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孙子兵法》是由我国古代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
现存13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观。
《孙子兵法》主张要重战,慎战,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同时强调不可浪战,必须“慎之”,“谨之”。
2、战略观。
孙子强调军事谋略的重要性,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实现最大的军事目标,因此他主张,被迫用兵之时应速战速决。
《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还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孙子兵法》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这对于政治家制定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方面,《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商业竞争中,例如“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
在文化方面,《孙子兵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一部管理著作。
它所包含的战略思想、管理思想、竞争思想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思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兵贵神速”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更快地完成任务。
孙子反对轻启战争,他提出了一系列用兵的原则,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并明确了对将领的要求,即“智、信、仁、勇、严”。
他主张在战争中要谨慎、冷静地行事,追求的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从而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和广泛价值的著作。
它的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
《孙子兵法》.doc

《孙子兵法》(石江涛)《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总结战争规律的兵学巨著,在世界军事著作中也属罕见,历来被中外兵家誉为“兵经”、“武经之首”。
它不但是对前人战争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后世军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对现代战争、国家战略的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春秋末期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过渡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逞强、称霸争雄,战争极为频繁,如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等著名战役。
司马迁曾在《史记·自序》中描述其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盛数。
”频繁的战争迫切需要发展军事理论,而这时的战争实践又为军事理论的总结概括提供了条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奔齐避难,后来改名为田完。
田完的第五代世孙,即孙武的祖父陈书因伐莒有功“封邑并赐姓孙氏”。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孙武避乱奔吴,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附近。
此时正值春秋后期,各国叠相争霸,大国以武力恃强小国遭灭国亡祀之灾已不在少数。
孙武出生于齐国兵学渊源的陈姓家族,其中曾出过名将,如陈成子、司马穰苴等,其祖父陈书也颇有军功。
孙武奔吴后,结交了吴国重臣伍子胥,并通过伍子胥了解天下大事。
另外孙武潜心研究兵法,从理论上总结了春秋以来诸侯争战的经验及前人的成果,写成了传世之作《兵法》十三篇。
后来,孙武利用吴王阖闾想与楚争霸而缺少良将之际,向吴王进呈《兵法》十三篇,并以其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横溢的军事才华受到吴王的信赖和重用,被任命为将军。
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一起通过与楚国的一系列的战争实践检验了《兵法》十三篇,尤其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一役,以少胜多,五战五捷,大破楚军,并一度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实现了吴王阖闾多年追求与楚争霸的夙愿。
此后关于孙武的身世经历史书记载不详。
只是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述后来吴国“北威齐晋,明显诸侯”,孙子亦“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孙武(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
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
《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
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为官,使孙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传统的熏陶。
青年时代的孙武,不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腹藏良谋。
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时,国内发生的"四姓之乱"使他决定出奔吴国。
到了吴国之后,孙武一度过着隐居的生活。
2020智慧树,知到《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孙子兵法》在中国传统兵学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答案:对2、根据事迹判断,孙子与孔子不是同一时代人。
答案:错3、孙子出生和建功立业的国家有()。
A:齐国B:鲁国C:吴国D:越国答案:齐国,吴国第二章1、孙子在《计篇》中提出的五大战争要素即“五事”是:A:道天地将法B:道天地人法C:道天地将谋D:道天地诡法答案:道天地将法2、孙子《行军篇》中相敌的“相”正确意思是:A:观察B:丞相C:谋划D:算计答案:观察第三章1、历史上第一次将“奇正”概念用于军事领域并进行系统阐发的是:A:管子B:老子C:孔子D:孙子答案:D2、孙子“深入则专”思想出自:A:《九地篇》B:《作战篇》C:《地形篇》D:《用间篇》答案:A3、《孙子兵法》中专门讲地形的篇章有:A:《地形篇》B:《行军篇》C:《九变篇》D:《九地篇》答案:ABD4、《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提出了哪些在临战状态下侦察敌情的方法?A:策之而知得失之计B:作之而知动静之理C:形之而知死生之地D: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答案:ABCD5、兵以利动是指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
答案:B第四章1、《周易》十翼包括:A:《彖传》上下、《象传》上下B:《系辞传》上下、《文言传》C:《说卦传》《序卦传》D:《杂卦传》答案:ABCD2、五行的相生关系是:A:金生水B:水生木C:木生火D:火生土,土生金答案:ABCD3、被称作“三玄”的三大玄学经典是:A:《周易》B:《老子》C:《淮南子》D:《庄子》答案:ABD4、周公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答案:B5、“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爻”。
答案:A第五章1、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A2、汉武帝接受了()建议,开始“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孙子兵法》介绍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4
北
海 荷 兰
英
国
比 利
B
时
德 国
A C
法
巴黎
2013-10-28
国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5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世界第一兵书”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 孙 子 兵 法 》 在 日 本
7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第一个用欧洲文字翻译《孙 子兵法》的是曾在中国居住了43年的 法国神父阿米奥(中文名为王若瑟), 他把《孙子十三篇》等中国兵书翻译 成法文,以《中国军事艺术》为书名 于1772年出版。
——《计篇》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计篇》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3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1.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1964年10月中国
8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B· 利德尔· H· 哈特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 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 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 蒙哥马利建议将《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9
《孙子兵法》对其它行业的 影 响
文学家:“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哲学家:“人生的哲学” 政治家:“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医学家:“治病之法尽之矣” 商人和管理学家:必读教材
为什么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

为什么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被称为兵学鼻祖。
为什么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为什么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我国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
孙武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期,列国纷争的形势让他去思索和总结战争规律。
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孙子兵法》一书。
在书中,孙武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观、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等方面的问题。
孙武把政治、外交、心理等因素都综合到战争中,具有现代“总体战”的某些特点。
对于各种战术以及选将、练军,甚至如何运用间谍等,他都有精湛的论述。
《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鼻祖” ,对现代战争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介绍《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的思想《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
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
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考号:姓名:[内容提要]《孙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有关军事谋略、战法、战略的兵书,它在古今中外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许多名帅大家深得其益。
认真领悟《孙子兵法》的思想真谛,并将它灵活地运用到当代社会生活中,是一种人生策略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从孙子及《孙子兵法》简介入手,详细分析了其在国内外军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入研究了其对当世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孙武《孙子兵法》战略经营管理政治一、孙子及《孙子兵法》简介(1)、孙子其人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司马迁《史记》有其传略。
他是春秋末期齐国长乐(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而略晚,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前期。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孙武从小生活在一个欣欣向荣且具有军事传统的贵族世家中。
成年后,齐国发生内乱,他背井离乡来到吴国。
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吴王阖闾召见了孙武,对其所著《孙子兵法》连连称妙。
孙武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阖闾的共鸣,并予以重任,其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治理国家,又为吴王制定进攻楚国的作战计划,攻破楚国之后,吴王又北伐齐晋,孙武在其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后来,孙武隐居,不知去向。
(2)、《孙子兵法》概要《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它是对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
原书十三篇,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第一篇《计篇》,主要论述战争中谋划和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事”、“七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重要军事原则;第二篇《作战篇》,主要讨论军需物资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因粮于敌”的思想原则;第三篇《谋攻篇》,主要论述“伐谋”的战略思想,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作战规律;第四篇《形篇》,主要论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第五篇《势篇》,主要论述军事态势和作战的指挥问题;第六篇《虚实篇》,主要提出“示形”的思想,要求作战过程中要“避实击虚”;第七篇《军争篇》,主要论述把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的军事思想;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第九篇《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要准确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篇《地形篇》,主要论述作战要有效利用有利地形的原则;第十一篇《九地篇》,主要论述在九中不同的作战地形情况下用兵的原则,提出了突袭作战的军事思想;第十二篇《火攻篇》,主要论述实施火攻的条件和方法,提出了“五火之变”的应对原则;第十三篇《用间篇》,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的战略意义,及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地位
《孙子兵法》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
一。
"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
当年,孙武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吴国,被吴王重用为大将,以三万之兵打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威震各诸侯国。
孙武总结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的经验,写作了《孙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
比如: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
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
《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
《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
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他指出:
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
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
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
比如:
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
《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9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
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等领域。
中外许多企业和商家,将《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去,“兵书商用”,发挥了积极的效应。