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实验报告
标准动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目的:1. 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2. 分析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肌功能的关系。
3.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策略。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g,购自XX动物实验中心。
2. 试剂:TUNEL试剂盒、DAPI染料、Trizol试剂、RT-PCR试剂盒、ELISA试剂盒等。
3. 仪器:显微镜、荧光显微镜、PCR仪、凝胶成像系统、酶标仪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心肌梗死组、干预组,每组10只。
2. 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
3.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TUNEL染色:取心肌组织,按TUNEL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 DAPI染色:取心肌组织,按DAPI染料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心肌细胞核形态。
4. 心肌功能检测:- 心肌收缩力检测: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记录心肌收缩力。
- 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5. 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给予干预药物,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功能的变化。
实验结果:1. TUNEL染色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2. DAPI染色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核形态异常,较正常组和干预组明显增大、浓染。
3. 心肌收缩力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收缩力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4. 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5. 干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核形态、心肌收缩力及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
讨论: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TUNEL染色和DAPI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表明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
hcl标准溶液标定实验报告

hcl标准溶液标定实验报告HCl 标准溶液标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基准物质碳酸钠标定 HCl 标准溶液浓度的方法。
2、学习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及滴定操作。
3、进一步熟悉分析天平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HCl 标准溶液的浓度需要用基准物质来标定。
本实验选用无水碳酸钠(Na₂CO₃)作为基准物质,其与 HCl 溶液的反应如下:Na₂CO₃+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 pH 约为 389,可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消耗的 HCl 溶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 HCl 溶液的准确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50 mL)锥形瓶(250 mL)电子分析天平容量瓶(250 mL)移液管(25 mL)玻璃棒烧杯(500 mL、250 mL)2、试剂浓盐酸(分析纯)无水碳酸钠(基准试剂)甲基橙指示剂(01%)四、实验步骤1、配制 01 mol/L 的 HCl 溶液用量筒量取约 9 mL 浓盐酸,倒入预先盛有适量水的 500 mL 烧杯中,搅拌均匀。
将溶液转移至 100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内壁 3 次,并将冲洗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摇匀。
2、基准物质碳酸钠的预处理将无水碳酸钠置于烘箱中,在 270 300℃下烘干 1 15 小时,以除去其中的水分和碳酸氢钠。
取出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3、碳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用电子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已烘干的无水碳酸钠 13 15 g(精确至00001 g),置于 250 mL 烧杯中。
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将溶液定量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内壁 3 次,并将冲洗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摇匀。
4、 HCl 溶液的标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 mL 碳酸钠标准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
加入 2 3 滴甲基橙指示剂,此时溶液呈黄色。
标准实验报告优选稿

code unsigned char Tab[] = {10,1};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char t;
for ( i=0; i<2; i++ )
{
t = c / Tab[i];
*s++ = '0' + t;
c -= t * Tab[i];
}
*s++ = '0' + c;
原理图(五)
3、软件设计
(完成程序框图)
(三)思考题
设定温度的按键改用外部中断模式,电路如何修改(画示意图)程序如何修改,写出中断服务程序。
七、总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和实践,我从只能点亮一个LED灯到可以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流水灯。在每一个小小的实现项目的完成,感觉自己都在一步一步的成长,虽然有的时候非常烦躁,实验结果老是出不来,而且找不到原因,并且被老师骂的一塌糊涂。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坚持着完成一个个小项目,这样自己的信心也一步一步增加。使得我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在此,需要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
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
};
unsigned char t;//临时变量
//防止显示位置超出范围
x &= 0x07;
x = 7 - x;
//分析字符c,取得对应的数码管字型数据
//模拟一个软件定时器
if ( SWTR )
{
if ( --SWTV =DispClear()
功能:清除数码管的所有显示
标准制定_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化工、化学、医药、催化等行业和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纯铂及其电子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
铂中杂质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材料、产品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加工工艺和使用寿命。
因此,催化、医药、材料研究和生产经营都需要更快、更准确的掌握其杂质元素含量的信息,这就对铂中杂质元素分析提出了快速、准确的要求。
目前国内在铂纯度检测的标准方法均为直流电弧发射光谱法。
该方法主要分析对象为粉末试样,对海绵状样品的处理相对简单,但对金属块屑状样品的处理就相对复杂繁琐了。
全过程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
此外,该方法粉末标准样品的配制,不但要消耗大量昂贵的高纯贵金属作为基体,而且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为了提高铂中杂质元素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本实验旨在制定一套国家标准《铂化学分析方法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二、实验目的1. 制定一套快速、准确、简便的铂中杂质元素分析方法;2. 提高铂中杂质元素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3. 为我国铂材料的生产、科研和进出口贸易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高效、灵敏、多元素同时检测的仪器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高能等离子体将样品中的元素原子激发,产生电离状态,然后通过质谱仪对电离后的离子进行检测。
2.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铂样品用酸溶解,制成溶液。
(2)仪器准备: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调至最佳工作状态。
(3)标准溶液配制:根据需要检测的杂质元素,配制相应的标准溶液。
(4)样品分析:将制备好的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分别注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
(5)数据处理:将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铂中杂质元素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制定了一套国家标准《铂化学分析方法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快速:样品分析时间缩短至数小时,相比传统方法大大提高。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院系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台号: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华北电力大学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三、实验原理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CC B2B1B1BU R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电压放大倍数: 1)1( // F R β++-=be LC Vr R R βA其中r be =200+26 (1+β)/I E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调试静态工作点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
记入表1.2.1。
表1.2.1 U E =2.0V 测 量 值计 算 值U B (V ) U E (V ) U C (V ) R B2(KΩ) U BE (V ) U CE(V ) I C (mA ) 2.6652.0 7.8530.8655.22.0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I E = U E /R E =2/(1.1)=1.82mACE BEB EI R UU I ≈+-≈1F R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最新实验报告(实验一)

最新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定量分析,了解温度、时间、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
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选取适量的待分解物质样品,记录其初始质量。
2. 设备设置:使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实验,设定升温程序为从室温升至800℃,升温速率为10℃/分钟。
3. 实验操作:将样品置于坩埚中,开启TGA设备,记录质量变化数据。
4. 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收集TGA曲线图,记录各个阶段的质量损失和残留物情况。
实验结果:1. TGA曲线显示,在200℃时,样品开始有轻微的质量损失,推测为水分的蒸发。
2. 当温度升至400℃时,样品质量迅速下降,表明发生了明显的热分解反应。
3. 在600℃时,质量损失趋于稳定,此时残留物质量约为初始样品的30%。
4.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添加特定催化剂后,热分解起始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实验讨论:1. 实验观察到的初步质量损失与预期的水分蒸发相符,进一步证实了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结合水。
2. 热分解阶段的质量快速下降表明样品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3. 残留物的组成分析表明,分解产物主要包括氧化物和其他无机盐类。
4. 催化剂的加入显著改变了反应动力学,这可能与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关。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模拟并分析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分解行为。
通过TGA分析,我们确定了样品的热稳定性和分解产物,同时发现催化剂的使用对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索不同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下的分解行为,以优化工业生产过程。
实验报告国标

实验名称: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一、实验目的1. 熟悉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酸碱反应达到滴定终点,通过测定反应物的摩尔数,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酚酞作指示剂,在酸碱滴定过程中,酚酞从无色变为粉红色,表示达到滴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烧杯、滴定台、滴定管夹、洗瓶、滤纸等。
2. 试剂:0.1mol/L盐酸标准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是否完好,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水。
(2)将0.1mol/L盐酸标准溶液和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分别装入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冲洗滴定管。
(3)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待测溶液,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
2. 滴定实验(1)将锥形瓶放在滴定台上,用酸式滴定管逐滴加入0.1mol/L盐酸标准溶液,边滴边振荡锥形瓶。
(2)当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时,停止滴定。
(3)记录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4)重复实验两次,求平均值。
3. 数据处理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消耗盐酸标准溶液体积(mL)--------|-----------------------------1 | 25.202 | 25.00平均值 | 25.10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c(待测)= c(标准)× V(标准) / V(待测)c(待测)= 0.1mol/L × 25.10mL / 25.00mL = 0.101mol/L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的浓度为0.101mol/L。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报告(实验步骤、评分标准)

实验报告(实验步骤、评分标准)实验A :探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实验仪器: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镊子、试管、胶头滴管、烧杯、废液缸、试题B 量取3ml 食盐水并加热1、打开细口瓶,用量筒、胶头滴管准确量取3ml 蒸馏水。
2、将量取的3ml 食盐水倒入试管中3、夹持试管给食盐水加热。
4、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5、取下试管夹把试管内的食盐水倒入废液桶6、整理实验器材 【填写实验报告】:(每空1分共5分)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 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会偏2、酒精灯的灯焰分外焰,内焰和 焰心 ,熄灭酒精灯必须用______盖灭不可用嘴吹。
实验C 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实验用品:仪器:大试管、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三者已连接好)、铁架台(带有铁夹)、集气瓶、玻璃实验C 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实验D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实验内容】配制2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考查要点】1.使用天平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
2.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3.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用品】氯化钠、水。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25mL)、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称量纸、回收瓶、废液缸等。
【实验步骤】1.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逐一清点2.计算:配制2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_____g;水_________mL3.调节托盘天平平衡4.准确称取所需氯化钠,将氯化钠倒入烧杯中5.用小烧杯取少量水,然后倒入量筒中6.用胶头滴管准确加水至所需体积7.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8.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回收瓶中9.所配制溶液的标签上应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清洗仪器,整理桌面,复位实验E探究碳酸钠的部分性质实验用品:1、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2、pH试纸、碳酸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蒸馏水实验过程:1、在小烧杯中放入少量碳酸钠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碳酸钠溶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实验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台号:
指导教师:成绩:
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
)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
记入表1.2.1。
表1.2.1 U E =
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
U BE = U B - U E =,U CE = U C - U E =,I C ≈I E = U E /R E =2/=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信号u i 为1KHz ,U i ≈10mV 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u O 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下述两种情况下的U O 值,并观察u i 与u O 的相位关系,记入表1.2.2。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表1.2.2 U E = U i = 10mV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A V 的值与负载电阻R L 有关,负载越大则电压放大倍数越大。
由u i 与u O 的波形可知,输出和输入的相位相反,说明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具有反相的作用。
3.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置R C =Ω,R L =∞,u i =0,调节R W 使U E =,测出U CE 值,再逐步加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压u 0 足够大但不失真。
然后保持输入信号不变,分别增大和减小R W ,使波形出现饱和和截止失真,绘出u 0的波形,并测出失真情况下的U CE 值。
表1.2.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R W 减小时,U B 增大,I B 增大,I C 增大,V CE 减小,静态工作点沿着交流负载线上移,靠近饱和区,输出会出现饱和失真;R W 增大时,减小Ub ,静态工作点沿着交流负载线下移,靠近截止区,输出会出现截止失真。
4.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置R C =Ω,R L =Ω,同时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电位器R W ,使U O 最大且不失真,测量U OPP 及U O 值,记入表1.2.4。
表1.2.4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放大器的最大不失真电压为有效值为,峰峰值为。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
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选择的合适,使放大电路工作在放大区。
2、放大电路的负载不同,电压放大倍数也不同,负载越大则电压放大倍数越大。
由u i 与u O 的波形可知,输出和输入的相位相反,说明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具有反相的作用
3、静态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影响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静态工作点偏低,会导致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偏高,会导致饱和失真。
增大和减小R W ,会改变静态工作点的位置。
4、放大电路电压增益有一定的工作范围。
必要的数据处理过程:
理论值和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六、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
1、出现的问题
2、改进意见
3、心得体会
实验原始记录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表1.2.2 U
E = U
i
= 10mV
3.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表1.2.3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