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基本概念整理
传递的定义是什么?

传递的定义是什么?传递是一种信息或信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了我们的日常交流和社会互动。
然而,传递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信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传递的定义,并探讨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传递的基本概念是指信息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经常需要经过传感器、信道和接收器等多个环节。
传递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理论和模型,如信息论、信号处理和通信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提供了理解和分析传递过程的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和优化传递系统。
二、传递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传输技术传输技术是指将信息通过电缆、无线网络或光纤等媒介传递的技术。
这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和调度算法等。
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语音通话、视频会议和互联网访问等活动。
2.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一种将人和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交通运输中,传递包括道路交通、航空和航海等多种形式。
现代交通系统借助于先进的传递技术,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3. 人类交流人类交流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传递在人类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使得人们能够理解和共享彼此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适当的传递方式和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意图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4. 生物信号生物信号是指生物体内用于传递信息的信号。
生物信号可以是电信号、化学信号或机械信号等。
它在生物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神经传递、激素传递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等。
研究生物信号的传递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发展新的医疗治疗方法。
三、结论传递是人类社会和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传递的定义和原理,对于设计和优化传递系统以及改善人类交流和医疗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递过程原理09全解

传递过程原理09全解一、传递过程原理的基本概念1. 信息源(Source):指发出信息的个体或群体,负责产生和组织信息。
2. 编码(Encoding):信息源将信息转化为可以被传递的符号或语言形式的过程。
3. 信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书面文字、口头语言、电子媒体等。
4. 解码(Decoding):接收者将收到的信息翻译回原始语言或符号的过程。
5. 接收者(Receiver):接受和理解编码过的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6. 反馈(Feedback):接收者通过回应或反馈向信息源传递关于接收到信息的反馈。
7. 干扰(Noise):干扰因素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可以是物理层面的干扰,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干扰。
二、传递过程原理的要素与机制1.信息源的特性:信息源的个体特性(如性格、态度)和环境特性(如文化、社会背景)会影响信息的产生和编码方式。
2.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的信息源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口头语言、非语言表达、书面文字等。
3.信息的接收与解码:接收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背景对编码后的信息进行解码,解码的准确性会影响信息的理解。
4.信息的反馈与调节:接收者通过反馈向信息源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反应,信息源通过调节反馈来改变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
5.干扰与噪音的影响:干扰和噪音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因此需要控制或减少干扰因素。
三、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与意义1.提高沟通效果:通过了解传递过程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机制,从而提供沟通效果。
2.解决沟通问题: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沟通问题,如信息传递不清晰、误解等。
3.促进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并解决这些差异。
4.改善组织内沟通:在组织内,传递过程原理可应用于改善内部沟通,提高团队合作和组织效果。
总结:传递过程原理是一种解释和理解沟通过程的理论,它深入探讨了信息的产生、传递和理解机制。
(完整版)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合肥工业大学-传递过程基础

2.1 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量纲分析结果
τ -动量通量
d ( u)
dy -动量浓度梯度
ν -动量扩散系数
动量通量=-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
21
2.1 分子传递的通用表达式
2. 分子热量通量
傅立叶定律的量纲分析: q = - k d ( ρcpt) = -α d ( ρcpt)
A ρcp dy
9
1.2 扩散传递与对流传递-传递机理
分子传递—由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引起
扩散传递
传 递
涡流传递—由微团的脉动引起
对流传递—由流体的宏观运动引起
10
1.2 扩散传递与对流传递-传递机理
1.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 牛顿粘性定律 描述分子动量传递的基本定律
dux
dy
-单位面积上的剪切力称为剪应力;
-比例系数,称为流体的粘度;
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
传递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领域, 三种传递过程有许多共同规律。
本章介绍与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
1
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
1. 传递过程的分类 1.1 平衡过程与速率过程 1.2 扩散传递与对流传递 2.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3. 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2
1.1 平衡过程与速率过程
大量的物理、化学现象中,同时存在着正反两个 方向的变化,如:
固体的溶解和析出,升华与凝华、可逆化学反应 当过程变化达到极限,就构成平衡状态。如化学 平衡、相平衡等。此时,正反两个方向变化的速率 相等,净速率为零。 不平衡时,两个方向上的速率不等,就会发生某 种物理量的转移,使物系趋于平衡。
3
1.1 平衡过程与速率过程
当流体作湍流运动时,除分子传递之外,还有涡 流传递—由于流体质点脉动引起的传递。
化工传递过程总复习

动量传递设备
01
泵与风机
泵与风机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动量传递设备,用于输送液体或气体。根
据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的不同,泵可分为离心泵、往复泵、旋转泵等;
风机可分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
02
搅拌设备
搅拌设备是化工生产中用于混合、分散、传热和传质等操作的重要设备
。根据搅拌器的结构形式和搅拌原理的不同,搅拌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
对流传质的驱动力
对流传质的驱动力可以是压力差或浓度差等。
吸附与吸收
01
吸附的定义
吸附是指物质在相界面上的浓集 现象,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两种类型。
吸收的定义
02
03
吸附与吸收的应用
吸收是指物质从一个相态进入到 另一个相态中的过程,如气体被 液体吸收等。
吸附和吸收在化工过程中有广泛 应用,如分离、纯化、储存和催 化等。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的定义
01
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称
为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的基本公式
02
牛顿冷却公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与
流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温差成正比。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03
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或湍流)、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
度、导热系数等)、固体壁面的形状和尺寸等。
设备安全性评估
传递过程原理可以用于评估化工设备的安全性。例如,通 过分析管道内的流体流动和压力分布,可以预测管道的破 裂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传递过程原03
工艺条件优化
通过分析工艺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可以 优化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例如,在反应过程 中调整温度、压力和物料配比等参数,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和选择性。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知识

dM dM dM u cos dA udA udA u A u A 0 b 2 2 b 1 1 d A d d A A 2 1
dM w w 0 2 1 d
,
dM 0 对稳态流动系统 : d 即为连续性方程式。
3、化工传递认识阶段
对单元操作研究的基础上 获得共同实质为动、热、质量传递过程,从理论上 步入了异业相同。虽传递过程使用的定律与单元操 作过程一样但方法不同,内容上实践 — 理论、理 论—实践和理论、实践的统一,方法上采用宏观— 微观、微观—宏观和宏观、微观的统一。代表作为 1960 年 R.B.Bird “ Transport Phenomena” , J.R.Welty , C.E.Wicks , R.E.Wilson “ Fundementals of Momentum , Heat and Transfer”。
三、总质量衡算方程式的应用
1、单组分系统的质量衡算 2、多组分系统的质量衡算
对其中任一组分: 见例1-2
dM i w w 0 i2 i 1 d
设组分i的质量分率为 ai=wi/w,对n组分系统可得(n-1)个独立方程式:
dM i w a w a 0 2 i 2 1 i 1 d 将n个方程式相加仍然得到: dM (使用时可据情况联立求解, w w 0 2 1 见例1-3 ) d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述
体系内部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存在梯度时的状态称为 不平衡状态。任何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物系都有向平衡状态转 移的倾向,这些物理量朝平衡方向转移的过程称传递过程。 质量传递指物系中的组分由高浓区向低浓区扩散或通过相界 面的转移;热量传递指热量由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转移;动量 传递则是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动量由高速区向低速区的转 移。 传递方式:由微观分子热运动所产生的传递为分子传递; 依靠宏观的流体质点的运动造成的传递,称为湍流传递。 传递过程的大小常用传递速率或通量(传递量/m2 s)描述。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

计算:在流动截面上任取一微分面积dA,其点流速为ux,则通过该微元面积 的体积流率dVs?通过整个流动截面积A的体积流率Vs?
求解: 1.体积流率定义式: dVs uxdA
??
2.体积流率积分: 3.质量流率(w):
Vs uxdA
A
w Vs
主体平均流速(ub): 截面上各点流速的平均值
单位:SI单位和物理单位
SI单位制:
u /
y
N / m2 m/s
N s m2
Pa s
m
物理单位制:
u / y
dyn / cm2 cm / s
dyn s cm2
g cm s
P(泊)
cm
特性:是温度、压力的函数; f T , P
ux
y
kgm/ s m3 m
重要
(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x (动量浓度梯度)
(二)热量通量
q k d cpt d cpt
A cp dy
dy
※ q/A:热量通量
q A
J m2
s
p Y
y
z方向微分平衡方程:
p Z
z
自己推?
※ 静止流体平衡微分方程(欧拉平衡微分方程)
fB
p
重要
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力 静压力梯度
(五)流体静压力学方程
欧拉平衡微分方程
p X p Y
x
y
p Z
z
质量力:X = 0,Y = 0,Z = - g
物理热传递知识点总结

物理热传递知识点总结一、热传递的基本概念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会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2.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是热量会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至两者温度相等。
这是由于热量是一种能量,而自然界的热力学定律规定了能量会自发地向熵增加的方向转移。
二、传热方式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指热量由固体物体的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传导的机制是通过固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碰撞和运动来传递热量。
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热导率和温度梯度。
2. 对流: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的机制是通过流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它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类型。
自然对流是指流体在温度和密度差异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对流现象,而强制对流是通过外力(如泵或风扇)来推动流体流动实现热量传递。
3. 辐射: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递。
辐射的机制是物体因温度而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这些波长在太阳光谱的红外区域。
辐射传热对于真空和非金属材料来说是主要的热传递方式。
三、传热规律传热规律是指在不同条件下热传递的主要定律和公式,它是热传递理论的基础。
1. 积分形式的传热方程:传热方程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分布与时间、空间之间关系的方程。
对于传导情况下的传热方程可以表示为:\[ \nabla \cdot (k \nabla T) + Q = \rho C \frac{\partial T}{\partial t} \]其中\(| \nabla \cdot (k \nabla T) \) 是传热速率,Q是热源项,\(\rho \)是密度,C是比热容,\( \frac{\partial T}{\partial t} \) 是温度对时间的偏导数。
2. 导热方程:对于传导情况下的传热,可以通过导热方程来描述。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热能传递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热能传递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科学。
它不仅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化学、工程学等学科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基础。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热能传递是我们理解热力学原理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能传递的过程。
一、热力学的基本概念1. 系统与环境在热力学中,我们将研究对象称为系统,系统的外部称为环境。
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热、功和物质交换来实现能量转化。
系统可以是开放系统、闭合系统或孤立系统,取决于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是否存在。
2. 热和功热是能量在温度差驱动下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功是由力对物体施加作用移动物体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热与功是热力学中重要的能量转化方式。
3. 温度与热平衡温度是衡量物体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表示。
当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它们的温度相等,热能不再传递。
热平衡是热力学的基本性质之一。
4. 内能与焓内能是系统所含的所有分子与原子的热运动能量的总和。
内能常用U表示。
焓是在恒压条件下系统的内能和对外界所做的功之和,常用H表示。
焓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是研究热力学过程中的一个便利选择。
二、热能传递的过程1. 热传导热传导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热运动产生的能量传递过程。
它是由高温区域的分子通过碰撞将热能传递给低温区域的过程。
热传导的程度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质和温度差。
2. 热对流热对流是在液体或气体中,物质流动所带来的能量传递过程。
当热不仅通过分子热运动,而且伴随着物质流动时,就会发生热对流。
例如,水在加热时的对流循环就是一个典型的热对流现象。
3.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过程。
所有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热辐射是一种无需介质传导的能量传递方式,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热能转化与热机效率热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动能、电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一 传递微分衡算方程 1 质量微分衡算方程C.E. a.组元质量衡算方程 1)积分形式
(
)
dV r S d j U dV
+
+-=∂γγγγρρ
.
2)微分形式
()
γγγγρρr j u D D +∙∇+∙∇-=
t
(质量基准) γγγγγR M j u c D Dc +⎪⎪⎭
⎫ ⎝⎛∙∇+∙∇-=
t (摩尔基准)组元微分衡算方程C.E.A 积存项 净入率(对流和扩散) 生成率
3)简化 稳态:
0t
=∂∂γρ 恒密度:0u =∙∇
无化变:0r =γ
静止流体或固体:0u =
b.溶液(全组元)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C.E. 1) 积分形式
0t =⎪⎪⎭
⎫ ⎝⎛∙∇+∂∂dV u ρρ
2) 微分形式
00t
=∙∇+∂∂=∙∇+u t
u D D ρρ
ρρ
3) 简化
恒密度流体,const =ρ
0=∂∂=∙∇i
i
x u u
c.全组元微分质量衡算方程也可表示为以下形式
表达式一:()()()0=∂∂+∂∂+∂∂+∂∂θρρρρz u y u x u z y x 表达式二:()0
=∇+∂∂u ρθρ
表达式三:0=+
⋅∇θρ
ρD D u
①稳态流动:
0=∂∂θ
ρ
()()()0=∂∂+∂∂+∂∂z u y u x u z y x ρρρ
②不可压缩流体:ρ是常数
0=∂∂+∂∂+∂∂z u y u x u z
y x
0=⋅∇u
2 组元微分衡算方程
C.E.A
上面已讨论过
3 能量微分衡算方程 1) 比能形式:
u g q u p u Dt
D ∙+∙∇-⎥⎦⎤⎢⎣⎡∙⎪⎭⎫ ⎝⎛+-∙∇=⎪⎪⎭
⎫ ⎝⎛+ρτδερ
'22 内能动能对流 表面力输入 内动能扩散 体积力输入
净输入率 流动功率 净输入率 流动功率 2) 温度形式E.E.:
p
m c r h T u T t T ραγγγ12
=∑
-∇∙-∇=∂∂ 积存 导热 对流热 反应热
3) 简化:
对于固体或静止流体,且无化学变化
T t T c p
2∇=∂∂λρ 或T T
2t
∇=∂∂α 傅里叶第二定律 4动量衡算方程
1) 积分形式
()()
dV
g dS u u n dV u v S V
γγγ
ρπρρ
⎰⎰⎰∑++∙-=∂∂t
动量积分率 动量净输入率(面力) 动量净输出率(体力) 2) 微分形式(以速度表示)奈维-斯托克方程
i k
k
i j i i i g x u x x u x p Dt D γγρμμρ∑+⎪⎪⎭
⎫ ⎝⎛∂∂∂∂+∂∂+∂∂-=3u 22 3) 简化
恒物性:const =ρ
i j
i i g x u p Dt D ρμρ+∂∂+∂∂-=2
2i x u
4)N-S 矢量式
g u p
Dt
D
+∇+∇-
=2
u
υρ
惯性力 压力 粘性力 质量力
二 理想流体流动分析
三 边界层
1、平壁间不可压缩流体稳态层流:
⎥⎥⎦⎤
⎢⎢⎣⎡⎪
⎪⎭⎫ ⎝⎛-=20max 1y y u u x ,max
32u u b =
圆管中不可压缩流体的轴向稳态层流:
⎥⎥⎦⎤
⎢⎢⎣⎡⎪⎪⎭
⎫ ⎝⎛-=2
max 1i x r
r u u ,max 21u
u b =
2、流体在平板间流动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
速度边界层的定义:在壁面附近区域,存在着一薄的流体层。
在该层流体中,与流动相垂直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很大。
这样的一层流体称为边界层。
3、对于平板壁面
(1)边界层的形成:一流体以u0流到平板前缘时,紧贴壁面的流体停滞不动,流速为零,从而在垂直于流动的方向上建立起一个速度梯度。
与此速度梯度相应的剪应力将促使靠近壁面的一层流体的流速减慢,开始形成边界层。
(2)边界层的发展:随着流体沿平板的向前流动,边界层在壁面上逐渐加厚。
在平板前部的一段距离内,边界层的厚度较小,流体维持层流流动,相应的边界层称为层流边界层。
经过这段距离后,边界层中的流动型态由层流经一过渡区逐渐转为湍流,此时的边界层称为湍流边界层。
4、湍流边界层包括:层流内层(层流底层),缓冲层(过渡层),湍流边界层
对于圆管
(1)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一粘性流体以流速u0流进水平圆管时,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在管壁处形成边界层并逐渐加厚。
在距管进口的某一段距离处,边界层在管中心汇合,此后便占据管的全部截面,边界层厚度即维持不变。
(2)管内流动两个区域:一是边界层汇合以前的区域,称之为进口段流动;另一是边界层汇合以后的流动,称为充分发展的流动。
(3)边界层的两种情形:(i)u0较小,层流边界层→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ii)u0较大,层流内层→缓冲层→充分发展的湍流主体;
5、边界层的分离
(1)现象:当一粘性流体流过曲面物体,物体表面曲率较大时,边界层与固体壁面相脱离。
(2)后果:壁面附件的流体发生倒流并产生漩涡,导致流体能量的大量损失。
(3)必要条件:物面附件的流动区域中存在逆压梯度,dp/dx > 0,压力沿流动方向递增,而流速递减。
此区域称为逆压区。
;流体的粘性。
(4)发生场合:流体流经管件、阀门、管路突然扩大与突然缩小以及管路的进出口等局部地方。
四 湍流
1、 湍流的特点:(1)质点的脉动;(2)湍流流动阻力远远大于层流流动阻力;(3)质点高
频脉动和混合,使在流动垂直的方向上,流体速度分布较层流均匀。
2、 湍流的起因(必要条件):(1)漩涡的形成;(2)漩涡形成后脱离原来的流层或流束进
入临近的流层或流束; 3、 湍流的表征 时均量和脉动量 时均速度 ()x t u
, 速度的平均值,稳态湍流是指时均值不随时间变化
脉动速度 ()x t u
,' 因脉动高于或者低于时均速度的部分 总速度
()()()x t u x t u x t u
,,,'+=
五方程简化
六各种传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