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1.熟悉词汇及语法知识:2.理解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理解上下文语境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词汇用法、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单靠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并不足以完整表达作者的意图。
因此,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句子的含义,从而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这需要对文言文的整体语境和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需要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语言转换、比喻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
3.注意文言文的“形义转化”:4.重视修辞手法的表达:5.注意古代人名、地名的翻译:6.注意虚词的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中出现的古代人名和地名,因为它们可能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为了准确地进行翻译,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人名和地名的用法和含义,以免因误解而导致翻译错误。
举例来说,有些古代人名可能是一个代称,而非真实的姓名,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代表的含义。
同时,一些古代地名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需要通过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进行合理的翻译,以使得翻译准确无误。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正确把握语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序,以避免因为语序不同而误解文章的含义。
文言文的语序比较灵活,经常采用倒装、并列和省略等语法手段,而且修辞手法较为丰富,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序,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
因此,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序是进行翻译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8.注意语气和语调的表达:在文言文翻译中,正确表达原文的语气和语调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于表达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文言文中的语气和语调包含了很多丰富的表达方式,如喜怒哀乐、疑问反问、讽刺嘲讽等等。
常用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法

一、词性转换1.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用作动词,如“君臣共天下之利”(《出师表》)。
翻译时,应将名词转换为动词,译为“君臣共同享有天下的利益”。
2. 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名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翻译时,应将动词转换为名词,译为“经过严寒的考验,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最后凋零”。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形容词转换为动词,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常见,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翻译时,应将使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使役动词,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导学生、解答疑惑的”。
三、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的心理活动,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翻译时,应将意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心理活动动词,译为“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四、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常见,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战国策》)。
翻译时,应将宾语前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表示敬意。
”五、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状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翻译时,应将定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有贵宾,弹奏琴瑟,吹奏笙管。
”总结:在初中阶段,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语法规则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词性转换、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在实际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不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初中

一、识词辨义,细读原文。
翻译文言文,首在识词义,细读原文心自明。
字字句句仔细读,理解大意记心间。
二、了解语法,掌握结构。
文言文语法,结构有规律,掌握结构助翻译。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清晰明。
三、注意古今,词义有变。
古汉语与现代,词义有变迁,翻译时须注意辨。
古今词义有差异,翻译需谨慎。
四、活用词义,语境为凭。
文言文词义,活用需语境,翻译时须凭语境。
一词多义要分辨,语境为凭不误译。
五、增删调换,通顺表达。
翻译文言文,增删调换间,通顺表达是关键。
实词虚词要增删,句子顺序可调换。
六、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翻译文言文,意译为主直译辅,忠实原文求准确。
意译为主求通顺,直译为辅求准确。
七、注释补充,完整表达。
文言文翻译,注释补充宜,完整表达是关键。
疑难字词要注释,补充说明求完整。
八、对照例句,理解用法。
翻译文言文,对照例句用法明,理解用法不误译。
例句对照用法明,理解用法不误译。
九、逐句翻译,细心检查。
翻译文言文,逐句翻译细心查,前后连贯是关键。
逐句翻译细心查,前后连贯不遗漏。
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翻译文言文,反复练习是关键,熟能生巧才精湛。
日积月累多练习,翻译水平自然高。
以下为具体步骤:1. 首先阅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结构,确定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
3. 逐字逐句翻译,注意词义、句式、语气等。
4. 检查翻译是否通顺,如有不通之处,调整句子结构。
5. 对照原文,核对翻译是否准确,有无遗漏或误译。
6. 修改完善,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遵循以上口诀,持之以恒,相信你在文言文翻译方面会有所提高。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解析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在具体运用时,需要几种方法结合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初中文言文是我们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中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先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词序、动宾关系等要素会影响到翻译的意思,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能够准确识别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并根据所处的语境进行合理的转换。
二、识别句子成分和语感在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时,我们需要识别句子成分和语感。
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修饰语等,而语感是指中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语气和态度等。
识别句子成分和语感对正确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只有识别清楚了这些成分和感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三、多读多练习多思考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读多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练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摸透文言文的精髓,熟练掌握词义和语感。
我们建议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读本,例如《论语》、《史记》、《礼记》等,可以边读边做笔记,标记重点和难点。
在练习翻译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类型或主题的文言文进行练习,充分发挥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注重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
例如,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这些都对翻译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了解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准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五、注意翻译的音韵特点文言文的音韵特点和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区别。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词语的音韵特点,尤其是古音和韵母的变化规律。
例如,“不bù”在古汉语中发音为“bu”,“攸yōu”在古汉语中发音为“yóu”,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留意这些变化规律,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课件)

08
《笑林》
09
没:同“殁”。
试 试 看
例一:
学而不思则罔——
木兰不用尚书郎——
但余钟磬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例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结友而别——
悔前所为——
提示:
逐字逐句翻译后按顺序排列,句子基本的意思已经出来了。
方 法 一 ——练习
方 法 二 ——调整语序
解说: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一样,它有很多的倒装句式,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介宾(介词和它的宾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强调谓语)句,如果翻译的时候遇到有倒装的句式,要按我们的语言习惯调整。 例子: “果得于数里外”—— “于数里外”是介宾短语,要放在“得”这个谓语动词的前面:“果于数里外得”。 “贤哉,回也!”—— 主语是“颜回”,谓语是“贤”,正常的语序是“回也,贤哉!” 提示: 按第一种方法翻译,然后调整词语的顺序,意思也就基本清楚了。
方 法 二 ——练习
例一: 还自扬州—— 求石兽于水中——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之于舅家—— 例二: 甚矣,汝之不惠!—— 屠惧,投以骨—— 异哉小童!—— 小结: 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介词的位置要注意,它很可能涉及倒装的问题;至于谓语倒装,后面会跟语气词,赞扬和批评的语气都很强烈,它强调的就是谓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
1
注意前后句乃至整篇文章,选取合适的对象替代。
小结:
2
方 法 四 ——恰当补充(1)
解说: 补充,就是根据语段内容和前后句的情况,补充 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补充的成分尽量用文言词语。
例: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去后 (友)乃至。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一讲学家设帐( 寺 )寺中; (3)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求之 (于)下流 ;求之 (于)地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