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的“境界说”
王维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的诗歌艺术境界王维的诗歌艺术境界导语: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练,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
维是盛唐时期最伟大诗人之一,上承陶渊明,谢灵运,开唐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善于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应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在山水田园诗方面颇有造诣。
同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宏伟壮丽,或者是边疆塞外的壮阔荒寒,还是小桥流水的幽深静谧,都能准确地塑造出鲜活形象。
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大致以四十岁为界。
前期“济人然后拂衣去,告作徒尔一男儿”,而后期随着社会腐败,政治黑暗,作者的济世之志受到压抑,创作才情受到限制,高昂的意志渐趋衰弱。
因此,他退隐田园,躲避现实,借山水田园的美景排遣苦闷,成为王维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着“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的心境。
王维的退隐并不同于陶渊明的退隐,陶渊明是厌憎官场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真隐士生活。
而王维则是半仕半隐的生活状态。
即便如此,王维的诗歌仍然透露出隐居者超凡脱俗的境界,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创作的诗作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
在众多山水诗中,也多用以一“空”字来表达作者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
王维在辋川闲居时,创作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空”字来形容山,实指环境的寂静空旷,但是山林幽静,与人和鸟兽的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的表现山林之清幽,胜似桃源仙境,意境开阔。
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具有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氛围和情感状态。
王国维认为,这种境界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是文学艺术所表达的深层次感觉和情感的根源。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追溯到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
他认为,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境界。
他将这种境界分为“意境”和“气韵”。
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而气韵则是指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气氛。
王国维认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意境和气韵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境界。
除了唐诗宋词,王国维的境界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如小说、戏剧和绘画等。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戏剧家应该能够通过小说或戏剧所表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同样,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能够通过画作所表现的意境和气韵,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文学艺术的深层次感觉和情感,让人们更加注重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 1 -。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也被称为“同情的节奏”,既反映了王维的抒
情散文,也体现出他的文学风格和技巧。
三重境界是指:
一、神景调和:
王维在自然情景和宗教信仰的熏陶下,写出了独特的神景调和诗歌。
这种调和感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精神,令人深受鼓舞。
比如
他的《隋宫谣》,将神祗、朝廷、人民以及历史融为一体,节奏规整
而婉转,令人感受到绝佳的宗教调和气氛。
二、无拘无束的舞蹈:
王维的诗歌是有节奏感的,它像一场音乐舞蹈,既不失灵活性,又不
失节奏感。
这种文学方法使他在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使他
的作品特别有吸引力。
比如《宿鹤洞》中,充满喜悦和悲伤节奏的美
妙和谐,使人难以自拔。
三、灵巧的情感:
王维让诗歌充满了尊严和哲理,这被称为灵巧的情感。
他以温和冷静
的语调焕发出深远的哲理,带给人们不仅是兴奋,更有一种灵巧的安
宁心情,如《渔父》中细腻的文字叙述,将充满悲伤的无望和欣喜的
温馨真实融为一体,给人以节奏的起承转合,使人体会到灵动的情感。
总之,王维的诗歌三重境界是一种性格鲜明的节奏,它鼓舞着读者,充满着宗教信仰、灵动情感和节奏美。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
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
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
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
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
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
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
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
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
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
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样本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样本在阅读王维的《登鹳雀楼》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表达的三种境界:初态、中态和终态。
通过读这首诗,我不仅对王维的才华和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内心修行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初态是指人们在初入社会、接触世界的阶段,对外界一切充满好奇和向往。
在诗中,王维首先描述了自己登上鹳雀楼,眺望着远处的山水景色。
这种初读音,表明了人们初次接触一切事物时的状态,他们面对美丽的山水景色,感叹其中的无限魅力,从中获得旅行的快乐与乐趣。
通过这种初态,王维向读者们传达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及其带来的惊喜和满足感。
而中态则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自己才能和价值的思考也逐渐浮现。
在诗句中,王维描绘了鹳雀楼的壮观景色,并选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
这里黄河的入海流象征着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山水则是人们人生旅途中的各种经历和阻碍。
通过这种中态,王维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他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困难,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目标,永不放弃。
最后,终态则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追求和修行后,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的境界。
在诗的结尾,王维表达了对自己旅行的动人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楼梯就象征着人生旅途中,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不断超越的欲望。
通过这种终态,王维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超越人生琐事的境界,他告诉我们,在追寻美之旅中,我们不能停止前行,我们应该不断去发现更多的美,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修行。
通过阅读《登鹳雀楼》,我深深感受到了王维的才情和境界,他通过描述自然景色,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追求的动力。
他还通过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勉励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超越。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追求,我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追寻更高层次的美和灵性。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超越自己,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范文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范文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是一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经典诗作。
在这首诗中,王维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山水、江河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境界下的心境和境界的变化。
阅读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三种境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反思。
王维的《三种境界》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山水境界的不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思考。
诗中的第一种境界是“山那边的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种境界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人身处陌生的环境,远离故土,每当佳节来临,倍加思念故乡的亲人,倍感孤独和孤寂。
这种境界使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孤独和思念。
每当远离家乡,身处异地,我也会感受到孤独和思乡的情绪。
这首诗让我明白,思念是人们常有的情感,它使人更加珍惜和爱惜自己的家人和亲人。
同时,这种境界也让我反思,渴望家人和亲人的关怀和温暖,同时也要关心和照顾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思念。
而诗中的第二种境界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花瓷碗里的早餐”。
这种境界描绘了一个官员的清贫和忙碌,生活在江州的司马归来湿透的衣袍,吃着简单的早餐,表达了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的坚持和奉献。
这种境界让我思考到人生的忙碌和奉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事务,很少有时间去放松和休息。
诗中的这个场景提醒着我,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和理想,不怕艰苦,不怕辛苦。
无论生活如何,我们都要充实自己,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诗中的这个境界,真实而坚强的生活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
最后一种境界是“日暮苍山远,天净沙·秋思”。
这种境界表现了诗人在落日余晖下,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
日暮苍山远,天空异常清净,让人心生哲思,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境界让我想起在山水之间的宁静和安逸。
当我们远离尘嚣,踏入大自然,静心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放松。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

2024年王维的三种境界读后感,____字在2024年,一本名为《王维的三种境界》的书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这本书以王维的作品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描绘。
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王维被誉为唐代文人中最具才情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三种境界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理解和领悟。
这三种境界分别是:山水意境、人际关系和心灵境界。
每种境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意。
首先是山水意境。
王维的诗作往往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他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
这种境界代表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和追求,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读完王维的山水诗,我仿佛置身于层峦叠翠的山间,听着山泉潺潺,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弘。
这种境界让我感到一种脱离尘凡的惬意和安宁,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山水意境是一种美的境界,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次是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诗人,王维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也占据了他作品中的一部分。
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
他通过对亲人相思之情的抒发,对朋友交往的描摹,对爱情纠葛的思考,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故事。
读完这些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维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洞察。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亲情的深深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真挚倚重,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思考。
这种境界让我反思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王维通过诗歌的形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这样的关系。
最后是心灵境界。
王维的诗作中弥漫着一种深邃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范围甚广,且多有跨时代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其中《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体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提出和建构境界说美学体系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条理清楚,立意明显,全文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
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点出了《人间词话》的写作意图。
前人学者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诸如人生角度、哲学角度等,本文则选择了“境界说”的审美之维度来进行论述。
一、“境界”内涵诸说关于“境界说”内涵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佛雏认为“境界”就是能写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但要包括真切的感情和气氛。
叶嘉莹对“境界”一词的内涵加以探究,她认为“境界”出自梵语visaya,意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佛家境界,专以感觉经验特质为主。
而陈鸿祥则认为叶嘉莹的“境界“虽能给人以启发,但不能探及其真谛。
他分析境界的来历是,最能集中的抒发诗人或作者的情怀,标志其艺术风格的名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气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近人用艺术形象去解释“境界”,其说有一定的理由。
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借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诗人在生活的图画里所显示的东西,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境界”不仅是指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图景,也包括了作者主观的感情。
但是就“境界”这一用语的概念来说,还不完全等同于形象。
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果说成“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形象”,就欠妥切。
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词中某些具有形象而缺乏真情实感之作,说它是无境界,当然可以,说他是没有形象,也就令人难以索解了。
二、“境界”审美之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从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赤子之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一)写境与造境《人间词话》第二则论述境界创造有造境和写境两派:“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想象故也。
”王国维的所谓“造境”与“写境”之分,也就是理想派与写实派之分,很明显,他接触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特征。
王国维接受了传统的“虚实”论,并在此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美学观念。
有人过分强调叔本华、尼采的影响,而否认王国维提出的创作方法上的区别,是不科学的。
王国维受“两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主要反映在他不但注意到了两派的区分,而且深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颇难分别”是因为“自然”与“理想”有密切联系,只有大诗人才能真正注意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在第五则中更发挥了此种思想:“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如果说第一则词话中“必合乎自然”。
对“自然”的解释不甚明了的话,这则词话就点出了“自然”的内在含义。
这“自然”不仅是自然社会的自然,更是文学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
现实社会,各种关系纷纭复杂。
文学反映生活,就必然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不少研究者对这则词话中“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一句,大加评点,认为是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是脱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诸种关系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只成为一个直观感受之对象等等。
其实,联系上下文仔细看便不难看出,此话的意思是,社会生活中物物互相牵连,又互相限制,作家在创作时受其制肘,但重要的是面对现实,作家应排除错综复杂的“关系、限制之处”而加以典型化。
王国维认为,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去梳理现实生活,审视“关系、限制之处”,加以提炼和塑造。
造境也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根植于客观世界,要融情入景。
于景中观照人类精神,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二者相互贯通融汇,才能达到极致。
《人间词话》中有一条最能说明“造境之妙”:“‘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出矣。
”“闹”与“弄”,决不能从模写中得到,绝对是诗人凭心灵感受而“造”出来的,但却更加生动,使景物跃然眼前。
所以,只有真正理解此中真谛的“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点出文学创作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过,王国维论述理想家与写实家的关系,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表层来展开,虽很通俗,终嫌肤浅,如果从各自的主要特征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差异,似乎更好,更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
也就是说,作品是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的?《人间词话》第三则写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鸽声里抖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段原文表述了王国维对审美与“我”这一观点的概括。
它的核心内容有两条: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试看他的论据,一为“泪眼问花花不语”句。
情志并不太高,但表现作品审美活动比较精细。
此篇旨在描写惜春怀人。
庭院深深,杨柳依依;慕春风雨,落英片片。
漫忆往日欢聚,慨叹今晚孤凄。
“门掩黄香”,着一“掩”字而惜春伤别之意更显浓重。
末句三个审美转折尤为纤巧:“泪眼问花”一转,写人之有情;“花不语”二转,叙花之无知;“乱红飞过秋千去”三转,点出花又似有知,故不理人而飘落飞走。
王国维另一论据为“可堪孤馆闭春寒”句。
它是作者被贬湖南郴州时写的,主要抒发困居山城的苦闷和对被贬的怨愤。
作品连用“失”、“迷”、“砌”等动的形象来刻画物的孤寂和内心的悲凉。
前阙绝望之苦景,适足映衬后阙难忍之愤慨。
结语言江水自宜绕山,何以下流,喻自己本应处于故土,不该远放。
分析上述论据,可以看出:王国维所提出的‘有我之境”是存在的。
两个名句都作到“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写物中揉合了“我”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有“我”在内的境界。
在这里,王国维显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美学所谓的“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物吟志”的传统理论。
作品表现作者的“志”和“情”,势必把“我”带进艺术形象之中,由“我”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评价。
2.“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试看王国维的论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朴素写出身在世俗而心离凡尘,并能鉴赏超脱世俗的真切美。
结合整个《饮酒》组诗情志来看这篇作品,就能观察得更为深刻。
作者认为趋炎附势、是非不分、尔诈我虞的现象,是令人厌恶的,虚假卑污的,只有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领略到“真意”。
“真意”指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类的万物谐和,顺其本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描绘出诗人无意中抬头见山、怡然自得、心与物合之情。
这个名句创造了余味深长的意境,它饱含着诗人的“我”对生活真实的美感。
王国维认定“采菊”句乃“无我之境”,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王国维提到的另一诗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也是在以景托情,用诗人的“我”的眼睛,来表露离别时刻的心意和感受,怎能说是无“我”?当然,我们指出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不符合创作实际,并不是完全否定此说的价值。
他对“无我之境”所解释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美学理论上仍有较大价值。
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过程,往往会达到主观和客观相融合的境地。
这反映在作品中就可能出现情与物融的意境。
王国维此说,是在肯定作家感悟性情的前提下,来论证“无我之境”的。
我们对“无我之境”说,不可简单地断为“唯心论调”,应该充分估计到它的美学理论价值。
(三)“隔”与“不隔”在“境界说“中,王国维还提到了“隔”与“不隔”论。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钱钟书先生在解释“不隔”时就说:“按照‘不隔’说讲,假定作者的艺术能使读者对于这许多情感、境界或事物得到一个清晰的,正确的,不含糊的印象,像水中印月,不同雾里看花,那末,这个作者的艺术已能满足‘不隔’的条件:王国维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在王国维认为那些抒情写景的诗之所以“不隔”,就在于其抒情写景自然真切,使读者如同身在其中,似亲身经历,读者读此诗时如同走进了一个澄明清晰的境界,获得的是真切实在的感受。
他强调的是一种亲身经历、身临其境的感受。
“不隔”虽然是从创作而来,但却是从读者的接受中生成,当一个作者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描写出自身的感受,而这一感受描写又在读者身上引起共鸣时,这时的创作就是“不隔”了。
文学创作中的“隔”则是说作者写景状物不真切,不明晰,读来总是如同雾里看花,有一种模糊之感。
所谓“隔雾看花”之所以是“隔”,就在于在雾中人无法看到花的真实的面貌,人和花之间隔着一层迷雾,不能得到历历在目的感受。
可见,“隔”与“不隔”之别就在于一个对事物的描写是真切、自然、可感的;而另一个则是模糊、生涩、不可感的。
当然,“不隔”所要求的如在目前历历如睹,并非追求写得直白浅显。
“不隔”是指作者能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来描写,如果事物的面貌本来是深沉的,就不要写得浅显,反之亦然。
这也就是王国维批评姜夔诗作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