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发现神行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神行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神行《发现母亲》读后感【--母亲节祝福语】《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

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

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

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

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

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

发现母亲读后感9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9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9篇发现母亲读后感篇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

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

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

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________。

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

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

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

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

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

同样是带孩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

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

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

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最近发现母亲对于读书的热情和用心,让我深受感动。

母亲从
小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她总是在家中留下一大堆的书籍,不管
是小说、历史、文学还是心理学等各种类型的书籍,她都喜欢涉猎。

然而,最近我发现母亲不仅仅是读书,更是在用心体会和总结书中
的知识和智慧。

在她的书架上,我看到了许多书籍的笔记和批注,每一本书的
扉页上都写满了她的感悟和心得。

她会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来标记重
要的段落和思想,用线条来勾勒出书中的重点内容,还会在空白的
页面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启发。

她告诉我,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吸收书中的知识,也可以在日后翻阅时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除了这些,母亲还会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整理成笔记,有时候
还会写成文章或者分享给朋友。

她说,通过整理和总结,她可以更
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她甚至还会将一些书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受益。

母亲的用心读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我决定向母亲学习,用心读书,用心体会,用心总结,让书籍成为我的智慧之源,让阅读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感谢母亲的榜样,让我更加热爱读书,更加用心去读书。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发现母亲读书心得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我的母亲开始了阅读的习惯。

她以前从来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最近她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兴趣。

我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一直以为她对阅读没有兴趣。

但是,当我和她聊天时,我发现她对读书的热情和收获。

母亲告诉我,她开始读书是因为她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

她选择了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和心理学的书籍。

她说,通过阅读,她能够了解到许多以前不曾了解过的事情,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还说,阅读让她感到放松和愉悦,让她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

母亲还分享了她读书的一些心得。

她说,阅读让她学会了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她更加有耐心和包容。

她说,通过阅读,她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内涵和魅力。

她还告诉我,她现在更加乐观和积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母亲的阅读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
断地学习和成长,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决定向母亲学习,也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希望能够像母亲一样,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总的来说,我很高兴能够发现母亲的阅读心得。

她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让我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可以拥有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感谢母亲的启发,让我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发现母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发现母亲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母婴顾问,一个母婴护理培训老师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皮肤传爱、哺乳连心、母子感通、子宫心理、宫外孕育、脂肤性格”。

这一系列的育儿真谛需要我们去传播。

从小我就一直坚信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

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发现母亲读后感2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

没有母爱,孩子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很庆幸在我还未成为母亲之前能够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人,我们回报了她们什么?她们现在积累的只有白发、皱纹、驼下的背。

发现母亲读后感3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读。

更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发现母亲》读后感当我合上《发现母亲》这本书时,心里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让我重新审视了母亲这个角色在生活中的分量。

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母亲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知。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深深烙印的事。

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正是调皮捣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她没有像我预想中的那样,说我异想天开或者担心我会弄得一团糟,而是微笑着鼓励我:“宝贝,想法很棒呀,妈妈支持你!”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开始收集材料。

我找来了旧报纸、细竹条、线团,然后笨拙地试图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可这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得多,竹条总是不听话地弯曲或者折断,报纸也总是剪得歪歪扭扭。

我开始变得烦躁,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这时,母亲走了过来。

她轻轻地坐在我身边,拿起一根竹条,耐心地教我如何把它削得更光滑、更笔直。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温柔和专注,嘴里还不停地说着鼓励的话:“别着急,慢慢来,咱们多试几次肯定能行。

”在母亲的帮助下,我渐渐掌握了技巧,竹条终于被我处理好了。

接下来是粘贴报纸的环节。

我手忙脚乱地涂抹着胶水,结果弄得满手都是,报纸也贴得皱皱巴巴。

母亲没有责备我,而是笑着拿起一块湿布,细心地帮我擦干净手,然后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均匀地涂抹胶水,怎么把报纸平整地贴上去。

经过一番努力,风筝的雏形终于出来了。

可当我试着放飞它时,却发现它根本飞不起来,只是一头栽在地上。

我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把我拥入怀中,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说:“别灰心,咱们一起找找原因,改进改进。

”我们仔细地检查了风筝,发现是翅膀的形状不对称,重心也不稳。

母亲和我一起重新调整了竹条的位置,又加固了一些关键部位。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女儿对母
亲的探寻和发现之旅。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
也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书中,女儿通过回忆和探索,发现了母亲曾经的坚强和勇敢。

她发现,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不放弃,努力地克服一切困难。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坚韧和勇敢,也让我更加敬佩和珍惜母亲。

除此之外,书中也描述了母亲对女儿的无私关爱和奉献。

母亲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默默地为她付出了很多,无论是物质上的支
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母亲都始终在女儿身边。

这让我更加感受到
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母亲的爱。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母亲,也更加理解了母亲。


亲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她用她的爱和奉献,让我们成长和茁壮。


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母亲,也会更加珍惜和感恩母
亲的一切付出。

总的来说,《发现母亲》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籍,它让我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母亲,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受益匪浅。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儿对母亲的发现和理解,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母亲的爱和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职场女性,她在工作和家庭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经常疲于奔命。

她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默默无闻地为家庭付出着一切。

在主人公的眼中,母亲是一个平凡而无足轻重的存在,她的一切努力都被主人公所忽视。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逐渐发现母亲的伟大之处。

母亲在家庭中默默无闻的付出,让我深受触动。

她不计较得失,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为家庭付出一切。

她的爱和奉献是无私的,从不求回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母亲的付出,却总是期待她的关怀和呵护。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她的付出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对话,逐渐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之处。

她开始懂得珍惜母亲的爱,关心她的身体和情绪,以及尊重她的选择和决定。

通过这样的发现和理解,主人公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们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和融洽。

读完《发现母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人,她的爱是无私的,她的付出是伟大的。

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母亲,关心她的身体和情绪,尊重她的选择和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发现母亲的伟大之处,理解她的苦心和付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总之,《发现母亲》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儿对母亲的发现和理解,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母亲的爱和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会更加珍惜和感恩母亲,关心她的身体和情绪,尊重她的选择和决定。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一起珍惜和感恩母亲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

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

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

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

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这是大话吗?非也。

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

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

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

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

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

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

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

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

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

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着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

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

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
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

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

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

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

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着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

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

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

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

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

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