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论文

合集下载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论文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论文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顿服,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疗效。

结果:治疗12周后,alt复常37例,hbvdan转阴13例,hbsag转阴4例,治疗24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43例,hbsag转阴21例,hbeag转阴1例,hbcab转阴1例,治疗48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67例,hbsag转阴64例,hbeag转阴7例,hbcab转阴6例。

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可靠,能够能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服药方便。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肝hbvdan转阴hbsag转阴hbeag/hbeab转阴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导致的疾病,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抗病毒是关键,阿德福韦酯是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hbvdna多聚酶(逆转录酶)。

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男60例,女18例,年龄18~78岁,平均35.6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顿服,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疗效。

结果治疗12周后,alt复常37例,hbvdan转阴13例,hbsag转阴4例,治疗24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43例,hbsag转阴21例,hbeag转阴1例,hbcab转阴1例,治疗48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67例,hbsag转阴64例,hbeag转阴7例,hbcab 转阴6例。

讨论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慢性乙肝研究论文

慢性乙肝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慢性乙肝研究论文【关键词】,肝炎Observationoftherapeuticefficacyoflamivudinecombinedwithalp hainterferon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Abstract】AIM:Tostudythetherapeuticefficacyoflamivudinecombinedwithal phainterferon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andtofindanewap proachtocontrolthedisease.METHODS:EightychronichepatitisBpa tientswithHBVDNAandHBeAgpositiveweredividedintotwogroups:LA MIFNgrouptreatedwithlamivudineandalphainterferonfor12months andLAMgrouptreatedwithlamivudinealonefor12months.RESULTS:Th etherapeuticeffectonYMDDmutationinthegroupwithlamivudineand IFNα1b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inthegroupwithlamivudi nealone(P0.01).CONCLUSION:Lamivudinecombinedwithalphainterferonh asbettertherapeuticefficacy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treatment;lamivudine;interferon【摘要】目的:了解拉米夫定(LAM)和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方法:将HBVDNA和HBeAg均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1∶1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LAM干扰素)为:INFα1b,隔日5MU,im,及LAM100mg/d;对照组(LAM组)为LAM100mg/d,口服,共1 / 612mo.结果:LAM和干扰素(治疗组)对YMDD变异株的治疗作用初步结果明显高于LAM单独作用(对照组)(P<0.01).结论:LAM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初步结果显示出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进一步验证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治疗;拉米夫定;干扰素0引言拉米夫定(LAM)通过特异性的阻断嗜肝病毒DNA 的合成,显著抑制HBV的复制,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乙肝的治疗[1],长期应用LAM其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6%~43%.突变发生后一方面降低疗效,另一方面使肝病活动,甚至诱发重症肝炎,为此我们采用了LAM与干扰素联合对抗乙肝病毒变异进行了临床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2/200407住院的HBeAg和HBV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均经过LAM正规的治疗12~18mo的患者80(男48,女32)例,年龄20~52岁.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LAM与干扰素共用为联合治疗组,LAM单独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INFα1b,隔日5MU,im,及LAM100mg/d;LAM 组LAM100mg/d,口服,共12mo,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1.2方法①肝功能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的试剂检测;判定标准;治疗后ALT降至正常参考值为显效,有所下降为有效,无下降者为无效.②HBVM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由美国Abbott公司提供;e抗原的判定:e抗原转阴,产生e抗体,若e抗原转阴,但没有产生抗体表示基因突变.③HBVDNA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由广州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仪器和试剂盒,截止值为---------------------------------------------------------------范文最新推荐------------------------------------------------------ 103copies/mL;判定标准:HBVDNA转阴的标准是0.001PG/mL,约等于100copies/mL.④YMDD变异用基因芯片检测[3,4],以HBV序列(GenBank4490408)为模板设计以下引物:上游引物:5′GATGTGTCTGCGGCGT3′,下游引物:5′GTAAACTGAGCCAGGAGAAA3′,在50μL含20mmol/LTrisHCl,50mmol/LKCl,2mmol/LMgCl2,0.2mmol/LdATP,dTTP 和Cy5dCTP(英国Amersham公司产品),100mmol/L引物、2UTaq酶的体系中,经95℃5min预变性,以94℃30s,50℃30s,72℃30s循环30次,扩增并标记长度为308bp的待测片段.扩增产物经乙醇沉淀纯化,55℃杂交30min,45℃洗两次,晾干扫描,计算判读按每块芯片检测4位点计可测得基因突变数同时可获得确切的突变类型.⑤肝脏组织病理的变化用肝穿刺活检的方法对肝脏的炎症程度进行检测,每个受试对象都接受2次肝穿.用放免法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软件,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2结果2.1均衡性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ALT、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定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LAM组:40(男25,女15)例,年龄(36.26±1.25)岁,病程(12.20±1.61)mo,ALT (86.07±1.26),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40例)、乙肝病毒定量阳性(40例);联合治疗组:40(男23,女17)例,年龄(36.18±1.75)岁,病程(12.01±1.23)mo,ALT(87.25±1.34),为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40例)、乙肝病毒定量阳性(40例).2.2治疗后在ALT,HBeAg,3 / 6HBVDNA的变化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转阴率明显的高于LAM组(P0.01,Tab1).表1两组治疗后ALT、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定量方面的比较(略)2.3肝脏组织病理的变化治疗后两组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善,LAM组为45.0%(18/40);联合治疗组为87.5%(35/40),联合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善明显高于LAM组(P <0.01).2.4对治疗后基因突变的检测在常规PCR检测中,发现LAM 抗病毒作用在短期达到较好效果,但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反而有减弱的现象,为此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有关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观察HBVYMDD变异,LAM组基因突变数为80%(32/40),联合治疗组基因突变数为37.5%(15/40),LAM组突变率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χ2=14.907,P<0.01).3讨论虽然LAM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它可迅速抑制HBV的复制,在短时间间内使HBVDNA转阴,肝功能和肝脏组织学得到改善[5],但是在其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出现HBVYMDD变异,其突变率高达16%~43%[6,7],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是继续用药还是终止用药,一直是临床工作争论的焦点,现在还无定论.体外实验证明,YMDD突变发生后LAM的用量提高105~106倍[8],应该停药或更换其他的药物治疗.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资料也有专家认为;体外实验并不能说明体内LAM的效果,因此即使出现耐药,还应继续用药.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我们采用了LAM联合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变异进行了正规的治疗,通过治疗临床观察表明:LAM和干扰素联合治疗可显著的减少YMDD变异的产生,能有效的抑制野生株并能控制突变株的发生已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乙肝的发病机制是---------------------------------------------------------------范文最新推荐------------------------------------------------------ 持续的胞内病毒复制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所以联合治疗仍然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向,即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治疗后可使血清转换率、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使HBVYMDD变异出现了抑制或是延缓的发生.LAM联合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变异应该是理想的治疗.【参考文献】[1]YaoGB,WangBE,CuiZY,etal.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oflamivudi n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 on[J].ChinMed(Engl),1999;12(35):387-391.[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BranchofinfectiousdiseasesandparasitediseasesofChin esemedicinemeeting.Virusnaturehepatitispreventionandcuresch eme[J].ChinJLabMed,2000;8(6):324-329.[3]宋家武,林菊生,孔心涓,等.检测拉米夫定耐药基因芯片的制作及其初步应用初探[J][1][2].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5):1-3,68.SongJW,LinJS,KongXJ,etal.DoingofdetectlamivudinedurablegeneCMOSchipanditsfirste xploringofprinaipiumapplication[J].ChinJCheckout,2003;26(15):1-3,68.[4]宋家武,林菊生,孔心涓,等.基因芯片检测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5 / 62003;6(9):361-363.SongJW,LinJS,KongXJ,mivudineinwhichgeneCMOSchipdetectresultinclinicresea rchofhepatitisBvirusdurabledruggenemutation[J].ChinJHepatol,2003;6(9):361-363.[5]姚国弼,催振宇,姚集鲁,等.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IV期临床试验[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103-108.YaoGB,CuiZY,YaoJL,etal.IVperiodclinicTestof2200caseschronichepatitisBinwhichl amivudinemadeinChinatreating[J].ChinJHepatol,2003;11(6):103-108.[6]ZoulimF.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hibitionoftheviralpolymeraseandotherantiviralstrategies [J].AntiviralRes,1999;44(26):1-30.[7]计淼淼,杨敏燕,钱又宏,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病毒变异[J].肝脏,2000;6(18):75-77.JiMM,YangMY,QianYH,etal.Cliniccurativeeffectandvirusmutationoflamivudinetreati ngchronichepatitisB[J].Liver,2000;6(18):75-77.[8]AllenMI,DeslauriersB,AndrewsCW,etal.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mutationinhepatitis Bvirusresistanttolamivudine[J].Hepatology,1998;27(28):1670-1677。

乙肝病毒检测和论文

乙肝病毒检测和论文

乙肝病毒检测和分析探讨摘要:乙肝病毒是传染病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我国是乙肝病发率较高的国家。

乙肝病毒的传染随时威胁到身边的人,要对乙肝病毒做好检测及预防,避免乙肝病毒的传染危害。

本文就乙肝病毒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乙肝;病毒;检测【中图分类号】r8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15-01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简称。

乙型肝炎病毒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由丹娜在1965年发现,因此也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1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危害1.1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乙肝病毒有多种传播方式,例如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医源性传播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

母婴传播是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血液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液传播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2 乙肝病毒的危害:感染乙肝病毒不仅会引起急性肝炎,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发生。

尤其是已婚育龄妇女,孕育是每个已婚妇女的天职,但是患有乙肝的患者却不能像健康的女性一样,可以随时孕育宝宝,因为会传染给后代,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 乙肝病毒的检测治疗2.1 乙肝病毒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好乙肝病毒的检测工作,才能有效的预防、治疗乙肝疾病。

用于乙肝病毒基因检查的常见方法主要有:竞争pcr法、荧光pcr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法、pcr酶联化学发光和荧光标记物法等方法。

慢性乙肝临床护理学论文(全文)

慢性乙肝临床护理学论文(全文)

慢性乙肝临床护理学论文(全文)1一般资料将我科2014年6月收治的住院慢性乙肝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74例,男52例,女22例,平均年龄(32±0.6)岁;试验组74例,男48例,女26例,平均年龄(30±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无统计学差异。

2方法2.1确定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标准模式依据慢性乙肝护理常规和标准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各个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制定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

教育内容以病人为中心,采用护患共同参与模式,体现出健康教育的计划性、阶段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反馈性。

由健康教育参考时间、具体教育时间、参考教育内容、具体教育内容、效果评价和实施者签名等部分组成,参考教育时间为入院时、入院3d内、住院治疗期、出院前3天、出院后,在这几个时间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护士依据此模式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连续、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2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随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等;试验组(74例):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按临床路径为患者制定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线图,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分时段进行,对已知内容及时评价,根据患者的需要反复进行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

具体方法为:入院时有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填写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标准模式表,其中有患者床号、姓名、医疗诊断和入院日期等基础资料,做好入院宣教,记录并签字。

责任护士每天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

同时对教育内容进行效果评价,了解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当有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需重新宣教并记录签字。

护士长每天抽查1~2份标准模式表,对护士健康教育情况进行检查。

每2周组织1次健康讨论会,学习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以促进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论文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论文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摘要】目的探究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方法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阳性率。

结果 2045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600位hbsag阳性,总阳性率为7.82%,农村毕业生的阳性率高于城市毕业生,男性的阳性率也大于女性,但是逐年阳性率有所下降。

结论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 hbsag阳性率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虽总体阳性率逐年降低,但是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高中毕业生;防治措施我国是一个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率很高的国家,乙肝病毒传染性强,隐蔽性强,在我国分布广,具有很大的健康危害。

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检出率呈现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人群密度过大能使其传染率上升。

高中学生是乙型病毒易感人群,做好青少年的防治工作是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中之重[1]。

现结合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调查结果,提出一些防治策略,以期能为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贡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研究对象为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共20452人,年龄在15-18岁之间,其中男11682人,占比为57.12%,女8770人,占比为43.37%,城市户口10316人,农村户口10136人。

1.2 检测方法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取上层血清,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试剂盒由上海科华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过程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1.3 数据处理记录的数据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

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045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600位hbsag阳性,总阳性率为7.82%,农村毕业生的阳性率(8.50%)高于城市毕业生(7.15%),男性的阳性率也大于女性,但是逐年总体阳性率逐年下降。

乙型肝炎医学认知状况的论文(共2篇)

乙型肝炎医学认知状况的论文(共2篇)

乙型肝炎医学认知状况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青年慢乙肝医学心理护理的开展研究18~35岁青年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与青年脂肪肝炎(下称脂肪肝)患者,由于社会阅历浅,且要面对升学、职业、社会尊重等问题,心理压力愈来愈大。

笔者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CopingModesQuestionnaire,MCMQ),了解青年慢乙肝医学和脂肪肝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及其社会因素与身体疾病的相互作用,为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本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慢乙肝患者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脂肪肝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21。

纳入标准:①年龄18~35岁;②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③乙肝表面抗原阴性;④自愿接受本次问卷测查。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病史;②并存心肺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

符合以上标准者84例,男74例、女10例,年龄18~32(±)岁。

病种:慢乙肝44例,脂肪肝40例。

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4例,高中31例,大专及以上35例。

职业:农民10例,职工/工人16例,干部/大学生37例,其他21例。

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均P>)。

方法调查方法调查工具①自行设计肝炎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诊断等。

②医学应对问卷MCMQ。

该问卷由Feifel等编制,姜乾金修订,包括20个项目,各项目按1~4分四级评分,包括面对(或斗争,Confrontation)、回避(Avoidance)和屈服(或接受,Resignation)3个因素,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倾向于使用该项应对方式。

调查方法向患者说明调查目的、方法、结果的保密性,获得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和填写方法,安静环境下30min内独立完成问卷,由调查者收回。

HBV论文

HBV论文

关于乙肝型病毒(HBV)论文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姓名陈洺学号 11203090103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网络工程指导教师叶翠莲2014 年4月 16 日1.关于乙肝1.1简要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

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

无黄疸型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病毒是个古老的病原体,包括现在所谓的新发现病种其实在古代都有,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化验手段的进步才被发现,并不等于发现他了才存在,没有发现即不存在。

乙肝的标志性产物表面抗原在1965年在澳大利亚首次被发现,故简称‘澳抗’,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乙肝病毒开始被了解、发现。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

这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所以不要为这些数据而恐慌,请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这样就不会被感染。

1.2病发机制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但是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这一点在HBV甲亢携带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

有关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认识到与机体对HBV免疫应答异常有关,HBV持续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诱导机体对其感染形成的一种持续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与细胞毒性T细胞低反应状态有关。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比较好。

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免疫系统在杀死乙肝病毒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的肝细胞,所以会引起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不过不用过于担心,这些症状在停药后一般都可自行恢复。

作者通过对行干扰素抗病毒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1 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本组30例患者中均为2010年10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20~40岁15例 ,41~50岁12例,51岁以上3例;病程为4-7个月,所有入选病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

1.2 治疗方法:对入组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 (上海罗氏制药)1次/周,皮下注射,连用15周以上,分别检测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临床观察其不良反应,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2 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2.1 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

有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

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超过39℃,首先予以一般物理降温:如冰敷,另外以50%酒精醇浴,在行干扰素治疗之前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焦虑情绪,降温时还应补充足够的液体,以免体液流失。

部分高热患者或关节、肌肉酸痛明显者可予以可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以缓解症状。

2.2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功能异常。

多数病例80%(24/30)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后可致食欲不振加重,对于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干呕的患者给予胃复安等药物后均可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免疫学开放性实验研究论文乙肝接种者表面抗体变化的研究
学生姓名:胡家北郭大燕黄华王忠福姚冉郑乾昌
郭占波张芮嘉苏小玲
年级班级:2012级临床4班
指导老师:***
题目:接种者乙肝表面抗体变化的研究
摘要:据估计全世界至少有3.6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我国约有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人约有3000万。

乙肝的特点是起病缓慢。

多数无症状,其中有1/3的人有肝损害症状。

(目前乙肝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染、输血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传。

肝脏病变通常是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而我国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

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
关键词:接种者表面变化抗体肝炎
前言:在中国一个病毒携带者有1.3亿,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所以我们通过接种者乙肝表面抗体变化的研究确定他们是否为携带者;从而降低肝脏的其他病变。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为携带者。

另外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一HBs)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体的滴度,并根据抗体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体滴度.
材料与方法:
材料:固相载体自制血清酶
方法一: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调查12级临床学生乙肝表面抗体变化做出分析(应为我们从小到大接种了几次乙肝疫苗)
方法二:ELISA法
1、取4个固相载体加分别是待测、阳性、阴性、空白。

2、向待测孔加入血清50ul+ 酶标抗体1滴;向阴性、阳性各加入1滴;空白不加
3、封板,放入37度的恒温箱中30min
4、取出,倒掉液体,用洗涤液洗涤3次,每次30-60秒。

5、加入显色液A、B各1滴,37 ℃反应15分钟。

结果
抗体阳性阴性
人数(人)125 240
比例34.2% 65.8%
根据数据统计,在所调查的人群中,阴性占大部分.
讨论:乙肝表面抗体是人体重要的诊断抗体和防御抗体,新生儿出生时会注射乙肝疫苗,之后的加强注射确保了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所以在统计的365名学生中,每位学生在6月龄之后都基本会有乙肝表面抗
体.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占34.2%,意味着18至20年后,乙肝表面抗体依旧保留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需要重新接种乙肝疫苗,确保表面抗体的产生。

只要表面抗体滴度在10个国际单位/ml以上者,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变异乙肝无效)。

反之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此值之下则应加强注射。

参考文献:
1.任宏李燕婷吴寰宇喻彦乙肝表面抗体衰减人群细胞免疫状态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10年第03期
2.王珍光邓芝云郭建巍马骢荣扬刘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学模式初步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8月第32卷第13期
3.刘学文三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比较探讨[J] 亚太传统医学.2012,第8卷第9期
4.何宗忠裘宇容魏东王强杨春莉陈宇冯平锋潘洁ELISA方法S/CO值应用于乙肝表面抗体保护范围初探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第11期
5.苗世红李华庞敏红杜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方法对比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第23期
6.陈伟才不同抗凝剂对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10年第10期
7.张露露马军捷安永红等370名中专学生乙肝五项检测临床分析[J] 河北医学2013年第10期
8.蔺承艳姜莉ELISA与TRF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对比分析及应用[J] 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1年第02期
9.陈建设朱海东908例大学新生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第5卷第4期:780-781
10.郝钦芳周广军张丽萍张小丽张学东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人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值差异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疫杂志2010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