劳动力的增加,生产设备和技术可能会达到饱和状态,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逐渐减少。
此时,进一步增加劳动力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从而降低了边际收益。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
土地是指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源,如农田、矿藏等。
土地的边际收益取决于土地的质量和利用程度。
在初始阶段,当企业利用较好的土地进行生产时,土地的边际收益较高。
然而,随着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增加,边际收益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较好的土地有限,进一步增加土地的利用可能需要开垦低质量的土地或进行更高成本的改良,从而导致边际收益的降低。
最后,我们来讨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设备、机械、工具等物质财富。
当企业增加资本投入时,资本的边际收益通常是递减的。
这是因为初始阶段,新增加的资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带来较大的产出增加。
然而,随着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增加资本可能会遇到递减的边际收益。
这是因为生产设备和技术可能已经达到最优水平,进一步增加资本可能无法带来显著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导致边际收益的降低。
综上所述,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分析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特性,企业可以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特性可能存在差异。
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

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是指在某一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生产要素单位数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优化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数量,产出通常不会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而是逐渐减少。
这就是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
亦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意思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要素单位数量,其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会逐渐减少。
以劳动力为例,假设在一间工厂里,每增加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100件产品。
但是当工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工人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比如当工人数量增加到100人时,每天的产出只增加到110件产品。
再增加到200人时,每天的产出增加到115件产品。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工人,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逐渐减少。
类似地,土地和资本也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肥料的用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但是当肥料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作物的增长并不会继续显著提高,而可能会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
同样地,增加资本投入也有类似的效果。
一开始,增加资本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资本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增加资本投入带来的产出增加就会有限。
了解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对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非常重要。
在个人层面,对劳动力的边际效益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何时应该增加工作时间,以及何时应该休息或寻求其他形式的收入。
在企业层面,通过分析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变得更加复杂。
新技术的引入可能改变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曲线。
此外,不同的产业和经济体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可能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 的关系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 间的关系
y B
C TP
A(拐点)
O
x
y
MP AP
O
x0
x1
x2
x
图6—1 TP、AP、MP之间的关系
➢生产弹性大于零且小于1的要素
O
x
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y
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起到总产量最 大止;
MP AP
➢生产弹性小于零的要素投入区域 为生产函数第三阶段,即总产量下 降区域。
O
x0 x1
x2
x
图6—2 生产函数三个阶段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生产函数的第三阶段说明变动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了固定 要素所需要的比例量,所以生产函数的第三阶段为不合 理的生产阶段。
第一节 边际分析基本概念
一、边际分析概念 边际分析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是以增量的概念来 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问题。增量也就是指 变化量,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数量。当投入的 生产要素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产出量也会随之 改变。用这种增量的比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 产出变化规律,便是边际分析。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 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 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 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 数。这一经济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也称边际报 酬递减规律。
在理解该规律时应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某点 之前是不适用的,只有要素投入达到某点之后才会出现; 第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即技术水 平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第三,技术进步 会推迟报酬递减的出现,但不会消灭报酬递减规律。
在第一阶段,产出弹性Eo>1,意味着产出增加的比例 大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这说明增加要素投入量是 有利可图的,若生产要素投入量停留在此阶段,便会由 于固定要素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造成相对浪费 。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在第二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量的中间 过程,对变动要素而言,是合理的投入范围。
➢ 当0<MP<AP时,0<Eo<1,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小 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
根据产出弹性的大小,可以将生 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产弹性大于1的要素投入区域 为生产函数第一阶段,即从原点起 到平均产量最高点止;
y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C
B TP
A(拐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本章内容结构
➢边际分析基本概念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多项变动要素合理配合 ➢农产品合理组合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边际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产
出弹性、等产量曲线、边际替代率、生产可能性曲 线等基本概念。 掌握单项变动要素最佳投入点的确定方法。 掌握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合方法。 掌握既定量的要素生产多种产品的产品配合方法。
第二节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最佳投入点确定的原则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是指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在确定单项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时,假设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仅改变一种可 变要素的投入量。为了确定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我们首先构 建利润函数。
令利润函数为:π=TR-TC=Pyy-Pxx-TFC
当利润达到最大时,有: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通常简称AP )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平均每一单位 变动要素所取得的产品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AP=y/x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
➢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通常简称MP)是指在连 续向某项生产追加要素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 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或者说最后一单位变动要素投 入所取得的产品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MP=△y/△x 当生产函数以确定的函数式表示时,可以计算精确的边际 产量,计算公式为 MP==dy/dx
第二节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例2]现以 表6—3的资 料研究要素 最佳投入量 问题 .假设 饲料价格Px =9,畜产 品价格Py= 3。
饲料最佳投 入区间:2530之间
处理编 饲料投
号
入量
1
0
牲畜增重
.875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存在着生产要素投入报酬 变动规律,使得生产的经济效益随着要素投入量 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研究农业生产要 素投入最适度,即通过研究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 的变化关系,寻求要素利用的最佳状态,从而提 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
总产量(Total Product,通常简称TP),是 指在其它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变动 要素投入量变化而变化的产品总量。总产量有时 也用y来表示。
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
产出弹性,又称生产弹性,是衡量生产要素转化效率的重 要指标。它是产量变化率与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率的比率 ,反映产品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具体测算时是以要素投入量增加百分之一,由它引起的产 品产量增加百分之几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Eo=MP/AP
➢ 当MP>AP时,Eo>1,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 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yx'=MP=Px/Py 上式表明,要获得最大利润,必须满足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价格 与产品价格之比。
当MP>Px/Py时,说明要素用量不足,应继续增加投入。随着要 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当MP<Px/Py时,说明要素投入过量,应减少要素投入,使边际 产量上升,直至与价格比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