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和发展论文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
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
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
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
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
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
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
《2024年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对我国纪录片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机遇。
新媒体的兴起,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的现状1. 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平台日益多样化,包括网络视频平台、移动端应用、社交媒体等。
这些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2. 内容丰富多元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从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到社会现象、科技探索,各种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3. 观众参与度的提高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纪录片的传播与讨论,使得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
三、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面临的问题1. 内容同质化严重当前,我国纪录片市场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许多纪录片在题材、拍摄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2. 传播策略不够精准部分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对目标观众的精准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制定,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3. 制作成本高,回报率低纪录片的制作成本较高,且市场回报率相对较低。
这使得许多制片方在制作纪录片时面临资金压力,制约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的趋势与建议1. 创新内容与形式为避免内容同质化,我国纪录片应注重创新内容和形式。
在题材选择、拍摄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2. 精准传播策略制片方应制定精准的传播策略,包括目标观众的定位、传播渠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制定等。
通过精准传播,提高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 多元化合作与共赢制片方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广告商、文化机构等进行多元化合作,共同推动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2024年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思考》范文

《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思考》篇一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的思考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近年来,电视纪录片开始逐渐走向大银幕,与电影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的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的背景1. 媒体技术的进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日益丰富。
高清、4K、甚至8K的拍摄技术,使得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质量达到了电影级别。
同时,后期制作技术如特效、音效等也为电视纪录片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2. 观众需求的改变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方式,成为了满足观众对于知识、文化和情感需求的重要途径。
而将电视纪录片搬上大银幕,则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于大银幕观影的体验需求。
三、电视纪录片在大银幕的现状1. 作品数量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开始进入电影市场,如《我们诞生在中国》、《极致中国》等作品。
这些作品在制作上采用了电影级别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2. 表现形式丰富与电影相比,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多样化。
从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到音乐音效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同时,电视纪录片所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等多个领域。
四、电视纪录片走向大银幕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电影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电视纪录片进入大银幕后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
如何突围而出,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电视纪录片在大银幕面临的重要挑战。
(2)制作成本高昂:电影级别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
对于一些小型制作团队来说,进入大银幕的门槛较高。
(3)观众口味多样化:观众的口味多样化,对于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需求。
《2024年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纪录片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的崛起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使得纪录片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推广。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的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纪录片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纪录片传播(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为代表,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纪录片传播的变革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电视媒体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则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
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也为纪录片带来了更多的观众参与和反馈。
三、我国纪录片传播的现状(一)纪录片制作与发行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制作与发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府对纪录片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类纪录片制作机构和团队不断涌现,纪录片作品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同时,各大视频平台和电视台也纷纷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入和推广力度。
(二)纪录片观众群体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纪录片观众群体逐渐扩大。
除了传统的电视观众外,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观看纪录片。
这些观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对纪录片的品质和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的挑战与机遇(一)挑战1. 内容同质化:当前我国纪录片市场存在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和市场竞争激烈。
2. 制作成本高:纪录片的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3. 传播渠道分散: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渠道分散,需要针对不同平台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
(二)机遇1. 受众群体扩大:新媒体的普及使得纪录片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4年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纪录片传播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分析其特点、问题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纪录片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的特点1. 传播渠道多样化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媒体平台外,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都成为了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
这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纪录片。
2. 内容丰富多元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从历史、文化、自然到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纪录片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呈现。
同时,新媒体还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3. 观众参与度高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途径与纪录片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互动性使得观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纪录片的传播和推广中,进一步扩大了纪录片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的问题与挑战1. 内容同质化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纪录片市场呈现出内容同质化的趋势。
这使得部分纪录片在主题和内容上缺乏新意,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审美水平,打造独特的作品。
2. 盗版侵权问题严重新媒体时代,盗版侵权问题对纪录片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非法平台擅自上传和传播盗版纪录片,侵犯了创作者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四、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的未来趋势1.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将为纪录片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和体验。
这些技术将使纪录片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
2. 多元化传播模式未来,纪录片的传播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中国纪录片产业趋势

中国纪录片产业趋势中国纪录片产业趋势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观众对于多元化内容的需求增加,中国纪录片产业正经历着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纪录片产业的现状1. 纪录片市场的扩大中国纪录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快速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国内市场逐渐开放以及观众对于多元化内容的需求增加,纪录片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市场。
越来越多的影院开始放映纪录片,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国内的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推广纪录片,提供更多选择给观众。
2. 纪录片制作技术的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从摄影到后期剪辑,各个环节都在不断改进,使得纪录片制作更加精细和专业。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纪录片制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增加了观影体验的丰富性。
3. 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纪录片产业也正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虽然纪录片制作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创意,但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挑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开设纪录片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此外,一些纪录片制作机构也积极组织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第二部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内容的突破在过去,中国的纪录片主要集中在政治、历史和社会议题上。
然而,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纪录片的主题也在不断扩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纪录片出现。
同时,一些创新形式的纪录片也将受到更多关注,如真人秀式的纪录片、音乐纪录片等。
2. 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趋势。
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也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加深,中国纪录片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纪录片在中国近十年来的现状及其发展

纪录片在中国近十年来的现状及其发展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外文化沟通交流越发频繁,在荧幕上出现的中国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并且还多次获奖。
日前《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受到空前欢迎,再度掀起收视热潮,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的中国纪录片的现状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中国纪录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发展策略,建立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现状发展策略在古今中外的影像发展历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形式,彰显了它别具一格的魅力。
纪录片的创作源泉源自于真实生活,全为真人真事,没有虚构的故事情节,不随意改变工作地点的环境,没有邀请演员明星来扮演,真实的记录着某地某处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与进程。
纪录片描摹了现实世界的一切,结合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的抗争,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它的批判性与尖锐性给人以在其发展历程中无限遐想。
一、回溯我国曾经的纪录片给中国电视界带来开放意识的纪录片还要从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开始,之后又拍摄了《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变成了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接连出现了《沙与海》和《最后的山神》还有《望长城》等佳作。
然而1993年的《生活空间》更是将中国纪录片推到了电视的前沿。
由于内容逐渐贴近观众的生活,制作人们的不懈努力与思考,所以很大程度上地推进了纪录片的深入发展,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引发了无限思考。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很多,可以说文革时期我国纪录片的盛产时期,很多内容反映了解放前后人民艰苦的生活,虽然有很多获得过国际奖项,像1950年的《中华儿女》和1963年的《农奴》等电影纪录片,但是其内容和形式表现都比较单一,目的也只是进行宣传。
然而在过去的近十年中,中国的纪录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廉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向年轻人进军,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
2005年6月,上海第十届国际电视节上,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在同年12月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获得大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和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
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未来,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
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
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
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
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
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
《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
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
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
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使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三)纪录片拍摄艺术化与再现真实
作为纪录片创作中虚构策略的一部分,所谓“真实再现”,就是运用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影视语言,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用一种意向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同现场纪录同样真实可信的历史气息,达到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目的。
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机会。
因此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
当今数码科技越来越发达,高科技产物DV(也就是数字摄像机,英文DigitalVideo的简称。
)领导的影像革命时代即将到来。
DV所提供的自由表达权利,才使得纪录片的创作拥有了更广泛的视角。
DV的便携性和操作的简便性都为更多的人使用这种工具提供了可能。
三、生产营销----国产纪录片要走向国际市场竞争
如何使纪录片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是实现这一沟通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除以上涉及的诸多方面需要借鉴启示之外,从国际获奖纪录片的竞争力上看,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纪录片创作的经费上,我国与西方差距太大。
其次,适应国际电视节目市场销售的需求,是实现纪录片品牌生存的基本策略。
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仍然是纪录片的投资主体,这种依靠政府投资、领导支持,投资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病。
只有真正地为市场而制作才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出路。
我国数字电视中的全纪实频道的市场运行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纪实频道是首个全国性计时付费电视频道,目标用户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及电视电影节专业人士,它依托上海文广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国际地位,汇中国纪录片创作之精英,集全球真实电影之精华,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节目拉近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探寻国内外人文地理、见证文化变迁。
对于节目提供商提出了“自愿选择、服务有偿、利益共享”的原则,为纪录片节目提供商搭建了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
公务员之家
四、我国纪录片在国外获奖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中国纪录片人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拍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
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荧幕,呈现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为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清风。
结束语
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视听文化产品,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将会蕴含着无限的商机。
一个充满艺术芬芳和无限商机的中国纪录片大市场,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世界面前!
参考文献
[1]常震波,2004年:《中华新闻报》,《什么是纪录片》
[2]冷冶夫,2008:《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专题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任远、彭国利,《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宋杰,《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国钦,《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罗森塔尔(美),《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68页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贺毅,《中西文化比较》,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郝大维,《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学林出版社,2005年
黄朝相,《中西文化与纪录片》,暨南大学,2007年
王瑞林,《中国纪录片的国际生存》,四川大学,2005年
刘毅,《多元文化与中西纪录片比较》,山东大学,2004年
卢晓云,《纪录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浙江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