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唐之韵》解说词

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所以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兴盛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

唐之韵有哪个王朝当得起“诗的王朝”之名呢?无论是帝王与布衣,文人雅士与贩夫走卒,抑或闺中女子与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诗人队伍。
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
居然连唐朝的盗贼都是这么风雅?到今天虽然曾经伫立在长安的雄伟宫殿已然烟消云散,但这个王朝的诗却并未终结。
在今天校园里的读书声,在孩童呀呀学语的声音中,在人们悠扬的诵读声中,它们一直在延续……(图片一)让我们跟着唐诗的脚步,探寻她的踪迹。
唐代的诗歌大致分为四个时期,那就是(图片二)一、余韵唐初的诗坛,仍有着六朝时的锦色。
华丽的词藻,清婉的声韵,娇媚而又轻柔。
诗中不乏的,是华丽的高阁,满园的花树,艳妆的美人。
这是宫体诗的特点,又称“齐梁之风”。
(图片三)二、初成唐初的宫廷诗,上官仪把它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自成一体——上官体,这是唐朝第一个以诗人命名的诗体。
上官仪成就了宫廷诗,却也为宫廷所累,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图片四)(图片五)于是,四个天才少年意气风发地走来了。
他们的诗…………让我们带着崇敬,欣赏其中的两首代表性的诗篇(图片六、七)几十年后杜甫仍怀想着“初唐四杰”。
(图片八)……天才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经受磨难的洗礼,而四杰又格外地饱受磨难。
四人中,王勃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逝;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下落;只有杨炯得善终。
有了四杰树起的孤高一代的旗帜,唐诗终于告别了六朝文风,真正地踏上了自己慷慨激昂的道路。
(图片九)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诗如其人,在陈子昂栩栩如生的动人诗篇中,喷薄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凛然站在幽州台上的他,迎风而立,不加雕琢地吟唱出一首《登幽州台歌》,使后世的文人志士们,随之泪下,随之感慨,更为之唏嘘。
唐诗之成熟,还表现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新体——律诗。
这就不能不提宋之问、沈佺期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最新版)目录1.唐之韵——唐诗系列片的简介2.第一集《千古唐诗》解说词3.第十七集《一代诗豪》解说词4.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5.第十九集《朦胧诗人》解说词:李商隐正文唐之韵——唐诗系列片是一部由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开始的大型文化系列片。
在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十九岁时起兵反隋,骑着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这个王朝不仅政治强大,文化也极度繁荣,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代表。
在唐之韵的第一集中,讲述了千古唐诗的传奇故事。
而在第十七集中,介绍了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他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因此,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唐代著名的诗人。
在第十六集中,讲述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
而刘禹锡则因为参加了政治革新而长期被贬谪,但他的诗歌风格却与柳宗元大不一样,更为豪放和奔放。
在第十九集中,介绍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他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唐之韵》解说词(芙蓉搜集)

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作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西百年了。
西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过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词_演讲稿

唐之韵解说词本文是关于演讲稿的唐之韵解说词,感谢您的阅读!唐之韵解说词(一)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苑》),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就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
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
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
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
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
他喜欢用典故,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
他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步入仕途时,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激烈,几乎势不两立。
李商隐先受到李党的赏识,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
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党的女婿。
牛党得势后,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辈子沉沦下僚,四十六岁就心情抑郁地死了。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
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
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
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
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
既然周穆王的八骏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到此为止,这首诗我们还没读懂。
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
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
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
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利,都舍不得撒手,于是就叫方士炼丹,想吃了能长生不老。
结果却事与愿违,往往一吃就死。
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
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这自然是朦胧诗。
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
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
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
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
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
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
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
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
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
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
这是夏秋之间的事。
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
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
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
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
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
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
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
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反复咏叹那一腔无法派遣的伤感,却不点明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用的四个典故,与抒情主人公那种无法捉摸的伤感也若即若离,无从实指。
读了几遍,也只是觉得好像是读通了。
他的另一首《无题》诗,虽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胧,但比较起来要好懂多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写“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有情人极为难得地偶然一见,随即又难舍难分地离开。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有情人誓死相爱,永不变心。
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设想女方会忧愁容光易老而相见无期,会夜里起来对月叹息也会感到月夜的凄冷。
最后两句写女方的住处虽然并不远,却又像神话中的蓬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无法相见,只有企盼传递信息的神鸟去打听到一点消息。
这首诗情绪灰暗,调子低沉,意像朦胧,意境悲凉,渲染出一种极为凄苦的氛围。
春蚕吐丝,蜡炬化灰,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但一经诗人拈出,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组织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虽然本意是写对爱情的执著,但由于已醇化成一种哲理,因而涵盖面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知道的人很多。
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
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
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当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虽然被并称温李,诗歌的成就其实远不及李商隐。
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的才子,私生活浪漫,爱讥讽权贵,因此落下个文人无行的坏名声,一辈子不得志。
他极受称许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六种意像并列,不用动词联系,显得特别紧凑。
意思是旅行者夜宿简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鸡刚叫时就起来赶路,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
这么多的内容,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概括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他的《赠少年》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士年轻时漫游四方的风气。
唐代考进士试卷不糊名,因而要想顺利考中,就得到处拜访达官名流,求他们说好话以提高知名度。
这种漫游很浪漫,有时也很屈辱。
“酒酣夜别淮阴市”——离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市,说明漫游并不顺利,但“月照高楼一曲歌”,慷慨高歌,意气风发,对前途仍然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