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与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行星地球》教案设计_20181209041922_1795303.

高中地理《行星地球》教案设计2018-12-09第一章行星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科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合专业:环境科学专业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固体矿产方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道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设立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序论(1学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3、地球科学的分科4、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学时)教学内容:1、宇宙2、银河系与太阳系3、地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夭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学时)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诞生3、地质年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太阳、地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 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第三章大气圈(2学时)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作用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3、大气圈的分层4、大气圈的物质转换5、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6、气候及其变迁的原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组成结构、大气运动的规律、大气运动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行星地球》知识点教案设计

《行星地球》知识点教案设计知识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行星地球》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形态和运动、地球的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地球的内部构造
2.地球的物质组成
3.地球的形态和运动
4.地球的气候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讲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球的物质组成
教师介绍地球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地球的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和矿物质等。
3.地球的形态和运动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讲解地球的形态和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理赤道和地磁极等。
4.地球的气候与环境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地球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包括气温的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和解释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
基本知识。
2.互动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
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提问。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
的关系,鼓励学生交流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必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信工《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球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也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气科学专业属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介绍行星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识,固体地球圈层结构及基本知识,包围地球的圈层知识,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基本知识,作为人类发展基础的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基本知识等,不仅拓展了学生饿知识视野,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本科专业。
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掌握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掌握地球五大圈层的结构,功能,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建构各种系统科学得理念及系统研究思想;了解地球环境及变迁中的重要规律;了解自然资源及稀缺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影响,建立防灾减灾的系统工程的观点。
(二)从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地球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辩证关系,整体思维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建立系统的思维观念。
(三)从教学方法上,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及最新的网络信息,着重理解各种系统如圈层的联系,各种知识的联系,以及当前某些重大问题和地域问题的地球科学理解。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本课程属于基础知识课程,不需先修课程。
但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和环境专业的多种专业课程的必备的背景基础理论。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一)地球科学概论:2学时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二)地球的地位,起源和演化:4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3、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4、恒星演化与太阳系形成5、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存在的环境:太阳系的结构,能量和行星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理解大爆炸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了解太阳系形成假说;掌握地球起源和圈层分异,地球年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等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地质学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2编写人:肖传桃审订人:李建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地球科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作用与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科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地质学分析、推断问题的思维能力(或地质思维)和资源环境意识;并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一般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诸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地质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第一篇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第一章地球 1.5学时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地壳 1.5学时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篇地球的历史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3学时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层系统。
第三篇地质作用第五章地质作用概述2学时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4学时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
第七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4学时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第八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2学时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的演化及岩浆活动基本规律;岩浆岩。
变质作用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变质岩。
第九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6学时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现代及新构造运动表现;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word教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一节人类对字宙的认识与探索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的天体不构成天体系统。
(2)星系是河外星系的简称,而不是总星系的简称。
(3)总星系并不等同于宇宙,它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
流星体、流星群、流星现象、流星雨和陨星星际空间中数量众多的尘埃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撞入地球大气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夜空,叫做流星(现象)(如图.2. 1. 1-2);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多,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未燃尽的流星体陨落到地面称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
彗星的结构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如图 2. 1. 1-3)。
彗星的主体部分是彗核,一般认为它是由冰物质组成。
当彗星接近太阳的时候,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而成为气体,在它的周围形成云雾状的彗发。
彗发中的气体和尘埃,被太阳风排斥,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
彗尾的长短与彗星距太阳远近有关。
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甚至消失。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并预言必将重新出现且得到证实的著名彗星,其公转周期为 76年。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最1. 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2.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
3. 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
4. 平均密度最大的行星是地球,最小的是土星。
5. 自转周期最长的行星是金星,最短的是木星。
6. 卫星数目最多的行星是土星,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
7. 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是金星。
8. 八大行星中,距太阳越近,公转周期越短,距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记忆秘诀:“上帝”为防止火星之“火”烧木星之“木”,将小行星带隔在其间。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6902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s课程类别:通识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教学内容设置是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物理性质、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第三部分对地球四大圈层分别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则对地球环境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灾害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
In arranging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sson covered the main part of An introduction of Earth Sciences, and introduced most important and advanced developing about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grates resource absence,environment degradation,disaster important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entitle less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d research aim, research content and object of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earth's layer system were emphasiz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four layer system of the earth were discuss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environmental transfer of the earth, nature resource and its utilities, nature disaster, 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阶级”必须对地球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应成为国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行星地球简史PPT课件

14
3、太阳系的起源
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2)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其特点: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 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 星。其特点: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 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冥王星具类地行星的某些特征。
15
太阳系主要天体的特征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太阳 月球
距太阳平均距离 (106km)
公转周期 (地球日或年)
自转周期 (地球时或日)
57.8 108.2 149.6 227.9 778.3 1427 2870 4497 5900
88日
224.7 日
365.3 日
95.2 14.6 17.2 0.0016 332830 0.012
0.7 1.6 1.655 1.084 1.434 3.36
-168 -183 -195 -217 5540 100
1.15 1.15 1.12 0.04 27.9 0.17
12
5
类木行星
2
1
0
0
16
3、太阳系的起源
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687时
59日
-243 日
23.9时 24.6时
11.86 年
9.9时
29.46 年
10.4时
84年
~10.8 时
164.8 年
16时
248年 6.4日
27日
365.3 日
27.3 日
赤道直径 (km) 4847 12118 12756 6761 142870 119399 51790 49494 1280 189000 34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星与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行星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成员、太阳系的起源、太阳系中几条有趣的定律(Titiu-Bode and Three Movement Law of Planets)、宇宙大爆炸,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年代及地球的演化历史,全球板块构造包括地幔柱、现代板块构造模型的验证实例-夏威夷火山岛链,地震的成因、研究及预报、震害与地基、建筑物结构的关系分析,外力地质作用,生命起源与演化,同时还介绍了澄江动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及意义等当前地学研究的热点等。
《行星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十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由于地球科学属六大基础科学之一,类似于“地球科学”的公共素质教育课程在国内外也获得了普遍重视,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中的Natural Science课程中都有类似课程,国内一些著名高等院校也为文理工科学生的开设此类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面向全校各院系本科生开设(不适用于交通学院工程勘查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行星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共分十章,共计32课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行星地球概述
2.关于地球科学
2.1什么是科学?(自然科学框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2.2 地球科学框架
2.3什么是地质学
2.4 地质学研究的目的
2.5 地质学研究的方法
2.6 地质作用与能量
3.地球科学发展简史
4.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
5.地球科学优先发展的领域
6.地球科学的目标
7.学习“行星与地球科学”的意义
第二章太阳系中的行星(6学时)
第一节太阳系的特征
1.行星纵览
1.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特点
1.2八大行星的物质组成
1.3宇宙速度
2.太阳系的起源
2.1灾变说
2.2星云说
3.地球的卫星——月球
3.1 月球表面的特征
3.2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
3.3 高地
3.4 月海
3.5 月壤
4.八大行星的特征
4.1 水星
4.2 金星
4.3 火星
4.4 木星
4.6 天王星
4.7 海王星
4.8 冥王星(并解释冥王星被开除出行星的原因)
5.太阳系的其它成员
5.1 提丢斯--波得定则
5.2 小行星带
5.3 彗星
5.4 流星
5.5 陨石
第二节太阳系以外的星系
1.星际物质
2.恒星的演化
2.1恒星的诞生
2.2主序星
2.3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2.4 白矮星
2.5 超新星
2.6 中子星(脉冲星)
2.7 黑洞
2.8 近代天文发现
3.银河系
4.红移现象
5.宇宙大爆炸
5.1稳态理论
5.2大爆炸理论
5.3大爆炸理论的事实
第三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 航天飞机时代的结束
2. 机会号和精神号火星车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4学时)第一节化学组成
1.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2.地球内部圈层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矿物
1.矿物及其性质
2.硅酸盐矿物
3.非硅酸盐矿物
4.矿物资源利用(石棉、矾土、沸石等)
5.矿物资源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地球中的三种岩石类型
1.火成岩
1.1岩浆作用
1.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1.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4常见的火成岩及其用途
2.变质岩
2.1变质作用和变质环境
2.2变质岩的物质组成、结构与构造
2.3常见的变质岩及其用途
3.沉积岩
3.1沉积环境
3.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3.3沉积构造及其意义
3.4常见沉积岩及其用途
第四节三大类岩石的循环
第四章地球演化史(4学时)
第一节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地质年代
第二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则
1.地层层序律(Steno's laws)
1.1原始水平岩层原理
2.1叠加原理
2.3原始岩层横向连续原理(切割律)
2. 生物层序律
2.1标准化石
2.2生物层序律原理
2.3 地层的对比(古生物化石证据)
第三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
1.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原理
2.几种主要的测年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范围
第四节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的划分
2.如何理解和记忆地质年代表
第五节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专题)
第五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2学时)
第一节地壳运动基本概念
1.水平运动
2.垂直运动
3.地壳上升区和下沉区实例
第二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
1.褶皱及其野外识别
2.断层的类型及其野外识别
3.节理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第六章板块构造理论(6学时)
第一节地学历史上的三大论战
1. 水成论与火成论
2. 渐变论与灾变论
3. 固定论与活动论
第二节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理论
3.1板块边界
3.2板块构造模型的验证
3.3板快运动的驱动机制
第三节板块构造的现代验证
1.火山类型和火山地貌
2.地震作用、火山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夏威夷群岛活火山、热点(Hot sport)
4.地幔柱研究的新进展
第七章地震与地球圈层(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地震
1.与地震有关的术语
2.地震研究
3.震中确定
4.地震震级测量
5.确定发震断层的机制
6.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因素
第二节地震带的分布
1.世界地震分布带
2.地震引起的海啸
第三节地球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球的重力
3.地壳均衡理论
第四节旧金山大地震及中国08年5.12四川大地震
第八章外力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2学时,选讲)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选讲)
第二节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1.湖泊地质作用
2.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3.沼泽的地质作用
4.煤的形成
第三节风的地质作用
1. 风成地貌
2. 黄土的成因
第四节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2.冰川的类型
3.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4.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
第九章生命起源与演化(2学时)
第一节生命起源的探索
1.宇宙来源
2. 地球来源
第二节地球生物进化史
1. 最古老的生命
2. 从无核到有核
3. 生命大爆炸
4.从海洋到陆地
5.哺乳动物的演化
第三节生物的灭绝
1. 板块构造与生物灭绝
2. 行星撞击与生命灭绝
3. 恐龙的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