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1.概念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很具体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和执行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疾病监测,以提高疾病防治效率和水平。
在监测过程中,强调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这样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及影响因素的变化。
包括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和事件监测。
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三级预防的内容其实是老生常谈,它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基本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健康促进又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好监测三方面。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又叫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
但普查工作不宜广泛应用,因为在短时期内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
筛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
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像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共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
1)热射病/日射病/中暑性高热机制: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有20%-24%的病人死亡。
(2)热痉挛机制: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作业类型:干热型高温作业。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9
一、种类: 1.传染病监测 疟疾、 1.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流行性 疟疾 感冒、脊髓灰质炎、 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等五种疾病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增加 了登革热,共规定了6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 登革热,共规定了6 登革热 2.非传染病监测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近年有 2.非传染病监测 些国家已把监测范围扩大到非传染病,监测内 容根据监测目的而异。 3.对其他卫生问题的检测 对其他卫生问题的检测: 3.对其他卫生问题的检测:如环境、营养、学 校卫生等。
慢性病的预防控制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指以生活方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指以生活方式、 ):是指以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环境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 糖尿病、 疾病。 疾病。 特点:由多种因素引起;病程较长; 特点:由多种因素引起;病程较长;耗资巨 大;对慢性病的防治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明 显效果与哨点监测 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 常规报告: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 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哨点监测: 哨点监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 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对高 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这种 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滋病哨点 监测系统。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 (二)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 异预防手段的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 异预防手段的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 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 双向策 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 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 互补充。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全人群策略 strategy)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 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后者称为高危策 高危策 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的 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 的。 5
流行病学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
经常性预防措施: 1、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饮水、饮食卫生,粪便和污物的管
理和无害化处理等 2、健康教育:低投入、高收益的措施 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在一
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 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境人员、交通工具、 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天花与历史
在公元568年麦加的象战中,天花致埃塞俄比亚士兵大 批死亡
天花传入新世界 (加勒比海 1507, 墨西哥 1520, 秘 鲁1524, 和巴西 1555) 对西班牙人的征服行动起到 了很大的帮助
天花摧毁了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Hottentots) (1713) 1738年, 天花杀死了北美印第安人切罗基部族一半的
疾病自然史
健康
疾病
疾病分期 预防分级
易感期
第一级 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促进 健康保护
潜伏期
第二级 预防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临床期
第三级 预防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三级预防和疾病自然史关系示意图
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 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又称临床预防。对已患病者 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 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 残疾者促使功能恢复,心理 康复,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 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 活动及延长寿命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身 体负担和精神压力。慢性病已成为疾病的主要负担(占疾病 总负担的70%以上),温州人群的死因分析,因慢性病导致 死亡的占所有死亡人群的88%左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 年递增。比如脑中风,不仅仅经济负担,生活不能自理,影 响生活品质……
二、慢性病防制策略
全人群策略 高危人群策略
三、我国慢性病防制策略和措施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指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危险因 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和消灭疾病 的根本措施。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和环境保 护和监测---------- 全人群策略 健康保护:----------高危策略
计划免疫的内容
国家“五苗防七病”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 疹疫苗、乙肝疫苗(1992)
浙江省儿童免疫规划已包括卡介苗、脊灰糖丸疫苗、百 白破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肝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甲肝疫苗等8种疫苗,分别可以预防 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乙型脑炎、A群流脑、乙型肝炎、麻疹、腮腺炎、风疹、 甲肝等12种传染病。
只要更好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缺少体育锻炼、不 合理饮食、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就能够预防40% -70%的过早死亡,1/3的急性残疾和2/3的慢性残疾。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维多利亚宣言》个人生活方式 的调整关键是落实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流行病学课件----14 疾病预防与监测

——卫生资源分配、疫苗制备 4.研究疾病的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高危地区等等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疫苗接种、叶酸增补、安全套使用等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1、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死因监测 2、症状监测 3、行为监测 4、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二、公共卫生监测
(一)定义 公共卫生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卫生问题
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和利用卫生信 息的过程。又称为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和 流行病学监测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CDC的定义(1986年)
流行病学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同 公共卫生计划、评价有关的资料,及时地将资料传达给 应该知道的人。监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监测资料用于 预防和控制疾病。一个监测系统应具备将资料收集、分 析和传达以及同公共卫生项目联系起来的功能。”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步骤
信息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信息资料的收集
(1)资料收集的来源与方法 ——环境监测:空气、水、噪声等 ——调查:普通人群、病人、卫生服务提供者或机构等 ——报告: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报告,如传染病、职业病、疫苗及药物不 良反应等 ——登记: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登记,如出生、死亡、结婚、出生缺陷、 免疫、残疾登记等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3.社会经济状况因素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2.建成环境 3.社会经济环境 (三)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质量、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检疫(quarantine)的种类:
(1)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
在一个国家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
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口岸的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 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 境检疫。 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我国的检疫传染病(检疫期
香 港 防
SARS 流 程 表
医生被隔离 病人被隔离
医学观察
(4)动物传染源
彻底消传染途径的措施—消毒和杀虫
•消毒 的含义 指应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 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的分类 •预防性消毒 针对可能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场所或 物品进 行消毒。如饮水消毒。 •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 行消毒。 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①随时消毒 传染源存在时,对污染场所及时消 毒。 ②终末消毒 传染源不再存在,最后一次彻底消 毒。 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才需要进行。
生部批准进行疫区检疫。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
★ 概念:用具有抗原性的预防制剂或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
蛋白给人接种,使之产生自动或被动的特异免疫,以提高人群
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 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 (3)被动自动免疫
★
计划免疫(planning immunity) :
报告时限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甲类和乙类(艾滋病和肺炭疽)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 乙类 城镇12小时 农村24小时 丙类 24小时网络直报
第三、 关于早隔离:
•甲类及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须强制隔 离治疗;
疾病防治工作与监测制度

疾病防治工作与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制度旨在加强医院疾病防治工作,提高疾病监测本领,确保医院环境安全,保障患者和员工的健康。
第二条疾病防治工作是医院紧要的工作内容,包含疾病监测、疾病防控、疫苗接种、疾病应急响应等方面。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员工,全部人员都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疾病监测第四条医院设立疾病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疾病监测工作。
第五条医院下设疾病监测小组,负责每天收集、整理和报告本院发生的各类疾病情况。
第六条医院建立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各科室、病区每天需准确及时地向疾病监测中心报告相关疾病情况。
第七条疾病监测中心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八条医院建立疾病防掌控度,明确各科室和病区的疾病防控职责和工作要求。
第九条医院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日常清洁、消毒、通风,保持良好卫生环境。
第十条医院建立传染病隔离区,对疑似和确诊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其他患者和员工的安全。
第十一条医院在接诊时要做好疾病防控措施,包含佩戴口罩、戴手套、洗手消毒等。
第十二条医院要加强医护人员的疫苗接种管理,确保其具备必需的免疫力。
第十三条医院要做好传染病的防备与掌控工作,包含疫苗接种、消毒、隔离、洗手等。
第十四条医院要定期组织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应急本领。
第十五条医院要定期开展疾病防控督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科室和病区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医院建立疫苗接种管理制度,明确疫苗接种的程序和要求。
第十七条医院依据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组织和推行疫苗接种工作。
第十八条医院建立疫苗接种档案,记录每位员工和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
第十九条医院加强疫苗的储存和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十条医院要定期进行疫苗的监测和追溯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医院要加强对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和患者的接种意识和参加度。
第五章疾病应急响应第二十二条医院设立疾病应急响应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医院的疾病应急工作。
疾病监测与预防制度

疾病监测与防备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保障医院内部职工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规范疾病监测与防备工作的进行,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卫生部门相关规定以及医院内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职工和患者,在医院内进行疾病监测与防备工作时必需遵守。
第三条定义1.疾病监测:对医院内部和周边地区的疾病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数据收集的工作。
2.疾病防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等措施,减少和避开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二章疾病监测第四条监测对象1.医院内部员工:全部医院内部员工每年必需参加疾病监测工作,包含体检、血液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2.患者:对于住院或长期就诊的患者,医院将进行必需的疾病监测和防备措施。
第五条监测内容1.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内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2.病原学检测:对患者及可能感染的员工进行病毒或细菌的检测,以及疫苗保护效果的监测。
3.疫情分析:对医院内部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六条监测要求1.定期监测:医院将依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订立疾病监测周期和频次。
2.数据收集:医院将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报告上报:医院将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卫生部门上报疾病监测结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第三章疾病防备第七条疫苗接种1.医院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员工和患者的疫苗接种工作,并建立接种记录。
2.医院将配备充分的疫苗库存,确保接种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八条环境卫生管理1.医院将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检查和清洁。
2.医院将加强医疗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确保医疗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九条健康教育1.医院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职工和患者对疾病防备的认得和重视。
2.医院将制作和发布健康教育资料,在医院内部广泛宣传疾病防备知识。
第十条应急预案1.医院将订立和更新疾病防备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疫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一、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熟悉疾病监测;了解初级卫生保健二、教学大纲精要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包括①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②疾病监测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策略和措施的制订要以监测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而实施后的效果亦需监测来评价。
㈡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预防控制疾病要同时考虑策略和措施,前者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后者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二者关系密切。
只有在正确、合理的策略指导下,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
㈢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1、依据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⑵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⑶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⑷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
⒉、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⑴卫生工作方针⑵社会大卫生观念⑶现代医学模式⑷影响健康的因素⑸社区诊断㈣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健康促进是一级预防的基础,它不针对某个疾病,而是通过下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①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②环境保护,③优生优育,④卫生立法、卫生标准和卫生监督2、健康保护是对病因明确并具有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采取的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劳动保护等。
㈤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㈥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它包括①早期发现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是筛检。
㈦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期(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它包括①对症治疗②康复治疗。
㈧疾病监测⒈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⒉种类①传染病监测,②非传染病监测,③其他公共卫生监测⒊工作过程:①收集资料,②分析资料,③反馈信息,④利用信息4.几个重要概念:①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②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③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④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三、典型试题分析A 型题(1)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A 健康检查B遗传咨询C产前检查D康复治疗E筛检答案:[B]【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的三级预防本题的健康检查、产前检查和筛检都属于二级预防,即在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康复治疗属于三级预防,即在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只有遗传咨询属于一级预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2)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 包括以上4种答案: [A]【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监测的研究方法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其基本手段是观察、记录、整理和解释,故属于描述性研究。
它不建立假设和设置对照,故不属于分析性研究;亦不随机分组和进行干预,故也不属于实验性研究。
它的全部工作建立在现场,而不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故更不是理论性研究。
四、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2)下列疾病中适宜开展二级预防的是A麻疹B色盲C胰腺癌D肺结核E心肌梗塞(3)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保健服务B婚前检查C产前检查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4)下列措施中属于三级预防的是A心理康复B戒烟限酒C体育锻炼D合理营养E早期治疗(5)三级预防的作用不包括防止A伤残B合并症C后遗症D复发E慢性化(6)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不包括A 促进健康B 预防疾病C 预测疾病D 康复服务E 治疗疾病(7)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A 描述疾病分布B 预测疾病流行C 验证病因假设D 制订预防措施E 评价预防效果(8)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A 属于纵向研究B 包括常规报告系统C 可以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D 信息反馈是纵向进行的E 信息是由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后形成的(9)下列有关疾病监测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 主动监测的结果要比被动监测准确B 哨点监测的耗费要比常规报告高C 监测病例的诊断要比实际病例简便D 直接指标的获得要比间接指标困难E 静态人群资料的处理要比动态人群简单(10)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A 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 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 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 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 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B型题(11)-(14)题的备选答案:A 一级预防B 二级预防C 三级预防D 常规报告E 哨点监测(11)用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来治疗艾滋病属于(12)在高危人群中进行HIV抗体的筛检属于(13)通过检测供血者的HIV抗体来保护受血者属于(14)通过提倡使用避孕套、促进安全性行为来防止HIV的传播属于(15?~(18)题的备选答案:A 一级预防B 二级预防C 三级预防D 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E 传染病的防疫性措施(15)提倡妇女用自检乳房来发现乳腺癌属于(16)伤寒流行时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消毒属于(17)利用筛检发现高血压,并通过积极治疗加以控制,这对于预防冠心病来讲属于(18)手术切除整个肺叶来防止癌的扩散和转移属于(19)-(22)题的备选答案A 主动监测B 被动监测C 哨点监测D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E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19) 我国有关出生缺陷的信息,来源于(20) 我国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属于(21) 在高危人群中进行HIV抗体的筛检来了解艾滋病流行的概况属于(22)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二)多项选择题(23)一级预防的措施包括A 贯彻卫生立法,开展卫生监督B 降低危害,促进安全行为C 定期健康检查D 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E 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24)一级预防的效应包括A 提高生存率B 降低发病率C 避免或减少对病因的暴露D 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E 提高生活质量(25)用筛检来开展二级预防的疾病,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A 发病率或死亡率高B 病死率或复发率高C 具备亚临床期的检测方法D 发现的病人能够得到治疗E 具备有效的治疗方法㈢名词解释(26)社区诊断(community diagnosis)(27)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28)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29)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30)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3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32)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㈣论述题(33)试述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其意义。
(34)试述双向策略的概念其及意义。
五、答题要点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1)B (2)D (3)C (4)A (5)E (6)C (7)C (8)D (9)B (10) EB型题(11) C (12) E (13) A (14) A (15) B (16) E (17) A (18) C (19) E (20)A (21)C (22)B㈡多项选择题(23)A B D E (24) B C (25) A C D E㈢名词解释(26)社区诊断是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判断的过程。
(27)高危策略是针对高危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8)人群策略是针对整个人群的策略,旨在降低其对危险因素暴露的平均水平。
(29)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它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30)主动监测是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来开展监测。
(31)被动监测是上级单位被动接受下级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的监测资料。
(32)哨点监测是根据疾病的流行学特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以此来了解疾病流行的概况。
㈣问答题(33)传统的疾病预防概念,仅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流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三级预防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采取不同措施,即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
三级预防的概念扩大了预防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消除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34)双向策略是在开展一级预防时,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
前者通过健康促进来降低人群的暴露水平,而后者通过健康保护即特异的预防措施来避免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
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预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