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引言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生平简介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小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官府任职。

苏轼的生平经历并不平坦,他多次因政治观点与上司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这些逆境并没有打击苏轼的热情和才华,反而使得他愈发沉浸于文学创作中。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苏轼以其擅长的散文、诗歌和词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没有李白和杜甫的豪迈和激情,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秀逸的风格和自由的思维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丑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词作苏轼的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词结构,使得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词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真挚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思想与影响苏轼的思想与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

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

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

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

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

”,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

”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一.研究概况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

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

《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

《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

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风波和世事沉浮,但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杰出的成就。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并展示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突出贡献。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出身于一家书香门第。

早年的苏轼秉承家族的文化传统,酷爱文学,擅长诗词写作。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北宋的官场。

苏轼在政治上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远见,曾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官职。

然而,由于对时弊的忧虑以及对权贵的批评,苏轼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以其清新唯美、灵动豪迈的诗风,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自然景物到人生哲理,他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描写了乡愁和生活琐碎,令人感到亲近;而他的《赤壁怀古》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壮烈事迹的赞美。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且被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

此外,苏轼在书法和画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遵循了楷书的风格,字体俊逸工整,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

在画画方面,苏轼主要以山水画为主,他的笔法自由洒脱,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代表。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他多次遭受贬谪和流放,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州八月湖水游船事件。

在八月湖水游船中,苏轼写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作,展示了他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然而,这些诗作却遭到了当时权贵的不满,苏轼再次被贬到海南岛。

虽然苏轼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坚持使他成为了世人敬佩。

总的来说,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文学、书法和画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和山水画都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

尽管他遭受了官场的挫折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化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研究综述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

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从古朴淳厚豪壮的密州民俗、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密州文化和密州的“东州乐府”氛围等三个方面对苏轼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论证,进而说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执着的“致君尧舜”发展到“超然”“自达”,由较单纯的儒家思想,进而为儒、释、道的高度融合。

梅大圣《东坡密州词文化内涵初探》(《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认为以“密州三曲”为代表的20多首词是构成东坡范式最早的成熟元素之一。

指出东坡密州词文化结构的内涵是“开创了以词的形式沟通儒佛道,既表现心灵内在矛盾及种种感受,又展示了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

二、东坡词的思想内涵解读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

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

“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

苏轼的人生艺术无疑对其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

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

张玉璞《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指出,佛老思想在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

认为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苏轼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

文章以东坡词文本程式,分析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透示着佛老思想的影响和浸润。

任爽《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静空”观,是受佛、老中“清静无为,无为而为”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在创作和审美上与王维“自净其心”一脉相承。

文章论析了苏轼“静空”观对其词的空灵意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饶学刚《“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继升华说、寄托说、发泄说、表达说、比兴说之后提出新论,认为苏轼“中秋词”的本意旨在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中秋词”是超然台、明月、酒即现实、理想、人性三融汇的“超然诗”,是“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

三、东坡词的艺术特色透视“以诗为词”是宋人对东坡词的评论,究其涵义,历代词论家见解不尽相同。

宋人陈师道、刘辰翁等论及这一问题时似乎褒中不乏贬词,而清人刘熙载《艺概》卷四对此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今人吴熊和认为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苏词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

显然,从东坡词对词的题材范围扩大、增强词的表现功能这个角度看,刘熙载、吴熊和的看法是非常精到的。

但是,若从诗词这两种文体在精神上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个层面上来说,“以诗为词”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

如郭自虎《从缘情到言志,由类型化到个性化——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江汉论坛》1997年第2期)提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价值还在于“词由片面缘情向诗的言志靠拢,由词的类型化转向诗的个性化,将士大夫文人的人格、修养融铸于词中,让人的灵魂去主宰词这片芳艳的园地,它改变词人戴上面具做人、脱下面具填词那种尴尬局面,让词人昂首站立于诗人行列,堂堂正正做人、填词,人品和词合而为一”。

郭文强调,苏词中始终处于第一位的是充沛的感情,故而从精神实质——以抒情言志的诗法入词这一点上来看,苏轼的婉约词与豪放词是相通的。

以诗咏物是古人抒情言志的传统形式,而以词咏物则是宋人最为擅长的抒情言志的基本形式。

宋人的咏物词数量很多,而且艺术技巧也非常高妙。

比如,在东坡词里通篇或一半篇幅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写景词有这样大的比重,居北宋词人之首位。

吴帆《论苏轼与宋人的咏物词》(《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以苏轼的写景咏物词为例,从审美角度将宋人的咏物词分为摹刻咏叹寄情致、物之离合不定、兴体线索抒情、朦胧寄托影射等四种类型来探讨,论述了苏轼对宋代乃至后代的咏物词的巨大影响。

陶文鹏《论东坡词写景造境的艺术》(《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则指出,苏轼写景词在意境创造上,最有开创性也最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特色是“雄奇”、“空灵”、“深睿”。

陶文着重解析了东坡写景词的艺术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苏轼在词中写景,总是辩证地将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淡与浓、疏与密、写意与工笔、水墨与丹青这些本来对立的景象、手法、风格互相渗融,互相调节,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以适应表现‘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大自然的要求”。

近年来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研究最有创获的论文应是台湾学者王保珍的《苏东坡词中的时空观照》(《名作欣赏》第3、4、5期)。

王文认为,东坡词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间和空间意识。

作者以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为例说明东坡词透示着“上界回归与现实依恋”的时空观照;以咏古叹今词《永遇乐》(明月如霜)、《行香子》(一叶舟轻)为例解析东坡词透示着“古今推移与梦境觉醒”的时空观照;以《南歌子》(苒苒中秋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阐释东坡词透示着“人生体认与自我表白”的时空观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迟宝东的《试论苏东坡的女性词》(《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迟文认为苏东坡女性词不仅数量多,且风格多样,既有符合传统词之审美特质的闺情词,又有融主体意识与女性题材为一体的见意词、衬染词。

而苏东坡后两类词所抒发的主体情志,所创造的清新高远之词境,是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倾向,在词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对宋代词的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东坡词的审美特征论析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是东坡词美学风格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研究者们摒弃了以往多把东坡词“粗犷”“豪迈”的一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旧观念,开始采用一种开放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东坡词的美学内涵进行了重新把握和诠释,并且逐步达成一种共识,认为东坡词的“豪放”是相对于当时的“婉约”而言的,东坡词风是“放”,是“清旷”“旷达”,而非“豪”。

如刘勤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晋阳学刊》1998年第2期)、赵俊成《此“豪放”非彼“豪放”:苏轼词风格探微》(《文史知识》1997年第7期)等文章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

近两年对此问题研究用力较多的是李康化和吴帆。

李康化提出,认识和把握东坡词的美学风格,应该按照东坡创作的词去绳衡。

他的《清旷:东坡词之美学风度》(《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从文艺学角度对东坡词风的人生哲学背景、文本程式和“以诗为词”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清旷”正是苏轼的词学观。

又在《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第6期)一文中指出,“苏、辛词风的迹近只是就创作观念受时代影响的意义说的”,东坡词风“不是豪放而是清旷”,“从苏轼的清旷到姜夔的清空,就词学的审美理想与文人精神建构这一更为内在的准度而言,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递传嬗变史程”。

此文勾画了从东坡到白石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东坡与白石之间相关联的美学意旨,认为白石实传东坡衣钵。

吴帆《论苏、辛词刚柔相济的审美特征》(《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认为,苏、辛词中大部分作品是刚柔相济、豪婉相融的,指出苏、辛把词的“缘情”和诗人的“言志”结合,糅合了诗之“庄”与词之“媚”。

同年,她又在《论苏轼词的抒情范式》(《吉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指出,东坡词在继承传统词的抒情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坡范式”。

此外,汤岳辉《苏轼文艺美学思想蠡测》(《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着重探寻了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诸如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斑驳复杂的世界观、魏晋自由解放意识的审美风格、生活际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多重复合的人格力量制约等。

五、东坡词的词史定位研究东坡词的研究历来多采用“词话”形式和“定性”分析,难以让我们准确衡定和把握东坡词的创造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鉴于此,王兆鹏、刘尊明运用一种全新的研究路数——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词学研究。

早在《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得出了“苏轼和周邦彦并列为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的第二位”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