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2--用例图

实验报告2--用例图

实验二用例图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用例图方法。

二、实验器材1. 计算机一台;2. Rational Rose 工具软件;三、实验内容开发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来管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

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得到用例模型后,画出用例视图。

四、实验步骤1.分析该系统的需求,确定系统中的参与者和主要用例,并画出用例视图。

(1).通过分析该系统的业务描述,我们总结了出现在系统中的主要活动,如下:①读者需要借书籍,需要还书籍。

②读者可以预约书籍,也可以撤消预约。

③管理员根据读者要求提供服务。

④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读者。

⑤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书籍。

(2).确定系统参与者。

经过对系统中主要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严格意义上的参与者只有两个:管理员和读者。

系统的实际操作者是管理员,读者没有操作系统的权限,只能向管理员提出服务请求。

(3).确定系统用例。

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要求找出所有的用例。

但在这里,我们只分析最主要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用例:①读者信息管理模块●新增读者●修改读者信息●删除读者②书籍信息管理模块●删除书籍●删除书目●新增书籍●新增书目●修改书籍信息③图书馆业务功能模块●还书●借书●预约书籍●取消预约④信息查询模块●查询读者信息●查询书籍信息2.使用Rational Rose绘制用例图。

①读者信息管理用例图的绘制②书籍信息管理用例图的绘制③图书馆业务用例图的绘制④信息查询用例图的绘制五、实验报告要求1.整理实验结果。

2.小结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R实验报告2一、频数统计1.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因素有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和酒后或疲劳驾驶等。

某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对近来50起交通事故进行驾驶因素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下: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1) 给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2) 对这些数据画条形图和饼图;(3) 怎样描述这些数据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求出相应的代表性的数值。

解答:(1)dt1=read.table("d:/pstj1.txt")hist(x, freq = FALSE)y= table(dt1)/sum(x);yhist(y, freq = FALSE)(2)pie(x,labels=paste(names(x),'\n',100*x/sum(x),'%'))barplot(x, names.arg =, legend.text = NULL, beside = FALSE, horiz = FALSE, col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3)dt1=read.table("d:/pstj1.txt")x=table(dt1);xmedian(x)var(x) sd(x)2. 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在完成其课程时填写课程评估调查表。

调查表由有5类回答尺度的各种问题组成。

下列为问题之一:与你已学习的其他课程相比,你现在完成的课程的综合质量怎样?□很差□差□一般□好□很好某班60个同学在完成了商务统计课程后给出了下列回答。

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2

图 2-1 2、通过这个对话框,我们可以在指定的单元格区域生成按一定统计分布的随机变 量,这里主要包括均匀分布、正态分布、贝努里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模式分布和离散分布,点击均匀分布. 3、在图 3-1 对话框中“变量个数”文本框指定输出表中数值列数,输入 1. “随机 数个数”文本框中用来输入要查看的数据个数,输入 100. 分布“下拉列表用 来选择创建随机数的方法”. “随机数基数”文本框输入用来构造随机数的可 选项,可在以后重新使用该数值来生成相同的随机数. 4、点击确定,就得到 100 个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如图 2-2.
随机事件的模拟-----模拟掷均匀硬币的随机试验
实验所用软件及版本:
主要内容(要点):
实验过程: (含解决方法和基本步骤,主要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
(1)产生随机数
1、打开 Excel,选取主菜单栏上【工具|数据分析】 ,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选 取“随机数发生器”选项,然后单击确定,弹出【随机数发生器】对话框,如 图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2-2 (2)统计频数和频率 用“直方图”进行统计. 方法步骤看实验一,结果如图 2-3.
图 2-3
实验结果与实验总结(体会): 输出结果表示:抛 100 次硬币,有 54 次出现“正面” ,46 次出现“反面”.
进一步讨论或展望:
教师评语与成绩: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2 班级 实验 名称 问题的背景: 抛硬币实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许多结论.但要做这个简单 而重复的试验,很多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耐心来完成它,现在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人 人都可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 抛硬币试验:抛掷次数为 n . 对于 n=20,50,100,1000,2000 各作 5 次试验.观察有没 有什么规律,有的话,是什么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 Excel 的有关命令 (2)了解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3)理解掌握随机模拟的方法. (4)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 假设硬币是均匀的,由概率的定义知,出现正面的概率与出现反面概率都是 0.5.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 Excel 软件来产生[0,1]上随机数,若随机数小于等于 0.5 就赋值为“正面” ,否则,就赋值为“反面”. 这样,我们利用计算机就模拟了抛 均匀硬币的试验. 我们还可以利用 Excel 软件整理试验结果,从而发现试验结果与试验次数的关系, 两次相同的试验结果未必相同,多次试验结果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等规律 E班 姓名 宋刚 日期: 学号 年 月 日 114080384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实验报告一:分离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SDS-PAGE电泳原理和方法2.掌握SDS-PAGE电泳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SDS-PAGE电泳是将蛋白质按分子大小分离的一种方法。

SDS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让蛋白质保持负电性,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按分子大小不受电荷影响进行移动。

在高浓度的SDS缓冲液中,各种蛋白质全部变成了相同的负电荷,SDS与蛋白质的摩尔比(1.4g SDS/g蛋白质)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只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因此,把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样品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开后,再进行染色和成像,可以得到各种蛋白质在分子大小上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1.垂直电泳仪、电源、稳定电源2.蛋白样品3.SDS缓冲液4.聚丙烯酰胺凝胶5.染色液6.蛋白分子量标准品四、实验步骤1.制备凝胶○1)准备已混合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原液,加入过氧化物和催化剂均匀混合,注入干净的玻璃板夹中,放置到室温下凝胶化;○2)将上述制备好的凝胶加入上盖板夹,注入富余的蒸馏水,放置在垂直电泳仪中,使凝胶和上下盖板夹垂直安装;2.洗净样品取出需要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将其稀释后加入两周之前清洗好的自制SDS缓冲液中,使蛋白质样品被氢氧化钠和SDS 缓冲液充分混合;3.进行SDS-PAGE电泳○1)将洗净后的蛋白质样品注入凝胶槽中,启动电源并设置电场对蛋白质进行分离;○2)暴露分离完成后的蛋白质凝胶,将其置于含乙酸银的染色液中,将其染色并清除余液;○3)在定影机中将染色过程反转,成像并记录;4.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取出成像后的凝胶,根据不同蛋白质样品及其分子大小,使用分子量标准品标明峰值并计算出各峰值对应的蛋白质分子量,解释各峰值所代表蛋白质。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本实验通过SDS-PAGE电泳方法分离了蛋白质样品。

成像后的凝胶图像如下。

可以看出,酪蛋白、卵清蛋白以及明胶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70KDa、45KDa、25KDa。

实验报告(终2)

实验报告(终2)

实验报告(终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槐花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学验证(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温度相对湿度实验人员学号一、实验目的1、掌握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及原理2、掌握方法学验证并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二、实验原理槐花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芦丁的含量最高,所以槐花药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均以芦丁为指标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铝盐发生配位反应,生成红色的配位化合物,使得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至可见光区,且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

黄酮类与铝盐的配位反应是定量完成的,因此可采用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黄酮的含量,避免其他非黄酮成分对测定准确度的影响。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本次实验所进行的是槐花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验证内容包括线性、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玻璃比色皿,超声仪,25ml量瓶(15个),100ml量瓶(10个),150ml锥形瓶(6个),100ml量筒(2个),50ml烧杯(7个),洗耳球(2个),洗瓶(2个),胶头滴管(2支),药匙(2支),玻棒(2支),移液枪(2支),移液枪头(若干),长颈漏斗(4个),1ml吸量管(3支),2ml吸量管(2支),5ml吸量管(2支),10ml吸量管(2支),500ml烧杯(1个)试剂:槐花药材,芦丁对照品,5%亚硝酸钠溶液,10%硝酸铝溶液,氢氧化钠试液,甲醇,乙醇四、实验步骤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槐花研碎,取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于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0%(v/v)乙醇100ml,称定重量,超声3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用60%(v/v)乙醇补足失重,摇匀,过滤,取续滤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芦丁对照品50mg,精密称定,置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置水浴上微热时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并锻炼实验操作技巧。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了解不同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2.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2.1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滴管•集气瓶•温度计•恒温水浴器2.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氯化铜(CuCl2)三、实验步骤3.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2.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3.2 实验操作步骤1.将酒精灯点燃,进行试管火焰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并记录实验结果。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少量的硫酸,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3.将一根锌条放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4.用氯化铜溶液和亚硫酸钠溶液进行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的结果。

5.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利用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1 火焰实验结果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得到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特点。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

4.2 溶液变化观察结果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混合后,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反应的过程。

4.3 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果由于锌与氢氧化钠会发生单质反应,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溶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锌的化学性质。

4.4 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结果通过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从而判断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产物。

4.5 酸碱滴定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需要记录滴定实验中滴定剂的用量,并通过计算得到酸碱溶液的浓度数据。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个人报告班级:09环工2班姓名:刘人豪学号:200930230215 组别:第五组一.实验目的: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2)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2.细菌当然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1)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平板划线法、浇注平板法)(3)学会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3.纯培养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1)观察通过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相应的菌落形态特征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10套)、试管(20支)、移液枪和1mL枪头、锥形瓶(2个)、烧杯(一大一小)、量筒(200mL一个、10mL 一个)、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30个)、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2.上述实验所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一瓶;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等三.实验原理:1.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节合适的PH值,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本实验配制固体培养基2. 灭菌的原理:灭菌是用物理、化学等因素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或孢子)的过程,灭菌法有干热灭菌、加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气体灭菌和过滤除菌等。

本实验使用加热灭菌,高温杀死细菌3. 细菌的纯种分离原理:细菌的纯种分离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散成能再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有平板划线法、平板表面涂布法和浇注平板法等4. 细菌培养的原理: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5. 细菌接种的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合适该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接种技术有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6. 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原理:由于微生物个体表面结构、分裂方式、运动能力、生理特征及产生色素的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个体及它们的群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各不一样。

按照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可以初步辨别是何种类型微生物。

个体形态通过涂片染色观察,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四、实验过程:第一天:(周五下午)⑴洗涤玻璃器皿。

培养皿、试管、锥形瓶等用洗衣粉加去污粉洗刷冲净。

移液管先用洗液浸泡,再冲净,烘干待用。

⑵包装。

(移液枪一支,四支枪头)①培养皿的包装(10套):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用牛皮纸将10套培养皿(皿底朝里,皿盖朝外,5套5套相对而放)包好。

②试管、锥形瓶的准备:取6支试管并加入9(mL/支)蒸馏水后盖上硅胶塞,待灭菌;取1个250mL锥形瓶并加入90 (mL/瓶)蒸馏水和15(颗/瓶)玻璃珠并用锡纸包好,放在铜丝篓中待灭菌(湿热灭菌)。

③培养皿采用干法灭菌:将包好的培养皿放到烘箱中,于160℃下烘2 h。

待温度降到100℃下后打开烘箱门冷却到60℃后拿出,待用。

⑶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配200mL培养基)(200mL量筒、试管10支、大小烧杯)①配制溶液:取250mL的烧杯盛入100mL蒸馏水,按培养基配方逐一称取各种成分(蛋白胨1g,牛肉膏0.5g,氯化钠0.5g),依次加入水中溶解。

调节pH至7.2-7.4,加入琼脂粉2g,加热促进溶解,不断搅拌,全部溶解后,加水不足因加热蒸发的水量。

加热时搅拌。

(制作两份)(P.S.营养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g,牛肉膏0.5g,氯化钠0.5g,琼脂2g,蒸馏水200mL,pH7.4。

)②调节pH:用质量浓度为100g/L NaOH 调pH至7.4。

③分装:1、分装锥形瓶:培养基分装量不超过锥形瓶总容量的3/5。

2、分装试管:将培养基趁热加至漏斗中。

分装时左手并排拿数根试管,右手控制弹簧夹,将培养基依次加入各试管。

用于制作斜面的培养基时,不超过试管高度的1/5。

慎防培养基沾在管口上。

每组取2支试管,倒入5mL培养基加硅胶塞后湿热灭菌(做斜面用)(如图所示)3、用锡纸将锥形瓶口封好,灭菌。

⑷稀释水的制备。

(锥形瓶1个、试管5支、玻璃珠30个)①锥形瓶稀释水的准备: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装90mL蒸馏水,放约30颗玻璃珠于锥形瓶内,塞上棉塞,包扎后灭菌。

②试管稀释水的制备:另取5支18mm×180mm的试管,分别装9mL蒸馏水,塞上棉塞,包扎后灭菌。

⑸灭菌。

湿热灭菌法:将需要湿热灭菌的包好的器皿、稀释水和培养基放到灭菌桶内的筛板上(或灭菌器的吊篮内)于121℃(0.103MPa)下灭菌15-20min。

⑹倒平板。

将灭菌好的冷却至50℃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约10-15mL/皿,每组10个皿),使凝固成平板。

将已融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约10-15ML/皿),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拿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靠近火焰,将皿盖掀开,倒入培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a:皿法b:倒平板⑺斜面制作。

(5支试管斜面)灭菌后,冷却至50-60℃,将试管搁置成一定的斜度,斜面高度不超过试管总高度的1/2-1/3。

第二天:(周六上午)1. 取样称10 g土壤或河道底泥或湖泊底泥放到装有玻璃珠和90mL灭菌水的锥形瓶中,以150rmp的转速振荡20分钟,以分散细胞2. 稀释水样(试管5支、锥形瓶1个、移液枪一支)将1瓶90mL和5管9mL无菌水排列好,用记号笔依次编上10-1、10-2、10-3、10-4、10-5、10-6。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定量移液器(移液枪)从三角瓶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到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吸吹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为10-1浓度的菌液。

用1mL 无菌移液枪吸取1mL 10-1浓度的菌液于编号为10-2无菌水中,将移液管吹洗三次,摇匀即为10-2浓度菌液。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6。

如下图:10-410-510-62.平板的制作(表面皿10套、移液枪一支、酒精灯)(1)取10套无菌培养皿编号,10-4、10-5、10-6各3个,另一个为空气对照。

(2)取1支1mL无菌移液管从浓度小的菌液开始,以10-6、10-5、10-4为序分别吸取1mL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每次吸取前,用移液管在菌液中吹泡使菌液充分混匀),再用无菌三角刮刀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

每处理两个重复,留1套平板为空气对照(剩下3套平板待第二天纯化用,但需放置于超净工作台中并开启紫外灯灭菌)。

空白对照不用涂布。

(注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移液,枪头不用更换,但涂布时每个浓度涂完后要将刮刀灼烧灭菌或更换刮刀)(4)取对照无菌培养皿,倒平板待凝固后,打开皿盖10min后盖上,倒置于37℃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第三天:(周日上午)1.对培养皿中的所有菌落进行编号。

(可以用相机先拍下整个培养皿,然后在电脑中对菌落进行编号)2. 2. 文字描述,记录菌落的特征。

菌落形态图可用PS抠图绘制。

3. 3 .把培养出来的菌落和实验配给的样本进行对比观察,对于不同点和相同点都做详细记录。

4. 4.用接种环按照号码顺序选择集中细菌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制形态图。

(由于不纯的单菌落,镜检会出现多种形态)。

5.5、、菌落计数:待观察完后,根据统计原则,获得土壤或河道底泥样品中细菌的CFU/mL数值。

(具体方法见附录)6. 细菌的纯化(平板划线法)选取一个分离较好的稀释度的细菌群落,用灼烧灭菌过的接种环从平板上挑取一环,左手拿培养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将培养皿稍倾斜,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皿盖掀半开,右手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内,在平板上轻轻划线。

划线完毕盖好皿盖,倒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

7. 平板清理:将不用的平板上的培养基。

第四天:(周一上午)将已经进行菌落纯化的平板在火焰周围转动一周,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分别挑取平板上长出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各管斜面培养基上,塞好硅胶塞,放在试管架上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h后观察。

斜面划线只需在斜面上由下而上划一直线。

斜面接种是从已生长好的菌种斜面上挑取少量菌种移植至另一新鲜斜面培养基上的一种接种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①贴标签:接种前在试管上贴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入姓名等。

贴在距试管口约2~3cm的位置。

也可用记号笔注明上述内容。

②点燃酒精灯。

③接种:用接种环将少许菌种移接到贴好标签的试管斜面上。

接种操作必须按无菌操作法进行,技术要点如下。

手持试管:将菌种和待接斜面的两支试管用大拇指和其它四指握在左手中,使中指位于两试管之间部位。

斜面面向操作者,并使它们位于水平位置。

拔管塞:用右手指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边,先后取下菌种管和待接种试管的管塞,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

见图所示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

接种环冷却: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

取菌:待接种环冷却后,轻轻沾取少量菌体或孢子,然后将接种环移出菌种管,注意不要使接种环的部分碰到管壁,取出后不可使种环通过火焰。

见图示。

接种: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

从斜面培养基的底部向上部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切勿划破培养基。

也可用接种针仅在斜针,仅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直线作斜面接种,直线接种可观察不同菌种的生长特点。

见图示。

塞管塞:取出接种环,灼烧试管口,并在火焰旁将管塞旋上。

塞棉塞时,不要用试管去迎棉塞,以免试管在移动时纳入不洁空气。

将接种环灼烧灭菌,放下接种环,再将棉花塞旋紧。

观察:附录:菌落计数法1、进行平皿计数时,可用肉眼观察,也可用放大镜和菌落计数器计数。

记下同一浓度的3个平板(或2个)的菌落总数,计算平均值,在乘以稀释倍数即为1mL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计数时应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皿之间的稀释倍数进行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